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短信+运营短信,5秒速达,支持群发助手一键发送🚀高效触达和通知客户 广告
### IPC #### 1、Android中进程和线程的关系? 区别? > * 参考回答: > * 线程是CPU调度的**最小单元**,同时线程是一种**有限**的系统资源 > * 进程一般指一个执行单元,在PC和移动设备上一个程序或则一个应用 > * 一般来说,一个App程序**至少有一个**进程,一个进程**至少有一个**线程(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通俗来讲就是,在App这个工厂里面有一个进程,线程就是里面的生产线,但主线程(主生产线)只有一条,而子线程(副生产线)可以有多个 > * 进程有自己独立的地址空间,而进程中的线程共享此地址空间,都可以**并发**执行 > * 推荐文章: > * [Android developer官方文档--进程和线程](https://developer.android.com/guide/components/processes-and-threads?hl=zh-cn) #### 2、如何开启多进程 ? 应用是否可以开启N个进程 ? > * 参考回答: > * 在AndroidMenifest中给四大组件指定属性android:process开启多进程模式 > * 在内存允许的条件下可以开启N个进程 > * 推荐讲解: > * [如何开启多进程?应用是否可以开启N个进程?](https://github.com/qmsggg/qmsggg_BlogCollect/issues/158) #### 3、为何需要IPC?多进程通信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 * 参考回答: > * 所有运行在不同进程的四大组件(Activity、Service、Receiver、ContentProvider)共享数据都会失败,这是由于Android为每个应用分配了独立的虚拟机,不同的虚拟机在内存分配上有不同的地址空间,这会导致在不同的虚拟机中访问同一个类的对象会产生多份副本。比如常用例子(**通过开启多进程获取更大内存空间、两个或则多个应用之间共享数据、微信全家桶**) > * 一般来说,使用多进程通信会造成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 * **静态成员和单例模式完全失效**:独立的虚拟机造成 > * **线程同步机制完全实效**:独立的虚拟机造成 > * **SharedPreferences的可靠性下降**:这是因为Sp不支持两个进程并发进行读写,有一定几率导致数据丢失 > * **Application会多次创建**:Android系统在创建新的进程会分配独立的虚拟机,所以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启动一个应用的过程,自然也会创建新的Application > * 推荐文章: > * [Android developer官方文档--进程和线程](https://developer.android.com/guide/components/processes-and-threads?hl=zh-cn) #### 4、Android中IPC方式、各种方式优缺点,为什么选择Binder? > * 参考回答: > ![](https://img.kancloud.cn/f3/19/f31940a2ffc53882fbd4ea5d9ddb3f41_1240x720.jpg) > > 与Linux上传统的IPC机制,比如System V,Socket相比,Binder好在哪呢? > * **传输效率高、可操作性强**:传输效率主要影响因素是内存拷贝的次数,拷贝次数越少,传输速率越高。从Android进程架构角度分析:对于消息队列、Socket和管道来说,数据先从发送方的缓存区拷贝到内核开辟的缓存区中,再从内核缓存区拷贝到接收方的缓存区,一共两次拷贝,如图: > ![](https://img.kancloud.cn/94/05/9405ffc5c0009d727c5207df02c53a66_500x185.jpg) > > 而对于Binder来说,数据从发送方的缓存区拷贝到内核的缓存区,而接收方的缓存区与内核的缓存区是映射到同一块物理地址的,节省了一次数据拷贝的过程,如图: > ![](https://img.kancloud.cn/1e/73/1e7313618381def50e03e647f776d482_485x234.jpg) > > 由于共享内存操作复杂,综合来看,Binder的传输效率是最好的。 > * **实现C/S架构方便**:Linux的众IPC方式除了Socket以外都不是基于C/S架构,而Socket主要用于网络间的通信且传输效率较低。Binder基于C/S架构 ,Server端与Client端相对独立,稳定性较好。 > * **安全性高**:传统Linux IPC的接收方无法获得对方进程可靠的UID/PID,从而无法鉴别对方身份;而Binder机制为每个进程分配了UID/PID且在Binder通信时会根据UID/PID进行有效性检测。 > * 推荐文章: > * [为什么 Android 要采用 Binder 作为 IPC 机制?](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9440766) #### 5、Binder机制的作用和原理? > * 参考回答: > * Linux系统将一个进程分为**用户空间**和**内核空间**。对于进程之间来说,用户空间的数据不可共享,内核空间的数据可共享,为了保证安全性和独立性,一个进程不能直接操作或者访问另一个进程,即Android的进程是相互独立、隔离的,这就需要跨进程之间的数据通信方式 > > ![传统IPC机制原理](https://user-gold-cdn.xitu.io/2019/3/8/1695c1ab41198d5c?imageView2/0/w/1280/h/960/format/webp/ignore-error/1) > > * 一次完整的 Binder IPC 通信过程通常是这样: > * 首先 Binder 驱动在内核空间创建一个数据接收缓存区; > * 接着在内核空间开辟一块内核缓存区,建立内核缓存区和内核中数据接收缓存区之间的映射关系,以及内核中数据接收缓存区和接收进程用户空间地址的映射关系; > * 发送方进程通过系统调用 copyfromuser() 将数据 copy 到内核中的内核缓存区,由于内核缓存区和接收进程的用户空间存在内存映射,因此也就相当于把数据发送到了接收进程的用户空间,这样便完成了一次进程间的通信。 > > ![Binder机制原理](https://user-gold-cdn.xitu.io/2019/3/8/1695c1ab2efe8dc5?imageView2/0/w/1280/h/960/format/webp/ignore-error/1) > #### 6、Binder框架中ServiceManager的作用? > * 参考回答: > * **Binder框架** 是基于 C/S 架构的。由一系列的组件组成,包括 Client、Server、ServiceManager、Binder驱动,其中 Client、Server、Service Manager 运行在用户空间,Binder 驱动运行在内核空间 > ![](https://img.kancloud.cn/bc/ea/bcea57a61060a1f2f53fc134e0ae2600_1240x640.jpg) > > * **Server&Client**:服务器&客户端。在Binder驱动和Service Manager提供的基础设施上,进行Client-Server之间的通信。 > * **ServiceManager**(如同DNS域名服务器)服务的管理者,将Binder名字转换为Client中对该Binder的引用,使得Client可以通过Binder名字获得Server中Binder实体的引用。 > * **Binder驱动**(如同路由器):负责进程之间binder通信的建立,传递,计数管理以及数据的传递交互等底层支持。 > ![](https://img.kancloud.cn/25/4e/254edf41795d87ef91737a7d7f52a0c8_960x1049.jpg) > > 图片出自Carson\_Ho文章 —— Android跨进程通信:图文详解 Binder机制 原理 #### 7、Bundle传递对象为什么需要序列化?Serialzable和Parcelable的区别? > * 参考回答: > * 因为bundle传递数据时只支持基本数据类型,所以在传递对象时需要序列化转换成可存储或可传输的本质状态(字节流)。序列化后的对象可以在网络、IPC(比如启动另一个进程的Activity、Service和Reciver)之间进行传输,也可以存储到本地。 > * 序列化实现的两种方式:实现Serializable/Parcelable接口。不同点如图: > ![](https://img.kancloud.cn/4c/95/4c959d2d23d6485353b2a99c0beb74d6_774x609.jpg) > #### 8、讲讲AIDL?原理是什么?如何优化多模块都使用AIDL的情况? > * 参考回答: > * AIDL(Android Interface Definition Language,Android接口定义语言):如果在一个进程中要调用另一个进程中对象的方法,可使用AIDL生成可序列化的参数,AIDL会生成一个服务端对象的代理类,通过它客户端实现间接调用服务端对象的方法。 > * AIDL的本质是系统提供了一套可快速实现Binder的工具。关键类和方法: > * **AIDL接口**:继承IInterface。 > * **Stub类**:Binder的实现类,服务端通过这个类来提供服务。 > * **Proxy类**:服务器的本地代理,客户端通过这个类调用服务器的方法。 > * **asInterface()**:客户端调用,将服务端的返回的Binder对象,转换成客户端所需要的AIDL接口类型对象。如果客户端和服务端位于统一进程,则直接返回Stub对象本身,否则返回系统封装后的Stub.proxy对象 > * **asBinder()**:根据当前调用情况返回代理Proxy的Binder对象。 > * **onTransact()**:运行服务端的Binder线程池中,当客户端发起跨进程请求时,远程请求会通过系统底层封装后交由此方法来处理。 > * **transact()**:运行在客户端,当客户端发起远程请求的同时将当前线程挂起。之后调用服务端的onTransact()直到远程请求返回,当前线程才继续执行。 > * 当有多个业务模块都需要AIDL来进行IPC,此时需要为每个模块创建特定的aidl文件,那么相应的Service就会很多。必然会出现系统资源耗费严重、应用过度重量级的问题。解决办法是建立Binder连接池,即将每个业务模块的Binder请求统一转发到一个远程Service中去执行,从而避免重复创建Service。 > * **工作原理**:每个业务模块创建自己的AIDL接口并实现此接口,然后向服务端提供自己的唯一标识和其对应的Binder对象。服务端只需要一个Service,服务器提供一个queryBinder接口,它会根据业务模块的特征来返回相应的Binder对象,不同的业务模块拿到所需的Binder对象后就可进行远程方法的调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