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子曰:“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春秋,修其祖庙,陈其宗器,设其裳衣,荐其时食。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贵贱也。序事,所以辨贤也。旅酬下为上,所以逮贱也。燕毛所以序齿也。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礼,禘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
“达孝矣乎”,达孝,天下人都认为孝顺。朱熹注:达,通也。承上章而言武王、周公之孝,乃天下之人通谓之孝,犹孟子之言达尊也。顾炎武《日知录·达孝》:“达孝者,达於上下,达於幽明,所谓孝弟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无所不通者也”。
“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人,在这里指先人;继,继承;述,延续,
“春秋”,指祭祀的春秋二季。
“荐其时食”,荐,进献,祭献;时,四时,应时,《说文》:时,四时也。
“所以序昭穆也”,所,道理,方法,用途。朱熹注:左为昭,右为穆,而子孙亦以为序。宗庙中排列的方式是始祖居中,然后是左昭右穆,父为昭,子为穆。
“序爵”,序,依次序排列,如《诗·大雅·行苇》:序宾以贤,意即按照贤德确定宾客的次序;爵,古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序爵即按爵位排列次序。
“序事”,事,指职事。
“旅酬下为上”,旅,众人;酬,酬劝,劝酒。朱熹注:旅,众也。酬,导饮也。旅酬之礼,宾弟子、兄弟之子各举觯于其长而众相酬,意即众人举杯劝酒。
“所以逮贱也”,逮,及,到;贱。身份卑微者。朱熹注:盖宗庙之中以有事为荣,故逮及贱者,使亦得以申其敬也。意即祭祀的时候,以有事做为荣,身份卑微的人也可以表达敬意。
“燕毛所以序齿也”,燕毛,燕,同宴;毛,毛发;齿,年龄。朱熹注:燕毛,祭毕而燕,则以毛发之色别长幼,为坐次也。齿,年数也。意即祭祀完毕要举行宴会,根据头发的颜色辨别长幼之分,从而确定座次,齿,就是年岁。
“践其位”,践,登上,承袭。朱熹注:践,犹履也。其,指先王也。所尊所亲,先王之祖考、子孙、臣庶也。
“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事,侍奉。
“郊社之礼”,朱熹注:郊,祀天。社,祭地。不言后土者,省文也。
“禘尝之义”,禘,古代帝王或诸侯在始祖庙里对祖先的一种盛大祭祀,《周禮》曰:“五歲一禘。”春曰礿(yue),夏曰禘,秋曰尝,冬曰蒸。
“治国其如示诸掌乎”,示,同视。诸,之于。
第十九章翻译成白话文如下:
**孔子说:“武王、周公,他们已经做到了天下人所推崇的孝了吧!所谓孝,就是善于继承先人之志,善于延续先人之未竟的事业。春秋二季祭祀的时候,修整好祖庙,陈列祖先的器物,陈设祖先的衣物,进献应时的食品。宗庙祭祀之礼,用以排列左昭右穆的次序。按爵位排列次序,用以分辨贵与贱的顺序。按各职事排列次序,用以分辨子孙的才能。众人喝酒相劝时,晚辈为长辈敬酒,用以身份卑微的人能表达敬意。举行宴会时根据毛发排列次序,用以辨别长幼之分。在祭祀典礼上,登上先祖行祭的位置,行先祖留下的祭礼,演奏先祖留下的音乐,尊敬先祖所尊敬之人,爱护先祖所爱护的人,侍奉死者如侍奉生者一样,侍奉亡者如侍存者一样,这是孝的最高标准。祭祀天地的礼节,用以侍奉上帝,祭祀宗庙的礼节,用以祭祀先祖,如果明白了祭祀天地的礼节,夏秋两季祭祀的意义,治国就如同看着自己的掌纹一样”。**
本章接着前一章,继续称赞武王与周公的孝。在这里,对于孝,讲到了两个方面,其一,善继人之志,也就是善于继承先人的遗志;其二,善述人之事者,也就是善于延续先人未完成的事业。这里的孝,关键在于“善”,就是能有效地区分出该继承那些,该延续那些,《论语·学而》中有“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就是要善于区分哪些是无改的,本章通过对孝的描述,可以对《论语·学而》中的孝作了一个补充。
- 关于作者
- 《中庸》第一章
- 《中庸》第二章
- 《中庸》第三章
- 《中庸》第四章
- 《中庸》第五章
- 《中庸》第六章
- 《中庸》第七章
- 《中庸》第八章
- 《中庸》第九章
- 《中庸》第十章
- 《中庸》第十一章
- 《中庸》第十二章
- 《中庸》第十三章
- 《中庸》第十四章
- 《中庸》第十五章
- 《中庸》第十六章
- 《中庸》第十七章
- 《中庸》第十八章
- 《中庸》第十九章
- 《中庸》第二十章
- 《中庸》第二十一章
- 《中庸》第二十二章
- 《中庸》第二十三章
- 《中庸》第二十四章
- 《中庸》第二十五章
- 《中庸》第二十六章
- 《中庸》第二十七章
- 《中庸》第二十八章
- 《中庸》第二十九章
- 《中庸》第三十章
- 《中庸》第三十一章
- 《中庸》第三十二章
- 《中庸》第三十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