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AI智能体构建引擎,智能编排和调试,一键部署,支持私有化部署方案 广告
[TOC] # 用户空间以及内核空间概念 我们知道现在操作系统都是采用虚拟存储器,那么对32位操作系统而言,它的寻址空间(虚拟存储空间)为4G(2的32次方)。 操心系统的核心是内核,独立于普通的应用程序,可以访问受保护的内存空间,也有访问底层硬件设备的所有权限。 为了保证用户进程不能直接操作内核,保证内核的安全,操心系统将虚拟空间划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内核空间,一部分为用户空间。 针对linux操作系统而言,将最高的1G字节(从虚拟地址0xC0000000到0xFFFFFFFF),供内核使用,称为内核空间,而将较低的3G字节(从虚拟地址0x00000000到0xBFFFFFFF),供各个进程使用,称为用户空间。 每个进程可以通过系统调用进入内核,因此,Linux内核由系统内的所有进程共享。于是,从具体进程的角度来看,每个进程可以拥有4G字节的虚拟空间。 ![](https://box.kancloud.cn/5d2e43aa62635c1571e45f63080ec73a_554x287.png) 有了用户空间和内核空间,整个linux内部结构可以分为三部分, 从最底层到最上层依次是:**硬件-->内核空间-->用户空间** ![](https://box.kancloud.cn/9ec063ed44c0b4a693729ebcade19257_631x395.png) 需要注意的细节问题,从上图可以看出内核的组成: 1. 内核空间中存放的是内核代码和数据,而进程的用户空间中存放的是用户程序的代码和数据。 不管是内核空间还是用户空间,它们都处于虚拟空间中。 2. Linux使用两级保护机制:0级供内核使用,3级供用户程序使用 # Linux 网络 I/O模型 我们都知道,为了OS的安全性等的考虑,**进程是无法直接操作I/O设备的,其必须通过系统调用请求内核来协助完成I/O动作,而内核会为每个I/O设备维护一个buffer** ![](https://box.kancloud.cn/e2f183448b6202cb28f5e338d793cc58_483x106.png) **整个请求过程为: 用户进程发起请求,内核接受到请求后,从I/O设备中获取数据到buffer中,再将buffer中的数据copy到用户进程的地址空间,该用户进程获取到数据后再响应客户端** 在整个请求过程中,数据输入至buffer需要时间,而从buffer复制数据至进程也需要时间。因此根据在这两段时间内等待方式的不同,I/O动作可以分为以下**五种模式**: * 阻塞I/O (Blocking I/O) * 非阻塞I/O (Non-Blocking I/O) * I/O复用(I/O Multiplexing) * 信号驱动的I/O (Signal Driven I/O) * 异步I/O (Asynchrnous I/O) 记住这两点很重要 1. 等待数据准备 (Waiting for the data to be ready) 2. 将数据从内核拷贝到进程中 (Copying the data from the kernel to the process) # 同步阻塞I/O (Blocking I/O) 同步阻塞 IO 模型是最常用的一个模型,也是最简单的模型。在linux中,**默认情况下所有的socket都是blocking**。它符合人们最常见的思考逻辑。**阻塞就是进程 "被" 休息, CPU处理其它进程去了**。 在这个IO模型中,用户空间的应用程序执行一个系统调用(recvform),这会导致应用程序阻塞,什么也不干,直到数据准备好,并且将数据从内核复制到用户进程,最后进程再处理数据,**在等待数据到处理数据的两个阶段**,整个进程都被阻塞。不能处理别的网络IO。**调用应用程序处于一种不再消费 CPU 而只是简单等待响应的状态**,因此从处理的角度来看,这是非常有效的。在调用recv()/recvfrom()函数时,发生在内核中等待数据和复制数据的过程,大致如下图: ![](https://box.kancloud.cn/e0ec035f3bb0b0c493832c660763a69b_970x487.png) 当用户进程调用了recv()/recvfrom()这个系统调用, kernel就开始了IO的**第一个阶段:准备数据**(对于网络IO来说,很多时候数据在一开始还没有到达。比如,还没有收到一个完整的UDP包。这个时候kernel就要等待足够的数据到来)。这个过程需要等待,也就是说数据被拷贝到操作系统内核的缓冲区中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而在用户进程这边,整个进程会被阻塞(当然,是进程自己选择的阻塞)。 **第二个阶段:当kernel一直等到数据准备好了**,它就会将数据从kernel中拷贝到用户内存,然后kernel返回结果,用户进程才解除block的状态,重新运行起来 所以,blocking IO的特点就是在IO执行的两个阶段都被block了。 # 同步非阻塞I/O (Non-Blocking I/O) ## 场景描述 我女友不甘心白白在这等,又想去逛商场,又担心饭好了。所以我们逛一会,回来询问服务员饭好了没有,来来回回好多次,饭都还没吃都快累死了啦。这就是非阻塞。需要不断的询问,是否准备好了。 ## 网络模型 **同步非阻塞就是 “每隔一会儿瞄一眼进度条” 的轮询(polling)方式**。在这种模型中,**设备是以非阻塞的形式打开的**。 这意味着 IO 操作不会立即完成,read 操作可能会返回一个错误代码,说明这个命令不能立即满足(EAGAIN 或 EWOULDBLOCK)。 在网络IO时候,非阻塞IO也会进行recvform系统调用,检查数据是否准备好,与阻塞IO不一样,”非阻塞将大的整片时间的阻塞分成N多的小的阻塞, 所以进程不断地有机会 ‘被’ CPU光顾”。 **也就是说非阻塞的recvform系统调用调用之后,进程并没有被阻塞,内核马上返回给进程,如果数据还没准备好,此时会返回一个error。** 进程在返回之后,可以干点别的事情,然后再发起recvform系统调用。重复上面的过程,循环往复的进行recvform系统调用。**这个过程通常被称之为轮询**。轮询检查内核数据,直到数据准备好,再拷贝数据到进程,进行数据处理。**需要注意,拷贝数据整个过程,进程仍然是属于阻塞的状态**。 在linux下,可以通过设置socket使其变为non-blocking。当对一个non-blocking socket执行读操作时,流程如图所示: ![](https://box.kancloud.cn/8b2ae743ae36f7b3ac17d67fd7f4cc57_962x491.png) 当用户进程发出read操作时,如果kernel中的数据还没有准备好,那么它并不会block用户进程,而是立刻返回一个error。从用户进程角度讲,它发起一个read操作后,并不需要等待,而是马上就得到了一个结果。用户进程判断结果是一个error时,它就知道数据还没有准备好,于是它可以再次发送read操作。一旦kernel中的数据准备好了,并且又再次收到了用户进程的system call,那么它马上就将数据拷贝到了用户内存,然后返回。 所以,nonblocking IO的特点是用户进程需要不断的主动询问kernel数据好了没有。 任务完成的响应延迟增大了,因为每过一段时间才去轮询一次read操作,而任务可能在两次轮询之间的任意时间完成。这会导致整体数据吞吐量的降低 # I/O复用(I/O Multiplexing) IO multiplexing这个词可能有点陌生,但是如果我说select,epoll,大概就都能明白了。有些地方也称这种IO方式为event driven IO。我们都知道,select/epoll的好处就在于单个process就可以同时处理多个网络连接的IO。它的基本原理就是select/epoll这个function会不断的轮询所负责的所有socket,当某个socket有数据到达了,就通知用户进程。它的流程如图: ![](https://box.kancloud.cn/fa02917b2853f98fa1f39404d1701bc1_969x480.png) 当用户进程调用了select,那么整个进程会被block,而同时,内核会“监视”所有select负责的socket,当任何一个socket中的数据准备好了,select就会返回。这个时候用户进程再调用read操作,将数据从内核拷贝到用户进程。 这个图和blocking IO的图其实并没有太大的不同,事实上,还更差一些。因为这里需要使用两个system call (select 和 recvfrom),而blocking IO只调用了一个system call (recvfrom)。但是,用select的优势在于它可以同时处理多个connection。(多说一句。所以,如果处理的连接数不是很高的话,使用select/epoll的web server不一定比使用multi-threading + blocking IO的web server性能更好,可能延迟还更大。select/epoll的优势**并不是对于单个连接能处理得更快,而是在于能处理更多的连接**。) 在IO multiplexing Model中,实际中,对于每一个socket,一般都设置成为non-blocking,但是,如上图所示,整个用户的process其实是一直被block的。只不过process是被select这个函数block,而不是被socket IO给block。 了解了前面三种IO模式,在用户进程进行系统调用的时候,他们在等待数据到来的时候,处理的方式不一样,直接等待,轮询,select或poll轮询,两个阶段过程: 第一个阶段有的阻塞,有的不阻塞,有的可以阻塞又可以不阻塞。 第二个阶段都是阻塞的。 从整个IO过程来看,他们都是顺序执行的,因此可以归为同步模型(synchronous)。都是进程主动等待且向内核检查状态。【此句很重要!!!】 ## 文件描述符fd Linux的内核将所有外部设备都可以看做一个文件来操作。那么我们对与外部设备的操作都可以看做对文件进行操作。我们对一个文件的读写,都通过调用内核提供的系统调用;内核给我们返回一个filede scriptor(fd,文件描述符)。而对一个socket的读写也会有相应的描述符,称为socketfd(socket描述符)。描述符就是一个数字,指向内核中一个结构体(文件路径,数据区,等一些属性)。那么我们的应用程序对文件的读写就通过对描述符的读写完成。 ## select 基本原理:select 函数监视的文件描述符分3类,分别是writefds、readfds、和exceptfds。调用后select函数会阻塞,直到有描述符就绪(有数据 可读、可写、或者有except),或者超时(timeout指定等待时间,如果立即返回设为null即可),函数返回。当select函数返回后,可以通过遍历fdset,来找到就绪的描述符。 缺点: 1. select最大的缺陷就是单个进程所打开的FD是有一定限制的,它由FDSETSIZE设置,32位机默认是1024个,64位机默认是2048。 一般来说这个数目和系统内存关系很大,”具体数目可以cat /proc/sys/fs/file-max察看”。32位机默认是1024个。64位机默认是2048. 2. 对socket进行扫描时是线性扫描,即采用轮询的方法,效率较低。 当套接字比较多的时候,每次select()都要通过遍历FDSETSIZE个Socket来完成调度,不管哪个Socket是活跃的,都遍历一遍。这会浪费很多CPU时间。”如果能给套接字注册某个回调函数,当他们活跃时,自动完成相关操作,那就避免了轮询”,这正是epoll与kqueue做的。 3. 需要维护一个用来存放大量fd的数据结构,这样会使得用户空间和内核空间在传递该结构时复制开销大。 ## poll 基本原理:poll本质上和select没有区别,它将用户传入的数组拷贝到内核空间,然后查询每个fd对应的设备状态,如果设备就绪则在设备等待队列中加入一项并继续遍历,如果遍历完所有fd后没有发现就绪设备,则挂起当前进程,直到设备就绪或者主动超时,被唤醒后它又要再次遍历fd。这个过程经历了多次无谓的遍历。 它没有最大连接数的限制,原因是它是基于链表来存储的,但是同样有一个缺点:1、大量的fd的数组被整体复制于用户态和内核地址空间之间,而不管这样的复制是不是有意义。 2 、poll还有一个特点是“水平触发”,如果报告了fd后,没有被处理,那么下次poll时会再次报告该fd。 注意:从上面看,select和poll都需要在返回后,通过遍历文件描述符来获取已经就绪的socket。事实上,同时连接的大量客户端在一时刻可能只有很少的处于就绪状态,因此随着监视的描述符数量的增长,其效率也会线性下降。 ## epoll epoll是在2.6内核中提出的,是之前的select和poll的增强版本。相对于select和poll来说,epoll更加灵活,没有描述符限制。epoll使用一个文件描述符管理多个描述符,将用户关系的文件描述符的事件存放到内核的一个事件表中,这样在用户空间和内核空间的copy只需一次。 基本原理:epoll支持水平触发和边缘触发,最大的特点在于边缘触发,它只告诉进程哪些fd刚刚变为就绪态,并且只会通知一次。还有一个特点是,epoll使用“事件”的就绪通知方式,通过epollctl注册fd,一旦该fd就绪,内核就会采用类似callback的回调机制来激活该fd,epollwait便可以收到通知。 epoll的优点: 1. 没有最大并发连接的限制,能打开的FD的上限远大于1024(1G的内存上能监听约10万个端口)。 2. 效率提升,不是轮询的方式,不会随着FD数目的增加效率下降。 只有活跃可用的FD才会调用callback函数;即Epoll最大的优点就在于它只管你“活跃”的连接,而跟连接总数无关,因此在实际的网络环境中,Epoll的效率就会远远高于select和poll。 3. 内存拷贝,利用mmap()文件映射内存加速与内核空间的消息传递;即epoll使用mmap减少复制开销。 **JDK1.5_update10版本使用epoll替代了传统的select/poll,极大的提升了NIO通信的性能。** # 信号驱动的I/O (Signal Driven I/O) 由于signal driven IO在实际中并不常用,所以简单提下 ![](https://box.kancloud.cn/e77c0271557183c2f11aecd37eb9330c_966x532.png) 很明显可以看出用户进程不是阻塞的。首先用户进程建立SIGIO信号处理程序,并通过系统调用sigaction执行一个信号处理函数,这时用户进程便可以做其他的事了,一旦数据准备好,系统便为该进程生成一个SIGIO信号,去通知它数据已经准备好了,于是用户进程便调用recvfrom把数据从内核拷贝出来,并返回结果 # 异步I/O ## 场景描述 女友不想逛街,又餐厅太吵了,回家好好休息一下。于是我们叫外卖,打个电话点餐,然后我和女友可以在家好好休息一下,饭好了送货员送到家里来。这就是典型的异步,只需要打个电话说一下,然后可以做自己的事情,饭好了就送来了 ## 网络模型 一般来说,这些函数通过告诉内核启动操作并在整个操作(包括内核的数据到缓冲区的副本)完成时通知我们。这个模型和前面的信号驱动I/O模型的主要区别是,在信号驱动的I/O中,内核告诉我们何时可以启动I/O操作,**但是异步I/O时,内核告诉我们何时I/O操作完成**。 相对于同步IO,异步IO不是顺序执行。用户进程进行aio_read系统调用之后,无论内核数据是否准备好,都会直接返回给用户进程,然后用户态进程可以去做别的事情。等到socket数据准备好了,内核直接复制数据给进程,然后从内核向进程发送通知。IO两个阶段,进程都是非阻塞的 Linux提供了AIO库函数实现异步,但是用的很少。目前有很多开源的异步IO库,例如libevent、libev、libuv。异步过程如下图所示 ![](https://box.kancloud.cn/cd1e2b6b6b735af0fd8be83d0920ebd6_955x528.png) 当用户进程向内核发起某个操作后,会立刻得到返回,并把所有的任务都交给内核去完成(包括将数据从内核拷贝到用户自己的缓冲区),内核完成之后,只需返回一个信号告诉用户进程已经完成就可以了。 ## 流程描述 用户进程发起aio_read操作之后,立刻就可以开始去做其它的事。而另一方面,从kernel的角度,当它受到一个asynchronous read之后,**首先它会立刻返回,所以不会对用户进程产生任何block**。然后,kernel会等待数据准备完成,然后将数据拷贝到用户内存,**当这一切都完成之后,kernel会给用户进程发送一个signal或执行一个基于线程的回调函数来完成这次 IO 处理过程**,告诉它read操作完成了。 在 Linux 中,通知的方式是 “信号”: ~~~ 如果这个进程正在用户态忙着做别的事(例如在计算两个矩阵的乘积),那就强行打断之,调用事先注册的信号处理函数, 这个函数可以决定何时以及如何处理这个异步任务。 由于信号处理函数是突然闯进来的,因此跟中断处理程序一样,有很多事情是不能做的, 因此保险起见,一般是把事件 “登记” 一下放进队列, 然后返回该进程原来在做的事。 如果这个进程正在内核态忙着做别的事,例如以同步阻塞方式读写磁盘,那就只好把这个通知挂起来了,等到内核态的事情忙完了,快要回到用户态的时候,再触发信号通知。 如果这个进程现在被挂起了,例如无事可做 sleep 了,那就把这个进程唤醒,下次有 CPU 空闲的时候,就会调度到这个进程,触发信号通知。 ~~~ 异步 API 说来轻巧,做来难,这主要是对 API 的实现者而言的。Linux 的异步 IO(AIO)支持是 2.6.22 才引入的,还有很多系统调用不支持异步 IO。Linux 的异步 IO 最初是为数据库设计的,**因此通过异步 IO 的读写操作不会被缓存或缓冲,这就无法利用操作系统的缓存与缓冲机制**。 **很多人把 Linux 的 O_NONBLOCK 认为是异步方式,但事实上这是前面讲的同步非阻塞方式**。需要指出的是,虽然 Linux 上的 IO API 略显粗糙,但每种编程框架都有封装好的异步 IO 实现。操作系统少做事,把更多的自由留给用户,正是 UNIX 的设计哲学,也是 Linux 上编程框架百花齐放的一个原因。 提下 IO多路复用除了需要阻塞之外,select 函数所提供的功能(异步阻塞 IO)与 AIO 类似。不过,它是对通知事件进行阻塞,而不是对 IO 调用进行阻塞 # 5中I/O模型的对比 从同步、异步,以及阻塞、非阻塞两个维度来划分来看: ![](https://box.kancloud.cn/f0ea21f58ecd9fb80334f44f26e57101_558x362.png) # 零拷贝 CPU不执行拷贝数据从一个存储区域到另一个存储区域的任务,这通常用于在网络上传输文件时节省CPU周期和内存带宽 # 缓存 IO 缓存 IO 又被称作标准 IO,大多数文件系统的默认 IO 操作都是缓存 IO。在 Linux 的缓存 IO 机制中,操作系统会将 IO 的数据缓存在文件系统的页缓存( page cache )中,也就是说,数据会先被拷贝到操作系统内核的缓冲区中,然后才会从操作系统内核的缓冲区拷贝到应用程序的地址空间。 缓存 IO 的缺点:数据在传输过程中需要在应用程序地址空间和内核进行多次数据拷贝操作,这些数据拷贝操作所带来的 CPU 以及内存开销是非常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