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概念上说, IP路由选择是简单的,特别对于主机来说。如果目的主机与源主机直接相连(如点对点链路)或都在一个共享网络上(以太网或令牌环网),那么IP数据报就直接送到目的主机上。否则,主机把数据报发往一默认的路由器上,由路由器来转发该数据报。大多数的主机都是采用这种简单机制。
在本节和第9章中,我们将讨论更一般的情况,即IP层既可以配置成路由器的功能,也可以配置成主机的功能。当今的大多数多用户系统,包括几乎所有的Unix系统,都可以配置成一个路由器。我们可以为它指定主机和路由器都可以使用的简单路由算法。本质上的区别在于主机从不把数据报从一个接口转发到另一个接口,而路由器则要转发数据报。内含路由器功能的主机应该从不转发数据报,除非它被设置成那样。在9.4小节中,我们将进一步讨论配置的有关问题。
在一般的体制中,IP可以从TCP、UDP、ICMP和IGMP接收数据报(即在本地生成的数据报)并进行发送,或者从一个网络接口接收数据报(待转发的数据报)并进行发送。IP层在内存中有一个路由表。当收到一份数据报并进行发送时,它都要对该表搜索一次。当数据报来自某个网络接口时, IP首先检查目的IP地址是否为本机的IP地址之一或者IP广播地址。如果确实是这样,数据报就被送到由IP首部协议字段所指定的协议模块进行处理。如果数据报的目的不是这些地址,那么(1)如果IP层被设置为路由器的功能,那么就对数据报进行转发(也就是说,像下面对待发出的数据报一样处理);否则(2)数据报被丢弃。
路由表中的每一项都包含下面这些信息:
• 目的I P地址。它既可以是一个完整的主机地址,也可以是一个网络地址,由该表目中的标志字段来指定(如下所述)。主机地址有一个非0的主机号(见图1-5),以指定某一特定的主机,而网络地址中的主机号为0,以指定网络中的所有主机(如以太网,令牌环网)。
• 下一站(或下一跳)路由器(next-hop router)的IP地址,或者有直接连接的网络IP地址。下一站路由器是指一个在直接相连网络上的路由器,通过它可以转发数据报。下一站路由器不是最终的目的,但是它可以把传送给它的数据报转发到最终目的。
• 标志。其中一个标志指明目的IP地址是网络地址还是主机地址,另一个标志指明下一站路由器是否为真正的下一站路由器,还是一个直接相连的接口(我们将在9.2节中详细介绍这些标志)。
• 为数据报的传输指定一个网络接口。
IP路由选择是逐跳地(hop-by-hop)进行的。从这个路由表信息可以看出, IP并不知道到达任何目的的完整路径(当然,除了那些与主机直接相连的目的)。所有的IP路由选择只为数据报传输提供下一站路由器的I P地址。它假定下一站路由器比发送数据报的主机更接近目的,
而且下一站路由器与该主机是直接相连的。
IP路由选择主要完成以下这些功能:
1) 搜索路由表,寻找能与目的IP地址完全匹配的表目(网络号和主机号都要匹配)。如果找到,则把报文发送给该表目指定的下一站路由器或直接连接的网络接口(取决于标志字段的值)。
2) 搜索路由表,寻找能与目的网络号相匹配的表目。如果找到,则把报文发送给该表目指定的下一站路由器或直接连接的网络接口(取决于标志字段的值)。目的网络上的所有主机都可以通过这个表目来处置。例如,一个以太网上的所有主机都是通过这种表目进行寻径的。这种搜索网络的匹配方法必须考虑可能的子网掩码。关于这一点我们在下一节中进行讨论。
3) 搜索路由表,寻找标为“默认(default)”的表目。如果找到,则把报文发送给该表目指定的下一站路由器。
如果上面这些步骤都没有成功,那么该数据报就不能被传送。如果不能传送的数据报来自本机,那么一般会向生成数据报的应用程序返回一个“主机不可达”或“网络不可达”的错误。
完整主机地址匹配在网络号匹配之前执行。只有当它们都失败后才选择默认路由。默认路由,以及下一站路由器发送的ICMP间接报文(如果我们为数据报选择了错误的默认路由),是IP路由选择机制中功能强大的特性。我们在第9章对它们进行讨论。为一个网络指定一个路由器,而不必为每个主机指定一个路由器,这是IP路由选择机制的另一个基本特性。这样做可以极大地缩小路由表的规模,比如Internet上的路由器有只有几千个表目,而不会是超过100万个表目。
#### **举例**
首先考虑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的主机bsdi有一个IP数据报要发送给主机sun。双方都在同一个以太网上(参见扉页前图)。数据报的传输过程如图3-3所示。
![](https://box.kancloud.cn/2016-04-12_570c98915b98f.png)
当IP从某个上层收到这份数据报后,它搜索路由表,发现目的IP地址(140.252.13.33)在一个直接相连的网络上(以太网140.252.13.0)。于是,在表中找到匹配网络地址(在下一节中,我们将看到,由于以太网的子网掩码的存在,实际的网络地址是140.252.13.32,但是这并不影响这里所讨论的路由选择)。
数据报被送到以太网驱动程序,然后作为一个以太网数据帧被送到sun主机上(见图2-1)。IP数据报中的目的地址是sun的IP地址(140.252.13.33),而在链路层首部中的目的地址是48bit的sun主机的以太网接口地址。这个48bit的以太网地址是用ARP协议获得的,我们将在下一章对此进行描述。
![](https://box.kancloud.cn/2016-04-12_570c989170dfe.png)
当sun收到数据报后,它发现数据报的目的IP地址并不是本机的任一地址,而sun已被设置成具有路由器的功能,因此它把数据报进行转发。经过搜索路由表,选用了默认表目。根据sun的默认表目,它把数据报转发到下一站路由器netb,该路由器的地址是140.252.1.183。
数据报是经过点对点SLIP链路被传送的,采用了图2-2所示的最小封装格式。这里,我们没有给出像以太网链路层数据帧那样的首部,因为在SLIP链路中没有那样的首部。
当netb收到数据报后,它执行与sun主机相同的步骤:数据报的目的地址不是本机地址,而netb也被设置成具有路由器的功能,于是它也对该数据报进行转发。采用的也是默认路由表目,把数据报送到下一站路由器gateway(140.252.1.4)。位于以太网140.252.1上的主机netb用ARP获得对应于140.252.1.4的48bit以太网地址。这个以太网地址就是链路层数据帧头上的目的地址。
路由器gateway也执行与前面两个路由器相同的步骤。它的默认路由表目所指定的下一站路由器IP地址是140.252.104.2(我们将在图8-4中证实,使用Traceroute程序时,它就是gateway使用的下一站路由器)。
对于这个例子需要指出一些关键点:
1) 该例子中的所有主机和路由器都使用了默认路由。事实上,大多数主机和一些路由器可以用默认路由来处理任何目的,除非它在本地局域网上。
2) 数据报中的目的IP地址始终不发生任何变化(在8.5节中,我们将看到,只有使用源路由选项时,目的IP地址才有可能被修改,但这种情况很少出现)。所有的路由选择决策都是基于这个目的IP地址。
3) 每个链路层可能具有不同的数据帧首部,而且链路层的目的地址(如果有的话)始终指的是下一站的链路层地址。在例子中,两个以太网封装了含有下一站以太网地址的链路层首部,但是SLIP链路没有这样做。以太网地址一般通过ARP获得。
在第9章,我们在描述了ICMP之后将再次讨论IP路由选择问题。我们将看到一些路由表的例子,以及如何用它们来进行路由决策的。
- 第1章 概述
- 1.1 引言
- 1.2 分层
- 1.3 TCP/IP的分层
- 1.4 互联网的地址
- 1.5 域名系统
- 1.6 封装
- 1.7 分用
- 1.8 客户-服务器模型
- 1.9 端口号
- 1.10 标准化过程
- 1.11 RFC
- 1.12 标准的简单服务
- 1.13 互联网
- 1.14 实现
- 1.15 应用编程接口
- 1.16 测试网络
- 1.17 小结
- 第2章 链路层
- 2.1 引言
- 2.2 以太网和IEEE 802封装
- 2.3 尾部封装
- 2.4 SLIP:串行线路IP
- 2.5 压缩的SLIP
- 2.6 PPP:点对点协议
- 2.7 环回接口
- 2.8 最大传输单元MTU
- 2.9 路径MTU
- 2.10 串行线路吞吐量计算
- 2.11 小结
- 第3章 IP:网际协议
- 3.1 引言
- 3.2 IP首部
- 3.3 IP路由选择
- 3.4 子网寻址
- 3.5 子网掩码
- 3.6 特殊情况的IP地址
- 3.7 一个子网的例子
- 3.8 ifconfig命令
- 3.9 netstat命令
- 3.10 IP的未来
- 3.11 小结
- 第4章 ARP:地址解析协议
- 4.1 引言
- 4.2 一个例子
- 4.3 ARP高速缓存
- 4.4 ARP的分组格式
- 4.5 ARP举例
- 4.5.1 一般的例子
- 4.5.2 对不存在主机的ARP请求
- 4.5.3 ARP高速缓存超时设置
- 4.6 ARP代理
- 4.7 免费ARP
- 4.8 arp命令
- 4.9 小结
- 第5章 RARP:逆地址解析协议
- 5.1 引言
- 5.2 RARP的分组格式
- 5.3 RARP举例
- 5.4 RARP服务器的设计
- 5.4.1 作为用户进程的RARP服务器
- 5.4.2 每个网络有多个RARP服务器
- 5.5 小结
- 第6章 ICMP:Internet控制报文协议
- 6.1 引言
- 6.2 ICMP报文的类型
- 6.3 ICMP地址掩码请求与应答
- 6.4 ICMP时间戳请求与应答
- 6.4.1 举例
- 6.4.2 另一种方法
- 6.5 ICMP端口不可达差错
- 6.6 ICMP报文的4.4BSD处理
- 6.7 小结
- 第7章 Ping程序
- 7.1 引言
- 7.2 Ping程序
- 7.2.1 LAN输出
- 7.2.2 WAN输出
- 7.2.3 线路SLIP链接
- 7.2.4 拨号SLIP链路
- 7.3 IP记录路由选项
- 7.3.1 通常的例子
- 7.3.2 异常的输出
- 7.4 IP时间戳选项
- 7.5 小结
- 第8章 Traceroute程序
- 8.1 引言
- 8.2 Traceroute程序的操作
- 8.3 局域网输出
- 8.4 广域网输出
- 8.5 IP源站选路选项
- 8.5.1 宽松的源站选路的traceroute程序示例
- 8.5.2 严格的源站选路的traceroute程序示例
- 8.5.3 宽松的源站选路traceroute程序的往返路由
- 8.6 小结
- 第9章 IP选路
- 9.1 引言
- 9.2 选路的原理
- 9.2.1 简单路由表
- 9.2.2 初始化路由表
- 9.2.3 较复杂的路由表
- 9.2.4 没有到达目的地的路由
- 9.3 ICMP主机与网络不可达差错
- 9.4 转发或不转发
- 9.5 ICMP重定向差错
- 9.5.1 一个例子
- 9.5.2 更多的细节
- 9.6 ICMP路由器发现报文
- 9.6.1 路由器操作
- 9.6.2 主机操作
- 9.6.3 实现
- 9.7 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