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云GVP开源项目 12k star Uniapp+ElementUI 功能强大 支持多语言、二开方便! 广告
**第017回:《为政第二》为政修己之三十而立** 曾参问:“从个人来看,怎么培植廉耻心,怎么保证子孙不衰落?”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礼乐射御书数和文献知识【吾十有五而志于乎学】,三十岁能够凭借这些学识养家育后【三十而立】,四十岁不再对世上的事物感到困惑【四十而不惑】,五十岁理解了我在天球生物圈演化过程中的使命,五十岁之前的人生历程无后悔处,不可重设,因为只有这个历程才能使我在五十岁时理解我的的使命【五十而知天命】,六十岁听见任何事情都能顺理成章,每件事都属于从整体到局部的某个层次,或属于被留出的余地之中【六十而耳顺】,到了七十岁,心里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七十而从心所欲】,掌握分寸就像用矩测过,不偏离分层分工的资源分配规则和再分配协调规则,不偏离以天球北极为中心的群体延续大目标【不逾矩】。” 经过两千多年的检验,可以说按照孔子的方法来保证子孙不衰落,确实有效:孔府不愧为“天下第一家”。下面两个对联,有助于读者理解这一章问答的意义:“诗书传家久,忠厚继世长”,“二字真言,惟勤惟俭;两条正路,曰读曰耕” 孔子七十岁的人生境界是儒家修心修身的最高境界。与佛家最高境界的区别是:儒在(此岸)佛存(彼岸)。维护群体延续的儒境植根于知行合一的历史活动及对心理生理的反馈和文献映射(在数时空),破除执着的佛境植根于心理活动及对心理和生理的调控(存数时空)。二者都能满足人类的超越需求,即对永恒的需求(参见本书3.3中“正名48”)。孔子从文献和现实生活中把星星点点的小光亮聚成一片光明,著成《春秋》,达成道行圆满。 佛教理想是彼岸的,释迦心中自作明灯,同体大悲,破除此岸之苦,把众生“渡出”苦海,去往彼岸。孔子是以情入世(蒋庆语),同体大仁,在此岸中凝聚历史中的光明(含北辰等),再照亮后世的历史。道教的理想也是此岸的,但不是序化生活和历史,而是序化生理和仙史(心理学上称为白日梦,无贬意)。   释迦则是序化彼岸,引导众生自作明灯,照亮通往彼岸之路。佛教与道教都有一些序化生理的程序,被宋明之后的儒学采纳。佛道之间的区别是:道教注重师徒相传, 总结出口诀,借助语言来序化此岸的生理和仙史;而佛教认为语言本身也是破除的对象(禅宗更甚,以区别于道教),所以只序化彼岸,如分为等级的菩萨罗汉等。基督教序化末世的天堂(解脱现世人类的原罪),伊斯兰教序化下临诸河的乐园(解脱沙漠游牧民的辛若)。基督教伊斯兰教等正教的教主都曾达到过某种程度的光明境界,有助于减少现实世界中的无序,但是比孔子老子和释加牟尼借助的理性少,借助的非理性感悟和生理感受较多,普适性稍差,较易被邪教钻空子。即使道教的理性也略逊于孔子和释迦,如丹道的理性止于元神(元意识) 或仙人(真人),相当于开发动物与植物之间的动态核心(含辟谷,不眠等)。至于基督教的原罪,理性止于潜意识,相当于开发人与哺乳动物之间的动态核心。伊斯兰教的功课,理性止于文明的萌芽时期,相当于开发部落社会与文明社会之间的动态核心。至于近以来所说的“自由”,“若无理想为之标准,则随遇而安,任何行为皆可谓之自由,亦皆可谓之不自由。故欲求真正之自由,不能不悬一理想(如从心所欲不逾矩)于前,以作自由之标准”。   **【原文】020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