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缓存行状态
CPU的缓存是以缓存行(cache line)为单位的,MESI协议描述了多核处理器中一个缓存行的状态。在MESI协议中,每个缓存行有4个状态,分别是:
* M(修改,Modified):本地处理器已经修改缓存行,即是脏行,它的内容与内存中的内容不一样,并且此 cache 只有本地一个拷贝(专有);
* E(专有,Exclusive):缓存行内容和内存中的一样,而且其它处理器都没有这行数据;
* S(共享,Shared):缓存行内容和内存中的一样, 有可能其它处理器也存在此缓存行的拷贝;
* I(无效,Invalid):缓存行失效, 不能使用
缓存行的E状态如下图:
![](https://img.kancloud.cn/5b/bb/5bbb97822358150c4bd58392f03a5253_600x419.png)
此时只有core1访问缓存行,它的缓存行的状态为E,表示core1独占。
缓存行的S状态如下图:
![](https://img.kancloud.cn/88/0b/880b71d6667b84a9cf6c7272da921bd4_614x421.png)
此时core1和core2都会访问缓存行,他们的缓存行状态为S,表示缓存行处于共享状态
缓存行的M和I状态如下图:
![](https://img.kancloud.cn/35/ec/35ec0d4b5ff80e5e60349d59135c133b_606x412.png)
此时core1修改了缓存行,因此core1的缓存行状态为M,代表已经修改,而core2的缓存行状态为I,代表已经失效,需要从主存中读取
### 缓存行状态转换
在MESI协议中,每个Cache的Cache控制器不仅知道自己的读写操作,而且也监听(snoop)其它Cache的读写操作。每个Cache line所处的状态根据本核和其它核的读写操作在4个状态间进行迁移。MESI协议状态迁移图如下:
![](https://img.kancloud.cn/c0/4e/c04e761e36c94ccba002c12c0c38d54d_375x256.png)
* 初始:一开始时,缓存行没有加载任何数据,所以它处于 I 状态。
* 本地写(Local Write):如果本地处理器写数据至处于 I 状态的缓存行,则缓存行的状态变成 M。
* 本地读(Local Read):如果本地处理器读取处于 I 状态的缓存行,很明显此缓存没有数据给它。此时分两种情况:(1)其它处理器的缓存里也没有此行数据,则从内存加载数据到此缓存行后,再将它设成 E 状态,表示只有我一家有这条数据,其它处理器都没有;(2)其它处理器的缓存有此行数据,则将此缓存行的状态设为 S 状态。(备注:如果处于M状态的缓存行,再由本地处理器写入/读出,状态是不会改变的)
* 远程读(Remote Read):假设我们有两个处理器 c1 和 c2,如果 c2 需要读另外一个处理器 c1 的缓存行内容,c1 需要把它缓存行的内容通过内存控制器 (Memory Controller) 发送给 c2,c2 接到后将相应的缓存行状态设为 S。在设置之前,内存也得从总线上得到这份数据并保存。
* 远程写(Remote Write):其实确切地说不是远程写,而是 c2 得到 c1 的数据后,不是为了读,而是为了写。也算是本地写,只是 c1 也拥有这份数据的拷贝,这该怎么办呢?c2 将发出一个 RFO (Request For Owner) 请求,它需要拥有这行数据的权限,其它处理器的相应缓存行设为 I,除了它自已,谁不能动这行数据。这保证了数据的安全,同时处理 RFO 请求以及设置I的过程将给写操作带来很大的性能消耗
- 前言
- Write once, run anywhere
- 概述
- JAVA虚拟机
- JVM整体结构
- JVM架构模型
- JVM虚拟机分类
- HotSpot VM
- JRockit
- IBM-J9
- Azul/zing VM
- Taobao VM
- Dalvik VM
- Graal VM
- JAVA源码编译机制
- Javac编译器
- 分析和输入到符号表
- 注解处理
- 语义分析和生成class文件
- ECJ编译器
- 类执行机制
- 字节码解释执行
- 栈顶缓存
- 部分栈帧共享
- 编译执行
- 即时编译器
- C1 Compiler
- C2 Compiler
- Graal编译器
- C1与C2编译器
- AOT
- 编译优化
- 字符串优化
- 方法内联
- 逃逸分析
- 同步消除
- 标量替换
- 栈上分配
- 去虚拟化/逆优化
- 多层编译
- JVM编译策略
- OSR编译
- 冗余削除
- CodeCache
- 常量编译优化
- JVM运行时数据区
- 程序计数器
- JAVA虚拟机栈
- 栈帧
- 局部变量表
- 操作数栈
- 本地方法栈
- Java调用native方法
- JVM Stacks && Native Stacks
- 堆-Heap
- 方法区(Method Area)
- 运行时常量池
- 常量传播优化
- MetaSpace
- 直接内存
- StackOverflowError
- 递归方法
- OutOfMemoryError
- 本地内存溢出
- 执行引擎
- 运行时数据区关联关系
- jdk8内存结构
- JMM内存模型
- JAVA内存模型
- JMM八种操作指令
- 内存屏障
- 指令重排
- as-if-serial语义
- Happen-Before规则
- 数据依赖性
- 原子性、可见性与有序性
- 伪共享
- CPU三级缓存
- 缓存行
- MESI协议
- Java中的伪共享
- ConcurrentHashMap伪共享解决方案
- 虚拟机对象
- 对象创建原理
- 对象内存布局
- 对象头
- 实例数据
- 对象的访问定位
- 垃圾收集器与内存分配策略
- GC相关概念
- TLAB
- JVM GC工作原理
- 内存管理
- JAVA引用分类
- 死亡标记
- 回收方法区
- 三色标记算法
- 垃圾收集算法
- 标记-清除算法
- 标记-整理算法
- 复制算法
- 分代收集算法
- HotSpot算法实现
- STW
- 垃圾收集器
- 常见的垃圾收集器
- 垃圾收集器分类
- Serial收集器
- Serial Old收集器
- ParNew收集器
- Parallel Scavenge收集器
- Parallel Old收集器
- CMS收集器
- CMS完整收集过程
- Card Table
- G1收集器
- 分代收集
- 空间整合
- 可预测的停顿时间模型
- G1&CMS
- 主要参数说明
- G1适用场景
- Remembered Set
- G1垃圾回收的过程
- G1优化建议
- Shenandoah
- ZGC
- 垃圾收集器特点
- GC日志
- GC策略的评价指标
- jvm card table数据结构
- 对象生存轨迹
- 类文件结构
- 魔数
- 版本号
- 常量池
- 访问标志
- 父类索引
- 接口集合
- 字段集合
- 方法集合
- 属性集合
- 类加载机制与类的初始化
- Java代码执行流程
- 类加载过程
- 抽象类ClassLoader
- 常见类加载器
- BootstrapClassLoader
- 自定义类加载器
- 线程上下文类加载器
- 双亲委派模型
- Tomcat类加载机制
- ServiceLoader
- 类的初始化
- 常见的JVM类加载异常
- ClassNotFoundException
- NoClassDefFoundError
- LinkageError
- ClassCastException
- 虚拟机性能调优监控与故障处理工具
- CPU利用率高/飙升
- 排查及解决方案
- 上下文切换
- GC问题定位解决方案
- prommotion failed
- FullGC频繁
- youngGC
- 内存问题
- 内存溢出和内存泄漏
- 内存溢出
- 栈溢出
- 堆溢出
- 对外内存溢出
- 内存泄漏
- 磁盘问题
- 线上问题解决方案
- 不定期出现的接口耗时现象
- 线程池异常
- 死锁问题
- JVM调优
- jvm参考配置
- jvm-jstat
- jvm-jmap
- jvm-jstack
- jinfo
- jps
- 虚拟机的退出
- Shutdown Hook
- JVM指令
- 附录
- 常用JVM指令
- Class文件版本号
- Class文件格式
- 方法访问标识
- jvm常量池
- 类或接口的访问标识
- 描述符标识字符含义
- 字段访问标识
- Java程序与Docker容器环境
- 基准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