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七章是最复杂的识别,即识别出好的社会,原初语境是孔子回答并指导子禽子贡和有子。子思的编辑对《大学》中的格物作了补充
1.10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1.11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1.12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1.13 有子曰:“信近於义,言可复也。恭近於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1.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15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1.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0110 治国平天下的组织管理(政)知识是怎么得来的?孔子的早期学生子禽和子贡曾经谈到这个问题。
子禽问子贡:“夫子到了这个地方,就不断地听到组织管理的情况,是他打听来的,还是人家主动向他说的?”
子贡回答说:“夫子善与人同、给人温馨、尊重当地习俗、节制自己的消费、言谈之中成人之美(,大家都把他当作推心置腹的好朋友)。如果说这也是打听消息的话,那么也应该说:夫子的方法和一般人的探听方法不一样!”
0111 子禽和子贡去问孔子,是不是人们主动告诉他当地的政治情况。孔子认为,自己留意观察也很重要。例如一个人是否回报父母的恩情(孝),就可以观察出来。
子禽和子贡去问孔子,是不是人们主动告诉他当地的政治情况。孔子认为,自己留意观察也很重要。例如一个人是否回报父母的恩情(孝),就可以观察出来。
孔子说:“父亲在世的时候,看子女像不像父亲那样有志向(,学好知识,做好人);父亲去世之后,看子女像不像父亲那样待人处世,三年之内不改变父亲接续北辰尧舜之道(生发万物且容融万物的东西)的方式,这样就可以说是回报父母的恩情。”
0112 子禽和子贡向孔子求教的时候,有子也在场,听了孔子的问答,问道:“观察政治主要看什么?”孔子让有子说说自己的看法。
有子说:“分层分工的资源分配规则和再分配协调规则的落实,众人和谐最重要。文王武王和周公宏扬北辰尧舜之道(生发万物且容融万物的东西),都以众人和谐作为最美好的状态(,而不是以显示富足为美好);物质消费的规模或小或大,都要因势利导,促成和谐。(有些事情是规则没有规定的,不可能用规则来控制一切细节。反过来,)如果用理智去强化和谐,(为了和谐而)不用规则来约束人的行为,也是行不通的。”
0113 孔子点头赞成有子的看法,鼓励他继续说下去。
有子说:“(好的政治还表现在人们的日常行为中:)许诺别人的事不超出自己的能力,说出去的话不落空;对别人表示恭敬要与分层分工的资源分配规则及再分配规则中的分层档次相当,不引来羞耻;弱势社会成员不失去亲人,(能得到保障和归宿,)也能到后辈的尊重。”
0114 听了有子的议论,子禽说:“善于观察,就是好学的人吧!”
孔子说:“成熟的人不追求吃得饱,住得好,却敏锐地关注公益事业的重要环节和各个侧面,尽量准确地用规范语言表达那些相关于公益的事实(,不说假话,不说废话,不说空话,不能自相矛盾),主动接近具有一技之长的人,矫正自己的理解和行为,这才是好学!”
0115 从上一章孔子说的标准来看,子贡的好学程度比有子稍逊,所以子贡想到:不一定只用好学的标准来衡量一个人。
子贡说:“缺钱的时候不卑躬屈膝,钱多了也不指高气昂,您看行吗?”
孔子回答说:“行。不过比不上另一种人:缺钱的时候把体认北辰尧舜之道(生发万物且容融万物的东西)作为乐趣,有余钱的时候把落实分层分工的资源分配规则及再分配协调规则当作嗜好,主办公益活动,进行资源再分配,与其他人共享和谐,保持健康的心态。”
子贡(恍然大悟,)说:“《诗经(·卫风·淇奥05501)》里说:‘切了骨角还要锉,雕了玉石还要磨’,是不是您说的这种人?”
孔子说:“开始悟诗的是端木赐呀!可以切磋讨论《诗经》了啊。告诉几件过去的事情,就能理解未来的事情!”
0116 听孔子夸奖子贡,子禽很有些羡慕,就对子贡说:“老师可真理解你!”
孔子说:“别人不来理解自己,别往心上去;自己不理解别人,才值得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