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uct logger_entry**
**system/core/include/cutils/logger.h**
~~~
struct logger_entry {
uint16_t len; /* length of the payload */
uint16_t __pad; /* no matter what, we get 2 bytes of padding */
int32_t pid; /* generating process's pid */
int32_t tid; /* generating process's tid */
int32_t sec; /* seconds since Epoch */
int32_t nsec; /* nanoseconds */
char msg[0]; /* the entry's payload */
};
#define LOGGER_ENTRY_MAX_LEN (4*1024)
#define LOGGER_ENTRY_MAX_PAYLOAD \
(LOGGER_ENTRY_MAX_LEN - sizeof(struct logger_entry))
~~~
结构体logger_entry和宏LOGGER_ENTRY_MAX_LEN、LOGGER_ENTRY_MAX_PAYLOAD是从Logger日志驱动程序中提取出来的。在前面的4.2.1小节中,我们已经分析过它们的实现了。其中,结构体logger_entry用来描述一条日志记录;宏LOGGER_ENTRY_MAX_LEN用来描述一条日志记录的最大长度,包括日志记录头和日志记录有效负载两部分内容的长度;宏LOGGER_ENTRY_MAX_PAYLOAD用来描述日志记录有效负载的最大长度。
**struct queued_entry_t**
**system/core/logcat/logcat.cpp**
~~~
struct queued_entry_t {
union {
unsigned char buf[LOGGER_ENTRY_MAX_LEN + 1] __attribute__((aligned(4)));
struct logger_entry entry __attribute__((aligned(4)));
};
queued_entry_t* next;
queued_entry_t() {
next = NULL;
}
};
~~~
结构体queued_entry_t用来描述一个日志记录队列。每一种类型的日志记录都对应有一个日志记录队列。Logcat工具将相同类型的日志记录按照写入时间的先后顺序保存在同一个队列中,这样在输出日志记录时,沿着这个队列就可以按照时间顺序来依次输出系统中的日志信息了。结构体queued_entry_t的第一个成员变量是一个联合体,用来描述一条日志记录的内容。通过这个联合体,Logcat工具就既可以把一条日志记录内容当作一个缓冲区来处理,也可以把它当作一个logger_entry结构体来处理。结构体queued_entry_t的另外一个成员变量next用来连接下一条日志记录,从而形成一个队列。
**struct log_device_t**
**system/core/logcat/logcat.cpp**
~~~
struct log_device_t {
char* device;
bool binary;
int fd;
bool printed;
char label;
queued_entry_t* queue;
log_device_t* next;
log_device_t(char* d, bool b, char l) {
device = d;
binary = b;
label = l;
queue = NULL;
next = NULL;
printed = false;
}
void enqueue(queued_entry_t* entry) {
if (this->queue == NULL) {
this->queue = entry;
} else {
queued_entry_t** e = &this->queue;
while (*e && cmp(entry, *e) >= 0) {
e = &((*e)->next);
}
entry->next = *e;
*e = entry;
}
}
};
~~~
结构体log_device_t用来描述一个日志设备。成员变量device保存的是日志设备文件名称。我们知道,Logger日志驱动程序在初始化时,会创建四个设备文件/dev/log/main、/dev/log/system、/dev/log/radio和/dev/log/events,分别用来代表四个日志设备。成员变量label用来描述日志设备的标号,其中,日志设备/dev/log/main、/dev/log/system、/dev/log/radio和/dev/log/events对应的标号分别为‘m’、‘s’、‘r’和‘e’。成员变量binary是一个布尔值,表示日志记录的内容是否是二进制格式的。我们知道,只有日志设备/dev/log/events的日志记录内容才是二进制格式的,其余的日志设备的日志记录内容均为文本格式的。成员变量fd是一个文件描述符,它是通过调用函数open来打开相应的日志设备文件得到的,用来从Logger日志驱动程序中读取日志记录。成员变量printed是一个布尔值,用来表示一个日志设备是否已经处于输出状态。成员变量queue用来保存日志设备中的日志记录。成员变量next用来连接下一个日志设备,这样,Logcat工具就可以把所有已经打开的日志设备保存在一个队列中。
结构体log_device_t的成员函数enqueue用来将一条日志记录添加到内部的日志记录队列中。每次往队列中加入一条日志记录时,都会根据它的写入时间来找到它在队列中的位置,然后再将它插入到队列中。两条日志记录的写入时间比较是通过调用函数cmp来实现的,它的定义如下所示。
**system/core/logcat/logcat.cpp**
~~~
static int cmp(queued_entry_t* a, queued_entry_t* b) {
int n = a->entry.sec - b->entry.sec;
if (n != 0) {
return n;
}
return a->entry.nsec - b->entry.nsec;
}
~~~
它先比较日志写入时间的秒数。如果相等,再比较日志写入时间的毫秒数;否则,就可以得到比较结果。如果函数cmp的返回值大于0,就表示日志记录a的写入时间比日志记录b晚;如果函数cmp的返回值等于0,就表示日志记录a和b的写入时间相等;如果函数cmp的返回值小于0,就表示日志记录a的写入时间比日志记录b早。
**enum android_LogPriority**
**system/core/include/android/log.h**
~~~
/*
* Android log priority values, in ascending priority order.
*/
typedef enum android_LogPriority {
ANDROID_LOG_UNKNOWN = 0,
ANDROID_LOG_DEFAULT, /* only for SetMinPriority() */
ANDROID_LOG_VERBOSE,
ANDROID_LOG_DEBUG,
ANDROID_LOG_INFO,
ANDROID_LOG_WARN,
ANDROID_LOG_ERROR,
ANDROID_LOG_FATAL,
ANDROID_LOG_SILENT, /* only for SetMinPriority(); must be last */
} android_LogPriority;
~~~
枚举android_LogPriority用来描述日志记录的优先级,它一共有九个值,分别表示九个优先级。
**enum AndroidLogPrintFormat**
**system/core/include/cutils/logprint.h**
~~~
typedef enum {
FORMAT_OFF = 0,
FORMAT_BRIEF,
FORMAT_PROCESS,
FORMAT_TAG,
FORMAT_THREAD,
FORMAT_RAW,
FORMAT_TIME,
FORMAT_THREADTIME,
FORMAT_LONG,
} AndroidLogPrintFormat;
~~~
枚举AndroidLogPrintFormat用来描述日志记录的输出格式,它一共有九个值,分别表示九种不同的输出格式。在分析日志记录的输出过程时,我们再分析它们的含义。
**struct AndroidLogEntry_t**
**system/core/include/cutils/logprint.h**
~~~
typedef struct AndroidLogEntry_t {
time_t tv_sec;
long tv_nsec;
android_LogPriority priority;
pid_t pid;
pthread_t tid;
const char * tag;
size_t messageLen;
const char * message;
} AndroidLogEntry;
~~~
与结构体logger_entry一样,结构体AndroidLogEntry_t也是用来描述一条日志记录的,不过,它描述的日志记录是经过解析了的,即已经将它的优先级、标签和内容都解析出来了,分别保存在成员变量priority、tag和message中。
**struct FilterInfo_t**
**system/core/liblog/logprint.c**
~~~
typedef struct FilterInfo_t {
char *mTag;
android_LogPriority mPri;
struct FilterInfo_t *p_next;
} FilterInfo
~~~
结构体FilterInfo_t用来描述一个日志记录输出过滤器。成员变量mTag和mPri分别表示要过滤的日志记录的标签和优先级。当一条日志记录的标签等于mTag时,如果它的优先级大于等于mPri,那么它就会被输出,否则就会被忽略。成员变量p_next用来连接下一个日志记录输出过滤器,这样就可以将所有的日志记录输出过滤器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队列。
**struct AndroidLogFormat_t**
**system/core/liblog/logprint.c**
~~~
struct AndroidLogFormat_t {
android_LogPriority global_pri;
FilterInfo *filters;
AndroidLogPrintFormat format;
};
~~~
结构体AndroidLogFormat_t用来保存日志记录的输出格式以及输出过滤器。其中,成员变量global_pri是一个全局设置的默认日志记录输出过滤优先级,成员变量filters是一个日志记录输出过滤器列表,而成员变量format用来保存具体的日志记录输出格式。当日志记录输出过滤器列表filters中的某一个过滤器的过滤优先级被设置为默认优先级ANDROID_LOG_DEFAULT时,系统就会将它的过滤优先级修改为global_pri。
**struct EventTag**
**system/core/liblog/event_tag_map.c**
~~~
typedef struct EventTag {
unsigned int tagIndex;
const char* tagStr;
} EventTag;
~~~
结构体EventTag用来描述类型为events的日志记录的标签号,每一个标签号(tagIndex)都对应有一个文本描述字符串(tagStr)。这些对应关系是通过解析目标设备上的/system/etc/event-log-tags文件得到的。
**struct EventTagMap**
**system/core/liblog/event_tag_map.c**
~~~
struct EventTagMap {
/* memory-mapped source file; we get strings from here */
void* mapAddr;
size_t mapLen;
/* array of event tags, sorted numerically by tag index */
EventTag* tagArray;
int numTags;
};
~~~
结构体EventTagMap用来描述类型为events的日志记录的内容格式,它同样是通过解析目标设备上的/system/etc/event-log-tags文件得到的。Logcat工具在打开目标设备上的/system/etc/event-log-tags文件时,会把它的内容映射到内存中,其中,成员变量mapAddr就指向这块内存的起始地址;成员变量mapLen表示该内存的大小;成员变量tagArray是一个EventTag类型的数组,数组的大小由成员变量numTags来描述。
- 文章概述
- 下载Android源码以及查看源码
- win10 平台通过VMware Workstation安装Ubuntu
- Linux系统安装Ubuntu编译Android源码
- Eclipse快捷键大全
- 前言
- 第一篇 初识Android系统
- 第一章 准备知识
- 1.1 Linux内核参考书籍
- 1.2 Android应用程序参考书籍
- 1.3 下载、编译和运行Android源代码
- 1.3.1 下载Android源代码
- 1.3.2 编译Android源代码
- 1.3.3 运行Android模拟器
- 1.4 下载、编译和运行Android内核源代码
- 1.4.1 下载Android内核源代码
- 1.4.2 编译Android内核源代码
- 1.4.3 运行Android模拟器
- 1.5 开发第一个Android应用程序
- 1.6 单独编译和打包Android应用程序模块
- 1.6.1 导入单独编译模块的mmm命令
- 1.6.2 单独编译Android应用程序模块
- 1.6.3 重新打包Android系统镜像文件
- 第二章 硬件抽象层
- 2.1 开发Android硬件驱动程序
- 2.1.1 实现内核驱动程序模块
- 2.1.2 修改内核Kconfig文件
- 2.1.3 修改内核Makefile文件
- 2.1.4 编译内核驱动程序模块
- 2.1.5 验证内核驱动程序模块
- 2.2 开发C可执行程序验证Android硬件驱动程序
- 2.3 开发Android硬件抽象层模块
- 2.3.1 硬件抽象层模块编写规范
- 2.3.1.1 硬件抽象层模块文件命名规范
- 2.3.1.2 硬件抽象层模块结构体定义规范
- 2.3.2 编写硬件抽象层模块接口
- 2.3.3 硬件抽象层模块的加载过程
- 2.3.4 处理硬件设备访问权限问题
- 2.4 开发Android硬件访问服务
- 2.4.1 定义硬件访问服务接口
- 2.4.2 实现硬件访问服务
- 2.4.3 实现硬件访问服务的JNI方法
- 2.4.4 启动硬件访问服务
- 2.5 开发Android应用程序来使用硬件访问服务
- 第三章 智能指针
- 3.1 轻量级指针
- 3.1.1 实现原理分析
- 3.1.2 使用实例分析
- 3.2 强指针和弱指针
- 3.2.1 强指针的实现原理分析
- 3.2.2 弱指针的实现原理分析
- 3.2.3 应用实例分析
- 第二篇 Android专用驱动系统
- 第四章 Logger日志系统
- 4.1 Logger日志格式
- 4.2 Logger日志驱动程序
- 4.2.1 基础数据结构
- 4.2.2 日志设备的初始化过程
- 4.2.3 日志设备文件的打开过程
- 4.2.4 日志记录的读取过程
- 4.2.5 日志记录的写入过程
- 4.3 运行时库层日志库
- 4.4 C/C++日志写入接口
- 4.5 Java日志写入接口
- 4.6 Logcat工具分析
- 4.6.1 基础数据结构
- 4.6.2 初始化过程
- 4.6.3 日志记录的读取过程
- 4.6.4 日志记录的输出过程
- 第五章 Binder进程间通信系统
- 5.1 Binder驱动程序
- 5.1.1 基础数据结构
- 5.1.2 Binder设备的初始化过程
- 5.1.3 Binder设备文件的打开过程
- 5.1.4 设备文件内存映射过程
- 5.1.5 内核缓冲区管理
- 5.1.5.1 分配内核缓冲区
- 5.1.5.2 释放内核缓冲区
- 5.1.5.3 查询内核缓冲区
- 5.2 Binder进程间通信库
- 5.3 Binder进程间通信应用实例
- 5.4 Binder对象引用计数技术
- 5.4.1 Binder本地对象的生命周期
- 5.4.2 Binder实体对象的生命周期
- 5.4.3 Binder引用对象的生命周期
- 5.4.4 Binder代理对象的生命周期
- 5.5 Binder对象死亡通知机制
- 5.5.1 注册死亡接收通知
- 5.5.2 发送死亡接收通知
- 5.5.3 注销死亡接收通知
- 5.6 Service Manager的启动过程
- 5.6.1 打开和映射Binder设备文件
- 5.6.2 注册成为Binder上下文管理者
- 5.6.3 循环等待Client进程请求
- 5.7 Service Manager代理对象接口的获取过程
- 5.8 Service的启动过程
- 5.8.1 注册Service组件
- 5.8.1.1 封装通信数据为Parcel对象
- 5.8.1.2 发送和处理BC_TRANSACTION命令协议
- 5.8.1.3 发送和处理BR_TRANSACTION返回协议
- 5.8.1.4 发送和处理BC_REPLY命令协议
- 5.8.1.5 发送和处理BR_REPLY返回协议
- 5.8.2 循环等待Client进程请求
- 5.9 Service代理对象接口的获取过程
- 5.10 Binder进程间通信机制的Java实现接口
- 5.10.1 获取Service Manager的Java代理对象接口
- 5.10.2 AIDL服务接口解析
- 5.10.3 Java服务的启动过程
- 5.10.4 获取Java服务的代理对象接口
- 5.10.5 Java服务的调用过程
- 第六章 Ashmem匿名共享内存系统
- 6.1 Ashmem驱动程序
- 6.1.1 相关数据结构
- 6.1.2 设备初始化过程
- 6.1.3 设备文件打开过程
- 6.1.4 设备文件内存映射过程
- 6.1.5 内存块的锁定和解锁过程
- 6.1.6 解锁状态内存块的回收过程
- 6.2 运行时库cutils的匿名共享内存接口
- 6.3 匿名共享内存的C++访问接口
- 6.3.1 MemoryHeapBase
- 6.3.1.1 Server端的实现
- 6.3.1.2 Client端的实现
- 6.3.2 MemoryBase
- 6.3.2.1 Server端的实现
- 6.3.2.2 Client端的实现
- 6.3.3 应用实例
- 6.4 匿名共享内存的Java访问接口
- 6.4.1 MemoryFile
- 6.4.2 应用实例
- 6.5 匿名共享内存的共享原理分析
- 第三篇 Android应用程序框架篇
- 第七章 Activity组件的启动过程
- 7.1 Activity组件应用实例
- 7.2 根Activity的启动过程
- 7.3 Activity在进程内的启动过程
- 7.4 Activity在新进程中的启动过程
- 第八章 Service组件的启动过程
- 8.1 Service组件应用实例
- 8.2 Service在新进程中的启动过程
- 8.3 Service在进程内的绑定过程
- 第九章 Android系统广播机制
- 9.1 广播应用实例
- 9.2 广播接收者的注册过程
- 9.3 广播的发送过程
- 第十章 Content Provider组件的实现原理
- 10.1 Content Provider组件应用实例
- 10.1.1 ArticlesProvider
- 10.1.2 Article
- 10.2 Content Provider组件的启动过程
- 10.3 Content Provider组件的数据共享原理
- 10.4 Content Provider组件的数据更新通知机制
- 10.4.1 内容观察者的注册过程
- 10.4.2 数据更新的通知过程
- 第十一章 Zygote和System进程的启动过程
- 11.1 Zygote进程的启动脚本
- 11.2 Zygote进程的启动过程
- 11.3 System进程的启动过程
- 第十二章 Android应用程序进程的启动过程
- 12.1 应用程序进程的创建过程
- 12.2 Binder线程池的启动过程
- 12.3 消息循环的创建过程
- 第十三章 Android应用程序的消息处理机制
- 13.1 创建线程消息队列
- 13.2 线程消息循环过程
- 13.3 线程消息发送过程
- 13.4 线程消息处理过程
- 第十四章 Android应用程序的键盘消息处理机制
- 14.1 InputManager的启动过程
- 14.1.1 创建InputManager
- 14.1.2 启动InputManager
- 14.1.3 启动InputDispatcher
- 14.1.4 启动InputReader
- 14.2 InputChannel的注册过程
- 14.2.1 创建InputChannel
- 14.2.2 注册Server端InputChannel
- 14.2.3 注册当前激活窗口
- 14.2.4 注册Client端InputChannel
- 14.3 键盘消息的分发过程
- 14.3.1 InputReader处理键盘事件
- 14.3.2 InputDispatcher分发键盘事件
- 14.3.3 当前激活的窗口获得键盘消息
- 14.3.4 InputDispatcher获得键盘事件处理完成通知
- 14.4 InputChannel的注销过程
- 14.4.1 销毁应用程序窗口
- 14.4.2 注销Client端InputChannel
- 14.4.3 注销Server端InputChannel
- 第十五章 Android应用程序线程的消息循环模型
- 15.1 应用程序主线程消息循环模型
- 15.2 界面无关的应用程序子线程消息循环模型
- 15.3 界面相关的应用程序子线程消息循环模型
- 第十六章 Android应用程序的安装和显示过程
- 16.1 应用程序的安装过程
- 16.2 应用程序的显示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