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子曰:“无忧者,其惟文王乎。以王季为父,以武王为子。父作之,子述之。武王缵大(tai)王、王季、文王之绪。壹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显名;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大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斯礼也,达乎诸侯大夫,及士、庶人。父为大夫,子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为士,子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期(ji)之丧,达乎大夫;三年之丧,达乎天子;父母之丧,无贵贱一也。”
“无忧者”,忧,忧愁,这里引申为遗憾。
“其惟文王乎”,其,语气助词;惟,只有、仅仅的意思;文王,姬姓,名昌,是周太王之孙,季历之子,周朝奠基者。其父死后,继承西伯侯之位,故称西伯昌。
“以王季为父,以武王为子”,季,姬姓,名历,季是排行,尊称公季、王季、周王季,周太王之少子,周文王之父;武王,姬姓,名发,周文王姬昌与太姒的嫡次子。
“父作之,子述之”,作,产生,兴起;述,遵循,顺行之意,《说文》有“述,循也。”
“武王缵大王、王季、文王之绪”,缵,继承,《说文》有“缵,继也。“;大王,音tai,姬姓,名亶(dǎn),武王之曾祖父;绪,即事业的意思,朱熹注:绪,业也。
“壹戎衣而有天下”,朱熹注:戎衣,甲胄之属。壹戎衣,武成文,言一着戎衣以伐纣也。指武王一着戎衣以伐纣而取得天下。如杜甫在《重经昭陵》中有“风尘三尺剑,社稷一戎衣。”“一戎衣”指的也是这个意思。
“身不失天下之显名”,身,自身;显名,显赫的名声。
“武王末受命”,末,晚年。受命,承受天命。
“周公成文武之德”,周公,姬姓,名旦,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曾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并制作礼乐。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周公是儒学先驱、奠基人;成,做好,做成,成就;
“追王大王、王季”,追王,朱熹注:追王,盖推文武之意,以及乎王迹之所起也。意即追封大王、王季的王号。
“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祀,祭祀;先公,祖先。
“斯礼也”,斯,这。
“达乎诸侯大夫,及士、庶人”,达,上达,到达;及,达到。
“期之丧”,期,音ji,期年,指一周年。“期之丧”指旁系亲属守丧之期。
“父母之丧无贵贱一也”,朱熹注:父母之丧,上下同之,推己以及人也。意思是指父母之丧,上至天子下到庶民都相同。
第十八章翻译成白话文如下:
**孔子说:“没有遗憾的人,大概只有文王吧。他有王季做父亲,有武王做儿子,父亲王季为他开创了事业,儿子武王继承了他的事业。武王继承了曾祖太王、祖父王季、父亲文王的事业,一着戎衣以伐纣而取得天下。自身不失显赫声名,尊贵为天子,富裕到拥有四海之内的一切,有宗庙祭祀他,子孙都保持他的功业。周武王晚年承受天命成为天子,周公成就了文王武王的德行,追封了太王、王季的王号,用天子的礼节祭祀祖先。这种礼节,上至诸侯、大夫、士,直到平民:如果父亲是大夫,儿子是士,就用大夫的礼安葬,用士的礼祭祀;如果父亲是士,儿子是大夫,就用士的礼节安葬,用大夫之礼祭祀;为旁系亲属服一年之丧,从这种制度从平民通行到大夫这一级;为父母服三年之丧,这种制度从平民通行到天子;为父母服丧,不分贵贱,天下人都是一样的。”**
这一章依然讲道之用。上一章讲公天下的代表——“舜”,这一章讲家天下的代表——周文王。周文王作为榜样,上下三代都是贤德之人,周文王有王季打下的基础,他也给其儿子武王打下了基业,说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武王一戎衣伐纣而得天下,推翻了纣王的暴政,赢得了功名利禄,子孙宗庙祭祀他,并保持它的功业。周公的功德在于继承了文王、武王的事业,追封先祖,制定礼仪。
- 关于作者
- 《中庸》第一章
- 《中庸》第二章
- 《中庸》第三章
- 《中庸》第四章
- 《中庸》第五章
- 《中庸》第六章
- 《中庸》第七章
- 《中庸》第八章
- 《中庸》第九章
- 《中庸》第十章
- 《中庸》第十一章
- 《中庸》第十二章
- 《中庸》第十三章
- 《中庸》第十四章
- 《中庸》第十五章
- 《中庸》第十六章
- 《中庸》第十七章
- 《中庸》第十八章
- 《中庸》第十九章
- 《中庸》第二十章
- 《中庸》第二十一章
- 《中庸》第二十二章
- 《中庸》第二十三章
- 《中庸》第二十四章
- 《中庸》第二十五章
- 《中庸》第二十六章
- 《中庸》第二十七章
- 《中庸》第二十八章
- 《中庸》第二十九章
- 《中庸》第三十章
- 《中庸》第三十一章
- 《中庸》第三十二章
- 《中庸》第三十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