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三;火逆,烧针汗之,因烦躁者,「桂苓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桂苓甘草龙骨牡蛎汤」和「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不一样,救逆汤是非常紧急的时候大剂的救逆用的,桂苓甘草龙骨牡蛎汤是一般性的,前面的是烫伤、鹭狂不得卧, 这个只是烦躁而已,火逆烧针,还有流汗。
桂枝甘草汤条云「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这二三一条也是发汗过多的明证,从桂枝甘草汤变证而来的,用到龙骨牡蛎的时候,病人一定有浮阳在上,浮阳在上最简单的辨症就是头部一直在流汗,身体不流汗,整个肠胃的阳气都跑到上头去了,肠胃蠕动都减缓。像烧针造成的烦躁,都是水的系统不是很好,因为烧针造成气化的系统改变了,使水停在中焦,所以要加茯苓把水排掉,如此可以补充新的水到心脏,所以可以生津除烦;这汤剂临床上在用「甲状腺亢进」最多,西医的名词,西医用「放射性碘」来治疗, 就是甲状腺大脖子一直手抖、心颤、盗汗、心悸、很紧张,放射性碘一吃下去。甲状腺干掉了,但是同时子宫也干掉了,会终身不孕,此病中医叫「蟹眼证」,就是眼睛像螃蟹一样突出来, 它的症状有第一心悸,心脏跳动的非常快,第二手抖、第三嘴巴口燥,嘴巴里面非常的燥渴, 第四盗汗得非常严重,牡蛎常常用在攻坚,所以有硬块的时候,牡蛎用一两三两都没有关系。牡蛎是蚵的壳,所有身体里面的脑瘤、淋巴瘤都可以用,所以牡蛎用于攻硬块时一定比龙骨重用。平常用桂枝加牡蛎龙骨就好了,桂枝汤可以和解营卫,气血就会旺,免疫系统很好,肠胃就好,固表能力很强,这时候再加牡蛎龙骨,精子的生化过程就会很好,当男人的精子太淡时,太大不容易怀孕,用「桂枝汤加龙骨牡蛎」让精成熟得非常好,所以这是用在男人身上的。
桂苓甘草龙骨牡蛎汤方
桂枝一两 甘草二两 牡蛎一两 龙骨二两
茯苓四两
右五味为末,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日三服。
像一般发烦、悸、伯金森氏病,都会用到「桂枝茯苓甘草龙骨牡蛎汤」,像心悸、动悸、手抖心颤、盗汗,都要想到腺体的问题,但是不要和小柴胡汤证弄错了,小柴胡汤药一定有恶心,呕,什么症状都没有,只要有恶心就是小柴胡汤证,上吐就用小柴胡汤,下泻就加一些止泻的药在里面,小柴胡汤证往来寒热现象比较明显。晚上燥热得很厉害,因为血太旺了,血里面的热太高了,津液没了,因为津液一直丧失,血里面的水越来越少,血的温度就越来越高,所以大脖子的人,晚上睡觉的时候,不用盖被子就会很热,这是身体体能一直在丧失的现象。临床上最主要的是津液,技巧就在剂量的加减。
一二三:「太阳」、「伤寒」者,加温针,必惊也。
人身上皮肤表面有一定的温度,皮肤表面有一层水气在上面,叫太阳表水,还有一个太阳的表热,两个不一样,这两个混在一起就是体温;当热没有了,只剩水就会感觉冷,如果水没了, 病人流虚汗的时候就会感觉到热;当伤到寒以后,皮肤表面的水会很多,加温针的时候,水就会逆流进去,水逆流回胸就会动悸,病人像受到惊吓一样,惊惶就是水逆流的现象,所以永远禁用温针去取汗,或三温暖去取汗。以上讲的是太阳证中篇。
中药的辨症论治是临床上不可缺少的基本知识,取法都自「伤寒」和「金匮要略」两书。赵情初说:古人随证以立方,非立方以待病。祖国医学的可贵处就是统一整体观念的。仲景的学说就是最可贵的辨症论治。
- 校堪序
- 伤寒论序言
- 前言
-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篇
- 条辩1
- 条辩2
- 条辩3
- 条辩4
- 条辩5
- 条辩6
- 条辩7
- 条辩8
- 条辩9
- 条辩10
- 条辩11
- 条辩12
- 条辩13
- 条辩14
- 条辩15
- 条辩16
- 条辩17
- 条辩18
- 条辩19
- 条辩20
- 条辩21
- 条辩22
- 条辩23
- 条辩24
- 条辩25
- 条辩26
- 条辩27
- 条辩28
- 条辩29
- 条辩30
- 条辩31
- 条辩32
- 条辩33
- 条辩34
- 条辩35
- 条辩36
- 条辩37
- 条辩38
- 条辩39
- 条辩40
- 条辩41
- 条辩42和43
- 条辩44
- 条辩45
- 条辩46
-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中篇
- 条辩47
- 条辩48
- 条辩49
- 条辩50
- 条辩51
- 条辩52
- 条辩53
- 条辩54
- 条辩55
- 条辩56
- 条辩57
- 条辩58
- 条辩59
- 条辩60
- 条辩61
- 条辩62
- 条辩63
- 条辩64
- 条辩65
- 条辩66
- 条辩67
- 条辩68
- 条辩69
- 条辩70
- 条辩71
- 条辩72
- 条辩73
- 条辩74
- 条辩75
- 条辩76
- 条辩77
- 条辩78
- 条辩79
- 条辩80
- 条辩81
- 条辩82
- 条辩83
- 条辩84
- 条辩85
- 条辩86
- 条辩87
- 条辩88
- 条辩89
- 条辩90
- 条辩91
- 条辩92
- 条辩93
- 条辩94
- 条辩95
- 条辩96
- 条辩97
- 条辩98-99
- 条辩100
- 条辩101
- 条辩102
- 条辩103
- 条辩104
- 条辩105
- 条辩106
- 条辩107
- 条辩108-109
- 条辩110
- 条辩111
- 条辩112
- 条辩113
- 条辩114
- 条辩115
- 条辩116
- 条辩117
- 条辩118
- 条辩119
- 条辩120
- 条辩121
- 条辩122
- 条辩123
- 条辩124
- 条辩125
- 条辩126
- 条辩127
- 条辩128
- 条辩129
- 条辩130
- 条辩131
- 条辩132
- 条辩133
-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下篇
-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
-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法
-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法
-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法
-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法
- 伤寒论方剂索引
- 倪海厦医师经验索引
- 台湾度量衡同大陆换算
- 汉朝伤寒论中的度量衡同当代换算
- 经络
- 督脉
- 任脉
- 足厥阴肝经
- 足太阳膀胱经
- 手阳明大肠经
- 手厥阴心包经
- 手少阳胆经
- 手太阴肺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