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云GVP开源项目 12k star Uniapp+ElementUI 功能强大 支持多语言、二开方便! 广告
第3章 你注重出色表现还是成长进步 每每学期伊始,我站在大讲堂的前方看着100到150个年轻的本科生新面孔——他们坐着,手握笔和本,急不可耐地等待着我开始讲课,他们便可以奋笔疾书记下我说的每一句话。当我还是博士生时,我翘首盼望着未来从事教授职业的那一天。我幻想着自己如何启发学生,使学生参与到课堂里来。在我的课上,我将为他们开启一扇通往神奇、丰富的科学心理学世界的大门。我将会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自己,从而使他们发挥出自身最大的潜力。在我的脑海中,这一切就像电影《死亡诗社》里演得那样——只是少了站在桌子上的场景,也没有那么多诗词。所以你可以想象当我认清大学课堂现实时有多么沮丧。我被问到次数最多的问题是:“教授,这道题会考吗?” 你还真不能怪学生——我有幸在美国最杰出的一些学校工作,遇到的都是一流的头脑,但这也是些把大多数注意力都放在拿高分以及证明自己聪明的年轻人。他们并不都是“实体论者”,并不都相信自己的智力是固定的——虽然很多学生的确如此认为。这里主要的原因是,当今的大学本科生不觉得他们有时间(或意愿)来加入我的科学探索和个人探索之旅。他们需要考进法学院、医学院或者工商管理学院。如果你告诉学生应该少注意成绩、多反思学到的内容,他们会像看七头怪兽一样看着你。抑或更糟糕,你会得到盛气凌人的白眼和叹息:“格兰特·霍尔沃森教授太天真了吧?少注意成绩?她以为这是《死亡诗社》啊?” 这有什么区别吗?我的目标究竟是证明我行还是成长与进步真的有那么重要?难道两种目标不都是鼓舞斗志的吗?当然可以这么说,但是这两种斗志可是截然不同的——不论看上去还是感觉起来。在上一章中,我说到你的信念是如何驱使你注重不同目标的——是关于表现还是关于进步的。本章里,我会告诉你这两种目标有何至关重要的不同。 比如说,你选择的目标会影响追寻目标之路的兴致和趣味。它能影响到你会有多容易焦虑和沮丧,也能影响到忧愁来袭时你如何做出反应。最重要的是,它不仅能决定你的动机有多强大,还能决定面对困难时你能坚持多久。有些目标会使你不论遇到何种困难都更容易持之以恒,而也有些目标则注定了失败。我们现在该学会识别这些目标了。 所以回想一下你的高中或大学时光,你在班上是更注重发展能力,越多越好地汲取知识,还是展示给老师(或父母,或自己)你现有的能力?在你现在这份工作中,你会把新项目看作学习和积累经验的机会,还是让老板刮目相看的机会?当你的浪漫关系中出现问题时,你是更注重二人的成长,从错误中学习,还是忙着审视、判断对方(和自己)?换言之,你的目标是“表现”还是“进步”? 在你读下去之前,请花点时间在笔记本或纸上写出对如下问题的回答。记住要诚实——答案没有对错。 什么给你动力,“表现”还是“进步”? > 请用如下标尺评估你对每句话的同意程度。或者说,请为你大体上有多赞同这些话来评分。 ![](https://box.kancloud.cn/2016-08-18_57b5a6ec175b0.jpg)   1. 功课或工作比同学、同事做得好对我来讲非常重要。 1. 我喜欢能让我更了解自己的朋友,尽管有时得到的不是正面信息。 1. 我常常寻找开发新技能、汲取新知识的机会。 1. 我很在乎是否给人留下好印象。 1. 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与能力对我来说很重要。 1. 我努力和朋友及熟人保持开诚布公的关系。 1. 我努力在学校或工作中不断学习与进步。 1. 当我和其他人在一起时,我很在意给别人留下的印象如何。 1. 当我知道别人喜欢我时,自我感觉会很好。 1. 我试图比同学或同事更出色。 1. 我喜欢别人挑战我,从而使我成长。 1. 在上学或上班时,我注重施展我的本领。 > 现在请把第1、4、5、8、9、10、12题的答案得分相加,然后除以7。这个数字是你的“表现”分数。 > 然后把第2、3、6、7、11的题答案得分相加,再除以5。这是你的“进步”分数。 > 哪个得分更高?大多数人两种目标都有涉及,但你更热衷于追求哪种目标呢? 无论是在教室、运动场,还是工作等各种成就场合中,什么样的人能成功,什么样的人会放弃或失败?这是个科学型心理学家研究了几十年的课题。大多数人觉得这和智力有关,但出乎意料的是,这种想法是错的。你的聪明程度能影响你做一件事时感受到的难度,比如,一道数学题要多难才能让你感觉到有困难,但完全无法决定你解决困难的方式,也无法决定你是会坚持不懈还是会感到疲倦和无助。 而你在教室、运动场、工作中追逐的目标恰恰可以透露出你会如何应对困难,以及最终是否会成功。研究成就的心理学家对不同目标带来的不同结果尤其感兴趣——你是注重良好的表现从而体现能力(“表现”型),还是注重进步、成长以及精通某种手艺或学问(“进步”型)? 当“表现”是你的目标时 心理学家把“表现”的意愿叫做“绩效目标”——展示自己聪明、有才、有能力或业绩优于他人。当你追求“绩效目标”时,你的精力被指引到获得一个特定结果上,比如考试拿A、达到一个销售目标、让迷人的新邻居答应和你约会或考入法学院。虽然不一定总是这样,但我们大多数人每日追求的绩效目标都和自我价值感紧密相关。我们之所以会选择这样的目标是因为我们认为达到这个目标能给我们带来某种肯定,会使我们看上去或自我感觉起来聪明、有才华、很抢手,然后我们用是否成功来评判自己。所以没有拿到A不仅仅让人失望,还意味着我不够聪明不够好;销售业绩不够高意味着我对自己的工作不擅长;当我的邻居对我不感兴趣时,我便是没有魅力、没有价值的;如果我考不进法学院,我就是个彻底的失败者。绩效目标都有一个“全或无”的特征——你或是达标或是不达标,非赢即输。有个词叫做“聊胜于无”,但这说法对“绩效目标”来说是行不通的。当你只在乎“表现好”时,“差不多好”和“大部分好”一点都不能带来安慰。 不难理解,绩效目标很能带来动力,因为有很多成功的例子。在一个又一个实验里,我们发现追求“表现”的人们工作很努力,而且在得当的环境里也能取得最高的成就。绩效目标高的学生往往能拿到最好的成绩;绩效目标高的员工往往最有工作成效。如果我告诉你我会根据你的成绩来判定你这个人——你的智力、能力、运动素质或受欢迎度,你估计会很有动力把事情做得尽可能好。不过绩效目标是把双刃剑。那些与自我价值有关的因素在带给人动力的同时也削减了人面临困境时的灵活性。 只要你思考一下就会发现其中的道理。当“在某堂课上拿A并证明自己聪明”是我的目标时,如果一次考试没有得到A我就难免觉得自己不聪明,不是吗?得出“也许我不够聪明”的结论会带来几种不同影响,但没有一种是好的。首先,我会感觉很糟——大概会焦虑和沮丧,也有可能感到难堪和耻辱。我的自我价值感和自尊心会受到折磨。我的自信会被动摇——如果还没完全破碎的话。如果我不够聪明了,继续努力也是徒劳,那我还不如放弃呢,不需要再为后面的考试费心思了。 当你追求“表现”目标时,你会成为“自我应验预言”的受害者,相信自己不行,于是停止尝试,于是注定失败——这结果当然会(错误地)应验“我不行”的最初想法。(托马斯·爱迪生曾说过:“生活中的很多失败是因为人们在放弃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所以不难想象,绩效目标也能导致最低的成就,同时还伴随着大剂量的失望和自我怀疑。 当“进步”是你的目标时 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会对A等成绩着迷。在我教过的每个班里,都有另外一种学生——无可否认他们是少数——比起证明自己来,他们更在乎能学到什么。你一下子就能辨别出他们,因为他们和“乖乖学生”在行为上有很大不同。他们爱问问题——那些他们知道不会考的问题。他们会问当时课堂里讲的内容和几周前我提到过的某个话题有何种联系,或与他们在其他课上学的东西、电视上看到的新闻有什么关联。他们会挑战我对某项研究的见解——他们会问对某种结果是否还有另外的解释方式。这些是课后会留下问我更多问题的学生,这些会是拿着期中考试卷到我办公室想弄明白一道题为什么错而不是来争分的学生。他们想真正掌握我讲的内容:他们想进步。 心理学家把发展或增强某种技术和能力的意愿称作“精熟目标”。当人们在追求精熟目标时,他们不因是否达到特定结果而评断自己——比如成绩全A或超越销售目标。取而代之,他们用“进步”来评断自己。我有进步吗?我在学东西吗?我前进的速度适当吗?重点不是一次的表现,而是长期表现。这种目标是以完全不同的方式与自我价值关联起来的,因为它们着重于自我提升而不是自我肯定。这种目标关系到你是否做出了最大努力成为最好最有能力的自己,而不是证明你已经是最好的了。 当我们追求精熟目标(“进步”)时,我们比较不会因为困难和差强人意的成绩而埋怨自己缺乏能力,因为这样做根本没有道理。我当然目前缺乏能力了——我还没掌握它啊!我们会找更可控的原因。我学习够下功夫吗?我是否应该换个战略?我是否应该找个高手请教一下?当人们在追求“进步”的路上遇到困难时,他们不会像追求“表现”的人那样沮丧和无助,他们会做出行动。他们问自己哪里出了错然后去修复。如果我的第一个考试只得了C,我会用双倍的时间并且换一种方式学习,比如用记忆卡或自己列大纲。如果我没有达到销售目标,我会认真向公司中资深的销售人员讨教。如果我的邻居对我不感兴趣,我会想想如何吸引他的注意并增强相互的了解。如果我第一次没有考进法学院,我会向法学院教授或招生办公室咨询意见,看看在重考时如何让自己更有竞争力。“进步”目标有时能带来最大的成就,因为把注意力集中在“进步”上的人很少会过早放弃。 心理学家在研究学习中一次又一次地发现追求“表现”的绩效目标和追求“进步”的精熟目标能带给人截然不同的面貌、感受和行为。在本章余下的空间里,我会告诉大家我们发现的最有趣最重要的差异。 哪种目标对我更有益 我也希望有个简单的答案。这又是一个我要勉强承认“视情况而定”的问题。就像我前面提到过那样,有时“表现”目标比“进步”目标更能鼓舞人心。想证明自己聪明或有价值的人往往会用极大的精力和强度做一件事——有现实奖励时尤其如此。在一个实验里,心理学家安德鲁·埃里奥特和他的同事们让实验参与者玩一个类似于拼字的游戏。他们先摇一组骰子,骰子的每面都标有字母和分值,游戏参与者要用这些字母拼出尽可能多的单词并得分。一组参与者被植入“表现”目标的心理状态,他们被告知:“游戏的目的是为了比较每个大学生解决难题的能力。”而另一组参与者被植入追求“进步”的心理状态,他们被告知游戏目的是“学习如何把这个游戏玩好”。而每组中的一半学生又得知:如果表现够好便能在大学课程中得到附加分。大学生太爱附加分了,所以这对他们来讲是颇具诱惑的奖励。 当拼字不会带来附加分时,“表现”组和“进步”组的学生得分相近——都在120分左右,但在有可能获得附加分的学生里,“表现”组得到180分,比“进步”组的120分高50%。看来注重发展技能的人不那么容易被奖励所诱惑。但对于那些注重施展能力的人来说,若是高能力还能带来诱人的奖励,那他们会更有动力。 其他实验证明,追求“表现”目标能在很多各式各样的任务中引领你取得好成绩,比如解数学题或玩弹珠游戏时,有时这种目标还能带来更高的学习成绩。但在大部分这样的实验里,参与者明显没有感觉到挑战性——题目和游戏都比较简单,那些课程也很容易,大部分学生都能拿高分。所以当你在做比较简单的事时,注重于出色的表现,证明自己强大可能会是很有效的方式。 当路途不那么平坦时,另一个画面浮现了。当人们在处理生疏、复杂或困难的任务并遇到阻碍或挫折时,注重进步——而不是光辉形象——明显更加派得上用场。 面对困难 劳拉·杰勒缇和我组织了一系列实验,意在观察人们在追求“表现”和“进步”目标时是如何处理困境的。实验参与者被告知我们对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兴趣。然后我们又告诉其中一半人他们的解题成绩会反映出他们的“概念思考和分析能力”,而他们的目标就是试图拿高分。换言之,我们把“表现”目标灌输给了这些人,要他们尽力证明自己有多聪明。相反,另一半被告知这个任务是为增强他们的能力而设计的训练方式,他们的目标就是“抓住这个颇有价值的学习机会”。我们给这一半学生灌输了“进步”的目标——为了提高解决困难的能力。 我们还变化了题目难度,给一些实验参与者增加了挑战。我们掺入了一些无解的题目,不过没有告诉学生;我们还在他们解题时进行打扰以占用他们的时间——当他们深知时间不多时。在这些实验里我们发现,那些怀有“进步”目标的人们没有被题目难度变化所干扰。不论我们做什么,他们在简单和复杂的情形中表现得同样好,但“表现”目标组里则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景象,困难或障碍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解题水平。 你是否还记得我在前面说过对成功的期望值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动力?是否记得当人们相信自己能把一件事做好时往往就真能做好?这是真的,不过我们研究中最有趣的发现是:这种现象在“表现”类目标中更明显地表现出来。可以理解,当我们加入障碍提高难度后,他们对成功的期望值下降了。他们觉得既然题目那么难,那么就不太可能解答得好,而追求“表现”的人们被影响得尤其严重——他们的期望值大大滑坡。或许更重要的是,那些追求“进步”的人即便期望值有所下降也不会被影响。或者说,不论他们认为自己的表现将会多糟糕,都保持着动力不断尝试和学习。 这值得我们停下来思考一下。当你聚焦在“进步”而不是“表现”时,你会从两方面受益。第一,当事情变复杂时——复杂的情形、时间的压力、重重的障碍或意外的挑战——你不会垂头丧气,你更倾向于相信坚持就是胜利。第二,当你开始怀疑自己的表现时,你并不会因此而失去动力,因为虽然成功很难但你仍可以从过程中学习,进步也是完全可能的。所以当一项工作有难度,坚持不懈是取得高成就的关键时,追求“进步”的精熟目标具有明显优势。测试这个优势的最佳处所莫过于折磨心志、粉碎梦想的医学预科班。 坚韧不拔与医学预科 每个想进医学院的学生都必须进修一系列核心科学课程,包括多门化学和生物课。医学预科生面对这些课程难免恐慌,甚至会感受到使其卑微的恐惧。这是因为在这些课程中取得好成绩(最好是全A)对于考入医学院来说可以算是必要的。第一学期必修的化学基础课则是学生们的第一个坎。 对于很多学生,尤其是顶级院校的学生而言,这堂课是他们有生以来接触过的第一堂真正有难度的课程。那些在初中、高中高居光荣榜首的学生忽然发现自己身处在一堂一半学生拿C或更低分的课程中。那些想取得好成绩的学生必须为其拼搏——他们必须以优雅的心态和坚定的决心来面对困难,在第一次期中考试的打击下依然要继续努力,保持动力。那么什么样的人会拼搏会成功,什么样的人会放弃,然后转学心理学专业呢?(这个玩笑一半是认真的。心理学是大学校园中最受欢迎的专业之一。心理学固然有其迷人之处,但我打赌它的受宠多少是因为它是很多医学预科逃难者的安全避风港。) 我和卡罗尔·德韦克相信,学生们在化学课中追求的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谁会为成功奋斗及谁会过早放弃,所以我们让哥伦比亚大学一年级化学课的学生告诉我们他们对于化学课的侧重点以及理想目标是什么。需要说明白,课堂中的每个人都想拿A。在哥伦比亚这个竞争激烈的环境里,没有不在乎成绩的。不过对于有些学生而言,成绩是他们唯一关注的事情,更重要的是,他们相信成绩能反映出自己多聪明——好成绩证明你学会了,坏成绩则不然。他们同意如下陈述:“在学校中我注重展示自己的智力。”而另一部分学生告诉我们他们还很关心学习和成长,并同意这样的陈述:“我不断争取在课程中学习与进步”,以及“在课程中我注重开发自身能力以及获取新本领”。 了解了学生们的目标后,我们仔细观察了他们整学期的成绩。我们发现那些积极追求“进步”目标的学生总成绩更好,而这好成绩恰恰是因每次考试都在进步而获得的。实际上,“进步”目标并没有带来多高的首次考试成绩,它的益处是在接下来的考试中体现的。怀有这个目标的学生更有可能坚持努力,甚至更加努力,也会保持动力。那些注重通过成绩证明自己的学生则体现出相反的规律——他们的表现呈退步状,尤其是在首次考试成绩不佳的情况下。这么说来,当你在做一件需要毅力才能成功的事时——当你需要打长久战不能轻易放弃时——“进步”目标就是你所需要的灵丹了。 为了避免你觉得这些目标只在教室里适用,我可以向你保证同样的影响到处可见。比如说,在一项研究中,心理学家唐·范德维勒和他的同事们观察了一家拥有两千多个产品线的医疗器械设备经销公司中153名员工的销售业绩。他们的工作是具有挑战性的,需要努力与坚持(在频繁被拒绝的状态下)。在观察初期,我们要求销售人员填写问卷以表现出自己在工作中主要注重于绩效目标(“表现”)还是精熟目标(“进步”)。注重绩效目标的人会选择类似于“我非常希望我的同事认为我很会销售”的陈述,而注重精熟目标的人则会选择“学着如何成为更好的销售人员对我来讲至关重要”之类的陈述。范德维勒发现注重“表现”并没有带来更好的销售业绩。反之,那些强烈怀有精熟目标的销售人员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进行销售,也能制定更好的计划,因此精熟目标越明确的人销售额就越高。所以说,即便是在校园以外的“真实世界”里,追求“进步”目标的人也的确能更好地完成困难的工作。 享受过程 毫无疑问,很多人跟你说过享受追求目标的过程很重要。也就是说你不但要爱结果,还要爱过程——方法和手段都重要。他们告诉你这是得到快乐的关键。好建议,不过他们就是忘了告诉你究竟如何才能做到。享受奋斗过程,品味路上的酸甜苦辣并不总是一件容易的事。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在为目标奋斗的状态下我们不会自动去重视有趣、愉悦的一面。我的很多学生全神贯注地为应付考试背资料,却不曾停下来想想他们真正学到的知识。这是因为正如很多人一样,他们在试着达到“表现”这个绩效目标。“表现”目标只看结果,他们便把注意力聚焦在结果上。 “进步”目标则不然,它看中的是过程。心理学家在数项实验中均发现,追求“进步”的人能在工作学习中找到更多乐趣。他们高度关注过程,有参与感,从个人角度重视学到的东西。这个特征在医学预科生中也得到了体现。那些看中“进步”的学生告诉我们学化学的经验有乐趣、吸引人。在你追求着合适的目标时,就连元素周期表都有它特有的魅力。 在为目标奋斗的过程中找到乐趣本身就是件好事,但这还不是全部的意义。对科目感兴趣的学生更会积极而非消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研究显示,对科目感兴趣的学生更有可能提出自己的疑问然后寻找答案。他们运用的是更深层面的信息处理策略,比如寻找学习内容里的主题、关联以及基本原理,而不是表面信息处理。死记硬背、考前突击,这都是追求“表现”的学生们常用的方法。对科目感兴趣的学生也更少拖延。毫无疑问,积极学习、提问、少拖延最终带来更好的成绩。如果你选择以“进步”为目标,你会更享受奋斗过程,从而能获取更大的成功。所以有时候,你真的可以一手端着鱼翅,一手捧着熊掌尽情享用。 寻求帮助 若想实现具有挑战性的目标,很重要的一点便是懂得何时寻求和接受帮助。在克服障碍、面对挑战或在陌生领域摸路时,寻求帮助是很有效率的方法,不过有时——其实是常常——人们羞于启齿,因为他们不想表现得(或者说自我感觉)无能。寻求帮助意味着承认自己有这个需求。所以如果你的目标是通过“表现”以示自己的聪明才智,那么“需要帮助”也许会让你感觉在承认失败。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寻求帮助是获取“进步”的绝佳方式。那些追求精熟目标而不是绩效目标的人们显然明白这点。 心理学家露丝·巴特勒在研究中发现教师的教育目标能预示出他们是否会寻求帮助。巴特勒继而把“寻求帮助”区分成两类:“自主”和“应急”帮助。自主寻求的帮助能使人更好地理解和学习,最终独立掌握知识或技能。而为应急寻求的帮助是指你急需别人帮你做成一件事或解决一个问题的情形。换言之,应急帮助是给饿汉一条鱼,而自主帮助是教给他如何钓鱼。 巴特勒在她那由320名小学到高中的教师组成的实验组中发现有些老师主要追求“进步”目标。最让他们有成就感的事就是“学到关于教学的新知识以及更了解身为老师的自己”,和“看到自己在职业道路上发展,比从前更会教书”。另一部分老师主要追求“表现”目标。当知道“我的班成绩比别的班好”,或是“校长夸我比其他老师教学能力强”时,他们最有成就感。读到这里你一定能猜到,那些追求“进步”目标的老师更有可能去寻求帮助。具体地说,他们会主动寻求“学钓鱼”式的帮助——“我希望有人给我推荐能让我增长知识的书”“我想参加关于课堂管理方式的讲习班”,而不是“应急”式帮助——“我希望校长直接处理捣乱的学生”“我希望给学生找些能让他们自己去做的练习册”。 到目前为止,我一直在说那些注重提高和发展自身能力的人比注重表现自己的人拥有不少优势。“进步”目标能使你从容地面对困境,坚持不懈地应对挑战,并且从中找到乐趣,同时还能帮助你运用更好的策略,寻求适当的帮助。不过即便你在生活中填满“进步”目标也不能保证万无一失,但“进步”目标在事情进展得不顺时也能起到帮助。 化悲痛为力量 每个人都难免有闷闷不乐的时候。不论你的目标是什么,总会有不顺利的情况发生——境况会变,问题会毫无预警地出现,实现目标比想象的要难。不如意的事情会发生,而每当发生时都会使我们非常沮丧。当然,专注于成长和进步的人比时刻想证明自己的人所经受的沮丧程度要轻一些,频率也低一些,当你努力追求进步时,你比较不会把坏事都归咎在自身无法改变的问题上,那么也就不会太沮丧。这可是好消息,因为一旦注重“进步”而非“表现”,我们就可以帮助自己和他人摆脱情绪的痛苦,不做情绪的奴隶。 不过正如我之前所说,即便是一个追求进步的人也有郁闷的时候。坏事就是会发生,人也肯定会随之情绪低落。值得兴奋的好消息是,每个人沮丧的方式不同,而沮丧对人的影响取决于其所追求的目标。我和我的同事卡罗尔·德韦克、艾莉森·贝尔最早是在我们哥伦比亚大学实验室的本科研究助理身上发现这点的。让我们暂且叫她罗宾。虽然我多年来在实验室里曾跟数百名本科研究助理打过交道,但我一直记得罗宾是精力最充沛、积极性最高,也最有能力的那个。如果你在周一告诉她一项周五要完成的工作,她一定周二就会完成。她总是那么准时,总是积极地提供帮助,积极地学习,总是百分百地投入。所以你可以想象,当她工作几个月后告诉我们她一直以来被间歇性抑郁症所扰时我们是多么惊讶!当时我听后呆若木鸡——估计你轻轻一推我就要倒下了。“她怎么像是患抑郁症的人?”“有任何可能吗?得了抑郁症还能满场飞,工作得那么有效率?” 了解罗宾成了我们的新挑战。既然她明显是个“进步”型精熟目标的追求者,我们揣测着或许抑郁症在一个不注重证明自己的人身上会有不同体现。为了挖出个究竟,我们让近百名本科生参与了一个实验。他们被要求连续三周每天记日记,记录一天中发生的最坏的事以及他们对此事的感受,还有对此事做出的反应——如果有任何反应的话。我们还要求他们列出每日活动,包括学习、找朋友玩、做家务(比如洗碗、洗衣)等。 实验之前,每个参与者填了问卷以供我们判断其目标种类,是主要注重“表现”这个绩效目标(“在很多境况里我都觉得自己的基本价值、能力和受欢迎度受到威胁”),还是“进步”这个精熟目标(“在我看来,个人成长与学习的收获远比失败或被拒绝所带来的失望要重要得多”)。 毫不意外,我们发现追求“进步”的学生比注重“表现”的学生更少抑郁。还有其他意料之中的发现:追求“表现”的人越沮丧越无法做出有建树的举动。糟糕的感觉使他们更加不易付诸行动解决问题,而且还会影响到生活的其他方面——水池里的碗碟堆积起来了,脏衣服成山了,课本也积灰了。 不过我们很惊讶地发现追求“进步”的人在抑郁中有截然不同的反应。他们感觉越糟越会行动起来,针对问题做点什么。如果是他们能解决的问题,他们马上行动。如果沮丧的源头是无法自控的,他们会看到乌云里的光,在体验中成长。最值得一提的是,持“进步”目标者越是沮丧越会更利落地实现其他目标——他们越难过越会加速洗掉衣服、攻克书本。所以当你追求“进步”目标时,为欠佳的表现而“上心”也是有益的。难过的感受就像给火添柴,使你能更有动力获取成功。 如果你注重成长而非被承认与否,注重进步而非证明自己,你便不会一遇失败和挫折便怀疑自己的价值,所以你也更少抑郁,而且也比较不会停留在抑郁的状态中。这是因为糟糕的感觉会让你更想努力奋斗,于是你离开沙发,掸掉薯片渣,让自己忙起来并做得更好。 你可能觉得把“表现”目标转换成“进步”目标就能严重影响人生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何不这样想:目标就像眼镜中的镜片。你追求的目标不但决定了你的视野,还决定了你看待事物的方式——你注意到什么,如何理解这些信息。失败成为一种反馈,使人进步;障碍是可以跨越的;难过能激励你从沙发上爬起来。更换目标就如更换眼镜——你的世界将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风景。 实践性总结 ☆“表现”还是“进步”?这一章里我们讲了为证明自己而树立的目标(“表现”)与意在进步的目标(“进步”)之间的区别。在工作、学习以及各种关系中,你认为自己一直以来是在试图做到最好,还是想在别人和自己面前表现成最好的? ☆聚焦“表现”,带来成绩。对表现的追求能带给人很大的动力,也能带来优异的成绩,不过这都是在事情不复杂的情况下。可惜,当路变得坎坷时,注重证明自己的人容易得出自己不行的结论而过早放弃。 ☆聚焦“进步”,提高成绩。专注于“进步”的我们能在困难中 大步前行——把经验当作进步的燃料。追求成长的人通常能交出最好的成绩,因为面对困难时他们最坚韧不拔。 ☆聚焦“进步”,享受旅途。当“进步”是你的目标时,你更容易享受正在做的事情,从中找到乐趣。换言之,你对旅途和目的地同样欣赏。你会更深入更有意义地对信息进行处理,更好地为未来做打算。你甚至更容易在需要的时刻寻求帮助,从中切实受益。 ☆聚焦“进步”,抵抗抑郁。个人成长目标比自我证明的目标更能使人从容、有效地面对抑郁和焦虑。失落的心情能激励他们起身行动、解决问题,而不是纵容自己藏在窝里为自己哀叹。不出意料,和那些整日试图证明自己的能力与价值的人比起来,他们的抑郁症状更轻,延续时间也更短。 ☆聚焦“进步”,收获更多。说到底,请尽可能地把“表现”目标转换成“进步”目标。与其哀叹一段人际关系的不完美,不如把注意力集中在能改善的方面。在工作中,与其让人对你的聪明智慧刮目相看,不如专注于扩展技能、接受新挑战。当你把重点从“能证明什么”转为“能学到什么”时,你会拥有更多快乐更多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