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AI智能体构建引擎,智能编排和调试,一键部署,支持私有化部署方案 广告
scanchain的基本原理是将设计中所有的触发器连接成一条链,用统一的scan clk驱动,这样可以使用预先设计好的scan pattern用逐bit移入的方法送入芯片中,然后开启capture使能,这样每个触发器的Q端输出会传入他们所驱动的组合电路,scan chain中的下一级出发器D端会捕获这个组合电路的输出,然后capture失效,捕获到的每一级组合电路输出再被移出scan chain,从而在scan chain输出端得到一组结果向量,这组结果向量与工具预先计算好的预期(当然是与输入scan chain的pattern不同的)相比较,从而可以依据比较结果来判断芯片中是否有制造错误。 ![](https://img.kancloud.cn/c5/b2/c5b2d3938f9e4b3d14885e21c29ce2ba_663x366.png) 这里注意两点: * 工具会依据芯片结够生成多种scan patter和输出预期。scan pattern越多,则可以达到的覆盖率就越高。实际中当然是要求尽可能高的scan 覆盖率。 * scanchain的设计是为了侦测制造错误,因此它跟功能验证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通常来讲,工具会帮我们做好一切,而且现在都已经有标准的scanable触发器库,我们只需要看最后的report就好。然而还是会出现一些问题,使得scan coverage达不到要求,这就需要设计者依据report来修改design,以提高scan coverage。 最常见的问题就两种: **某个点不可控** ![](https://img.kancloud.cn/b4/55/b455420ce6c89b11b6f3b54fe34ce791_700x217.png) 实际设计中,可能会出现某一级组合逻辑的输入端C并不是来自触发器Q端,这样都会造成组合逻辑的输出端不可控,这样就需要手工插入控制点(用触发器和MUX组成的C’点),以提高scan覆盖率。 **某个点不可观测** ![](https://img.kancloud.cn/d2/f1/d2f101a35e0ad34b1b3542b8c8b49821_703x194.png) 可能某个组合逻辑的输出点O是没有接入到触发器的D端的,这样其输出点就无法被scan chain观测了,那么需要手工插入观测点O’,来提高覆盖率。 注意: * 所有手工加入的观测点和控制点对于原本设计功能而言都是无用的,所以必须用MUX来保证其只在scan模式下有效。 * 加入的观测点可能因为没有实际逻辑作用而在综合时被优化掉,需要在约束上加don't touch说明。 ![](https://img.kancloud.cn/d2/f1/d2f101a35e0ad34b1b3542b8c8b49821_703x194.png) ![](https://img.kancloud.cn/c5/b2/c5b2d3938f9e4b3d14885e21c29ce2ba_663x366.png) ![](https://img.kancloud.cn/b4/55/b455420ce6c89b11b6f3b54fe34ce791_700x217.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