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nkChat2.0新版上线,更智能更精彩,支持会话、画图、阅读、搜索等,送10W Token,即刻开启你的AI之旅 广告
> Developer testing isn’t primarily about verifying code. It’s about making great code. If you can’t test something, it might be your testing skills failing you but it’s probably your code code’s design. Testable code is almost always better code. - Chad Fowler 軟體測試可以從不同層面去切入,其中最小的測試粒度叫做Unit Test單元測試,會對個別的類別和方法測試結果如預期。再大一點的粒度稱作Integration Test整合測試,測試多個元件之間的互動正確。最大的粒度則是Acceptance Test驗收測試,從用戶觀點來測試整個軟體。 其中測試粒度小的單元測試,通常會由開發者自行負責測試,因為只有你自己清楚每個類別和方法的內部結構是怎麼設計的。而粒度大的驗收測試,則常由專門的測試工程師來負責,測試者不需要知道程式碼內部是怎麼實作的,只需知道什麼是系統應該做的事即可。 本章的內容,就是關於我們如何撰寫自動化的測試程式,也就是寫程式去測試程式。很多人對於自動化測試的印象可能是: * 佈署前作一次手動測試就夠了,不需要自動化 * 寫測試很無聊 * 測試很難寫 * 寫測試不好玩 * 我們沒有時間寫測試 時程緊迫預算吃緊,哪來的時間做自動化測試呢?這個想法是相當短視和業餘的想法,寫測試有以下好處: * 正確(Correctness):確認你寫的程式的正確,結果如你所預期。一旦寫好測試程式,很容易就可以檢查程式有沒有寫對,大大減少自行除錯的時間。 * 穩定(Stability):之後新加功能或改寫重構時,不會影響搞爛之前寫好的功能。這又叫作「回歸測試」,你不需要手動再去測其他部分的測試,你可以用之前寫好的測試程式。如果你的軟體不是那種跑一次就丟掉的程式,而是需要長期維護的產品,那就一定有回歸測試的需求。 * 設計(Design):可以採用TDD開發方式,先寫測試再實作。這是寫測試的最佳時機點,實作的目的就是為了通過測試。從使用API的呼叫者的角度去看待程式,可以更關注在介面而設計出更好用的API。 * 文件(Documentation):測試就是一種程式規格,程式的規格就是滿足測試條件。這也是為什麼RSpec稱為Spec的原因。不知道API怎麼呼叫使用時,可以透過讀測試程式知道怎麼使用。 其中光是第一個好處,就值得你學習如何寫測試,來加速你的開發,怎麼說呢?回想你平常是怎麼確認你寫的程式正確的呢? 是不是在命令列中實際執行看看,或是打開瀏覽器看看結果,每次修改,就重新手動重新整理看看。這些步驟其實可以透過用自動化測試取代,大大節省手工測試的時間。這其實是一種投資,如果是簡單的程式,也許你手動執行一次就寫對了,但是如果是複雜的程式,往往第一次不會寫對,你會浪費很多時間在檢查到底你寫的程式的正確性,而寫測試就可以大大的節省這些時間。更不用說你明天,下個禮拜或下個月需要再確認其他程式有沒有副作用影響的時候,你有一組測試程式可以大大節省手動檢查的時間。 那要怎麼進行自動化測試呢?幾乎每種語言都有一套叫做xUnit測試框架的測試工具,它的標準流程是 1\. (Setup) 設定測試資料 2\. (Exercise) 執行要測試的方法 3\. (Verify) 檢查結果是否正確 4\. (Teardown) 清理還原資料,例如資料庫,好讓多個測試不會互相影響。 我們將使用RSpec來取代Rails預設的Test::Unit來做為我們測試的工具。RSpec是一套改良版的xUnit測試框架,非常風行於Rails社群。讓我們先來簡單比較看看它們的語法差異: 這是一個Test::Unit範例,其中一個test_開頭的方法,就是一個單元測試,裡面的assert_equal方法會進行驗證。個別的單元測試應該是獨立不會互相影響的: ~~~ class OrderTest < Test::Unit::TestCase def setup @order = Order.new end def test_order_status_when_initialized assert_equal @order.status, "New" end def test_order_amount_when_initialized assert_equal @order.amount, 0 end end ~~~ 以下是用RSpec語法改寫,其中的一個it區塊,就是一個單元測試,裡面的expect方法會進行驗證。在RSpec裡,我們又把一個小單元測試叫做example: ~~~ describe Order do before do @order = Order.new end context "when initialized" do it "should have default status is New" do expect(@order.status).to eq("New") end it "should have default amount is 0" do expect()@order.amount).to eq(0) end end end ~~~ RSpec程式碼比起來更容易閱讀,也更像是一種規格Spec文件,且讓我們繼續介紹下去。 ## RSpec簡介 [RSpec](https://relishapp.com/rspec/)是一套Ruby的測試DSL(Domain-specific language)框架,它的程式比Test::Unit更好讀,寫的人更容易描述測試目的,可以說是一種可執行的規格文件。也 非常多的Ruby on Rails專案採用RSpec作為測試框架。它又稱為一種BDD(Behavior-driven development)測試框架,相較於TDD用test思維,測試程式的結果。BDD強調的是用spec思維,描述程式應該有什麼行為。 ### 安裝RSpec與RSpec-Rails 在Gemfile中加入: ~~~ group :test, :development do gem "rspec-rails" end ~~~ 安裝: ~~~ rails generate rspec:install ~~~ 這樣就會建立出spec目錄來放測試程式,本來的test目錄就用不著了。 以下指令會執行所有放在spec目錄下的測試程式: ~~~ bin/rake spec ~~~ 如果要測試單一檔案,可以這樣: ~~~ bundle exec rspec spec/models/user_spec.rb ~~~ ### 語法介紹 在示範怎麼在Rails中寫單元測試前,讓我們先介紹一些基本的RSpec用法: ### describe和context describe和context幫助你組織分類,都是可以任意套疊的。它的參數可以是一個類別,或是一個字串描述: ~~~ describe Order do describe "#amount" do context "when user is vip" do # ... end context "when user is not vip" do # ... end end end ~~~ 通常最外層是我們想要測試的類別,然後下一層是哪一個方法,然後是不同的情境。 ### it和expect 每個it就是一小段測試,在裡面我們會用expect(…).to來設定期望,例如: ~~~ describe Order do describe "#amount" do context "when user is vip" do it "should discount five percent if total >= 1000" do user = User.new( :is_vip => true ) order = Order.new( :user => user, :total => 2000 ) expect(order.amount).to eq(1900) end it "should discount ten percent if total >= 10000" { ... } end context "when user is vip" { ... } end end ~~~ 除了expect(…).to,也有相反地expect(…).not_to可以用。 ### before和after 如同xUnit框架的setup和teardown: * `before(:each)` 每段it之前執行 * `before(:all)` 整段describe前只執行一次 * `after(:each)` 每段it之後執行 * `after(:all)` 整段describe後只執行一次 範例如下: ~~~ describe Order do describe "#amount" do context "when user is vip" do before(:each) do @user = User.new( :is_vip => true ) @order = Order.new( :user => @user ) end it "should discount five percent if total >= 1000" do @order.total = 2000 expect(@order.amount).to eq(1900) end it "should discount ten percent if total >= 10000" do @order.total = 10000 expect(@order.amount).to eq(9000) end end context "when user is vip" { ... } end end ~~~ ### let 和 let! let可以用來簡化上述的before用法,並且支援lazy evaluation和memoized,也就是有需要才初始,並且不同單元測試之間,只會初始化一次,可以增加測試執行效率: ~~~ describe Order do describe "#amount" do context "when user is vip" do let(:user) { User.new( :is_vip => true ) } let(:order) { Order.new( :user => @user ) } end end end ~~~ 透過let用法,可以比before更清楚看到誰是測試的主角,也不需要本來的`@`了。 let!則會在測試一開始就先初始一次,而不是lazy evaluation。 ### pending 你可以先列出來預計要寫的測試,或是暫時不要跑的測試,以下都會被歸類成pending: ~~~ describe Order do describe "#paid?" do it "should be false if status is new" xit "should be true if status is paid or shipping" do # this test will not be executed end end end ~~~ ### specify 和 example specify和example都是it方法的同義字。 ### Matcher 上述的expect(…).to後面可以接各種Matcher,除了已經介紹過的eq之外,在[https://www.relishapp.com/rspec/rspec-expectations/docs/built-in-matchers](https://www.relishapp.com/rspec/rspec-expectations/docs/built-in-matchers) 官方文件上可以看到更多用法。例如驗證會丟出例外: ~~~ expect { ... }.to raise_error expect { ... }.to raise_error(ErrorClass) expect { ... }.to raise_error("message") expect { ... }.to raise_error(ErrorClass, "message") ~~~ 不過別擔心,一開始先學會用`eq`就很夠用了,其他的Matchers可以之後邊看邊學,學一招是一招。再進階一點你可以自己寫Matcher,RSpec有提供擴充的DSL。 ### RSpec Mocks 用假的物件替換真正的物件,作為測試之用。主要用途有: * 無法控制回傳值的外部系統 (例如第三方的網路服務) * 建構正確的回傳值很麻煩 (例如得準備很多假資料) * 可能很慢,拖慢測試速度 (例如耗時的運算) * 有難以預測的回傳值 (例如亂數方法) * 還沒開始實作 (特別是採用TDD流程) ## Rails中的測試 在Rails中,RSpec分成數種不同測試,分別是Model測試、Controller測試、View測試、Helper測試、Route和Request測試。 ### 安裝 Rspec-Rails 在Gemfile中加上 ~~~ gem 'rspec-rails', :group => [:development, :test] ~~~ 執行以下指令: ~~~ $ bundle $ rails g rspec:install ~~~ ### 如何處理Fixture Rails內建有Fixture功能可以建立假資料,方法是為每個Model使用一份YAML資料。Fixture的缺點是它是直接插入資料進資料庫而不使用ActiveRecord,對於複雜的Model資料建構或關連,會比較麻煩。因此推薦使用[FactoryGirl](http://github.com/thoughtbot/factory_girl)這套工具,相較於Fixture的缺點是建構速度較慢,因此撰寫時最好能注意不要浪費時間在產生沒有用到的假資料。甚至有些資料其實不需要存到資料庫就可以進行單元測試了。 關於測試資料最重要的一點是,記得確認每個測試案例之間的測試資料需要清除,Rails預設是用關聯式資料庫的Transaction功能,所以每次之間增修的資料都會清除。但是如果你的資料庫不支援(例如MySQL的MyISAM格式就不支援)或是用如MongoDB的NoSQL,那麼就要自己處理,推薦可以試試[Database Clener](https://github.com/bmabey/database_cleaner)這套工具。 ## Capybara簡介 RSpec除了可以拿來寫單元程式,我們也可以把測試的層級拉高做整合性測試,以Web應用程式來說,就是去自動化瀏覽器的操作,實際去向網站伺服器請求,然後驗證出來的HTML是正確的輸出。 [Capybara](https://github.com/jnicklas/capybara)就是一套可以搭配的工具,用來模擬瀏覽器行為。使用範例如下: ~~~ describe "the signup process", :type => :request do it "signs me in" do within("#session") do fill_in 'Login', :with => 'user@example.com' fill_in 'Password', :with => 'password' end click_link 'Sign in' end end ~~~ 如果真的需要打開瀏覽器測試,例如需要測試JavaScript和Ajax介面,可以使用[Selenium](http://seleniumhq.org/)或[Watir](http://watir.com/)工具。真的打開瀏覽器測試的缺點是測試比較耗時,你沒辦法像單元測試一樣可以經常執行得到回饋。另外在設定CI server上也較麻煩,你必須另有一台桌面作業系統才能執行。 ## 其他可以搭配測試工具 [Guard](https://github.com/ranmocy/guard-rails)是一種Continuous Testing的工具。程式一修改完存檔,自動跑對應的測試。可以大大節省時間,立即回饋。 [Shoulda](https://github.com/thoughtbot/shoulda-matchers)提供了更多Rails的專屬Matchers [SimpleCov](https://github.com/colszowka/simplecov)用來測試涵蓋度,也就是告訴你哪些程式沒有測試到。有些團隊會追求100%涵蓋率是很好,不過要記得Coverage只是手段,不是測試的目的。 ## CI server CI(Continuous Integration)伺服器的用處是每次有人Commit就會自動執行編譯及測試(Ruby不用編譯,所以主要的用處是跑測試),並回報結果,如果有人送交的程式搞砸了回歸測試,馬上就有回饋可以知道。推薦第三方的服務包括: * https://travis-ci.org * https://www.codeship.io * https://circleci.com 如果自己架設的話,推薦老牌的[Jenkins](http://jenkins-ci.org/)。 ## 投影片 * [RSpec 讓你愛上寫測試](http://www.slideshare.net/ihower/rspec-7394497) ## 更多線上資源 * [A Guide to Testing Rails Applications](http://guides.rubyonrails.org/testin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