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C]
## 概述
<br>
### 什么是同源
> 只要协议、域名、端口有任何一个不同,都被当作是不同的域。
>
| URL | 说明 | 是否允许通信 |
| --- | --- | --- |
| http://www.a.com/a.js <br>http://www.a.com/b.js | 同一域名下 | 允许 |
| http://www.a.com/lab/a.js <br >http://www.a.com/script/b.js | 同一域名下不同文件夹 | 允许 |
| http://www.a.com:8000/a.js <br > http://www.a.com/b.js | 同一域名,不同端口 | 不允许 |
| http://www.a.com/a.js <br> https://www.a.com/b.js | 同一域名,不同协议 | 不允许 |
| http://www.a.com/a.js <br> http://70.32.92.74/b.js | 域名和域名对应ip | 不允许 |
| http://www.a.com/a.js <br> http://script.a.com/b.js | 主域相同,子域不同 | 不允许 |
| http://www.a.com/a.js <br> http://a.com/b.js | 同一域名,不同二级域名(同上) | 不允许(cookie这种情况下也不允许访问) |
| http://www.cnblogs.com/a.js <br> http://www.a.com/b.js | 不同域名 | 不允许 |
<br>
### 限制范围
目前,如果非同源,共有三种行为受到限制:
1. Cookie、LocalStorage 和 IndexDB 无法读取。
2. DOM 无法获得。
3. AJAX 请求不能发送。
<br>
### 其他
1. 如果是协议和端口造成的跨域问题“前台”是无能为力的;
2. 在跨域问题上,域仅仅是通过“URL的首部”来识别而不会去尝试判断相同的ip地址对应着两个域或两个域是否在同一个ip上。
(“URL的首部”指 window.location.protocol + window.location.host,也可以理解为“Domains, protocols and ports must match”。)
<br>
<br>
## 主域相同子域不同
<br>
### document.domain
这种方法只适用于 Cookie 和 iframe 窗口,LocalStorage 和 IndexDB 无法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只能把document.domain设置成自身或更高一级的父域,且主域必须相同。
#### iframe
在页面http://www.damonare.cn/a.html 中设置document.domain:
~~~
<iframe id = "iframe" src="http://damonare.cn/b.html" onload = "test()"></iframe>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document.domain = 'damonare.cn';//设置成主域
function test(){
alert(document.getElementById('iframe').contentWindow);//contentWindow 可取得子窗口的 window 对象
}
</script>
~~~
在页面http://damonare.cn/b.html 中也设置document.domain:
~~~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document.domain = 'damonare.cn';
//在iframe载入这个页面也设置document.domain,使之与主页面的document.domain相同
</script>
~~~
<br>
#### Cookie
Cookie 是服务器写入浏览器的一小段信息,只有同源的网页才能共享。但是,两个网页一级域名相同,只是二级域名不同,浏览器允许通过设置document.domain共享 Cookie。
假设A网页为 http://w1.example.com/a.html ,B网页为 http://w2.example.com/b.html ,那么只要设置相同的document.domain,两个网页就可以共享Cookie。
~~~
//A页面
<script>
document.domain = 'example.com'; //设置domain
document.cookie = "test1=hello"; //设置cookie
</script>
//B页面
<script>
document.domain = 'example.com'; //设置domain
var allCookie = document.cookie; //读取cookie
</script>
~~~
<br>
## 完全不同源
<br>
### iframe
location.hash
因为父窗口可以对iframe进行URL读写,iframe也可以读写父窗口的URL,URL有一部分被称为hash,就是#号及其后面的字符,它一般用于浏览器锚点定位,Server端并不关心这部分,应该说HTTP请求过程中不会携带hash,所以这部分的修改不会产生HTTP请求,但是会产生浏览器历史记录。
此方法的原理就是改变URL的hash部分来进行双向通信。每个window通过改变其他 window的location来发送消息(由于两个页面不在同一个域下IE、Chrome不允许修改parent.location.hash的值,所以要借助于父窗口域名下的一个代理iframe),并通过监听自己的URL的变化来接收消息。
这个方式的通信会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浏览器历史记录,而且有些浏览器不支持onhashchange事件,需要轮询来获知URL的改变,最后,这样做也存在缺点,诸如数据直接暴露在了url中,数据容量和类型都有限等。
1. cs1.html首先创建自动创建一个隐藏的iframe,iframe的src指向cnblogs.com域名下的cs2.html页面
2. cs2.html响应请求后再将通过修改cs1.html的hash值来传递数据
3. 同时在cs1.html上加一个定时器,隔一段时间来判断location.hash的值有没有变化,一旦有变化则获取获取hash值
注:由于两个页面不在同一个域下IE、Chrome不允许修改parent.location.hash的值,所以要借助于a.com域名下的一个代理iframe
a.com下的文件cs1.html文件:
~~~
function startRequest(){
var ifr = document.createElement('iframe');
ifr.style.display = 'none';
ifr.src = 'http://www.cnblogs.com/lab/cscript/cs2.html#paramdo';
document.body.appendChild(ifr);
}
function checkHash() {
try {
var data = location.hash ? location.hash.substring(1) : '';
if (console.log) {
console.log('Now the data is '+data);
}
} catch(e) {};
}
setInterval(checkHash, 2000);
~~~
cnblogs.com域名下的cs2.html:
~~~
//模拟一个简单的参数处理操作
switch(location.hash){
case '#paramdo':
callBack();
break;
case '#paramset':
//do something……
break;
}
function callBack(){
try {
parent.location.hash = 'somedata';
} catch (e) {
// ie、chrome的安全机制无法修改parent.location.hash,
// 所以要利用一个中间的cnblogs域下的代理iframe
var ifrproxy = document.createElement('iframe');
ifrproxy.style.display = 'none';
ifrproxy.src = 'http://a.com/test/cscript/cs3.html#somedata'; // 注意该文件在"a.com"域下
document.body.appendChild(ifrproxy);
}
}
~~~
<br>
### window.name
window对象有个name属性,该属性有个特征:即在一个窗口(window)的生命周期内,窗口载入的所有的页面都是共享一个window.name的,每个页面对window.name都有读写的权限,window.name是持久存在一个窗口载入过的所有页面中的,并不会因新页面的载入而进行重置。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window.name容量很大,可以放置非常长的字符串;缺点是必须监听子窗口window.name属性的变化,影响网页性能。
1. 创建 a.com/cs1.html
2. 创建 a.com/proxy.html,并加入如下代码:
~~~
<head>
<script>
function proxy(url, func){
var isFirst = true,
ifr = document.createElement('iframe'),
loadFunc = function(){
if(isFirst){
ifr.contentWindow.location = 'http://a.com/cs1.html';
isFirst = false;
}else{
func(ifr.contentWindow.name);
ifr.contentWindow.close();
document.body.removeChild(ifr);
ifr.src = '';
ifr = null;
}
};
ifr.src = url;
ifr.style.display = 'none';
if(ifr.attachEvent) ifr.attachEvent('onload', loadFunc);
else ifr.onload = loadFunc;
document.body.appendChild(iframe);
}
</script>
</head>
<body>
<script>
proxy('http://www.baidu.com/', function(data){
console.log(data);
});
</script>
</body>
~~~
3. 在 b.com/cs1.html中包含:
~~~
<script>
window.name = '要传送的内容';
</script>
~~~
<br>
### window.postMessage
HTML5引入了一个全新的API:跨文档通信 API(Cross-document messaging)。高级浏览器Internet Explorer 8+, chrome,Firefox , Opera 和 Safari 都将支持这个功能。这个功能主要包括接受信息的 message 事件和发送消息的 postMessage 方法,允许跨窗口通信,不论这两个窗口是否同源。它可用于解决以下方面的问题:
* 页面和其打开的新窗口的数据传递
* 多窗口之间消息传递
* 页面与嵌套的iframe消息传递
* 上面三个场景的跨域数据传递
> otherWindow.postMessage(message, targetOrigin);
* otherWindow:指目标窗口,也就是给哪个window发消息,是 window.frames 属性的成员或者由 window.open 方法创建的窗口
* message: 是要发送的消息,类型为 String、Object (IE8、9 不支持)
* targetOrigin: 接收消息的窗口的源(origin),即"协议 + 域名 + 端口"。也可以设为*,表示不限制域名,向所有窗口发送。
~~~
//窗口http://aaa.com向子窗口http://bbb.com发消息
var popup = window.open('http://bbb.com', 'title');
popup.postMessage('Hello World!', 'http://bbb.com');
//子窗口向父窗口发送消息
window.opener.postMessage('Nice to see you', 'http://aaa.com');
~~~
message事件的事件对象event,提供以下三个属性。
* event.source:发送消息的窗口
* event.origin: 消息发向的网址
* event.data: 消息内容
~~~
if (typeof window.addEventListener != 'undefined') {
window.addEventListener('message', onmessage, false);
} else if (typeof window.attachEvent != 'undefined') {
//for ie
window.attachEvent('onmessage', onmessage);
}
var onmessage = function (event) {
console.log(event.data);
};
~~~
子窗口通过event.source属性引用父窗口,然后发送消息。
~~~
window.addEventListener('message', receiveMessage);
function receiveMessage(event) {
event.source.postMessage('Nice to see you!', '*');
}
~~~
event.origin属性可以过滤不是发给本窗口的消息。
~~~
window.addEventListener('message', receiveMessage);
function receiveMessage(event) {
if (event.origin !== 'http://aaa.com') return;
if (event.data === 'Hello World') {
event.source.postMessage('Hello', event.origin);
} else {
console.log(event.data);
}
}
~~~
<br>
### localStorage
通过window.postMessage,读写其他窗口的 LocalStorage 也成为了可能。
主窗口写入iframe子窗口的localStorag。
~~~
//子窗口将父窗口发来的消息,写入自己的LocalStorage。
window.onmessage = function(e) {
if (e.origin !== 'http://bbb.com') {
return;
}
var payload = JSON.parse(e.data);
localStorage.setItem(payload.key, JSON.stringify(payload.data));
};
//父窗口发送消息的代码
var win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iframe')[0].contentWindow;
var obj = { name: 'Jack' };
win.postMessage(JSON.stringify({key: 'storage', data: obj}), 'http://bbb.com');
~~~
加强版的子窗口接收消息的代码如下:
~~~
window.onmessage = function(e) {
if (e.origin !== 'http://bbb.com') return;
var payload = JSON.parse(e.data);
switch (payload.method) {
case 'set':
localStorage.setItem(payload.key, JSON.stringify(payload.data));
break;
case 'get':
var parent = window.parent;
var data = localStorage.getItem(payload.key);
parent.postMessage(data, 'http://aaa.com');
break;
case 'remove':
localStorage.removeItem(payload.key);
break;
}
};
~~~
加强版的父窗口发送消息代码如下:
~~~
var win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iframe')[0].contentWindow;
var obj = { name: 'Jack' };
// 存入对象
win.postMessage(JSON.stringify({key: 'storage', method: 'set', data: obj}), 'http://bbb.com');
// 读取对象
win.postMessage(JSON.stringify({key: 'storage', method: "get"}), "*");
window.onmessage = function(e) {
if (e.origin != 'http://aaa.com') return;
// "Jack"
console.log(JSON.parse(e.data).name);
};
~~~
### JSONP
JSONP是服务器与客户端跨源通信的常用方法。最大特点就是简单适用,老式浏览器全部支持,服务器改造非常小。
原理:当我们通过script标签请求时,后台就会根据相应的参数(json,handleResponse)来生成相应的json数据。最后这个返回的json数据(代码)就会被放在当前js文件中被执行,至此跨域通信完成
缺点:
* 它只支持GET请求而不支持POST等其它类型的HTTP请求
* 它只支持跨域HTTP请求这种情况,不能解决不同域的两个页面之间如何进行JavaScript调用的问题。
* 调用失败的时候不会返回各种HTTP状态码。
* 安全性低。
#### JSONP的实现流程
* 声明一个回调函数,其函数名(如show)当做参数值,要传递给跨域请求数据的服务器,函数形参为要获取目标数据(服务器返回的data)。
* 创建一个`<script>`标签,把那个跨域的API数据接口地址,赋值给script的src,还要在这个地址中向服务器传递该函数名(可以通过问号传参:?callback=show)。
* 服务器接收到请求后,需要进行特殊的处理:把传递进来的函数名和它需要给你的数据拼接成一个字符串,例如:传递进去的函数名是show,它准备好的数据是`show('我不爱你')`。
* 最后服务器把准备的数据通过HTTP协议返回给客户端,客户端再调用执行之前声明的回调函数(show),对返回的数据进行操作。
在开发中可能会遇到多个 JSONP 请求的回调函数名是相同的,这时候就需要自己封装一个 JSONP函数。
~~~
function jsonp({ url, params, callback }) {
return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 创建 script标签
let script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 声明一个回调函数,其函数名(如show)当做参数值,要传递给跨域请求数据的服务器
// 函数形参 data 为要获取目标数据(接口返回的数据)
window[callback] = function(data) {
// 执行jsonp返回的函数
resolve(data)
// 移除添加的script
document.body.removeChild(script)
}
// params 和 callback 参数转换成 ?wd=Iloveyou&callback=show 形式
params = { ...params, callback }
let arrs = []
for (let key in params) {
arrs.push(`${key}=${params[key]}`)
}
script.src = `${url}?${arrs.join('&')}`
// 添加scirpt标签
document.body.appendChild(script)
})
}
jsonp({
url: 'http://localhost:3000/say',
params: { wd: 'Iloveyou' },
callback: 'show'
}).then(data => {
console.log(data)
})
~~~
<br>
上面这段代码相当于向`http://localhost:3000/say?wd=Iloveyou&callback=show`这个地址请求数据,然后后台返回`show('我不爱你')`,最后会运行show()这个函数,打印出'我不爱你'
~~~
// server.js
let express = require('express')
let app = express()
app.get('/say', function(req, res) {
let { wd, callback } = req.query
console.log(wd) // Iloveyou
console.log(callback) // show
res.end(`${callback}('我不爱你')`)
})
app.listen(3000)
~~~
从JQery 1.2以后,就开始支持JSONP的调用。在另外的一个域名中指定好回调函数名称,你就可以用下面的形式来就加载JSON数据。
~~~
$.getJSON(url + "&callbak=?", function(data) {
alert("Symbol:" + data.symbol + ", Price:" + data.price);
});
~~~
jQuery会在window对象中加载一个全局的函数,当代码插入时函数执行,执行完毕后就会被移除。同时jquery还对非跨域的请求进行了优化,如果这个请求是在同一个域名下那么他就会像正常的Ajax请求一样工作。
上例中我们在动态插入到页面的代码中使用了静态的json数据,虽然完成了依次JSONP返回,但仍不是JSONP服务,因为不支持在URL中定义回调函数名称。下面是一个将其变成JSONP服务的一个方法。
首先我们来定义接口的规范,http://www.mydomain.com/jsonp/ticker?symbol=IBM&callback=showPrice 。symbol是请求条件,callback是回调函数名称。
~~~
//JQuery JSONP Support
var url = "http://www.mydomain.com/api/suggest.php?symbol=IBM&callback=?";
$.getJSON(url, function(data){
alert("Symbol:" + data.symbol + ", Price:" + data.price);
});
~~~
在suggest.php中:
~~~
$jsondata = "{symbol:'IBM', price:120}";
echo $_GET['callback'].'('.$jsondata.')';
~~~
<br>
### WebSocket
WebSocket是一种通信协议,使用ws://(非加密) 和 wss://(加密)作为协议前缀 。该协议不实行同源政策,只要服务器支持,就可以通过它进行跨源通信。
只有在支持web socket协议的服务器上才能正常工作。
~~~
var iframe = document.getElementById('iframe');
var data = '';
iframe.onload = function() {
iframe.onload = function(){
data = iframe.contentWindow.name;
}
iframe.src = 'about:blank';
};
~~~
浏览器发出的WebSocket请求的头信息
~~~
GET /chat HTTP/1.1
Host: server.example.com
Upgrade: websocket
Connection: Upgrade
Sec-WebSocket-Key: x3JJHMbDL1EzLkh9GBhXDw==
Sec-WebSocket-Protocol: chat, superchat
Sec-WebSocket-Version: 13
Origin: http://example.com
~~~
上面代码中,有一个字段是Origin,表示该请求的请求源(origin),即发自哪个域名。
正是因为有了Origin这个字段,所以WebSocket才没有实行同源政策。因为服务器可以根据这个字段,判断是否许可本次通信。如果该域名在白名单内,服务器就会做出如下回应。
~~~
HTTP/1.1 101 Switching Protocols
Upgrade: websocket
Connection: Upgrade
Sec-WebSocket-Accept: HSmrc0sMlYUkAGmm5OPpG2HaGWk=
Sec-WebSocket-Protocol: chat
~~~
### CORS
CORS是跨源资源分享(Cross-Origin Resource Sharing)的缩写。它是W3C标准,是跨源AJAX请求的根本解决方法。相比JSONP只能发GET请求,CORS允许任何类型的请求。目前,所有浏览器都支持该功能,IE浏览器不能低于IE10。
整个CORS通信过程,都是浏览器自动完成,不需要用户参与。对于开发者来说,CORS通信与同源的AJAX通信没有差别,代码完全一样。浏览器一旦发现AJAX请求跨源,就会自动添加一些附加的头信息,有时还会多出一次附加的请求,但用户不会有感觉。实现CORS通信的关键是服务器。只要服务器实现了CORS接口,就可以跨源通信。
浏览器将CORS请求分成两类:简单请求(simple request)和非简单请求(not-so-simple request)。
只要同时满足以下两大条件,就属于简单请求。
请求方法是以下三种方法之一:
* HEAD
* GET
* POST
HTTP的头信息不超出以下几种字段
* Accept
* Accept-Language
* Content-Language
* Last-Event-ID
* Content-Type:只限于三个值application/x-www-form-urlencoded、multipart/form-data、text/plain
凡是不同时满足上面两个条件,就属于非简单请求。
#### 简单请求
**基本流程**
对于简单请求,浏览器直接发出CORS请求。具体来说,就是在头信息之中,增加一个Origin字段。
下面是一个例子,浏览器发现这次跨源AJAX请求是简单请求,就自动在头信息之中,添加一个Origin字段。
~~~
GET /cors HTTP/1.1
Origin: http://api.bob.com
Host: api.alice.com
Accept-Language: en-US
Connection: keep-alive
User-Agent: Mozilla/5.0...
~~~
上面的头信息中,Origin字段用来说明,本次请求来自哪个源(协议 + 域名 + 端口)。服务器根据这个值,决定是否同意这次请求。
如果Origin指定的源,不在许可范围内,服务器会返回一个正常的HTTP回应。浏览器发现,这个回应的头信息没有包含Access-Control-Allow-Origin字段(详见下文),就知道出错了,从而抛出一个错误,被XMLHttpRequest的onerror回调函数捕获。注意,这种错误无法通过状态码识别,因为HTTP回应的状态码有可能是200。
如果Origin指定的域名在许可范围内,服务器返回的响应,会多出几个头信息字段。
~~~
Access-Control-Allow-Origin: http://api.bob.com
Access-Control-Allow-Credentials: true
Access-Control-Expose-Headers: FooBar
Content-Type: text/html; charset=utf-8
~~~
上面的头信息之中,有三个与CORS请求相关的字段,都以Access-Control-开头。
* Access-Control-Allow-Origin:该字段是必须的。它的值要么是请求时Origin字段的值,要么是一个*,表示接受任意域名的请求。
* Access-Control-Allow-Credentials:该字段可选。它的值是一个布尔值,表示是否允许发送Cookie。默认情况下,Cookie不包括在CORS请求之中。设为true,即表示服务器明确许可,Cookie可以包含在请求中,一起发给服务器。这个值也只能设为true,如果服务器不要浏览器发送Cookie,删除该字段即可。
* Access-Control-Expose-Headers:该字段可选。CORS请求时,XMLHttpRequest对象的getResponseHeader()方法只能拿到6个基本字段:Cache-Control、Content-Language、Content-Type、Expires、Last-Modified、Pragma。如果想拿到其他字段,就必须在Access-Control-Expose-Headers里面指定。上面的例子指定,getResponseHeader('FooBar')可以返回FooBar字段的值。
#### withCredentials 属性
上面说到,CORS请求默认不发送Cookie和HTTP认证信息。如果要把Cookie发到服务器,一方面要服务器同意,指定Access-Control-Allow-Credentials字段。
~~~
Access-Control-Allow-Credentials: true
~~~
另一方面,开发者必须在AJAX请求中打开withCredentials属性。
~~~
var xhr = new XMLHttpRequest();
xhr.withCredentials = true;
~~~
否则,即使服务器同意发送Cookie,浏览器也不会发送。或者,服务器要求设置Cookie,浏览器也不会处理。
但是,如果省略withCredentials设置,有的浏览器还是会一起发送Cookie。这时,可以显式关闭withCredentials。
~~~
xhr.withCredentials = false;
~~~
>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要发送Cookie,Access-Control-Allow-Origin就不能设为星号,必须指定明确的、与请求网页一致的域名。同时,Cookie依然遵循同源政策,只有用服务器域名设置的Cookie才会上传,其他域名的Cookie并不会上传,且(跨源)原网页代码中的document.cookie也无法读取服务器域名下的Cookie。
>
<br>
#### 非简单请求
**预检请求**
非简单请求是那种对服务器有特殊要求的请求,比如请求方法是PUT或DELETE,或者Content-Type字段的类型是application/json。
非简单请求的CORS请求,会在正式通信之前,增加一次HTTP查询请求,称为"预检"请求(preflight)。
浏览器先询问服务器,当前网页所在的域名是否在服务器的许可名单之中,以及可以使用哪些HTTP动词和头信息字段。只有得到肯定答复,浏览器才会发出正式的XMLHttpRequest请求,否则就报错。
下面是一段浏览器的JavaScript脚本。
~~~
var url = 'http://api.alice.com/cors';
var xhr = new XMLHttpRequest();
xhr.open('PUT', url, true);
xhr.setRequestHeader('X-Custom-Header', 'value');
xhr.send();
~~~
上面代码中,HTTP请求的方法是PUT,并且发送一个自定义头信息X-Custom-Header。
浏览器发现,这是一个非简单请求,就自动发出一个"预检"请求,要求服务器确认可以这样请求。下面是这个"预检"请求的HTTP头信息。
~~~
OPTIONS /cors HTTP/1.1
Origin: http://api.bob.com
Access-Control-Request-Method: PUT
Access-Control-Request-Headers: X-Custom-Header
Host: api.alice.com
Accept-Language: en-US
Connection: keep-alive
User-Agent: Mozilla/5.0...
~~~
"预检"请求用的请求方法是OPTIONS,表示这个请求是用来询问的。头信息里面,关键字段是Origin,表示请求来自哪个源。
除了Origin字段,"预检"请求的头信息包括两个特殊字段。
* Access-Control-Request-Method:该字段是必须的,用来列出浏览器的CORS请求会用到哪些HTTP方法,上例是PUT。
* Access-Control-Request-Headers:该字段是一个逗号分隔的字符串,指定浏览器CORS请求会额外发送的头信息字段,上例是X-Custom-Header。
**预检请求的回应**
服务器收到"预检"请求以后,检查了Origin、Access-Control-Request-Method和Access-Control-Request-Headers字段以后,确认允许跨源请求,就可以做出回应。
~~~
HTTP/1.1 200 OK
Date: Mon, 01 Dec 2008 01:15:39 GMT
Server: Apache/2.0.61 (Unix)
Access-Control-Allow-Origin: http://api.bob.com
Access-Control-Allow-Methods: GET, POST, PUT
Access-Control-Allow-Headers: X-Custom-Header
Content-Type: text/html; charset=utf-8
Content-Encoding: gzip
Content-Length: 0
Keep-Alive: timeout=2, max=100
Connection: Keep-Alive
Content-Type: text/plain
~~~
上面的HTTP回应中,关键的是Access-Control-Allow-Origin字段,表示http://api.bob.com 可以请求数据。该字段也可以设为星号,表示同意任意跨源请求。
~~~
Access-Control-Allow-Origin: *
~~~
如果浏览器否定了"预检"请求,会返回一个正常的HTTP回应,但是没有任何CORS相关的头信息字段。这时,浏览器就会认定,服务器不同意预检请求,因此触发一个错误,被XMLHttpRequest对象的onerror回调函数捕获。控制台会打印出如下的报错信息。
~~~
XMLHttpRequest cannot load http://api.alice.com.
Origin http://api.bob.com is not allowed by Access-Control-Allow-Origin.
~~~
服务器回应的其他CORS相关字段如下:
~~~
Access-Control-Allow-Methods: GET, POST, PUT
Access-Control-Allow-Headers: X-Custom-Header
Access-Control-Allow-Credentials: true
Access-Control-Max-Age: 1728000
~~~
* Access-Control-Allow-Methods:该字段必需,它的值是逗号分隔的一个字符串,表明服务器支持的所有跨域请求的方法。注意,返回的是所有支持的方法,而不单是浏览器请求的那个方法。这是为了避免多次"预检"请求。
* Access-Control-Allow-Headers:如果浏览器请求包括Access-Control-Request-Headers字段,则Access-Control-Allow-Headers字段是必需的。它也是一个逗号分隔的字符串,表明服务器支持的所有头信息字段,不限于浏览器在"预检"中请求的字段。
* Access-Control-Allow-Credentials:该字段与简单请求时的含义相同。
* Access-Control-Max-Age:该字段可选,用来指定本次预检请求的有效期,单位为秒。上面结果中,有效期是20天(1728000秒),即允许缓存该条回应1728000秒(即20天),在此期间,不用发出另一条预检请求。
<br>
**浏览器的正常请求和回应**
一旦服务器通过了"预检"请求,以后每次浏览器正常的CORS请求,就都跟简单请求一样,会有一个Origin头信息字段。服务器的回应,也都会有一个Access-Control-Allow-Origin头信息字段。
下面是"预检"请求之后,浏览器的正常CORS请求。
~~~
PUT /cors HTTP/1.1
Origin: http://api.bob.com
Host: api.alice.com
X-Custom-Header: value
Accept-Language: en-US
Connection: keep-alive
User-Agent: Mozilla/5.0...
~~~
上面头信息的Origin字段是浏览器自动添加的。
下面是服务器正常的回应。
~~~
Access-Control-Allow-Origin: http://api.bob.com
Content-Type: text/html; charset=utf-8
~~~
上面头信息中,Access-Control-Allow-Origin字段是每次回应都必定包含的。
### nginx
实现原理类似于Node中间件代理,需要你搭建一个中转nginx服务器,用于转发请求。
<br>
使用nginx反向代理实现跨域,是最简单的跨域方式。只需要修改nginx的配置即可解决跨域问题,支持所有浏览器,支持session,不需要修改任何代码,并且不会影响服务器性能。
<br>
实现思路:通过nginx配置一个代理服务器(域名与domain1相同,端口不同)做跳板机,反向代理访问domain2接口,并且可以顺便修改cookie中domain信息,方便当前域cookie写入,实现跨域登录。
<br>
先下载[nginx](http://nginx.org/en/download.html),然后将nginx目录下的nginx.conf修改如下:
~~~
// proxy服务器
server {
listen 80;
server_name www.domain1.com;
location / {
proxy_pass http://www.domain2.com:8080; #反向代理
proxy_cookie_domain www.domain2.com www.domain1.com; #修改cookie里域名
index index.html index.htm;
# 当用webpack-dev-server等中间件代理接口访问nignx时,此时无浏览器参与,故没有同源限制,下面的跨域配置可不启用
add_header Access-Control-Allow-Origin http://www.domain1.com; #当前端只跨域不带cookie时,可为*
add_header Access-Control-Allow-Credentials true;
}
}
~~~
最后通过命令行`nginx -s reload`启动nginx
~~~
// index.html
var xhr = new XMLHttpRequest();
// 前端开关:浏览器是否读写cookie
xhr.withCredentials = true;
// 访问nginx中的代理服务器
xhr.open('get', 'http://www.domain1.com:81/?user=admin', true);
xhr.send();
~~~
~~~
// server.js
var http = require('http');
var server = http.createServer();
var qs = require('querystring');
server.on('request', function(req, res) {
var params = qs.parse(req.url.substring(2));
// 向前台写cookie
res.writeHead(200, {
'Set-Cookie': 'l=a123456;Path=/;Domain=www.domain2.com;HttpOnly' // HttpOnly:脚本无法读取
});
res.write(JSON.stringify(params));
res.end();
});
server.listen('8080');
console.log('Server is running at port 8080...');
~~~
<br>
### 使用 http-proxy-middleware 实现跨域
NodeJS 中间件`http-proxy-middleware`实现跨域代理,原理大致与`nginx`相同,都是通过启一个代理服务器,实现数据的转发,也可以通过设置`cookieDomainRewrite`参数修改响应头中`cookie`中的域名,实现当前域的`cookie`写入,方便接口登录认证。
#### 1、非 vue 框架的跨域(2 次跨域)
~~~
<!-- 文件:index.html -->
<!DOCTYPE html>
<html lang="en">
<head>
<meta charset="UTF-8">
<title>proxy 跨域</title>
</head>
<body>
<script>
var xhr = new XMLHttpRequest();
// 前端开关:浏览器是否读写 cookie
xhr.withCredentials = true;
// 访问 http-proxy-middleware 代理服务器
xhr.open('get', 'http://www.proxy1.com:3000/login?user=admin', true);
xhr.send();
</script>
</body>
</html>
~~~
中间代理服务中使用了`http-proxy-middleware`中间件,因此需要提前下载:
> npm install http-proxy-middleware --save-dev
~~~
// 中间代理服务器
const express = require("express");
let proxy = require("http-proxy-middleware");
let app = express();
app.use(
"/",
proxy({
// 代理跨域目标接口
target: "http://www.proxy2.com:8080",
changeOrigin: true,
// 修改响应头信息,实现跨域并允许带 cookie
onProxyRes: function(proxyRes, req, res) {
res.header("Access-Control-Allow-Origin", "http://www.proxy1.com");
res.header("Access-Control-Allow-Credentials", "true");
},
// 修改响应信息中的 cookie 域名
cookieDomainRewrite: "www.proxy1.com" // 可以为 false,表示不修改
})
);
app.listen(3000);
~~~
~~~
// 服务器
const http = require("http");
const qs = require("querystring");
const server = http.createServer();
server.on("request", function(req, res) {
let params = qs.parse(req.url.substring(2));
// 向前台写 cookie
res.writeHead(200, {
"Set-Cookie": "l=a123456;Path=/;Domain=www.proxy2.com;HttpOnly" // HttpOnly:脚本无法读取
});
res.write(JSON.stringify(params));
res.end();
});
server.listen("8080");
~~~
#### 2、vue 框架的跨域(1 次跨域)
利用**node + webpack + webpack-dev-server**代理接口跨域。在开发环境下,由于`Vue`渲染服务和接口代理服务都是`webpack-dev-server`,所以页面与代理接口之间不再跨域,无须设置`Headers`跨域信息了。
~~~
// 导出服务器配置
module.exports = {
entry: {},
module: {},
...
devServer: {
historyApiFallback: true,
proxy: [{
context: '/login',
target: 'http://www.proxy2.com:8080', // 代理跨域目标接口
changeOrigin: true,
secure: false, // 当代理某些 https 服务报错时用
cookieDomainRewrite: 'www.domain1.com' // 可以为 false,表示不修改
}],
noInfo: true
}
}
~~~
# 参考资料
* [九种 “姿势” 让你彻底解决跨域问题](https://segmentfault.com/a/1190000016653873)
* [九种跨域方式实现原理(完整版)](https://github.com/ljianshu/Blog/issues/55)
- 第一部分 HTML
- meta
- meta标签
- HTML5
- 2.1 语义
- 2.2 通信
- 2.3 离线&存储
- 2.4 多媒体
- 2.5 3D,图像&效果
- 2.6 性能&集成
- 2.7 设备访问
- SEO
- Canvas
- 压缩图片
- 制作圆角矩形
- 全局属性
- 第二部分 CSS
- CSS原理
- 层叠上下文(stacking context)
- 外边距合并
- 块状格式化上下文(BFC)
- 盒模型
- important
- 样式继承
- 层叠
- 属性值处理流程
- 分辨率
- 视口
- CSS API
- grid(未完成)
- flex
- 选择器
- 3D
- Matrix
- AT规则
- line-height 和 vertical-align
- CSS技术
- 居中
- 响应式布局
- 兼容性
- 移动端适配方案
- CSS应用
- CSS Modules(未完成)
- 分层
- 面向对象CSS(未完成)
- 布局
- 三列布局
- 单列等宽,其他多列自适应均匀
- 多列等高
- 圣杯布局
- 双飞翼布局
- 瀑布流
- 1px问题
- 适配iPhoneX
- 横屏适配
- 图片模糊问题
- stylelint
- 第三部分 JavaScript
- JavaScript原理
- 内存空间
- 作用域
- 执行上下文栈
- 变量对象
- 作用域链
- this
- 类型转换
- 闭包(未完成)
- 原型、面向对象
- class和extend
- 继承
- new
- DOM
- Event Loop
- 垃圾回收机制
- 内存泄漏
- 数值存储
- 连等赋值
- 基本类型
- 堆栈溢出
- JavaScriptAPI
- document.referrer
- Promise(未完成)
- Object.create
- 遍历对象属性
- 宽度、高度
- performance
- 位运算
- tostring( ) 与 valueOf( )方法
- JavaScript技术
- 错误
- 异常处理
- 存储
- Cookie与Session
- ES6(未完成)
- Babel转码
- let和const命令
- 变量的解构赋值
- 字符串的扩展
- 正则的扩展
- 数值的扩展
- 数组的扩展
- 函数的扩展
- 对象的扩展
- Symbol
- Set 和 Map 数据结构
- proxy
- Reflect
- module
- AJAX
- ES5
- 严格模式
- JSON
- 数组方法
- 对象方法
- 函数方法
- 服务端推送(未完成)
- JavaScript应用
- 复杂判断
- 3D 全景图
- 重载
- 上传(未完成)
- 上传方式
- 文件格式
- 渲染大量数据
- 图片裁剪
- 斐波那契数列
- 编码
- 数组去重
- 浅拷贝、深拷贝
- instanceof
- 模拟 new
- 防抖
- 节流
- 数组扁平化
- sleep函数
- 模拟bind
- 柯里化
- 零碎知识点
- 第四部分 进阶
- 计算机原理
- 数据结构(未完成)
- 算法(未完成)
- 排序算法
- 冒泡排序
- 选择排序
- 插入排序
- 快速排序
- 搜索算法
- 动态规划
- 二叉树
- 浏览器
- 浏览器结构
- 浏览器工作原理
- HTML解析
- CSS解析
- 渲染树构建
- 布局(Layout)
- 渲染
- 浏览器输入 URL 后发生了什么
- 跨域
- 缓存机制
- reflow(回流)和repaint(重绘)
- 渲染层合并
- 编译(未完成)
- Babel
- 设计模式(未完成)
- 函数式编程(未完成)
- 正则表达式(未完成)
- 性能
- 性能分析
- 性能指标
- 首屏加载
- 优化
- 浏览器层面
- HTTP层面
- 代码层面
- 构建层面
- 移动端首屏优化
- 服务器层面
- bigpipe
- 构建工具
- Gulp
- webpack
- Webpack概念
- Webpack工具
- Webpack优化
- Webpack原理
- 实现loader
- 实现plugin
- tapable
- Webpack打包后代码
- rollup.js
- parcel
- 模块化
- ESM
- 安全
- XSS
- CSRF
- 点击劫持
- 中间人攻击
- 密码存储
- 测试(未完成)
- 单元测试
- E2E测试
- 框架测试
- 样式回归测试
- 异步测试
- 自动化测试
- PWA
- PWA官网
- web app manifest
- service worker
- app install banners
- 调试PWA
- PWA教程
- 框架
- MVVM原理
- Vue
- Vue 饿了么整理
- 样式
- 技巧
- Vue音乐播放器
- Vue源码
- Virtual Dom
- computed原理
- 数组绑定原理
- 双向绑定
- nextTick
- keep-alive
- 导航守卫
- 组件通信
- React
- Diff 算法
- Fiber 原理
- batchUpdate
- React 生命周期
- Redux
- 动画(未完成)
- 异常监控、收集(未完成)
- 数据采集
- Sentry
- 贝塞尔曲线
- 视频
- 服务端渲染
- 服务端渲染的利与弊
- Vue SSR
- React SSR
- 客户端
- 离线包
- 第五部分 网络
- 五层协议
- TCP
- UDP
- HTTP
- 方法
- 首部
- 状态码
- 持久连接
- TLS
- content-type
- Redirect
- CSP
- 请求流程
- HTTP/2 及 HTTP/3
- CDN
- DNS
- HTTPDNS
- 第六部分 服务端
- Linux
- Linux命令
- 权限
- XAMPP
- Node.js
- 安装
- Node模块化
- 设置环境变量
- Node的event loop
- 进程
- 全局对象
- 异步IO与事件驱动
- 文件系统
- Node错误处理
- koa
- koa-compose
- koa-router
- Nginx
- Nginx配置文件
- 代理服务
- 负载均衡
- 获取用户IP
- 解决跨域
- 适配PC与移动环境
- 简单的访问限制
- 页面内容修改
- 图片处理
- 合并请求
- PM2
- MongoDB
- MySQL
- 常用MySql命令
- 自动化(未完成)
- docker
- 创建CLI
- 持续集成
- 持续交付
- 持续部署
- Jenkins
- 部署与发布
- 远程登录服务器
- 增强服务器安全等级
- 搭建 Nodejs 生产环境
- 配置 Nginx 实现反向代理
- 管理域名解析
- 配置 PM2 一键部署
- 发布上线
- 部署HTTPS
- Node 应用
- 爬虫(未完成)
- 例子
- 反爬虫
- 中间件
- body-parser
- connect-redis
- cookie-parser
- cors
- csurf
- express-session
- helmet
- ioredis
- log4js(未完成)
- uuid
- errorhandler
- nodeclub源码
- app.js
- config.js
- 消息队列
- RPC
- 性能优化
- 第七部分 总结
- Web服务器
- 目录结构
- 依赖
- 功能
- 代码片段
- 整理
- 知识清单、博客
- 项目、组件、库
- Node代码
- 面试必考
- 91算法
- 第八部分 工作代码总结
- 样式代码
- 框架代码
- 组件代码
- 功能代码
- 通用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