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记忆-练习
我们做了说服缘脑的工作,知识顺畅的进入了我们的大脑,下一步我们要对知识进行加工处理。
我们要明白理解不等于记忆,记忆也不等于会。我们上学的时候,经常课堂上老师讲的时候好像都懂,都能理解, 但是可能第二天就忘记了前一天老师上课讲的内容, 可见理解了不等于记忆了。 即使记忆了也不等于就会这个知识了, 就像开车, 把开车的步骤要领都记住了,但是不实际去练习开车其实自己还是不会的。所以我们要真正抓握一个知识,需要经过 理解 -> 记忆 -> 练习
##理解
在初中的时候,语文老师要求我们背书课文, 我一字不差的在老师面前把一篇课文背了下来,我当时还觉得很自豪, 我以为老师会夸奖我,老师却给我说“书上的知识是别人的,知识要经过自己的处理才是自己的”,我当时不理解老师为什么要给我说这句话,但我还是把这句话记下来,后面真正的理解后对我以后学习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也许是因为老师当时觉得我背书的时候毫无情感,只是一字一字顺序的背出来,所以才对我说了那句话。
后面我明白了,学习知识要加入自己了理解, 只有经过自己处理的知识才是自己的。
学习物理电流知识的时候,我发现把电流想象成是水流,很多现象都能解释通,知识也很容易记住,但课本书上面并没有说电流就像水流。 我能不能这样理解呢?
我认为只要大家的理解能解释现象或能帮助我们记忆,我们就可以认为自己的理解是对的,不用管书上有没有这样的理解,这样的理解就是自己对知识的处理。
在学CSS的时候,感觉CSS有好多属性,很难记忆,我后面发现把CSS样式比作容器很好记忆,所有的属性都串联到一起了。不管是p标签 还是div标签,所有的标签都可以看做是一个方块容器,他们都有宽、高、边框、背景等属性, 不同的标签只是这些属性的默认值不一样,他们实际都是一个方块容器。 我看的第一本CSS书并没有提出容器这个概念,但我发现把元素理解为容器后CSS很好学(如图1-6),这是我自己对知识的处理, 后面也发现很多书都提出了CSS的容器概念。容器是一种对CSS的处理,CSS的作者可能也没有想到人们会用容器来理解CSS
![](https://box.kancloud.cn/2016-01-12_5695155fbc17f.png)
图1-6 CSS容器模型
再举一个例子,因为我是ThinkPHP框架的核心开发者之一,很多不会技术朋友经常会问我框架是什么?我如果去百度百科搜索框架的标志定义,然后讲给他们听,他们肯定会听晕。 我会告诉他们ThinkPHP框架是PHP的框架, ThinkPHP和PHP的关系就好像砖和土的关系, 砖是土做的,ThinkPHP是PHP写的, 但建房子用砖比用土更快,做网站用ThinkPHP也比直接PHP快。我这样一说,不会技术的朋友也对框架有了大概的理解。而把框架理解成砖,大家可能在别处也没有听说过,这是我自己的对知识的处理。
大家大胆的对知识加入自己的处理吧,不要害怕自己理解得不对,只要你的理解能说明现象能帮助记忆就行。
如何才能形成自己的理解?
我一般一个知识会看三个不同作者的观点,每一个作者的角度看法都不一样,综合多个人的不同的观点才能形成自己的理解。
我经常在给优才学院讲课,我讲课也是把知识点加入自己的理解后将给学生听,所以我讲的课是独一无二的,不是那种在其他地方能学到的千篇一律的知识。
##记忆
我们小时候的记忆力很好,长大后慢慢记忆力不如小时候,那是因为小时候用右脑多,长大后人们慢慢习惯左脑思维,用右脑越来越少。要增强对一个知识的记忆,需要刻意地多用右脑。我们先简单了解一下左脑与右脑
人脑的构造就像半颗核桃仁,有左右两个半脑之分。这两个分区之间通过神经束(也就是所谓的脑胼胝体)彼此相连。
![](https://box.kancloud.cn/2016-01-12_5695155fd15ce.png)
图1-7 左右脑的分工
20世纪70年代,人们普遍认为人的左右脑有着严格的功能划分(如图1-7)。左脑主要负责所谓的学习功能,也就是我们在读书与进行职业培训时最需要的思维能力,具体来说就是逻辑思维、语言功能、数字概念、有序列举、因果认知与逻辑分析。左脑在处理信息时采取线性方式,即按照信息出现的先后顺序逐一进行运算处理,类似我们今天常说的数字化。因此,信息出现的先后顺序和具体时间就显得格外重要。由于左脑相对来说比较关注细节,所以我们可以形象地说,左脑只能看到一棵一棵的树,无法看到整片森林。
与之相反,右脑则主要关注整体信息。人们曾经认为,右脑主管人类思维中充满幻想和创意的部分,图像、色彩、节奏、空间则是其中最显著的部分。因此,如果说对于左脑最重要的是时间,那么在右脑中,最重要的则是对空间的感知与处理。如果说左脑主要处理数字信号,那么右脑负责的就是模拟信号。右脑关注的焦点是事物的全貌,而不是任何具体的细节。换言之,右脑看到的是整片森林,而不是其中每一棵树。
我们在说服缘脑时用的“了解整体”的方法,比如花5分钟时间快速预览全书时,这时候不仅有说服缘脑的作用,还激发了右脑。
随着近几十年来科学的迅猛发展,这种对左右脑功能的严格划分已经不再适用了。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左脑甚至可以完全代理右脑的工作,反之亦然。换言之,“左脑”和“右脑”这一对概念也只是不科学的称谓而已。人脑中其实存在着数千个不同的功能中心,它们彼此之间紧密协作才保证了人类思维的正常运行。虽然图1–7这一简化模型在医学领域已经过时,但不可否认的是,人类确实拥有上述两种极端的思维模式。因此,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上述理论不失为一种通俗易懂的解释,可以简化某些复杂的脑部活动现象的分析工作。在此,我想特别说明一下:本书中凡是提到“左脑思维”,都是指分析思维,而“右脑思维”则指富有想象力和创造性的空间与形象思维。
在当前这个阶段,大家只需要明确一点:只有当我们同时调动自己的左脑与右脑,激活两种思维模式时,才能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小孩子在学习的时候通常都会不自觉地更多地使用右脑,这是我们在年纪小的时候特别容易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的重要原因之一。可惜的是,一旦进入小学,开始接受课堂教育,我们就会越来越偏重左脑思维,毕竟左脑是主要负责学习的。随着这种一边倒的思维方式不断发展,我们就越来越难吸收新知识了。从这时起,学习会变得越来越困难,越来越没有乐趣。
现在,让我们通过一个小实验来体会一下左右脑两种思维方式的差别。请大家一边阅读下面这篇小文章,一边试着记住故事的具体内容。
有一天,“两条腿”拿着“一条腿”坐在“三条腿”上。突然,“四条腿”跑了进来,一下子抢过“一条腿”。“两条腿”情急之下,就抡起“三条腿”朝“四条腿”砸了过去。
对于一个习惯左脑思维的人来说,最有用的学习方法就是不断进行机械式的重复阅读,现在让我们再来看一遍这个故事。
有一天,“两条腿”拿着“一条腿”坐在“三条腿”上。突然,“四条腿”跑了进来,一下子抢过“一条腿”。“两条腿”情急之下,就抡起“三条腿”朝“四条腿”砸了过去。
怎么样?反复读过几遍以后你是否记住了故事的内容?这种死记硬背的机械式方法不仅耗费大量时间,还无法保证长期记忆。一个星期甚至是一天以后,你或许就会把这“一堆腿”的故事忘得一干二净了。因为在机械式重复阅读的过程中,我们难免会产生越来越强烈的抵触心理,获取信息的效率也会直线下降。长此以往,我们只好听天由命,承认自己的脑子天生不好使,一辈子都没办法跟那些聪明的同学竞争了。可是,大多数有着这种想法的人都不知道,自己之所以不擅长读书,并不是天赋问题,而是不懂得如何正确使用自己的大脑。
那么,用右脑思维是否就会好些呢?既然大家已经知道右脑思维代表着形象思维,那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把这些乱七八糟的腿变成生动的图像。“一条腿”我们可以暂且把它想象成一块炸鸡腿。“两条腿”当然就是一个人。而三条腿不就是可以用来当凳子坐的东西吗我首先想到的是挤奶用的小板凳。“四条腿”的动物有很多,最常见的应该就是狗了。经过一系列的替换,这个故事就完全符合人脑的形象思维和记忆模式了。
一个挤奶女工坐在三条腿的小板凳上休息,手里拿着一块炸鸡腿。她刚想咬一口,一只土狗冲了进来,把鸡腿叼跑了。女工一气之下,抡起小板凳就朝土狗砸了过去。
现在,你可以闭上眼睛,靠在椅背上稍微放松一下,在脑海里把整个故事的情景从头到尾回放一遍。只要你再稍微添一点油加一点醋,充分调动自己的所有感官和想象力,我相信几天甚至几周以后你也一定可以毫不费力地回忆起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
我们要多使用自己的感官来激发右脑
由于人体是通过五大感官来接收外界信息的,可以说,学习总共有五大渠道,在这五大渠道之中,首先是视觉渠道,每个人都在不断地通过双眼接收来自外界的图像信息。其次是听觉,平时上课或者听讲座时,听觉渠道是我们吸收知识最重要的途径。如果我们大声朗读书本上的内容,或者在看见某个情景的同时听见了各种各样的背景声,那我们的听觉就会受到刺激,大脑会将这些来自不同渠道的信息联系在一起。第三大感官就是所谓的触觉。人体无时无刻不在感知周围环境给自家带来的影响,此外,体验和我们平时所说的触觉都属于这一类功能范围。小孩子在拼积木或体验某种新的活动时,触觉同样会得到集中刺激。最后当然还有味觉和嗅觉,这两大渠道虽然没有前三种那么重要,但是只要运用恰当,他们同样可以为我们服务,加深大脑对新信息的印象。
我们之前说过,要记住某条信息,必须将其与既有的知识网络结合在一起。现在,我要向大家介绍第二条学习原则:要想记住某条信息,必须充分调动自己的五大感官。这种“五管齐下”的方法就是专业术语所说的“共感”,也就是尽量通过五大渠道同时接收信息,并且让这些信息整合在一起,加深大脑对这些知识的印象。
编程其实是很抽象的,人们总想把它形象化,比如Docker技术被解释为集装箱后让人很好理解。编程类的很多术语其实来源于建筑学(如框架、模型、模块、设计模式)也是想让抽象的编程形象化。 编程之所以要形象化也是想调动大家的右脑,能让大家更好的理解编程。调动右脑的方法可以平时多训练自己的五大感官。
下面介绍一下训练五大感官的**瀑布练习**。
在瀑布练习中,我们需要分别训练自己的五大感官,在将其结合起来,到达最佳效果。此外,这个练习也是一种锻炼注意力的非常有效的练习。记忆力和注意力往往也是密不可分的,这个练习也可以帮助我们放松。由此可见,瀑布练习绝对是我们训练计划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每当你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到疲倦或是发现自己脑子不好使的时候,就可以闭上眼睛,靠在椅背上,花上两分钟的时间来完成这个练习。如果你觉得疲惫不堪,甚至出现腰酸背痛或是头痛的症状,那就说明你的学习方式确实出了问题,你的身体已经不堪重负,表示抗议了,长此以往,你很可能再也找不回那种正常的健康的学习状态了,因此,我提醒大家一定要留意类似的现象,只有发现一点蛛丝马迹,就要及时采取措施,改变身体上不适,每当你进行这个练习的时候,你都会为自己赢得清醒、更健康的学习状态。千万不要给自己找借口,用“没时间”这类老掉牙的借口来试图推脱。找到了最佳状态,我们自然就可以事半功倍,赢回花在练习上的时间。
![](https://box.kancloud.cn/2016-01-12_5695156002994.png)
图1-8 瀑布练习
请大家想象自己正在热带的某个岛屿上度假,你身穿鲜艳的比基尼,侵在清凉的湖水中。现在,请你朝着湖边的小瀑布游去。在前两分钟的时间里,重点是要激活自己的视觉渠道。因此,请你集中精力想象一下自己看到的景象。当你站在瀑布下面时,你看见了什么?湖水是什么颜色的?在想象这个细节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暂时忘记其他感官。不过,刚开始练习的时候我们一般很难将其中一种感官与其他感官完全分开。要么我们会突然想起皮肤接触湖水时的感觉,要么会想到哗啦啦的水声,我们的思绪甚至飘到毫不相干的地方,想起其他与瀑布无关的事情。不过这都不要紧,它反而能够让我们很好地判断自己当前的记忆力程度和注意力集中的程度。好的,现在请大家一起来尝试一下吧! 怎么样? 你大概花了多长实际,才能通过想象看到瀑布的景象?
大概两分钟以后,请你重新回到刚才的学习上去,继续阅读。如果过了一段时间以后,你又感觉到集中注意力有困难或者身体有了轻微的压力,那就暂停一下,用两分钟时间完成第二遍瀑布练习。这次,请大家将注意力集中在听觉渠道上。你站在瀑布下面时能够听到什么声音?与上一次相同,请大家尽力疲敝其他感官的感觉。 同理,下一次练习时就要重点关注触觉,想象一下站在瀑布下面的感觉如何?
这个练习我们可以联系几天反复做。在刚开始的时候,练习的重点在于适应这种无中生有的想象。只要我们能够控制自己的想象一直停留在瀑布这个主题或者同一种感官渠道上面,那就成功到达这个练习的目的了。联想了几遍以后,我们记忆力和注意力应该已经初步的改善,我们将十分轻松地开始自己的想象。从这个时候开始,我们要在每次联想的两分内,同时关注两个不同的感官渠道,比如我们同时练习视觉和听觉,在想象具体的图像的同时,也关注耳朵可能听见的声响。水声究竟有多大?是否能够听见风吹过树林的声音?此外,你可以将视觉和触觉,或者听觉和嗅觉相结合。等两两结合没有难度以后,再试着选择任意三种感官来进行练习。你会发现,调用的感官越多,我们主观体验也就越丰富。在这个联想中,我们强调从单一渠道开始,逐渐适应,因为如果急功近利的话,感觉就会大不一样。我们将无法集中注意力锻炼每个单独的感官,导致每一种感觉都不够强烈,最终结合的效果也不会那么真实。所以,请大家耐心一些,最后,大家还可以尝试加入嗅觉和味觉,这样体验也十分有趣。
等到瀑布练习很成熟,能清晰的结合多个感官时,再重复瀑布练习已经没有难度,而且感觉没有新鲜感,这时候可以换一些主题, 如“沙漠”,“森林”,“冰川”,训练方式和瀑布练习一样,先只联想一种感官,再结合多个感官,每次练习2分钟左右,注意力要集中在自己定义的主题上。
随时随地的训练自己的感官
既然我们在学习时大部分是通过阅读来获取知识的,那么在刚开始练习的时候,强化视觉渠道自然是重中之重了。此外,视觉渠道从本质上来说也是获取信息的最高效的渠道。其实,我们可以随时随地训练自己的视觉渠道,尤其是在等车或等人的时候,我们更应该充分利用这些零散的时间,仔细观察一下周围的食物。车站的大幅海报、街对面的某栋大厦都是很好的练习素材。你可以给自己限定一两分钟的观察时间,然后闭上眼睛,在脑海里尽可能地回忆刚才看到的每一个细节。然后睁开眼睛,稍微比较一下,再闭上眼睛,补充第一次回忆时遗漏的细节,循环往复,直到几分钟后真实的画像与自己象限完全一致。对于有些人来说,这种闭上眼睛重现某一场景的练习做起来会多少有点困难。不过对于任何一种能力而言,关键都在于持续不断的联系。当脑海中头一次出现一幅清晰的画面时,你一定会感觉岛由衷的快乐和满足。
**眼球的运动有助于激活五大感官**
在关于记忆技巧的书里,我们经常会读到这样的内容:通过阅读的来的信息,大脑大约能记住10%;听来的信息,大约能记住20%;从图片或图标上面获取的信息,大约能记住30%;边听边看的话,大约能记住50%;如果在被动接收以后,又向其他人主动讲述过一遍,大约可以记住70%;如果经过实际应用,大约能记住90%。
![](https://box.kancloud.cn/2016-04-11_570b0e0d0854a.png)
图1-9 记忆百分比
在我看来,这些量化的数字完全没有意义,但从其中总结出来的理念却值得参考。一个人在接收与处理信息时调用的感官渠道越多,最终牢固记忆的内容页就越多。从根本上来说,这是因为每一类信息在大脑中存储的位置不同。由此可见,当我们用多个感官来对认知同一个事物时调用感官渠道越多,最终牢固记忆的内容也就越多。从根本上来说,这是因为每一类信息在大脑中存储的位置不同。由此可见,当我们用多个感官来认知同一个事物时,就相当于在大脑的不同分区重复储存了同一条信息。在学知识看书时,除了把读到的文字信息储存在视觉区域,还在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区域都有了一套备份。等到了需要提取信息的时候,我们就有了5个不同却又相通的渠道,回忆起来自然容易多了。
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大脑中的这些分区,其实是可以借助眼球的不同运动来激活的。20世纪70年代的一项大规模调查研究发现,当被问及自己家沙发的样子时,被调查者往往都会不自觉地往左上方看,这是因为人可以通过这样一个不起眼的眼球运动来激活自己大脑里存储的图像信息。而且几乎所有人都从未意识到自己有这种习惯。如果研究人员继续请实验对象想象着给自己家沙发换个颜色,比如变成带有分红圆点、薄荷绿底色的会不会好看,他们多数都会稍微往右上方看。这说明,眼球向右上方运动能够激活大脑的想象力,改变大脑中既有的图像信息。如果某个实验对象在听到这个问题时不是往右上方看,而是往左上方看,那说明他家的沙发很可能就是薄荷绿底色,而且带有粉红色圆点。
如果需要回忆某个朋友的声音,眼球会向左转动,高度与耳朵平齐,因为这个位置与听觉记忆有关。同样的道理,如果要想象某个朋友有米老鼠的声音,那眼睛会向右转,高度也是与耳朵齐平,因为正右方的眼球运动能偶刺激大脑去想象有关听觉的信息。同样属于听觉范畴的部位还有左下方,每当我们自言自语或打电话的时候,眼睛经常会不自觉地往这个地方往去。
此外,如果事情设计某些特定的感觉,人往往会朝右下方看,因为这个方向与触觉有关。大家可以回想一下,每当我们遇到学习问题或是情绪低落时,都会习惯低低头往下看。但越是摆出这么一副消沉的架势,我们越是打不起精神来。其实,只要我们抬起头,有意识地将眼球向上转动,同时回想一些积极的经历,就能很快摆脱消极情绪的影响,跳出郁闷的氛围。图1-10展示出了眼球朝不同方向运行所触发的人体感官渠道
![](https://box.kancloud.cn/2016-01-12_569515603ad96.png)
图1-10 眼球朝不同方向运行所触发的人体感官渠道
根据眼球的特征,我们可以把知识手绘成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有助于我们激发视觉通道,我们在记忆知识时,需要加入视觉的一些想象时,可以刻意让眼球向右上方,当回忆这个知识时,可以刻意让眼球向左上方;下面详细讲解手绘思维导图的方法。
**手绘思维导图增强记忆**
新的知识点必须要和既有的只是网络结合在一起。知识点如果不能互相联系在一起,再多的信息也只能在我们脑海里毫无章法地飘来飘去,用在学习上的时间也就白白浪费。
这个规律归根结底还是来源于人脑运作的规律,每个人大脑都有上千亿个神经元,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脑细胞。其中每个神经元上都有上万个神经树突,与其他细胞相连。至于脑细胞之间究竟是如何沟通、如何协同完成复杂的思维过程的则是极为复杂的生物过程,科学家至今仍未能给出透切的分析。
![](https://box.kancloud.cn/2016-01-12_5695156053318.png)
图1-11 神经元
虽然这些脑细胞的数量极其庞大,但一个人的思维能力与神经元的绝对数量并无直接关系。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反而是神经元之间的连接的密集程度。可以说,人体哪个的神经网络最密集,哪个器官就最聪明。而如果某个部位只有的神经联系,那就说明神经反射的途径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神经无法足够高效地传导信息。最值得一提的是,新的神经联系只能建立在既有网络的基础上,凭空长出一个孤立的神经元是不可能的。
类似神经元的互相连接,知识也要互相连接在一起。 而整理知识于知识之间联系的方法, 思维导图是一个很好的方式。
在电脑上制作思维导图的软件很多,比如xmind, 但电脑做的思维导图太规矩了,没有突出特点,所以我偏向于手绘思维导图, 这样能更好的增强视觉通道,激活右脑,如图1-12,是一张angularjs的手绘思维导图。
![](https://box.kancloud.cn/2016-01-12_56951560c81cb.png)
图1-12 手绘思维导图
手绘思维导图是有一点难度的,不能一下画好,需要分几步才行。
* 1,提取关键词
先用一张大小合适的白纸(可以用A4纸),横向摆放, 并画两条竖线,将白纸分为三个区域。 左边第一个区域记大的要点,这一栏能起到目录作用 ,中间区域记录每个要点下所有关键词, 右边一栏供大家做补充笔记。
要把白纸横着放也是为了激发我们视觉通道,因为小时候我们画画的纸张总是横着的。 在记录关键词的时候,切勿整段的抄句子,而是要提炼为关键词。
* 2,摆放关键词
再用第二张白纸,白纸的中心写最核心的主题 , 再在核心主题周围摆放第二级关键词, 再在第二级关键词周围摆放第三级关键词,根据关键词的多少分配好空间。
* 3,关键词连线
摆放好关键词,整体结构出来了,再连上线就大功告成了。
手绘的思维导图不会像软件做的思维导图那么规矩, 手绘思维导图在页面关键词的疏密不一样,连线长短不一,我们还可以在纸上用不同的颜色,在一些地方画点图案,这样更能激发我们视觉通道,增强我们记忆,在记忆思维导图的时候可以眼球向右上角,可以增强我们视觉的想象。
**复习增加记忆**
我们整理好知识后还要制定好复习计划,需要多复习几次知识才能记牢, 而我们之前整理的思维导图是一个很好的复习材料,只要看一页纸可以把整本书的知识都想起来。
第一次复习时间应该在10分钟后,也就是刚整理完思维导图过10分钟后再看看自己能否回忆起整张思维导图,回忆的时候眼球向左上角,可以帮助我们激活回忆的视觉通道。 第二次复习时间应该在第二天,第三次在一周后,第四次一个月后, 经过这四次复习, 基本知识可以记得很牢。
我们可以用印象笔记等软件提醒我们复习时间, 当思维导图做好后,可以印象笔记拍照,然后设置提醒时间,刚开始设置的提醒时间是一天后,第二天印象笔记提示我们复习,我们复习完后再将闹铃设置为一周后, 一周后再将闹铃设置为一个月后的时间。
我们可以用一个文件夹放思维导图的纸,以后偶尔翻开文件夹看看,等积累得多了,一个文件夹就是几十本书的总结,让人很有成就感。
##练习
记住了不等于就会了,比如编程,虽然记住了语法但如果不上机实际操作一下,其实还是属于不会。当我们实际操作的时候会发现有很多细节问题需要注意,比如可能PHP可能经常忘记句尾写逗号,比如linux编译安装软件有许多依赖问题需要解决,另外建议大家养成写博客的习惯,把自己遇到的问题写成博客文章。
我们在反复练习的时候要注意平台期,大家看下图这个学习的曲线,它代表的是能力与练习时间之间的关系。从下图中,我们看到的并不是一条圆滑向上的曲线。我们的能力会经历一个又一个不规律的平台期(如图1-13),必须经过一段时间,才会突然向上跳一个台阶。这种能力发展的模式出现在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例如学习一种新的乐器或是练习一种新的体育项目时,都会出现类似的情况。
![](https://box.kancloud.cn/2016-01-12_56951560e96bb.png)
图1-13 练习的平台期
就以学钢琴为例吧。上完前几节课,你终于可以弹出旋律了,或许还学会了弹奏第一首简单的儿歌,这说明你已经实现了零的突破,登上了第一个台阶。接下来,你迫不及待地想要尝试难度更大的曲子,可手指却偏偏不听话,怎么弹都弹不好。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你的能力还停留在第一个台阶上,并且正在像蜗牛一样慢慢地向前挪动。不管是学习一种新的乐器、新的体育项目还是新的阅读技巧,飞跃本身都不是重点。最难熬却最关键的其实是在同一个水平层次上停滞不前的那段时间,也就是所谓的平台期。我们会逐渐感到灰心丧气,抱怨自己的努力没有换来应得的回报,要是平台期的持续时间太长,我们甚至会彻底失去动力,半途而废,不了了之。这就解释了为什么那么多人都曾经试图学习一门乐器,但能够真正坚持到底的却少之又少。
所以,我在这里要特别强调一下这个痛苦的过程。我们必须认识到,尽管我们在主观上会觉得自己毫无进步,但平台期却正是大脑建立新的神经联系的过程。我们之所以尚未感觉到切实的变化,是因为大脑还在进行下一步的隐性工作,那就是生物学上所说的“包鞘”。每当脑细胞,也就是神经元之间建立了新的连接,其表面就需要生成一种新的叫做髓磷脂的物质。形象地说就是光有裸露的电线还不成,必须再裹上一层绝缘橡胶,才能正常使用。必须等到这个生物过程结束了,大脑才能获得一条崭新的思维路径,我们的能力才能再上一个台阶。
因此,当你下次感觉自己又开始停止进步时,就请回想一下我上面所说的这个生理过程。暂时看不到进步恰恰说明你的大脑正代替你完成最重要的一个步骤,帮助你完成量的积累,很快你就会突然感受到质的飞跃。你会发现,了解事物背后的运作原理是一种非常美妙的体验,仿佛给自己找到了一个合情合理的交代,进而能够心甘情愿地接受整个等待的过程。
![](https://box.kancloud.cn/2016-01-12_569515610616e.png)
图1-14 学习的四个阶段
每个人从头开始学习一项新的技能时,都必须经历这样四个阶段(如图1-14):
以开车为例。刚出生的婴儿显然还不具备开车的能力,可正是因为他们还没到琢磨这件事情的年龄,所以不会开车既不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不便,也不会使他们产生任何心理上的不安。这就是第一阶段的特征,虽无能力,却也尚未萌生明确的意识,即“不知己不能”。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总有一天会发现:为什么别人都会开车,而我却不会呢?一旦提出了这个问题,我们就进入了第二个阶段:意识到自己某种能力的缺乏,即“知己不能之”。由于我们已经体会到了不会开车的种种不便,而且因此感到不安,所以我们理所当然会主动采取措施改变现状。刚高中毕业的女生或许会缠着爸爸带自己去找个空旷的地方练车,爸爸或许会让她去驾校学习。不管通过哪种途径,重点是我们已经迈出了第一步,找到机会开始学习这种新的技能了。这就是第三个阶段:有能力,也意识到了,即“知己已能之”。在这个阶段,我们明明已经学会了所有操作,背熟了所有的交规,可每次把手放在方向盘上的时候,心里还是难免会有点紧张。我们必须时刻留心手部动作和脚下换挡的配合,遇到比较复杂的路况也会略微有点犯怵。总而言之,我们必须把自己的系统内存全部用在开车上面,根本顾不上别的事情。直到有一天,我们突然发现自己再也不用盯着倒车镜了,拐弯变线时不会老是急着打转向灯了,离合换挡、停车起步也已习惯成自然了。我们的大脑终于可以放松下来,一边开车一边听听音乐。这就说明我们已经达到了最后一个阶段:意识不到自己有能力,即“不知己能之”。
在练习过程中,大家容易遇到平台期,发现自己没什么进展而容易放弃,在学习技巧这一领域,我们的能力发展也同样遵循这种自然的发展规律。所以我们要不断练习, 总有一天这种新的技能会习惯成自然,变成我们潜意识的行为方式。这时,尽管我们不再刻意关注某个特定的技巧,我们的大脑也会在潜意识里指挥相关的器官照常完成任务。我们的大脑就会拥有更多空闲的空间,可以把全部精力都集中到学习上。
就像刚开始我们学PHP的时候就可能会经常忘记写句末分号,这是正常的,等我们练习多了,分号不用我们想会很自然就写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