[TOC]
# 定义
创建java文件,
与类名相同
~~~
public class 类名 {
//可编写0至n个属性
数据类型 变量名1;
数据类型 变量名2;
//可编写0至n个方法
修饰符 返回值类型 方法名(参数){
执行语句;
}
}
~~~
# 使用
导包:我们将所有的类放到同一个文件夹下,可以避免导包。
创建对象:数据类型 变量名 = new 数据类型();
访问属性:变量名.属性
# 局部变量和成员变量区别
区别一:定义的位置不同
定义在类中的变量是成员变量
定义在方法中或者{}语句里面的变量是局部变量
区别二:在内存中的位置不同
成员变量存储在对内存的对象中
局部变量存储在栈内存的方法中
区别三:声明周期不同
成员变量随着对象的出现而出现在堆中,随着对象的消失而从堆中消失
局部变量随着方法的运行而出现在栈中,随着方法的弹栈而消失
区别四:初始化不同
成员变量因为在堆内存中,所有默认的初始化值
局部变量没有默认的初始化值,必须手动的给其赋值才可以使用。
# 继承
当子父类中出现了同名成员变量时,在子类中若要访问父类中的成员变量,必须使用关键字super来完成。super用来表示当前对象中包含的父类对象空间的引用
父类私有的成员,子类不能继承,因为根本看不到
不能为了继承某个功能而随意进行继承操作, 必须要符合 is a 的关系
* 苹果 is a 水果
* 男人 is a 人
* 狗 is a 人 , 这种情况就不能继承了
# 覆盖
子类中出现与父类一模一样的方法时,会出现覆盖操作,也称为override重写、复写或者覆盖
重写需要注意的细节问题:
* 子类方法覆盖父类方法,必须要保证权限大于等于父类权限。
* 写法上稍微注意:必须一模一样:方法的返回值类型 方法名 参数列表都要一样。
# 接口和抽象类的区别:
* 相同点:
- 都位于继承的顶端,用于被其他类实现或继承;
- 都不能直接实例化对象;
- 都包含抽象方法,其子类都必须覆写这些抽象方法;
* 区别:
- 抽象类为部分方法提供实现,避免子类重复实现这些方法,提高代码重用性;接口只能包含抽象方法;
- 一个类只能继承一个直接父类(可能是抽象类),却可以实现多个接口;(接口弥补了Java的单继承)
- 抽象类是这个事物中应该具备的你内容, 继承体系是一种 is..a关系
- 接口是这个事物中的额外内容,继承体系是一种 like..a关系
* 二者的选用:
- 优先选用接口,尽量少用抽象类;
- 需要定义子类的行为,又要为子类提供共性功能时才选用抽象类;
# 接口中的成员特点:
成员变量:
只能是final 修饰的常量
默认修饰符: public static final
构造方法:
无
成员方法:
只能是抽象方法
默认修饰符: public abstract
# 多态
Java中多态的代码体现在一个子类对象(实现类对象)既可以给这个子类(实现类对象)引用变量赋值,又可以给这个子类(实现类对象)的父类(接口)变量赋值。
如Student类可以为Person类的子类。那么一个Student对象既可以赋值给一个Student类型的引用,也可以赋值给一个Person类型的引用。
最终多态体现为父类引用变量可以指向子类对象。
多态的前提是必须有子父类关系或者类实现接口关系,否则无法完成多态。
在使用多态后的父类引用变量调用方法时,会调用子类重写后的方法。
## 定义
多态的定义格式:就是父类的引用变量指向子类对象
父类类型 变量名 = new 子类类型();
变量名.方法名();
* 普通类多态定义的格式
父类 变量名 = new 子类();
~~~
如: class Fu {}
class Zi extends Fu {}
//类的多态使用
Fu f = new Zi();
~~~
* 抽象类多态定义的格式
抽象类 变量名 = new 抽象类子类();
~~~
如: abstract class Fu {
public abstract void method();
}
class Zi extends Fu {
public void method(){
System.out.println(“重写父类抽象方法”);
}
}
//类的多态使用
Fu fu= new Zi();
~~~
* 接口多态定义的格式
接口 变量名 = new 接口实现类();
~~~
如: interface Fu {
public abstract void method();
}
class Zi implements Fu {
public void method(){
System.out.println(“重写接口抽象方法”);
}
}
//接口的多态使用
Fu fu = new Zi();
~~~
## 注意事项
* 同一个父类的方法会被不同的子类重写。在调用方法时,调用的为各个子类重写后的方法。
~~~
如 Person p1 = new Student();
Person p2 = new Teacher();
p1.work(); //p1会调用Student类中重写的work方法
p2.work(); //p2会调用Teacher类中重写的work方法
~~~
当变量名指向不同的子类对象时,由于每个子类重写父类方法的内容不同,所以会调用不同的方法。
* 多态成员变量
**当子父类中出现同名的成员变量时,多态调用该变量时:
编译时期:参考的是引用型变量所属的类中是否有被调用的成员变量。没有,编译失败。
运行时期:也是调用引用型变量所属的类中的成员变量。
简单记:编译和运行都参考等号的左边。编译运行看左边。**
* 多态成员方法
**编译时期:参考引用变量所属的类,如果没有类中没有调用的方法,编译失败。
运行时期:参考引用变量所指的对象所属的类,并运行对象所属类中的成员方法。
简而言之:编译看左边,运行看右边。**
## 多态-转型
多态的转型分为向上转型与向下转型两种:
* 向上转型:当有子类对象赋值给一个父类引用时,便是向上转型,多态本身就是向上转型的过程。
使用格式:
父类类型 变量名 = new 子类类型();
如:Person p = new Student();
* 向下转型:一个已经向上转型的子类对象可以使用强制类型转换的格式,将父类引用转为子类引用,这个过程是向下转型。如果是直接创建父类对象,是无法向下转型的!
使用格式:
子类类型 变量名 = (子类类型) 父类类型的变量;
如:Student stu = (Student) p; //变量p 实际上指向Student对象
## 弊端
当父类的引用指向子类对象时,就发生了向上转型,即把子类类型对象转成了父类类型。向上转型的好处是隐藏了子类类型,提高了代码的扩展性。
但向上转型也有弊端,只能使用父类共性的内容,而无法使用子类特有功能,功能有限制。看如下代码
我们来总结一下:
* 什么时候使用向上转型:
当不需要面对子类类型时,通过提高扩展性,或者使用父类的功能就能完成相应的操作,这时就可以使用向上转型。
~~~
如:Animal a = new Dog();
a.eat();
~~~
* 什么时候使用向下转型
当要使用子类特有功能时,就需要使用向下转型。
~~~
如:Dog d = (Dog) a; //向下转型
d.lookHome();//调用狗类的lookHome方法
~~~
* 向下转型的好处:可以使用子类特有功能。
* 弊端是:需要面对具体的子类对象;在向下转型时容易发生ClassCastException类型转换异常。在转换之前必须做类型判断。
如:if( !a instanceof Dog){…}
# instanceof
我们可以通过instanceof关键字来判断某个对象是否属于某种数据类型。如学生的对象属于学生类,学生的对象也属于人类。
使用格式:
~~~
boolean b = 对象 instanceof 数据类型;
~~~
如
~~~
Person p1 = new Student(); // 前提条件,学生类已经继承了人类
boolean flag = p1 instanceof Student; //flag结果为true
boolean flag2 = p2 instanceof Teacher; //flag结果为false
~~~
# 构造方法
构造方法的体现:
* 构造方法没有返回值类型。也不需要写返回值。因为它是为构建对象的,对象创建完,方法就执行结束。
* 构造方法名称必须和类型保持一致。
* 构造方法没有具体的返回值。
构造方法的代码体现:
~~~
class Person {
// Person的成员属性age和name
private int age;
private String name;
// Person的构造方法,拥有参数列表
Person(int a, String nm) {
// 接受到创建对象时传递进来的值,将值赋给成员属性
age = a;
name = nm;
}
}
~~~
构造方法的细节:
1、一个类中可以有多个构造方法,多个构造方法是以重载的形式存在的
2、构造方法是可以被private修饰的,作用:其他程序无法创建该类的对象
## this调用构造方法
构造方法之间的调用,可以通过this关键字来完成。
* 构造方法调用格式:
~~~
this(参数列表);
~~~
# super
* 子父类中构造方法的调用
在创建子类对象时,父类的构造方法会先执行,因为子类中所有构造方法的第一行有默认的隐式super();语句。
格式:
~~~
调用本类中的构造方法
this(实参列表);
调用父类中的空参数构造方法
super();
调用父类中的有参数构造方法
super(实参列表);
~~~
为什么子类对象创建都要访问父类中的构造方法?因为子类继承了父类的内容,所以创建对象时,必须要先看父类是如何对其内容进行初始化的
原因:子类会继承父类中的内容,所以子类在初始化时,必须先到父类中去执行父类的初始化动作。这样,才可以使用父类中的内容。
当父类中没有空参数构造方法时,子类的构造方法必须有显示的super语句,指定要访问的父类有参数构造方法
如果子类的构造方法第一行写了this调用了本类其他构造方法,那么super调用父类的语句还有吗?
这时是没有的,因为this()或者super(),只能定义在构造方法的第一行,因为初始化动作要先执行。
父类构造方法中是否有隐式的super呢?
也是有的。记住:只要是构造方法默认第一行都是super();
父类的父类是谁呢?super调用的到底是谁的构造方法呢?
Java体系在设计,定义了一个所有对象的父类Object
* 注意:
类中的构造方法默认第一行都有隐式的super()语句,在访问父类中的空参数构造方法。所以父类的构造方法既可以给自己的对象初始化,也可以给自己的子类对象初始化。
如果默认的隐式super()语句在父类中没有对应的构造方法,那么必须在构造方法中通过this或者super的形式明确要调用的构造方法
# 继承中的构造方法注意事项:
1. 如果我们手动给出了构造方法,编译器不会在给我们提供默认的空参数构造方法
如果我们没写任何的构造方法,编译器提供给我们一个空参数构造方法
2. 在构造方法中,默认的第一条语句为 super();
它是用来访问父类中的空参数构造方法,进行父类成员的初始化操作
3. 当父类中没有空参数构造方法的时候,怎么办?
a: 通过 super(参数) 访问父类有参数的构造方法
b: 通过 this(参数) 访问本类中其他构造方法
注意:[本类中的其他构造方法已经能够正常访问父类构造方法]
4.super(参数) 与 this(参数) 不能同时在构造方法中存在
# final
* final修饰类不可以被继承,但是可以继承其他类
* final修饰的方法不可以被覆盖,但父类中没有被final修饰方法,子类覆盖后可以加final。
* final修饰的变量称为常量,这些变量只能赋值一次。
* 引用类型的变量值为对象地址值,地址值不能更改,但是地址内的对象属性值可以修改。
~~~
final Person p = new Person();
Person p2 = new Person();
p = p2; //final修饰的变量p,所记录的地址值不能改变
p.name = "小明";//可以更改p对象中name属性值
p不能为别的对象,而p对象中的name或age属性值可更改。
~~~
* 修饰成员变量,需要在创建对象前赋值,否则报错。(当没有显式赋值时,多个构造方法的均需要为其赋值。)
~~~
class Demo {
//直接赋值
final int m = 100;
//final修饰的成员变量,需要在创建对象前赋值,否则报错。
final int n;
public Demo(){
//可以在创建对象时所调用的构造方法中,为变量n赋值
n = 2016;
}
}
~~~
# static
* 被static修饰的成员变量属于类,不属于这个类的某个对象。(也就是说,多个对象在访问或修改static修饰的成员变量时,其中一个对象将static成员变量值进行了修改,其他对象中的static成员变量值跟着改变,即多个对象共享同一个static成员变量)
~~~
class Demo {
public static int num = 100;
}
class Tes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Demo d1 = new Demo();
Demo d2 = new Demo();
d1.num = 200;
System.out.println(d1.num); //结果为200
System.out.println(d2.num); //结果为200
}
}
~~~
* 被static修饰的成员可以并且建议通过类名直接访问。
访问静态成员的格式:
~~~
类名.静态成员变量名
类名.静态成员方法名(参数)
对象名.静态成员变量名 ------不建议使用该方式,会出现警告
对象名.静态成员方法名(参数) ------不建议使用该方式,会出现警告
~~~
## 注意
* 静态内容是优先于对象存在,只能访问静态,不能使用this/super。静态修饰的内容存于静态区
~~~
class Demo {
//成员变量
public int num = 100;
//静态方法
public static void method(){
//this.num; 不能使用this/super。
System.out.println(this.num);
}
}
~~~
* 同一个类中,静态成员只能访问静态成员
~~~
class Demo {
//成员变量
public int num = 100;
//静态成员变量
public static int count = 200;
//静态方法
public static void method(){
//System.out.println(num); 静态方法中,只能访问静态成员变量或静态成员方法
System.out.println(count);
}
}
~~~
* main方法为静态方法仅仅为程序执行入口,它不属于任何一个对象,可以定义在任意类中。
## 定义静态常量
开发中,我们想在类中定义一个静态常量,通常使用public static final修饰的变量来完成定义。此时变量名用全部大写,多个单词使用下划线连接。
定义格式:
~~~
public static final 数据类型 变量名 = 值;
~~~
* 注意:
接口中的每个成员变量都默认使用public static final修饰。
所有接口中的成员变量已是静态常量,由于接口没有构造方法,所以必须显示赋值。可以直接用接口名访问。
~~~
interface Inter {
public static final int COUNT = 100;
}
访问接口中的静态变量
Inter.COUNT
~~~
# 匿名对象
匿名对象是指创建对象时,只有创建对象的语句,却没有把对象地址值赋值给某个变量。
如:已经存在的类:
~~~
public class Person{
public void eat(){
System.out.println();
}
}
创建一个普通对象
Person p = new Person();
创建一个匿名对象
new Person();
~~~
* 创建匿名对象直接使用,没有变量名。
~~~
new Person().eat() //eat方法被一个没有名字的Person对象调用了。
~~~
* 匿名对象在没有指定其引用变量时,只能使用一次。
~~~
new Person().eat(); 创建一个匿名对象,调用eat方法
new Person().eat(); 想再次调用eat方法,重新创建了一个匿名对象
~~~
# 内部类
* 什么是内部类
将类写在其他类的内部,可以写在其他类的成员位置和局部位置,这时写在其他类内部的类就称为内部类。其他类也称为外部类。
* 什么时候使用内部类
在描述事物时,若一个事物内部还包含其他可能包含的事物,比如在描述汽车时,汽车中还包含这发动机,这时发动机就可以使用内部类来描述。
~~~
class 汽车 { //外部类
class 发动机 { //内部类
}
}
~~~
* 内部类的分类
内部类分为成员内部类与局部内部类。
我们定义内部类时,就是一个正常定义类的过程,同样包含各种修饰符、继承与实现关系等。在内部类中可以直接访问外部类的所有成员
## 成员内部类
成员内部类,定义在外部类中的成员位置。与类中的成员变量相似,可通过外部类对象进行访问
* 定义格式
~~~
class 外部类 {
修饰符 class 内部类 {
//其他代码
}
}
~~~
* 访问方式
外部类名.内部类名 变量名 = new 外部类名().new 内部类名();
* 成员内部类代码演示
定义类
~~~
class Body {//外部类,身体
private boolean life= true; //生命状态
public class Heart { //内部类,心脏
public void jump() {
System.out.println("心脏噗通噗通的跳")
System.out.println("生命状态" + life); //访问外部类成员变量
}
}
}
~~~
* 访问内部类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创建内部类对象
Body.Heart bh = new Body().new Heart();
//调用内部类中的方法
bh.jump();
}
~~~
## 局部内部类
局部内部类,定义在外部类方法中的局部位置。与访问方法中的局部变量相似,可通过调用方法进行访问
* 定义格式
~~~
class 外部类 {
修饰符 返回值类型 方法名(参数) {
class 内部类 {
//其他代码
}
}
}
~~~
* 访问方式
> 在外部类方法中,创建内部类对象,进行访问
* 局部内部类代码演示
定义类
~~~
class Party {//外部类,聚会
public void puffBall(){// 吹气球方法
class Ball {// 内部类,气球
public void puff(){
System.out.println("气球膨胀了");
}
}
//创建内部类对象,调用puff方法
new Ball().puff();
}
}
~~~
访问内部类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创建外部类对象
Party p = new Party();
//调用外部类中的puffBall方法
p.puffBall();
}
~~~
## 匿名内部类概念
内部类是为了应对更为复杂的类间关系。查看源代码中会涉及到,而在日常业务中很难遇到,这里不做赘述。
最常用到的内部类就是匿名内部类,它是局部内部类的一种。
定义的匿名内部类有两个含义:
临时定义某一指定类型的子类
定义后即刻创建刚刚定义的这个子类的对象
* 定义匿名内部类的作用与格式
作用:匿名内部类是创建某个类型子类对象的快捷方式。
格式:
~~~
new 父类或接口(){
//进行方法重写
};
~~~
* 代码演示
~~~
//已经存在的父类:
public abstract class Person{
public abstract void eat();
}
//定义并创建该父类的子类对象,并用多态的方式赋值给父类引用变量
Person p = new Person(){
public void eat() {
System.out.println(“我吃了”);
}
};
//调用eat方法
p.eat();
~~~
使用匿名对象的方式,将定义子类与创建子类对象两个步骤由一个格式一次完成,。虽然是两个步骤,但是两个步骤是连在一起完成的。
匿名内部类如果不定义变量引用,则也是匿名对象。代码如下:
~~~
new Person(){
public void eat() {
System.out.println(“我吃了”);
}
}.eat();
~~~
# 包
java的包,其实就是我们电脑系统中的文件夹,包里存放的是类文件。
当类文件很多的时候,通常我们会采用多个包进行存放管理他们,这种方式称为分包管理。
在项目中,我们将相同功能的类放到一个包中,方便管理。并且日常项目的分工也是以包作为边界。
类中声明的包必须与实际class文件所在的文件夹情况相一致,即类声明在a包下,则生成的.class文件必须在a文件夹下,否则,程序运行时会找不到类。
## 声明格式
通常使用公司网址反写,可以有多层包,包名采用全部小写字母,多层包之间用”.”连接
~~~
类中包的声明格式:
package 包名.包名.包名…;
~~~
## 包的访问
在访问类时,为了能够找到该类,必须使用含有包名的类全名(包名.类名)。
包名.包名….类名
~~~
如: java.util.Scanner
java.util.Random
~~~
带有包的类,创建对象格式:包名.类名 变量名 = new包名.类名();
* 前提:包的访问与访问权限密切相关,这里以一般情况来说,即类用public修饰的情况。
* 类的简化访问
当我们要使用一个类时,这个类与当前程序在同一个包中(即同一个文件夹中),或者这个类是java.lang包中的类时通常可以省略掉包名,直接使用该类。
* 当我们要使用的类,与当前程序不在同一个包中(即不同文件夹中),要访问的类必须用public修饰才可访问。
## 导包
我们每次使用类时,都需要写很长的包名。很麻烦,我们可以通过import导包的方式来简化。
可以通过导包的方式使用该类,可以避免使用全类名编写(即,包类.类名)。
导包的格式:
~~~
import 包名.类名;
~~~
当程序导入指定的包后,使用类时,就可以简化了。演示如下
~~~
//导入包前的方式
//创建对象
java.util.Random r1 = new java.util.Random();
java.util.Random r2 = new java.util.Random();
java.util.Scanner sc1 = new java.util.Scanner(System.in);
java.util.Scanner sc2 = new java.util.Scanner(System.in);
//导入包后的方式
import java.util.Random;
import java.util.Scanner;
//创建对象
Random r1 = new Random();
Random r2 = new Random();
Scanner sc1 = new Scanner(System.in);
Scanner sc2 = new Scanner(System.in);
~~~
* import导包代码书写的位置:在声明包package后,定义所有类class前,使用导包import包名.包名.类名;
# 代码块
## 局部代码块
局部代码块是定义在方法或语句中
特点:
* 以”{}”划定的代码区域,此时只需要关注作用域的不同即可
* 方法和类都是以代码块的方式划定边界的
## 构造代码块
构造代码块是定义在类中成员位置的代码块
特点:
* 优先于构造方法执行,构造代码块用于执行所有对象均需要的初始化动作
* 每创建一个对象均会执行一次构造代码块。
~~~
public class Person {
private String name;
private int age;
//构造代码块
{
System.out.println("构造代码块执行了");
}
Person(){
System.out.println("Person无参数的构造函数执行");
}
Person(int age){
this.age = age;
System.out.println("Person(age)参数的构造函数执行");
}
}
class PersonDemo{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Person p = new Person();
Person p1 = new Person(23);
}
}
~~~
## 静态代码块
执行顺序:(优先级从高到低。)静态代码块>mian方法>构造代码块>构造方法。
静态代码块是定义在成员位置,使用static修饰的代码块。
特点:
* 它优先于主方法执行、优先于构造代码块执行,当以任意形式第一次使用到该类时执行。
* 该类不管创建多少对象,静态代码块只执行一次。
* 可用于给静态变量赋值,用来给类进行初始化。
~~~
public class Person {
private String name;
private int age;
//静态代码块
static{
System.out.println("静态代码块执行了");
}
}
~~~
# 修饰符
常用来修饰类、方法、变量的修饰符如下:
* public 权限修饰符,公共访问, 类,方法,成员变量
* protected 权限修饰符,受保护访问, 方法,成员变量
* 默认什么也不写 也是一种权限修饰符,默认访问, 类,方法,成员变量
* private 权限修饰符,私有访问, 方法,成员变量
* static 静态修饰符 方法,成员变量
* final 最终修饰符 类,方法,成员变量,局部变量
* abstract 抽象修饰符 类 ,方法
我们编写程序时,权限修饰符一般放于所有修饰符之前,不同的权限修饰符不能同时使用;
同时,abstract与private不能同时使用;
同时,abstract与static不能同时使用;
同时,abstract与final不能同时使用。
* 修饰类能够使用的修饰符:
修饰类只能使用public、默认的、final、abstract关键字
使用最多的是 public关键字
* 修饰成员变量能够使用的修饰符:
public : 公共的
protected : 受保护的
: 默认的
private :私有的
final : 最终的
static : 静态的
使用最多的是 private
* 修饰构造方法能够使用的修饰符:
public : 公共的
protected : 受保护的
: 默认的
private :私有的
使用最多的是 public
* 修饰成员方法能够使用的修饰符:
public : 公共的
protected : 受保护的
: 默认的
private :私有的
final : 最终的
static : 静态的
abstract : 抽象的
使用最多的是 public
- 基础
- 编译和安装
- scanner类(键盘录入)
- Random类(随机数)
- 数组
- 方法
- 类
- ArrayList集合
- char与int
- eclipse
- IDEA
- 变量与常量
- 常用API
- String,StringBuffer,StringBuilder
- 正则,Date,DateFormat,Calendar
- 包装类,System,Math,Arrays,BigInteger,BigDecimal
- 集合,迭代器,增强for,泛型
- List,set,判断集合唯一
- map,Entry,HashMap,Collections
- 异常
- IO
- File
- 递归
- 字节流
- 字符流
- IO流分类
- 转换流
- 缓冲流
- 流的操作规律
- properties
- 序列化流与反序列化流
- 打印流
- commons-IO
- IO流总结
- 多线程
- 线程池
- 线程安全
- 线程同步
- 死锁
- lock接口
- ThreadLoad
- 等待唤醒机制
- 线程状态
- jdbc
- DBUtils
- 连接池DBCP
- c3p0连接池
- 网络编程
- 多线程socket上传图片
- 反射
- xml
- 设计模式
- 装饰器模式
- web service
- tomcat
- Servlet
- response
- request
- session和cookie
- JSP
- EL
- JSTL
- 事务
- 监听器Listener
- 过滤器Filter
- json
- linux安装软件
- 反射详解
- 类加载器和注解
- 动态代理
- jedis
- Hibernate
- 简介
- 创建映射文件
- Hibernate核心配置文件
- 事务和增删改查
- HibernateUtils
- 持久化对象的三种状态
- 检索方式
- query
- Criteria
- SQLQuery
- 持久化类
- 主键生成策略
- 缓存
- 事务管理
- 关系映射
- 注解
- 优化
- struts2
- 搭建
- 配置详解
- Action
- 结果跳转方式
- 访问ServletAPI方式
- 如何获得参数
- OGNL表达式
- valueStack 值栈
- Interceptor拦截器
- spring
- 导包
- IOC和DI
- Bean获取与实例化
- Bean属性注入
- spring注解
- 注解分层
- junit整合
- aop
- 动态代理实现
- cglib代理实现
- aop名词
- spring的aop
- aop-xml详解
- aop-注解详解
- 代理方式选择
- jdbcTemplate
- spring事务管理
- 回滚注意
- 事务传播属性
- MyBatis
- MyBatis简介
- 入门程序
- 与jdbc hibernate不同
- 原始Dao开发
- Mapper动态代理方式
- SqlMapConfig.xml配置文件
- 输入参数pojo包装类
- resultMap
- 动态sql
- 一对一关联
- 一对多
- 整合spring
- 逆向工程
- maven
- maven简介
- 仓库
- maven目录结构
- maven常用命令
- 生命周期
- eclipse中maven插件
- 入门程序
- 整合struct
- 依赖范围
- 添加插件
- idea配置
- jar包冲突
- 分模块开发
- 构建可执行的jar包(包含依赖jar包)
- springMVC
- 处理流程
- java面试
- java版本升级
- java1-8版本变更
- java9新特性
- 锁
- java资料
- idea
- jdk版本切换
- log4j
- 入门实例
- 基本使用方法
- Web中使用Log4j
- spring中使用log4j
- java代码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