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三: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芍药甘草附子汤方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三服。
芍药甘草附子汤大多用在素虚的人,平常身体虚缺血的人会用到,平常用白芍两钱,炙甘草两钱,炮附子四钱。临床在用来治疗静脉瘤的时候,芍药用一两,炙甘草也是一两,如果静脉瘤有改善,但还不够快的时候,继续加重白芍,但炙甘草保持二两就好,如果脚是冷的,就加重炮附子,如此同时可以预防心脏病;如果是单纯的脚没有力,原来的芍药甘草附子汤就好了。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这恶寒的现象,和麻黄汤的现象不一样,麻黄汤是摸病人的身体很烫, 但是病人感觉冷,脉很浮,这个恶寒是摸病人身体冷的,病人还怕冷,人在很虚的时候,血不足的时候都会怕冷,这时候用附子去壮阳,因为他阳虚,人在阳虚的时候,阳就是人身上的津液, 阴就是血,阳占了百分之六十,阴占了百分之四十,所以发汗发太多的时候,阳虚了,水不足了, 水不够了血量也就少了,所以用附子去壮肾,因为肾主水,芍药让血流回心脏的力量加速,炙甘草把肠胃的津液补足,临床上用在脚无力的时候,年纪大的人,常常把附子加在里面,附子用三钱,除非寒很盛,寒很盛的时候,三钱四钱加重上去,如果是膝盖的问题,就可用芍药甘草附子汤,此汤亦名「去杖汤」。
【勿误药室方函口诀】本方条曰:此方不仅治发汗后之恶寒,且治芍药甘草汤证而属于阴位者。又以「附子」代「草鸟头」,善治虫积痛。有活用于治疝或痛风、鹤膝风等,自痛风以至鹤膝等,有所谓以绵包足之冷者,皆有效。凡下部之冷专在腰者,用「苓姜朮甘」治之; 其专在脚者,用此方治之。腰部和脚的不一样,湿在中焦,腰部用茯苓白朮,所以带脉证,就是带脉腰酸,下针下「临泣」,处方就是「茯苓白朮甘草生姜」,一般性的用生姜,寒比较盛的用干姜,中焦的湿堵在腰间,就用利水的利掉,如果腰好了,膝盖脚踝还有痛,就用芍药甘草附子汤,所以单在脚部的用芍药甘草附子汤就可以了。
汤本氏曰:本方可治腰部神经痛、坐骨神经痛、关节强直等。所以此方也可以用在腰椎上,要注意,在腰部以上要加茯苓、白朮,在腿部要重芍药和炙甘草,此方不是用在痛风,是脚冰冷的,血液循环不是很好,妇人病,平常女孩脚冰冷的很多,月经来的时候肚子痛,就是标准的芍药甘草附子汤证,芍药甘草附子汤下去,重用芍药不但止她的腹痛,还让她血从脚底下热超来,再加附子更好。
案例:心脏动脉血管堵塞,作心导管,就是气球扩张术,扎三次针好了,气球扩张术,比开刀受伤的程度来的大。两人扎第一次针后,眼翳就都退掉了,所以要靠针。五六十岁以上的人, 年龄大的人血管容易破裂,如果破在心脏上方,血会被心脏外面的网膜包住,这很危险的,西医碰到的时侯要病人不要动,五十岁以下的人,遇到血管破裂大多在腹腔里面,防己就可以把血管的膜加固起来,用芍药把血导回去。
- 校堪序
- 伤寒论序言
- 前言
-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篇
- 条辩1
- 条辩2
- 条辩3
- 条辩4
- 条辩5
- 条辩6
- 条辩7
- 条辩8
- 条辩9
- 条辩10
- 条辩11
- 条辩12
- 条辩13
- 条辩14
- 条辩15
- 条辩16
- 条辩17
- 条辩18
- 条辩19
- 条辩20
- 条辩21
- 条辩22
- 条辩23
- 条辩24
- 条辩25
- 条辩26
- 条辩27
- 条辩28
- 条辩29
- 条辩30
- 条辩31
- 条辩32
- 条辩33
- 条辩34
- 条辩35
- 条辩36
- 条辩37
- 条辩38
- 条辩39
- 条辩40
- 条辩41
- 条辩42和43
- 条辩44
- 条辩45
- 条辩46
-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中篇
- 条辩47
- 条辩48
- 条辩49
- 条辩50
- 条辩51
- 条辩52
- 条辩53
- 条辩54
- 条辩55
- 条辩56
- 条辩57
- 条辩58
- 条辩59
- 条辩60
- 条辩61
- 条辩62
- 条辩63
- 条辩64
- 条辩65
- 条辩66
- 条辩67
- 条辩68
- 条辩69
- 条辩70
- 条辩71
- 条辩72
- 条辩73
- 条辩74
- 条辩75
- 条辩76
- 条辩77
- 条辩78
- 条辩79
- 条辩80
- 条辩81
- 条辩82
- 条辩83
- 条辩84
- 条辩85
- 条辩86
- 条辩87
- 条辩88
- 条辩89
- 条辩90
- 条辩91
- 条辩92
- 条辩93
- 条辩94
- 条辩95
- 条辩96
- 条辩97
- 条辩98-99
- 条辩100
- 条辩101
- 条辩102
- 条辩103
- 条辩104
- 条辩105
- 条辩106
- 条辩107
- 条辩108-109
- 条辩110
- 条辩111
- 条辩112
- 条辩113
- 条辩114
- 条辩115
- 条辩116
- 条辩117
- 条辩118
- 条辩119
- 条辩120
- 条辩121
- 条辩122
- 条辩123
- 条辩124
- 条辩125
- 条辩126
- 条辩127
- 条辩128
- 条辩129
- 条辩130
- 条辩131
- 条辩132
- 条辩133
-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下篇
-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
-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法
-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法
-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法
-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法
- 伤寒论方剂索引
- 倪海厦医师经验索引
- 台湾度量衡同大陆换算
- 汉朝伤寒论中的度量衡同当代换算
- 经络
- 督脉
- 任脉
- 足厥阴肝经
- 足太阳膀胱经
- 手阳明大肠经
- 手厥阴心包经
- 手少阳胆经
- 手太阴肺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