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章节里,我们思考了经验是如何改变下脑系统的。一个类似的故事适用于上脑系统,但在这个例子里你可以学习到新策略,让你在特定的新情况下运用上脑系统。这种学习并不意味着你将在一般情况下更频繁地运用上脑,它只是让你在特定的工作实践中更多地来运用。
以S.F.为例,S.F.是卡内基·梅隆大学的一名学生,自愿参加一个在认知科学领域很著名的实验(为了维护他的匿名权益,他的名字只出现首字母)。据报告,在这个超过一年半的过程中,每周中有3~5天,S.F.都会待在实验室里。每一次,研究者K.安德斯·艾瑞克森(K.Anders Ericsson)和威廉·切斯(William Chase)给S.F.展示一系列随机的个位数(如4,9,3,1,……),一秒钟一个数字。S.F.的任务就是听到每个系列的数字之后立即重复一遍。
在第一阶段,他被展示的是一个简单的数字,要求重复。随后给出两个随机数字,要求重复;之后是三个,这样一直到他不能重复全部的数字顺序为止。第一天,他可以回忆大约一行7个数字(人们一般可以短期回忆和重复的6个或7个随机数字)。第二天他重复这个过程,然后继续重复。数字的单子越来越长。在研究的最后,他竟然可以重复79个随机数字!
S.F.是怎么做到的呢?他运用上脑处理,将这些数字进行分组。
人类的短期记忆可以储存四组信息。每一组可以再分成另外四组信息,以此类推。S.F.正好是一个长跑选手。他可以将这几组信息转化成他能记住的某个竞赛中特定阶段的时间,然后和这些阶段联系起来。例如,“3,4,9,2”被编码成3分49.2秒。当数字不符合熟悉的竞赛时间时,他的记忆能力就会暴跌;当所有的数字都符合时,他的记忆就超棒。随着练习逐渐增多,通过将数字编码成日期或年龄,他不断补充这个策略。运用这些策略对随机数字进行组织,他的表现也就越来越出色。
意外情况出现了:S.F.非常成功地记住这些数字之后,研究者用字母代替数字呈现给他时,他的成绩全然不符合“79”的辉煌成就。事实上,他甚至不能记住10个字母,即他倒退到记住大约6个对象的能力(属于正常的范畴)。对数字卓有成效的策略不能适用于字母,所以他不能有效地将字母分组。经过一定的时间和练习,他可能已学到新的策略——之后又发现,这些策略只适用于字母。
不过,在少数情况下,从一个训练有素的任务转移到另一个新任务也是有可能的。如果一个人执行那些至少要共同处理一个重要信息的任务,这些转移就会发生。例如,在斯蒂芬和他的小组所报道的一个研究里,在连续21天里,要求参与者每天练习“心理旋转”客体的任务。如我们在第4章所讨论的,当你想象一个东西围绕一个支点旋转(不是2D图就是3D图)的时候,心理旋转就产生了,就好像当你将设想的大写形式的字母P进行180度的旋转时,是否发现它变成了另一个字母。(是吗?如果是,变成了哪个字母?答案:是的,变成小写形式的字母d。)
正如预期的一样,随着练习的增加,参与者的这些心理旋转变得越来越快。3个星期之后,他们被委派另一个任务。研究者发现,在参与者练习了一组形式的心理旋转之后,他们在其他任务中的表现或多或少都有所提升,这取决于所需的信息处理与最初的任务所需的相似程度——越相似,他们的表现越优秀。参与者进行另一组类似形式的心理旋转时,研究者观察到他们的进步是最大的。当参与者在心里将正方形折叠成盒子时,他们多少有点进步,但进步不是很大。参与者也能解决词语类比的问题。研究者发现,之前在心理旋转中所进行的练习并不能提升参与者在词语任务中的表现。
在心理旋转练习之后,参与者为什么能更好地完成在心理上将正方形折叠成盒子的任务呢?因为两个任务都涉及在心理上改变对象某些部分的位置,而这种处理在练习心理旋转之后明显有所改进,因此,在随后的心理叠纸任务中,它的运用则更为有效。参与者也要对那些需要执行心理旋转(如在旋转一个图形时,使它适当地保持在一条直线上)的处理进行练习。这些处理完全适用于心理旋转;这就是为什么适应另一种心理旋转任务的速度要比适应心理叠纸任务的快。解决词语类比的任务并没有转移,因为这个任务和心理旋转几乎没有共同承担什么重要的处理。
如果我们可以从这些刚刚已经讨论过的实验(有很多内容)结论中归纳出认知模式,就可以做出以下的推断:在某个任务或与相类似的任务中,你可以改变依赖上脑和下脑功能的程度。这些变化让你以感知者模式(如果下脑系统更多地被运用)、刺激者模式(如果上脑系统更多地被运用)或行动者模式(如果上脑和下脑系统都被更多地运用)处世。然而,现有的科学文献充分显示,这些培训的效果从根本上是限制在你所练习的领域里。你不得不进行大量的练习才能达到专家水平,这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对于这样一份相对有限的酬劳,我们多数人不愿意或者无法做出这样的努力。
我们认为,通常情况下,没有一种认知模式比其他的“更优越”或“更好”,也没有什么好的理由让你不满意自己的主导型模式,在第13章你将有机会确认自己的主导型模式。可能遇到的挑战是:在找到能恰到好处地运用你主导型模式的最优方法时,可能需要与他人合作或需要正确的环境来施展你的优势。关于这些,我们还要说更多,但是首先让我们更加详细地探索这四种模式,更加彻底地思索每一种模式的特征,并举例说明。
- 导读 平克也追星
- 前言 为什么需要另一本介绍大脑的书
- 第1章 一种新的观察方法:大脑揭示了什么
- 是系统,而非二分法
- 上脑,下脑
- 大脑的两个系统
- 四种认知模式
- 第2章 理论根源
- 颅相学家弗朗兹·约瑟夫·加尔
- 皮埃尔·保尔·布罗卡和他的影响
- 第3章 复式大脑
- 惊人的观点
- 元分析
- 第4章 推理系统
- 另类思考
- 想象大脑系统
- 解决一个明显的矛盾
- 第5章 为什么左右脑的分法是错的
- 内部空间
- 细枝末节
- 左右脑密切协作
- “分裂思维”
- 第6章 相互作用的系统
- 系统的相互作用
- 第7章 四种认知模式
- 情境和舒适
- 第8章 认知模式起源:先天vs.后天
- 当先天DNA遇上后天经验
- 转换模式
- S.F.的神奇案例
- 第9章 行动者模式
- 最像市长的市长
- 莱特兄弟
- 丽萨生活中的一天
- 第10章 感知者模式
- 阐明世界的意义
- 移情的汉娜
- 第11章 刺激者模式
- 社会运动
- 一直做她自己
- 安迪,广播台那个家伙
- 第12章 适应者模式
- 一位完美的女演员
- 名叫尼克的年轻男子
- 第13章 测测你是哪种认知模式
- 上脑得分
- 下脑得分
- 行动者模式
- 感知者模式
- 刺激者模式
- 适应者模式
- 第14章 发现最佳的合作伙伴
- 迷宫中的人造物
- 社会假体体系
- 再三思考
- 认识自我
- 注释
- ◎第1章
- ◎第2章
- ◎第3章
- ◎第4章
- ◎第5章
- ◎第6章
- ◎第8章
- ◎第11章
- ◎第12章
- ◎第13章
- ◎第14章
- 参考文献
- ◎第1章
- ◎第2章
- ◎第3章
- ◎第4章
- ◎第5章
- ◎第6章
- ◎第7章
- ◎第8章
- ◎第9章
- ◎第11章
- ◎第12章
- ◎第13章
- ◎第14章
- 作者按
-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