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let命令](http://es6.ruanyifeng.com/#docs/let#let命令)
2. [块级作用域](http://es6.ruanyifeng.com/#docs/let#块级作用域)
3. [const命令](http://es6.ruanyifeng.com/#docs/let#const命令)
4. [全局对象的属性](http://es6.ruanyifeng.com/#docs/let#全局对象的属性)
## let命令
### 基本用法
ES6新增了`let`命令,用来声明变量。它的用法类似于`var`,但是所声明的变量,只在`let`命令所在的代码块内有效。
~~~
{
let a = 10;
var b = 1;
}
a // ReferenceError: a is not defined.
b // 1
~~~
上面代码在代码块之中,分别用`let`和`var`声明了两个变量。然后在代码块之外调用这两个变量,结果`let`声明的变量报错,`var`声明的变量返回了正确的值。这表明,`let`声明的变量只在它所在的代码块有效。
`for`循环的计数器,就很合适使用let命令。
~~~
for (let i = 0; i < arr.length; i++) {}
console.log(i);
//ReferenceError: i is not defined
~~~
上面代码的计数器`i`,只在`for`循环体内有效。
下面的代码如果使用`var`,最后输出的是10。
~~~
var a = [];
for (var i = 0; i < 10; i++) {
a[i] = function () {
console.log(i);
};
}
a[6](); // 10
~~~
上面代码中,变量`i`是`var`声明的,在全局范围内都有效。所以每一次循环,新的`i`值都会覆盖旧值,导致最后输出的是最后一轮的`i`的值。
如果使用`let`,声明的变量仅在块级作用域内有效,最后输出的是6。
~~~
var a = [];
for (let i = 0; i < 10; i++) {
a[i] = function () {
console.log(i);
};
}
a[6](); // 6
~~~
上面代码中,变量`i`是`let`声明的,当前的`i`只在本轮循环有效,所以每一次循环的`i`其实都是一个新的变量,所以最后输出的是6。
### 不存在变量提升
`let`不像`var`那样会发生“变量提升”现象。所以,变量一定要在声明后使用,否则报错。
~~~
console.log(foo); // 输出undefined
console.log(bar); // 报错ReferenceError
var foo = 2;
let bar = 2;
~~~
上面代码中,变量`foo`用`var`命令声明,会发生变量提升,即脚本开始运行时,变量`foo`已经存在了,但是没有值,所以会输出`undefined`。变量`bar`用`let`命令声明,不会发生变量提升。这表示在声明它之前,变量`bar`是不存在的,这时如果用到它,就会抛出一个错误。
### 暂时性死区
只要块级作用域内存在`let`命令,它所声明的变量就“绑定”(binding)这个区域,不再受外部的影响。
~~~
var tmp = 123;
if (true) {
tmp = 'abc'; // ReferenceError
let tmp;
}
~~~
上面代码中,存在全局变量`tmp`,但是块级作用域内`let`又声明了一个局部变量`tmp`,导致后者绑定这个块级作用域,所以在`let`声明变量前,对`tmp`赋值会报错。
ES6明确规定,如果区块中存在`let`和`const`命令,这个区块对这些命令声明的变量,从一开始就形成了封闭作用域。凡是在声明之前就使用这些变量,就会报错。
总之,在代码块内,使用let命令声明变量之前,该变量都是不可用的。这在语法上,称为“暂时性死区”(temporal dead zone,简称TDZ)。
~~~
if (true) {
// TDZ开始
tmp = 'abc'; // ReferenceError
console.log(tmp); // ReferenceError
let tmp; // TDZ结束
console.log(tmp); // undefined
tmp = 123;
console.log(tmp); // 123
}
~~~
上面代码中,在`let`命令声明变量`tmp`之前,都属于变量`tmp`的“死区”。
“暂时性死区”也意味着`typeof`不再是一个百分之百安全的操作。
~~~
typeof x; // ReferenceError
let x;
~~~
上面代码中,变量`x`使用`let`命令声明,所以在声明之前,都属于`x`的“死区”,只要用到该变量就会报错。因此,`typeof`运行时就会抛出一个`ReferenceError`。
作为比较,如果一个变量根本没有被声明,使用`typeof`反而不会报错。
~~~
typeof undeclared_variable // "undefined"
~~~
上面代码中,`undeclared_variable`是一个不存在的变量名,结果返回“undefined”。所以,在没有`let`之前,`typeof`运算符是百分之百安全的,永远不会报错。现在这一点不成立了。这样的设计是为了让大家养成良好的编程习惯,变量一定要在声明之后使用,否则就报错。
有些“死区”比较隐蔽,不太容易发现。
~~~
function bar(x = y, y = 2) {
return [x, y];
}
bar(); // 报错
~~~
上面代码中,调用`bar`函数之所以报错(某些实现可能不报错),是因为参数`x`默认值等于另一个参数`y`,而此时`y`还没有声明,属于”死区“。如果`y`的默认值是`x`,就不会报错,因为此时`x`已经声明了。
~~~
function bar(x = 2, y = x) {
return [x, y];
}
bar(); // [2, 2]
~~~
ES6规定暂时性死区和`let`、`const`语句不出现变量提升,主要是为了减少运行时错误,防止在变量声明前就使用这个变量,从而导致意料之外的行为。这样的错误在ES5是很常见的,现在有了这种规定,避免此类错误就很容易了。
总之,暂时性死区的本质就是,只要一进入当前作用域,所要使用的变量就已经存在了,但是不可获取,只有等到声明变量的那一行代码出现,才可以获取和使用该变量。
### 不允许重复声明
let不允许在相同作用域内,重复声明同一个变量。
~~~
// 报错
function () {
let a = 10;
var a = 1;
}
// 报错
function () {
let a = 10;
let a = 1;
}
~~~
因此,不能在函数内部重新声明参数。
~~~
function func(arg) {
let arg; // 报错
}
function func(arg) {
{
let arg; // 不报错
}
}
~~~
## 块级作用域
### 为什么需要块级作用域?
ES5只有全局作用域和函数作用域,没有块级作用域,这带来很多不合理的场景。
第一种场景,内层变量可能会覆盖外层变量。
~~~
var tmp = new Date();
function f() {
console.log(tmp);
if (false) {
var tmp = "hello world";
}
}
f(); // undefined
~~~
上面代码中,函数f执行后,输出结果为`undefined`,原因在于变量提升,导致内层的tmp变量覆盖了外层的tmp变量。
第二种场景,用来计数的循环变量泄露为全局变量。
~~~
var s = 'hello';
for (var i = 0; i < s.length; i++) {
console.log(s[i]);
}
console.log(i); // 5
~~~
上面代码中,变量i只用来控制循环,但是循环结束后,它并没有消失,泄露成了全局变量。
### ES6的块级作用域
`let`实际上为JavaScript新增了块级作用域。
~~~
function f1() {
let n = 5;
if (true) {
let n = 10;
}
console.log(n); // 5
}
~~~
上面的函数有两个代码块,都声明了变量`n`,运行后输出5。这表示外层代码块不受内层代码块的影响。如果使用`var`定义变量`n`,最后输出的值就是10。
ES6允许块级作用域的任意嵌套。
~~~
{{{{{let insane = 'Hello World'}}}}};
~~~
上面代码使用了一个五层的块级作用域。外层作用域无法读取内层作用域的变量。
~~~
{{{{
{let insane = 'Hello World'}
console.log(insane); // 报错
}}}};
~~~
内层作用域可以定义外层作用域的同名变量。
~~~
{{{{
let insane = 'Hello World';
{let insane = 'Hello World'}
}}}};
~~~
块级作用域的出现,实际上使得获得广泛应用的立即执行匿名函数(IIFE)不再必要了。
~~~
// IIFE写法
(function () {
var tmp = ...;
...
}());
// 块级作用域写法
{
let tmp = ...;
...
}
~~~
### 块级作用域与函数声明
函数能不能在块级作用域之中声明,是一个相当令人混淆的问题。
ES5规定,函数只能在顶层作用域和函数作用域之中声明,不能在块级作用域声明。
~~~
// 情况一
if (true) {
function f() {}
}
// 情况二
try {
function f() {}
} catch(e) {
}
~~~
上面代码的两种函数声明,根据ES5的规定都是非法的。
但是,浏览器没有遵守这个规定,还是支持在块级作用域之中声明函数,因此上面两种情况实际都能运行,不会报错。不过,“严格模式”下还是会报错。
~~~
// ES5严格模式
'use strict';
if (true) {
function f() {}
}
// 报错
~~~
ES6引入了块级作用域,明确允许在块级作用域之中声明函数。
~~~
// ES6严格模式
'use strict';
if (true) {
function f() {}
}
// 不报错
~~~
并且ES6规定,块级作用域之中,函数声明语句的行为类似于`let`,在块级作用域之外不可引用。
~~~
function f() { console.log('I am outside!'); }
(function () {
if (false) {
// 重复声明一次函数f
function f() { console.log('I am inside!'); }
}
f();
}());
~~~
上面代码在ES5中运行,会得到“I am inside!”,因为在`if`内声明的函数`f`会被提升到函数头部,实际运行的代码如下。
~~~
// ES5版本
function f() { console.log('I am outside!'); }
(function () {
function f() { console.log('I am inside!'); }
if (false) {
}
f();
}());
~~~
ES6的运行结果就完全不一样了,会得到“I am outside!”。因为块级作用域内声明的函数类似于`let`,对作用域之外没有影响,实际运行的代码如下。
~~~
// ES6版本
function f() { console.log('I am outside!'); }
(function () {
f();
}());
~~~
很显然,这种行为差异会对老代码产生很大影响。为了减轻因此产生的不兼容问题,ES6在[附录B](http://www.ecma-international.org/ecma-262/6.0/index.html#sec-block-level-function-declarations-web-legacy-compatibility-semantics)里面规定,浏览器的实现可以不遵守上面的规定,有自己的[行为方式](http://stackoverflow.com/questions/31419897/what-are-the-precise-semantics-of-block-level-functions-in-es6)。
* 允许在块级作用域内声明函数。
* 函数声明类似于`var`,即会提升到全局作用域或函数作用域的头部。
* 同时,函数声明还会提升到所在的块级作用域的头部。
注意,上面三条规则只对ES6的浏览器实现有效,其他环境的实现不用遵守,还是将块级作用域的函数声明当作`let`处理。
前面那段代码,在Chrome环境下运行会报错。
~~~
// ES6的浏览器环境
function f() { console.log('I am outside!'); }
(function () {
if (false) {
// 重复声明一次函数f
function f() { console.log('I am inside!'); }
}
f();
}());
// Uncaught TypeError: f is not a function
~~~
上面的代码报错,是因为实际运行的是下面的代码。
~~~
// ES6的浏览器环境
function f() { console.log('I am outside!'); }
(function () {
var f = undefined;
if (false) {
function f() { console.log('I am inside!'); }
}
f();
}());
// Uncaught TypeError: f is not a function
~~~
考虑到环境导致的行为差异太大,应该避免在块级作用域内声明函数。如果确实需要,也应该写成函数表达式,而不是函数声明语句。
~~~
// 函数声明语句
{
let a = 'secret';
function f() {
return a;
}
}
// 函数表达式
{
let a = 'secret';
let f = function () {
return a;
};
}
~~~
另外,还有一个需要注意的地方。ES6的块级作用域允许声明函数的规则,只在使用大括号的情况下成立,如果没有使用大括号,就会报错。
~~~
// 不报错
'use strict';
if (true) {
function f() {}
}
// 报错
'use strict';
if (true)
function f() {}
~~~
## const命令
`const`声明一个只读的常量。一旦声明,常量的值就不能改变。
~~~
const PI = 3.1415;
PI // 3.1415
PI = 3;
// TypeError: Assignment to constant variable.
~~~
上面代码表明改变常量的值会报错。
`const`声明的变量不得改变值,这意味着,const一旦声明变量,就必须立即初始化,不能留到以后赋值。
~~~
const foo;
// SyntaxError: Missing initializer in const declaration
~~~
上面代码表示,对于`const`来说,只声明不赋值,就会报错。
`const`的作用域与`let`命令相同:只在声明所在的块级作用域内有效。
~~~
if (true) {
const MAX = 5;
}
MAX // Uncaught ReferenceError: MAX is not defined
~~~
`const`命令声明的常量也是不提升,同样存在暂时性死区,只能在声明的位置后面使用。
~~~
if (true) {
console.log(MAX); // ReferenceError
const MAX = 5;
}
~~~
上面代码在常量`MAX`声明之前就调用,结果报错。
`const`声明的常量,也与`let`一样不可重复声明。
~~~
var message = "Hello!";
let age = 25;
// 以下两行都会报错
const message = "Goodbye!";
const age = 30;
~~~
对于复合类型的变量,变量名不指向数据,而是指向数据所在的地址。`const`命令只是保证变量名指向的地址不变,并不保证该地址的数据不变,所以将一个对象声明为常量必须非常小心。
~~~
const foo = {};
foo.prop = 123;
foo.prop
// 123
foo = {}; // TypeError: "foo" is read-only
~~~
上面代码中,常量`foo`储存的是一个地址,这个地址指向一个对象。不可变的只是这个地址,即不能把`foo`指向另一个地址,但对象本身是可变的,所以依然可以为其添加新属性。
下面是另一个例子。
~~~
const a = [];
a.push('Hello'); // 可执行
a.length = 0; // 可执行
a = ['Dave']; // 报错
~~~
上面代码中,常量`a`是一个数组,这个数组本身是可写的,但是如果将另一个数组赋值给`a`,就会报错。
如果真的想将对象冻结,应该使用`Object.freeze`方法。
~~~
const foo = Object.freeze({});
// 常规模式时,下面一行不起作用;
// 严格模式时,该行会报错
foo.prop = 123;
~~~
上面代码中,常量`foo`指向一个冻结的对象,所以添加新属性不起作用,严格模式时还会报错。
除了将对象本身冻结,对象的属性也应该冻结。下面是一个将对象彻底冻结的函数。
~~~
var constantize = (obj) => {
Object.freeze(obj);
Object.keys(obj).forEach( (key, value) => {
if ( typeof obj[key] === 'object' ) {
constantize( obj[key] );
}
});
};
~~~
ES5只有两种声明变量的方法:`var`命令和`function`命令。ES6除了添加`let`和`const`命令,后面章节还会提到,另外两种声明变量的方法:`import`命令和`class`命令。所以,ES6一共有6种声明变量的方法。
## 全局对象的属性
全局对象是最顶层的对象,在浏览器环境指的是`window`对象,在Node.js指的是`global`对象。ES5之中,全局对象的属性与全局变量是等价的。
~~~
window.a = 1;
a // 1
a = 2;
window.a // 2
~~~
上面代码中,全局对象的属性赋值与全局变量的赋值,是同一件事。(对于Node来说,这一条只对REPL环境适用,模块环境之中,全局变量必须显式声明成`global`对象的属性。)
未声明的全局变量,自动成为全局对象`window`的属性,这被认为是JavaScript语言最大的设计败笔之一。这样的设计带来了两个很大的问题,首先是没法在编译时就报出变量未声明的错误,只有运行时才能知道,其次程序员很容易不知不觉地就创建了全局变量(比如打字出错)。另一方面,从语义上讲,语言的顶层对象是一个有实体含义的对象,也是不合适的。
ES6为了改变这一点,一方面规定,为了保持兼容性,`var`命令和`function`命令声明的全局变量,依旧是全局对象的属性;另一方面规定,`let`命令、`const`命令、`class`命令声明的全局变量,不属于全局对象的属性。也就是说,从ES6开始,全局变量将逐步与全局对象的属性脱钩。
~~~
var a = 1;
// 如果在Node的REPL环境,可以写成global.a
// 或者采用通用方法,写成this.a
window.a // 1
let b = 1;
window.b // undefined
~~~
上面代码中,全局变量`a`由`var`命令声明,所以它是全局对象的属性;全局变量`b`由`let`命令声明,所以它不是全局对象的属性,返回`undefi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