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应用+插件架构,代码干净,二开方便,首家独创一键云编译技术,文档视频完善,免费商用码云13.8K 广告
## 互联网是公益的下一个风口 文/吕朝 恩派公益组织发展中心主任 传统的中国公益界由于人才结构单一、缺乏市场竞争等原因,一直给人“万般皆下品,唯有情怀高”的印象,但席卷而来互联网大潮不让任何领域置身事外,只有那些与时俱进的组织才能真正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把情怀落地。 在本次大赛中看到不少互联网企业以他们的技术优势跨界创新,参与解决社会问题;更有一些公益组织主动运用互联网思维变革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近年来,恩派结合互联网技术不断探索新的领域以及传统业务模式的转型,经验和教训都不少,很愿意和大家分享。 对公益这样一个虽然社会认知还很新但操作手法却很旧的领域,我从“零边际成本”、“无边界组织”、“价值观契合”等三个方面做些阐释。 首先,互联网大大降低了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与其用户之间的连接成本,而把我们带入了“零边际成本”时代。成本降低导致的售价大幅下降使得更多用户可以享受原来要花高价钱才能获得的价值,反之由于终端用户的数量剧增又进一步摊薄了成本使得价格进一步下降,从而形成良性循环(这里暂不讨论互联网的免费模式)。以公益组织能力建设为例,传统的培训成本一般包括课程研发成本和培训执行成本,后者由于受场地和培训效果所限一般会限制在一定的有效人数之内,平均的单人培训成本极高,“益修”学院运用互联网手段把知识类的培训课搬到线上,每年开发数千门课程,年收费仅365元,使得培训资源较少的三、四线城市公益小白可以灵活低价的学习充电,在短短半年已有大量付费用户,突破了公益人不为自身成长付费的误区。当潜在用户从B(机构)变为海量的C(个人)后,就有了“指数增长”的可能。 再有,由于公益组织缺少利润积累和融资渠道,在业务拓展尤其是规模化复制上非常乏力,“强管理”的成本不足,“弱管理”的服务品质和风险控制堪忧,这成为公益组织长不大,做不强的主要原因,甚至即使有个别优秀的组织尝试了全国拓展也由于“规模不经济”而进退维谷,踌躇不前......让我们参考下Uber、Airbnb、Wework等商业“独角兽”何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拓展到全球,答案是其“强大的技术后台+灵活的在地小分队”模式功不可没,以Uber为例,在强有力的全球技术平台和统一的游戏规则支持下,激发个体驾驶者的参与,在地管理团队可以极为精简,据说一个省会城市的管理团队可以精简到3个人,几乎可以决定与在地业务拓展相关的一切事。我们发现由于技术手段的突飞猛进,我们对“组织”的理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新兴组织摒弃了传统的金字塔型架构和“帝国”式梦想,打破围墙,广泛协作,成为“无边界组织”。本来公益组织更应该具备这种基因,但由于业务模式传统,思维方式陈旧反而比起企业界更显得封闭和难于合作。 更为重要的是互联网的底层价值观与公益组织不谋而合。凯文.凯利在《必然》一书中断言“我们正处在一个伟大的去中心化的百年进程的中点”,如果说公益组织所遵循的是“以人为本”、“多元共融”、“公平正义”等底层价值观的话,就再没有如今的互联网时代更能体现的淋漓尽致了:技术使个人的潜能和优势被激发出来,使人与人之间的分工协作更加扁平化和去中介化,使自组织蔚然成风,使自由结社因炫酷灵活而成为常态,信息的进一步透明和资源的进一步有效配置使垄断和集权越发困难......这不就是几代公益人希望看到的更理想的社会吗?! 所以,公益拥抱互联网不是权宜之计和赶时髦,而是立身之本和生存之道。“等风来”的中国公益组织应该意识到,只有《慈善法》还不是春天,以未来互联网+为代表的技术进步才是真正的风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