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之后,党的第一代领导人对社会主义建设作了初步探索,创造和积累了一批积极的思想理论成果,但同时也出现了“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一些严重错误。“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党和国家又经历了两年的曲折徘徊。1978年,邓小平挺身而出,旗帜鲜明地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支持和领导真理问题的大讨论,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推动拨乱反正和全面改革做了最重要的思想准备。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著名讲话,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宣言书。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这一次全会标志着邓小平理论开始形成。 1982年,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邓小平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科学命题。 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完整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简单的说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了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邓小平明确提出了分“三步走”,即第一步解决温饱,第二步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基本实现现代化,十三大把邓小平分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构想确定下来。 1992年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时发表谈话,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做了总结性的理论概括,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同年,党的十四大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出了科学的评价,并把这一理论写入党章,确立了这一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十四大还把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确立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四大标志邓小平理论已形成一个科学的思想体系。 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在党的文献中第一次提出了“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概念,对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指导意义、科学体系和时代精神作了新的阐述。十五大在党章中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 邓小平理论的基本问题和主要内容 一、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探索和回答 二、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回答 三、对“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探索和回答 四、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探索和回答 1992年,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把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概括为九个方面。 第一,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上,强调走自己的路,不把书本当教条,不照搬外国模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第二,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上,作出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强调这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很长的历史阶段,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 第三,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上,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强调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第四,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上,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僵化停滞是没有出路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主要内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同经济、政治的改革和发展相适应,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为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第五,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上,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强调实行对外开放是改革和建设必不可少的,应当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封闭只能导致落后。 第六,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问题上,强调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的保证,又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获得新的时代内容。 第七,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问题上,提出基本实现现代化分三步走。在现代化建设的长过程中要抓住时机,争取出现若干个发展速度比较快、效益又比较好的阶段,每隔几年上一个台阶。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同步富裕又是不可能的,必须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带动越来越多的地区和人们逐步达到共同富裕。 第八,在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问题上,强调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必须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不断改善和加强对各方面工作的领导,改善和加强自身建设。执政党的党风,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问题。必须依靠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必须依靠各民族人民的团结,必须依靠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社会主义祖国的保卫者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 第九,在祖国统一的问题上,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创造性构想。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按照这个原则来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完成。 ##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邓小平理论这一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全党越来越认识到,它是我们党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党十三大的报告明确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统一认识、增强团结的思想基础,是指引我们事业前进的伟大旗帜。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坚持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武装全党的战略任务,并在党章中规定这一理论是“引导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的指针”。**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把这一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写入党章。 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全党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江泽民同志2000年2月25日在广东省考察工作时,从全面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和如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出发,首次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阐述。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分配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还将进一步发展。旧的平衡打破之后新的平衡尚处于建立和完善过程之中,人民内部矛盾日趋复杂化和多样化。 与此同时,在一部分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存在着思想僵化、信念动摇、组织涣散、作风浮漂,特别是腐败问题。再加上中国共产党正进入整体性新老交替的重要时刻,从2000年起到新世纪头十几、二十年,一大批年轻干部要走上中高级领导岗位。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高举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发展着的实践。 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判断党所处的历史方位,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集中全党智慧,总结实践经验,以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理论勇气进行理论创新,逐步形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科学理论。  (1)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党所肩负的历史任务、党的自身状况,都发生了新的重大变化。?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对当今国际局势科学判断的基础上形成的。冷战结束后,国际局势发生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恐怖主义危害上升,一些地区的冲突和争端此起彼伏,世界还很不安宁。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国际经济、政治关系,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竞争更为激烈。形势逼人,不进则退。当今国际局势的深刻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对当代中国发展趋势科学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发展,我国生产力水平大幅度跃升,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社会主义中国充满活力。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加入世贸组织,给我国经济社会带来深刻影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是我们党在新世纪的三大历史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对党的现状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的。随着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党的队伍发生了重大变化。新党员的数量大幅度增加,干部队伍新老交替不断进行,一大批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这给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也提出了新的挑战。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是我们党必须解决好的两大历史性课题。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从新的实际出发,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使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和主要内容 发展先进的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 同时,发展先进生产力,又离不开思想道德和教育科学等文化,因为这种思想文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劳动者的素质。再说发展先进生产力与先进文化同广大人民群众的关系,也是如此。 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同时,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以,“三个代表”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而且,这种统一不仅仅是理论逻辑上的统一,而且是实践中的统一。 1、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2、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 3、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   (1)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3)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1)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2)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4)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5)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它们是一脉相承的科学思想体系.这一科学论断表明了两层含义: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1、首次提出。2003年7月28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更好地坚持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下面是胡锦涛总书记本次讲话相关内容摘要:当前,要按照中央的要求,继续抓好防治非典工作,全面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从长远发展看,要进一步研究并切实抓好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强公共卫生建设工作、推进社会管理体制的建设和创新、加强宣传舆论工作、狠抓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落实、增强对外开放条件下做好工作的能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做好关心群众生产生活工作等9个方面的工作。】 2、正式提出。2003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第一部分论述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时,将科学发展观作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一条重要原则,放在该段末尾提出来。正式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的第一部分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其中第三条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本条内容为:“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全面落实十六大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注重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坚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改革。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好改革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胡锦涛在这次全会的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树立和落实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对于我们更好地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具有重大意义。 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要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2006年3月,全国人大十届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十一五”时期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歩,关键是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2007年10月,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他强调,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写入了党章。 ##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义。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必须坚持统筹兼顾。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