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应用+插件架构,代码干净,二开方便,首家独创一键云编译技术,文档视频完善,免费商用码云13.8K 广告
## 参考文章 [Kotlin 的协程用力瞥一眼 - 学不会协程?很可能因为你看过的教程都是错的](https://kaixue.io/kotlin-coroutines-1/) ## 协程是什么 协程并不是 Kotlin 提出来的新概念,其他的一些编程语言,例如:Go、Python 等都可以在语言层面上实现协程,甚至是 Java,也可以通过使用扩展库来间接地支持协程。 当在网上搜索协程时,我们会看到: * Kotlin 官方文档说「本质上,协程是轻量级的线程」。 * 很多博客提到「不需要从用户态切换到内核态」、「是协作式的」等等。 作为 Kotlin 协程的初学者,这些概念并不是那么容易让人理解。这些往往是作者根据自己的经验总结出来的,只看结果,而**不管过程就不容易理解协程**。 「协程 Coroutines」源自 Simula 和 Modula-2 语言,这个术语早在 1958 年就被[Melvin Edward Conway](https://kaixue.io/kotlin-coroutines-1/%5B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A9%AC%E5%B0%94%E6%96%87%C2%B7%E5%BA%B7%E5%A8%81%5D(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A9%AC%E5%B0%94%E6%96%87%C2%B7%E5%BA%B7%E5%A8%81))发明并用于构建汇编程序,说明**协程是一种编程思想**,并不局限于特定的语言。 Go 语言也有协程,叫 Goroutines,从英文拼写就知道它和 Coroutines 还是有些差别的(设计思想上是有关系的),否则 Kotlin 的协程完全可以叫 Koroutines 了。 因此,对一个新术语,我们需要知道什么是「标准」术语,什么是变种。 当我们讨论协程和线程的关系时,很容易**陷入中文的误区**,两者都有一个「程」字,就觉得有关系,其实就英文而言,Coroutines 和 Threads 就是两个概念。 从 Android 开发者的角度去理解它们的关系: * 我们所有的代码都是跑在线程中的,而线程是跑在进程中的。 * 协程没有直接和操作系统关联,但它不是空中楼阁,它也是跑在线程中的,可以是单线程,也可以是多线程。 * 单线程中的协程总的执行时间并不会比不用协程少。 * Android 系统上,如果在主线程进行网络请求,会抛出`NetworkOnMainThreadException`,**对于在主线程上的协程也不例外,这种场景使用协程还是要切线程的**。 协程**设计的初衷是为了解决并发问题,让 「协作式多任务」 实现起来更加方便**。 视频里讲到,**协程就是 Kotlin 提供的一套线程封装的 API(前提是对JVM而言),但并不是说协程就是为线程而生的**。 不过,我们学习 Kotlin 中的协程,一开始确实可以从线程控制的角度来切入。因为在 Kotlin 中,协程的一个典型的使用场景就是线程控制。就像 Java 中的`Executor`和 Android 中的`AsyncTask`,Kotlin 中的协程也有对 Thread API 的封装,让我们可以在写代码时,不用关注多线程就能够很方便地写出并发操作。 在 Java 中要实现并发操作通常需要开启一个`Thread`: ~~~java new Thread(new Runnable() { @Override public void run() { ... } }).start(); ~~~ 这里仅仅只是开启了一个新线程,至于它何时结束、执行结果怎么样,我们在主线程中是无法直接知道的。 Kotlin 中同样可以通过线程的方式去写: ~~~kotlin Thread({ ... }).start() ~~~ 可以看到,和 Java 一样也摆脱不了直接使用`Thead`的那些困难和不方便: * 线程什么时候执行结束 * 线程间的相互通信 * 多个线程的管理 我们可以用 Java 的`Executor`线程池来进行线程管理: ~~~kotlin val executor = Executors.newCachedThreadPool() executor.execute({ ... }) ~~~ 用 Android 的`AsyncTask`来解决线程间通信: ~~~kotlin object : AsyncTask<T0, T1, T2> { override fun doInBackground(vararg args: T0): String { ... } override fun onProgressUpdate(vararg args: T1) { ... } override fun onPostExecute(t3: T3) { ... } } ~~~ `AsyncTask`是 Android 对线程池`Executor`的封装,但它的缺点也很明显: * 需要处理很多回调,如果业务多则容易陷入「回调地狱」。 * 硬是把业务拆分成了前台、中间更新、后台三个函数。 看到这里你很自然想到使用 RxJava 解决回调地狱,它确实可以很方便地解决上面的问题。 RxJava,准确来讲是 ReactiveX 在 Java 上的实现,是一种响应式程序框架,我们通过它提供的「Observable」的编程范式进行链式调用,可以很好地消除回调。 使用协程,同样可以像 Rx 那样有效地消除回调地狱,不过无论是设计理念,还是代码风格,两者是有很大区别的,协程在写法上和普通的顺序代码类似。 >[success] 这里并不会比较 RxJava 和协程哪个好,或者讨论谁取代谁的问题,我这里只给出一个建议,你最好都去了解下,因为协程和 Rx 的设计思想本来就不同。 下面的例子是使用协程进行网络请求获取用户信息并显示到 UI 控件上: ~~~kotlin launch({ val user = api.getUser() // 👈 网络请求(IO 线程) nameTv.text = user.name // 👈 更新 UI(主线程) }) ~~~ 这里只是展示了一个代码片段,**`launch`并不是一个顶层函数,它必须在一个对象中使用**,我们之后再讲,这里只关心它内部业务逻辑的写法。 **`launch`函数加上实现在`{}`中具体的逻辑,就构成了一个协程**。 通常我们做网络请求,要不就传一个 callback,要不就是在 IO 线程里进行阻塞式的同步调用,而在这段代码中,上下两个语句分别工作在两个线程里,但写法上看起来和普通的单线程代码一样。 这里的`api.getUser`是一个**挂起函数**,所以能够保证`nameTv.text`的正确赋值,这就涉及到了协程中最著名的「非阻塞式挂起」。这个名词看起来不是那么容易理解,我们后续的文章会专门对这个概念进行讲解。现在先把这个概念放下,只需要记住协程就是这样写的就行了。 这种「**用同步的方式写异步的代码**」看起来很方便吧,那么我们来看看协程具体好在哪。 ## 协程好在哪 ### 开始之前 在讲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闭包」这个概念,调用 Kotlin 协程中的 API,经常会用到闭包写法。 其实闭包并不是 Kotlin 中的新概念,在 Java 8 中就已经支持。 我们先以`Thread`为例,来看看什么是闭包: ~~~kotlin // 创建一个 Thread 的完整写法 Thread(object : Runnable { override fun run() { ... } }) // 满足 SAM,先简化为 Thread({ ... }) // 使用闭包,再简化为 Thread { ... } ~~~ **形如`Thread {...}`这样的结构中`{}`就是一个闭包**。 **在 Kotlin 中有这样一个语法糖:当函数的最后一个参数是 lambda 表达式时,可以将 lambda 写在括号外。这就是它的闭包原则**。 在这里需要一个类型为`Runnable`的参数,而`Runnable`是一个接口,且只定义了一个函数`run`,这种情况满足了 Kotlin 的[SAM](https://medium.com/tompee/idiomatic-kotlin-lambdas-and-sam-constructors-fe2075965bfb),可以转换成传递一个 lambda 表达式(第二段),因为是最后一个参数,根据闭包原则我们就可以直接写成`Thread {...}`(第三段) 的形式。 对于上文所使用的`launch`函数,可以通过闭包来进行简化 : ~~~kotlin launch { ... } ~~~ ### 基本使用 前面提到,**`launch`函数不是顶层函数,是不能直接用的,可以使用下面三种方法来创建协程** ~~~kotlin // 方法一,使用 runBlocking 顶层函数 runBlocking { getImage(imageId) } // 方法二,使用 GlobalScope 单例对象 //👇 可以直接调用 launch 开启协程 GlobalScope.launch { getImage(imageId) } // 方法三,自行通过 CoroutineContext 创建一个 CoroutineScope 对象 // 👇 需要一个类型为 CoroutineContext 的参数 val coroutineScope = CoroutineScope(context) coroutineScope.launch { getImage(imageId) } ~~~ * 方法一通常适用于单元测试的场景,而业务开发中不会用到这种方法,因为**它是线程阻塞的**。 * 方法二和使用`runBlocking`的区别在于不会阻塞线程。但在 Android 开发中同样不推荐这种用法,因为**它的生命周期会和 app 一致,且不能取消**(什么是协程的取消后面的文章会讲)。 * 方法三是比较推荐的使用方法,我们可以通过`context`参数去管理和控制协程的生命周期(这里的`context`和 Android 里的不是一个东西,是一个更通用的概念,会有一个 Android 平台的封装来配合使用)。 关于`CoroutineScope`和`CoroutineContext`的更多内容后面的文章再讲。 **协程最常用的功能是并发,而并发的典型场景就是多线程**。可以使用`Dispatchers.IO`参数把任务切到 IO 线程执行: ~~~kotlin coroutineScope.launch(Dispatchers.IO) { ... } ~~~ 也可以使用`Dispatchers.Main`参数切换到主线程: ~~~kotlin coroutineScope.launch(Dispatchers.Main) { ... } ~~~ 所以在「协程是什么」一节中讲到的异步请求的例子完整写出来是这样的: ~~~kotlin coroutineScope.launch(Dispatchers.Main) { // 在主线程开启协程 val user = api.getUser() // IO 线程执行网络请求 nameTv.text = user.name // 主线程更新 UI } ~~~ 而通过 Java 实现以上逻辑,我们通常需要这样写: ~~~java api.getUser(new Callback<User>() { @Override public void success(User user) { runOnUiThread(new Runnable() { @Override public void run() { nameTv.setText(user.name); } }) } @Override public void failure(Exception e) { ... } }); ~~~ 这种回调式的写法,打破了代码的顺序结构和完整性,读起来相当难受。 ### 协程的「1 到 0」 对于回调式的写法,如果并发场景再复杂一些,代码的嵌套可能会更多,这样的话维护起来就非常麻烦。但如果你使用了 Kotlin 协程,多层网络请求只需要这么写: ~~~kotlin coroutineScope.launch(Dispatchers.Main) { // 开始协程:主线程 val token = api.getToken() // 网络请求:IO 线程 val user = api.getUser(token) // 网络请求:IO 线程 nameTv.text = user.name // 更新 UI:主线程 } ~~~ 如果遇到的场景是多个网络请求需要等待所有请求结束之后再对 UI 进行更新。比如以下两个请求 ~~~kotlin api.getAvatar(user, callback) api.getCompanyLogo(user, callback) ~~~ 如果使用回调式的写法,那么代码可能写起来既困难又别扭。于是我们可能会选择妥协,通过先后请求代替同时请求: ~~~kotlin api.getAvatar(user) { avatar -> api.getCompanyLogo(user) { logo -> show(merge(avatar, logo)) } } ~~~ 在实际开发中如果这样写,本来能够并行处理的请求被强制通过串行的方式去实现,可能会导致等待时间长了一倍,也就是性能差了一倍。 而如果使用协程,可以直接把两个并行请求写成上下两行,最后再把结果进行合并即可: ~~~kotlin coroutineScope.launch(Dispatchers.Main) { // 👇 async 函数之后再讲 val avatar = async { api.getAvatar(user) } // 获取用户头像 val logo = async { api.getCompanyLogo(user) } // 获取用户所在公司的 logo val merged = suspendingMerge(avatar, logo) // 合并结果 /👆 show(merged) // 更新 UI } ~~~ 可以看到,即便是比较复杂的并行网络请求,也能够通过协程写出结构清晰的代码。需要注意的是`suspendingMerge`并不是协程 API 中提供的方法,而是我们自定义的一个可「挂起」的结果合并方法。至于挂起具体是什么,可以看下一篇文章。 **让复杂的并发代码,写起来变得简单且清晰,是协程的优势**。 这里,两个没有相关性的后台任务,因为用了协程,被安排得明明白白,互相之间配合得很好,也就是我们之前说的「协作式任务」。 本来需要回调,现在直接没有回调了,这种从 1 到 0 的设计思想真的妙哉。 在了解了协程的作用和优势之后,我们再来看看协程是怎么使用的。 ## 协程怎么用 ### 在项目中配置对 Kotlin 协程的支持 在使用协程之前,我们需要在`build.gradle`文件中增加对 Kotlin 协程的依赖: * 项目根目录下的`build.gradle`: ~~~groovy buildscript { ... // 👇 ext.kotlin_coroutines = '1.3.1' ... } ~~~ * Module 下的`build.gradle`: ~~~groovy dependencies { ... /👇 依赖协程核心库 implementation "org.jetbrains.kotlinx:kotlinx-coroutines-core:$kotlin_coroutines" //👇 依赖当前平台所对应的平台库 implementation "org.jetbrains.kotlinx:kotlinx-coroutines-android:$kotlin_coroutines" ... } ~~~ Kotlin 协程是以官方扩展库的形式进行支持的。而且,我们所使用的「核心库」和 「平台库」的版本应该保持一致。 * 核心库中包含的代码主要是协程的公共 API 部分。有了这一层公共代码,才使得协程在各个平台上的接口得到统一。 * 平台库中包含的代码主要是协程框架在具体平台的具体实现方式。因为多线程在各个平台的实现方式是有所差异的。 完成了以上的准备工作就可以开始使用协程了。 ### 开始使用协程 协程最简单的使用方法,其实在前面章节就已经看到了。我们可以通过一个`launch`函数实现线程切换的功能: ~~~kotlin coroutineScope.launch(Dispatchers.IO) { ... } ~~~ **这个`launch`函数,它具体的含义是:我要创建一个新的协程,并在指定的线程上运行它。这个被创建、被运行的所谓「协程」是谁?就是你传给`launch`的那些代码,这一段连续代码叫做一个「协程」**。 所以,**什么时候用协程?当你需要切线程或者指定线程的时候。你要在后台执行任务?切!** ~~~kotlin launch(Dispatchers.IO) { val image = getImage(imageId) } ~~~ 然后需要在前台更新界面?再切! ~~~kotlin coroutineScope.launch(Dispatchers.IO) { val image = getImage(imageId) launch(Dispatchers.Main) { avatarIv.setImageBitmap(image) } } ~~~ 好像有点不对劲?这不还是有嵌套嘛。 **如果只是使用`launch`函数,协程并不能比线程做更多的事**。不过协程中却有一个很实用的函数:**`withContext`。这个函数可以切换到指定的线程,并在闭包内的逻辑执行结束之后,自动把线程切回去继续执行**。那么可以将上面的代码写成这样: ~~~kotlin coroutineScope.launch(Dispatchers.Main) { // 👈 在 UI 线程开始 val image = withContext(Dispatchers.IO) { // 👈 切换到 IO 线程,并在执行完成后切回 UI 线程 getImage(imageId) // 👈 将会运行在 IO 线程 } avatarIv.setImageBitmap(image) // 👈 回到 UI 线程更新 UI } ~~~ 这种写法看上去好像和刚才那种区别不大,但如果你需要频繁地进行线程切换,这种写法的优势就会体现出来。可以参考下面的对比: ~~~kotlin // 第一种写法 coroutineScope.launch(Dispatchers.IO) { ... launch(Dispatchers.Main){ ... launch(Dispatchers.IO) { ... launch(Dispatchers.Main) { ... } } } } // 通过第二种写法来实现相同的逻辑 coroutineScope.launch(Dispatchers.Main) { ... withContext(Dispatchers.IO) { ... } ... withContext(Dispatchers.IO) { ... } ... } ~~~ **由于可以"自动切回来",消除了并发代码在协作时的嵌套**。由于消除了嵌套关系,我们甚至可以把`withContext`放进一个单独的函数里面: ~~~kotlin launch(Dispatchers.Main) { // 👈 在 UI 线程开始 val image = getImage(imageId) avatarIv.setImageBitmap(image) // 👈 执行结束后,自动切换回 UI 线程 } // 👇 fun getImage(imageId: Int) = withContext(Dispatchers.IO) { ... } ~~~ 这就是之前说的「**用同步的方式写异步的代码**」了。 不过如果只是这样写,编译器是会报错的: ~~~kotlin fun getImage(imageId: Int) = withContext(Dispatchers.IO) { // IDE 报错 Suspend function'withContext' should be called only from a coroutine or another suspend funcion } ~~~ 意思是说,**`withContext`是一个`suspend`函数,它需要在协程或者是另一个`suspend`函数中调用**。 ## suspend `suspend`是 Kotlin 协程最核心的关键字,几乎所有介绍 Kotlin 协程的文章和演讲都会提到它。它的中文意思是「暂停」或者「可挂起」。如果你去看一些技术博客或官方文档的时候,大概可以了解到:**「代码执行到`suspend`函数的时候会『挂起』,并且这个『挂起』是非阻塞式的,它不会阻塞你当前的线程。」** 上面报错的代码,其实只需要在前面加一个`suspend`就能够编译通过: ~~~kotlin //👇 suspend fun getImage(imageId: Int) = withContext(Dispatchers.IO) { ... } ~~~ 本篇文章到此结束,而`suspend`具体是什么,「非阻塞式」又是怎么回事,函数怎么被挂起,这些疑问的答案,将在下一篇文章全部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