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AI智能体构建引擎,智能编排和调试,一键部署,支持私有化部署方案 广告
在上一讲中,我介绍了 Java 性能问题分析的一些基本思路。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不能仅仅等待性能出现问题再去试图解决,而是需要定量的、可对比的方法,去评估 Java 应用性能,来判断其是否能够符合业务支撑目标。今天这一讲,我会介绍从 Java 开发者角度,如何从代码级别判断应用的性能表现,重点理解最广泛使用的基准测试(Benchmark)。 今天我要问你的问题是,有人说“Lambda 能让 Java 程序慢 30 倍”,你怎么看? 为了让你清楚地了解这个背景,请参考下面的代码片段。在实际运行中,基于 Lambda/Stream 的版本(lambdaMaxInteger),比传统的 for-each 版本(forEachLoopMaxInteger)慢很多。 ~~~ // 一个大的 ArrayList,内部是随机的整形数据 volatile List<Integer> integers = … // 基准测试 1 public int forEachLoopMaxInteger() { int max = Integer.MIN_VALUE; for (Integer n : integers) { max = Integer.max(max, n); } return max; } // 基准测试 2 public int lambdaMaxInteger() { return integers.stream().reduce(Integer.MIN_VALUE, (a, b) -> Integer.max(a, b)); } ~~~ ## 典型回答 我认为,“Lambda 能让 Java 程序慢 30 倍”这个争论实际反映了几个方面: 第一,基准测试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通用手段,让我们以直观、量化的方式,判断程序在特定条件下的性能表现。 第二,基准测试必须明确定义自身的范围和目标,否则很有可能产生误导的结果。前面代码片段本身的逻辑就有瑕疵,更多的开销是源于自动装箱、拆箱(auto-boxing/unboxing),而不是源自 Lambda 和 Stream,所以得出的初始结论是没有说服力的。 第三,虽然 Lambda/Stream 为 Java 提供了强大的函数式编程能力,但是也需要正视其局限性: * 一般来说,我们可以认为 Lambda/Stream 提供了与传统方式接近对等的性能,但是如果对于性能非常敏感,就不能完全忽视它在特定场景的性能差异了,例如:**初始化的开销**。 Lambda 并不算是语法糖,而是一种新的工作机制,在首次调用时,JVM 需要为其构建[CallSite](https://docs.oracle.com/javase/8/docs/api/java/lang/invoke/CallSite.html)实例。这意味着,如果 Java 应用启动过程引入了很多 Lambda 语句,会导致启动过程变慢。其实现特点决定了 JVM 对它的优化可能与传统方式存在差异。 * 增加了程序诊断等方面的复杂性,程序栈要复杂很多,Fluent 风格本身也不算是对于调试非常友好的结构,并且在可检查异常的处理方面也存在着局限性等。 ## 考点分析 今天的题目是源自于一篇有争议的[文章](https://blog.takipi.com/benchmark-how-java-8-lambdas-and-streams-can-make-your-code-5-times-slower/),原文后来更正为“如果 Stream 使用不当,会让你的代码慢 5 倍”。针对这个问题我给出的回答,并没有纠结于所谓的“快”与“慢”,而是从工程实践的角度指出了基准测试本身存在的问题,以及 Lambda 自身的局限性。 从知识点的角度,这个问题考察了我在[专栏第 7 讲](http://time.geekbang.org/column/article/7514)中介绍过的自动装箱 / 拆箱机制对性能的影响,并且考察了 Java 8 中引入的 Lambda 特性的相关知识。除了这些知识点,面试官还可能更加深入探讨如何用基准测试之类的方法,将含糊的观点变成可验证的结论。 对于 Java 语言的很多特性,经常有很多似是而非的 “秘籍”,我们有必要去伪存真,以定量、定性的方式探究真相,探讨更加易于推广的实践。找到结论的能力,比结论本身更重要,因此在今天这一讲中,我们来探讨一下: * 基准测试的基础要素,以及如何利用主流框架构建简单的基准测试。 * 进一步分析,针对保证基准测试的有效性,如何避免偏离测试目的,如何保证基准测试的正确性。 ## 知识扩展 首先,我们先来整体了解一下基准测试的主要目的和特征,专栏里我就不重复那些[书面的定义](https://baike.baidu.com/item/%E5%9F%BA%E5%87%86%E6%B5%8B%E8%AF%95)了。 性能往往是特定情景下的评价,泛泛地说性能“好”或者“快”,往往是具有误导性的。通过引入基准测试,我们可以定义性能对比的明确条件、具体的指标,进而保证得到**定量的、可重复的**对比数据,这是工程中的实际需要。 不同的基准测试其具体内容和范围也存在很大的不同。如果是专业的性能工程师,更加熟悉的可能是类似[SPEC](https://www.spec.org/)提供的工业标准的系统级测试;而对于大多数 Java 开发者,更熟悉的则是范围相对较小、关注点更加细节的微基准测试(Micro-Benchmark)。我在文章开头提的问题,就是典型的微基准测试,也是我今天的侧重点。 **什么时候需要开发微基准测试呢?** 我认为,当需要对一个大型软件的某小部分的性能进行评估时,就可以考虑微基准测试。换句话说,微基准测试大多是 API 级别的验证,或者与其他简单用例场景的对比,例如: * 你在开发共享类库,为其他模块提供某种服务的 API 等。 * 你的 API 对于性能,如延迟、吞吐量有着严格的要求,例如,实现了定制的 HTTP 客户端 API,需要明确它对 HTTP 服务器进行大量 GET 请求时的吞吐能力,或者需要对比其他 API,保证至少对等甚至更高的性能标准。 所以微基准测试更是偏基础、底层平台开发者的需求,当然,也是那些追求极致性能的前沿工程师的最爱。 **如何构建自己的微基准测试,选择什么样的框架比较好?** 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框架之一就是[JMH](http://openjdk.java.net/projects/code-tools/jmh/),OpenJDK 自身也大量地使用 JMH 进行性能对比,如果你是做 Java API 级别的性能对比,JMH 往往是你的首选。 JMH 是由 Hotspot JVM 团队专家开发的,除了支持完整的基准测试过程,包括预热、运行、统计和报告等,还支持 Java 和其他 JVM 语言。更重要的是,它针对 Hotspot JVM 提供了各种特性,以保证基准测试的正确性,整体准确性大大优于其他框架,并且,JMH 还提供了用近乎白盒的方式进行 Profiling 等工作的能力。 使用 JMH 也非常简单,你可以直接将其依赖加入 Maven 工程,如下图: ![](https://img.kancloud.cn/0d/d2/0dd290f8842959cb02d6c3a434a58e68_465x253.png) 也可以,利用类似下面的命令,直接生成一个 Maven 项目。 ~~~ $ mvn archetype:generate \ -DinteractiveMode=false \ -DarchetypeGroupId=org.openjdk.jmh \ -DarchetypeArtifactId=jmh-java-benchmark-archetype \ -DgroupId=org.sample \ -DartifactId=test \ -Dversion=1.0 ~~~ JMH 利用注解(Annotation),定义具体的测试方法,以及基准测试的详细配置。例如,至少要加上“@Benchmark”以标识它是个基准测试方法,而 BenchmarkMode 则指定了基准测试模式,例如下面例子指定了吞吐量(Throughput)模式,还可以根据需要指定平均时间(AverageTime)等其他模式。 ~~~ @Benchmark @BenchmarkMode(Mode.Throughput) public void testMethod() { // Put your benchmark code here. } ~~~ 当我们实现了具体的测试后,就可以利用下面的 Maven 命令构建。 ~~~ mvn clean install ~~~ 运行基准测试则与运行不同的 Java 应用没有明显区别。 ~~~ java -jar target/benchmarks.jar ~~~ 更加具体的上手步骤,请参考相关[指南](http://www.baeldung.com/java-microbenchmark-harness)。JMH 处处透着浓浓的工程师味道,并没有纠结于完善的文档,而是提供了非常棒的[样例代码](http://hg.openjdk.java.net/code-tools/jmh/file/3769055ad883/jmh-samples/src/main/java/org/openjdk/jmh/samples),所以你需要习惯于直接从代码中学习。 **如何保证微基准测试的正确性,有哪些坑需要规避?** 首先,构建微基准测试,需要从白盒层面理解代码,尤其是具体的性能开销,不管是 CPU 还是内存分配。这有两个方面的考虑,第一,需要保证我们写出的基准测试符合测试目的,确实验证的是我们要覆盖的功能点,这一讲的问题就是个典型例子;第二,通常对于微基准测试,我们通常希望代码片段确实是有限的,例如,执行时间如果需要很多毫秒(ms),甚至是秒级,那么这个有效性就要存疑了,也不便于诊断问题所在。 更加重要的是,由于微基准测试基本上都是体量较小的 API 层面测试,最大的威胁来自于过度“聪明”的 JVM!Brain Goetz 曾经很早就指出了微基准测试中的[典型问题](https://www.ibm.com/developerworks/java/library/j-jtp02225/)。 由于我们执行的是非常有限的代码片段,必须要保证 JVM 优化过程不影响原始测试目的,下面几个方面需要重点关注: * 保证代码经过了足够并且合适的预热。我在[专栏第 1 讲](http://time.geekbang.org/column/article/6845)中提到过,默认情况,在 server 模式下,JIT 会在一段代码执行 10000 次后,将其编译为本地代码,client 模式则是 1500 次以后。我们需要排除代码执行初期的噪音,保证真正采样到的统计数据符合其稳定运行状态。 通常建议使用下面的参数来判断预热工作到底是经过了多久。 ~~~ -XX:+PrintCompilation ~~~ 我这里建议考虑另外加上一个参数,否则 JVM 将默认开启后台编译,也就是在其他线程进行,可能导致输出的信息有些混淆。 ~~~ -Xbatch ~~~ 与此同时,也要保证预热阶段的代码路径和采集阶段的代码路径是一致的,并且可以观察 PrintCompilation 输出是否在后期运行中仍然有零星的编译语句出现。 * 防止 JVM 进行无效代码消除(Dead Code Elimination),例如下面的代码片段中,由于我们并没有使用计算结果 mul,那么 JVM 就可能直接判断无效代码,根本就不执行它。 ~~~ public void testMethod() { int left = 10; int right = 100; int mul = left * right; } ~~~ 如果你发现代码统计数据发生了数量级程度上的提高,需要警惕是否出现了无效代码消除的问题。 解决办法也很直接,尽量保证方法有返回值,而不是 void 方法,或者使用 JMH 提供的[BlackHole](http://hg.openjdk.java.net/code-tools/jmh/file/3769055ad883/jmh-core/src/main/java/org/openjdk/jmh/infra/Blackhole.java)设施,在方法中添加下面语句。 ~~~ public void testMethod(Blackhole blackhole) { // … blackhole.consume(mul); } ~~~ * 防止发生常量折叠(Constant Folding)。JVM 如果发现计算过程是依赖于常量或者事实上的常量,就可能会直接计算其结果,所以基准测试并不能真实反映代码执行的性能。JMH 提供了 State 机制来解决这个问题,将本地变量修改为 State 对象信息,请参考下面示例。 ~~~ @State(Scope.Thread) public static class MyState { public int left = 10; public int right = 100; } public void testMethod(MyState state, Blackhole blackhole) { int left = state.left; int right = state.right; int mul = left * right; blackhole.consume(mul); } ~~~ * 另外 JMH 还会对 State 对象进行额外的处理,以尽量消除伪共享([False Sharing](https://blogs.oracle.com/dave/java-contended-annotation-to-help-reduce-false-sharing))的影响,标记 @State,JMH 会自动进行补齐。 * 如果你希望确定方法内联(Inlining)对性能的影响,可以考虑打开下面的选项。 ~~~ -XX:+PrintInlining ~~~ 从上面的总结,可以看出来微基准测试是一个需要高度了解 Java、JVM 底层机制的技术,是个非常好的深入理解程序背后效果的工具,但是也反映了我们需要审慎对待微基准测试,不被可能的假象蒙蔽。 我今天介绍的内容是相对常见并易于把握的,对于微基准测试,GC 等基层机制同样会影响其统计数据。我在前面提到,微基准测试通常希望执行时间和内存分配速率都控制在有限范围内,而在这个过程中发生 GC,很可能导致数据出现偏差,所以 Serial GC 是个值得考虑的选项。另外,JDK 11 引入了[Epsilon GC](http://openjdk.java.net/jeps/318),可以考虑使用这种什么也不做的 GC 方式,从最大可能性去排除相关影响。 今天我从一个争议性的程序开始,探讨了如何从开发者角度而不是性能工程师角度,利用(微)基准测试验证你在性能上的判断,并且介绍了其基础构建方式和需要重点规避的风险点。 ## 一课一练 关于今天我们讨论的题目你做到心中有数了吗?我们在项目中需要评估系统的容量,以计划和保证其业务支撑能力,谈谈你的思路是怎么样的?常用手段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