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7.3节中,我们描述了IP记录路由选项(RR)。为什么不使用这个选项而另外开发一个新的应用程序?有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原先并不是所有的路由器都支持记录路由选项,因此该选项在某些路径上不能使用(Traceroute程序不需要中间路由器具备任何特殊的或可选的功能)。
其次,记录路由一般是单向的选项。发送端设置了该选项,那么接收端不得不从收到的IP首部中提取出所有的信息,然后全部返回给发送端。在7.3节中,我们看到大多数Ping服务器的实现(内核中的ICMP回显应答功能)把接收到的RR清单返回,但是这样使得记录下来的IP地址翻了一番(一来一回)。这样做会受到一些限制,这一点我们在下一段讨论(Traceroute程序只需要目的端运行一个UDP模块—其他不需要任何特殊的服务器应用程序)。
最后一个原因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是,IP首部中留给选项的空间有限,不能存放当前大多数的路径。在IP首部选项字段中最多只能存放9个IP地址。在原先的ARPANET中这是足够的,但是对现在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Traceroute程序使用ICMP报文和IP首部中的TTL字段(生存周期)。TTL字段是由发送端初始设置一个8 bit字段。推荐的初始值由分配数字RFC指定,当前值为64。较老版本的系统经常初始化为15或32。我们从第7章中的一些ping程序例子中可以看出,发送ICMP回显应答时经常把TTL设为最大值255。
每个处理数据报的路由器都需要把TTL的值减1或减去数据报在路由器中停留的秒数。由于大多数的路由器转发数据报的时延都小于1秒钟,因此TTL最终成为一个跳站的计数器,所经过的每个路由器都将其值减1。
RFC 1009 [Braden and Postel 1987]指出,如果路由器转发数据报的时延超过1秒,那么它将把TTL值减去所消耗的时间(秒数)。但很少有路由器这么实现。新的路由器需求文档RFC [Almquist 1993]为此指定它为可选择功能,允许把TTL看成一个跳站计数器。
TTL字段的目的是防止数据报在选路时无休止地在网络中流动。例如,当路由器瘫痪或者两个路由器之间的连接丢失时,选路协议有时会去检测丢失的路由并一直进行下去。在这段时间内,数据报可能在循环回路被终止。TTL字段就是在这些循环传递的数据报上加上一个生存上限。
当路由器收到一份IP数据报,如果其TTL字段是0或1,则路由器不转发该数据报(接收到这种数据报的目的主机可以将它交给应用程序,这是因为不需要转发该数据报。但是在通常情况下,系统不应该接收TTL字段为0的数据报)。相反,路由器将该数据报丢弃,并给信源机发一份ICMP“超时”信息。Traceroute程序的关键在于包含这份ICMP信息的IP报文的信源地址是该路由器的IP地址。
我们现在可以猜想一下Traceroute程序的操作过程。它发送一份TTL字段为1的IP数据报给目的主机。处理这份数据报的第一个路由器将TTL值减1,丢弃该数据报,并发回一份超时ICMP报文。这样就得到了该路径中的第一个路由器的地址。然后Traceroute程序发送一份TTL值为2的数据报,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到第二个路由器的地址。继续这个过程直至该数据报到达目的主机。但是目的主机哪怕接收到TTL值为1的IP数据报,也不会丢弃该数据报并产生一份超时ICMP报文,这是因为数据报已经到达其最终目的地。那么我们该如何判断是否已经到达目的主机了呢?
Traceroute程序发送一份UDP数据报给目的主机,但它选择一个不可能的值作为UDP端口号(大于30000),使目的主机的任何一个应用程序都不可能使用该端口。因为,当该数据报到达时,将使目的主机的UDP模块产生一份“端口不可达”错误(见6.5节)的ICMP报文。
这样,Traceroute程序所要做的就是区分接收到的ICMP报文是超时还是端口不可达,以判断什么时候结束。
Traceroute程序必须可以为发送的数据报设置TTL字段。并非所有与TCP/IP接口的程序都支持这项功能,同时并非所有的实现都支持这项能力,但目前大部分系统都支持这项功能,并可以运行Traceroute程序。这个程序界面通常要求用户具有超级用户权限,这意味着它可能需要特殊的权限以在你的主机上运行该程序。
- 第1章 概述
- 1.1 引言
- 1.2 分层
- 1.3 TCP/IP的分层
- 1.4 互联网的地址
- 1.5 域名系统
- 1.6 封装
- 1.7 分用
- 1.8 客户-服务器模型
- 1.9 端口号
- 1.10 标准化过程
- 1.11 RFC
- 1.12 标准的简单服务
- 1.13 互联网
- 1.14 实现
- 1.15 应用编程接口
- 1.16 测试网络
- 1.17 小结
- 第2章 链路层
- 2.1 引言
- 2.2 以太网和IEEE 802封装
- 2.3 尾部封装
- 2.4 SLIP:串行线路IP
- 2.5 压缩的SLIP
- 2.6 PPP:点对点协议
- 2.7 环回接口
- 2.8 最大传输单元MTU
- 2.9 路径MTU
- 2.10 串行线路吞吐量计算
- 2.11 小结
- 第3章 IP:网际协议
- 3.1 引言
- 3.2 IP首部
- 3.3 IP路由选择
- 3.4 子网寻址
- 3.5 子网掩码
- 3.6 特殊情况的IP地址
- 3.7 一个子网的例子
- 3.8 ifconfig命令
- 3.9 netstat命令
- 3.10 IP的未来
- 3.11 小结
- 第4章 ARP:地址解析协议
- 4.1 引言
- 4.2 一个例子
- 4.3 ARP高速缓存
- 4.4 ARP的分组格式
- 4.5 ARP举例
- 4.5.1 一般的例子
- 4.5.2 对不存在主机的ARP请求
- 4.5.3 ARP高速缓存超时设置
- 4.6 ARP代理
- 4.7 免费ARP
- 4.8 arp命令
- 4.9 小结
- 第5章 RARP:逆地址解析协议
- 5.1 引言
- 5.2 RARP的分组格式
- 5.3 RARP举例
- 5.4 RARP服务器的设计
- 5.4.1 作为用户进程的RARP服务器
- 5.4.2 每个网络有多个RARP服务器
- 5.5 小结
- 第6章 ICMP:Internet控制报文协议
- 6.1 引言
- 6.2 ICMP报文的类型
- 6.3 ICMP地址掩码请求与应答
- 6.4 ICMP时间戳请求与应答
- 6.4.1 举例
- 6.4.2 另一种方法
- 6.5 ICMP端口不可达差错
- 6.6 ICMP报文的4.4BSD处理
- 6.7 小结
- 第7章 Ping程序
- 7.1 引言
- 7.2 Ping程序
- 7.2.1 LAN输出
- 7.2.2 WAN输出
- 7.2.3 线路SLIP链接
- 7.2.4 拨号SLIP链路
- 7.3 IP记录路由选项
- 7.3.1 通常的例子
- 7.3.2 异常的输出
- 7.4 IP时间戳选项
- 7.5 小结
- 第8章 Traceroute程序
- 8.1 引言
- 8.2 Traceroute程序的操作
- 8.3 局域网输出
- 8.4 广域网输出
- 8.5 IP源站选路选项
- 8.5.1 宽松的源站选路的traceroute程序示例
- 8.5.2 严格的源站选路的traceroute程序示例
- 8.5.3 宽松的源站选路traceroute程序的往返路由
- 8.6 小结
- 第9章 IP选路
- 9.1 引言
- 9.2 选路的原理
- 9.2.1 简单路由表
- 9.2.2 初始化路由表
- 9.2.3 较复杂的路由表
- 9.2.4 没有到达目的地的路由
- 9.3 ICMP主机与网络不可达差错
- 9.4 转发或不转发
- 9.5 ICMP重定向差错
- 9.5.1 一个例子
- 9.5.2 更多的细节
- 9.6 ICMP路由器发现报文
- 9.6.1 路由器操作
- 9.6.2 主机操作
- 9.6.3 实现
- 9.7 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