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8.20160923从平庸走向卓越的最佳策略:“多维竞争”
关键概念:多维度。
一个人也可以是一个“团队”。
跨界成本越大,越有可能获得极大的利润。每次跨界,都是给自己拓展一个新的维度。
只有在某一个维度上足够突出,才能和其他维度配合打出好成绩,而不是样样通、样样松。
很多时候,我们学习的阻力从来不是来自于学习的难度,而是周围人的眼光和嘲笑。
延伸关联:
> * 《把时间当作朋友》
## 【思考】可阅读完正文后思考!
> 1. 以你对我的了解,想象一下,除了写文章之外,我会从哪些个维度去设计这个专栏的竞争力?在每个维度上,我大概能打多少分?
> 2. 认真琢磨一下,在赚钱方面,你的哪一个专业技能能够比掉80%以上的人?除此之外,你还可以围绕着它打造多少个维度?以便打造出一个他人无法招架的竞争力?
> 3. 仔细观察一下生活,从过往自己的经历,他人的经历,书本中的阅读,找出更多的运用这种获得竞争力的方法论的实例。
> 4. 为了在某一个维度上获得足够的竞争力,你打算为它投资多少金钱、时间、注意力?你有没有认真考虑过行之有效的提高得分的方法?你最早什么时候就可以开始行动了 ?错过了多久?
> 5. 如果你能围绕看某项技能展开多个维度,你有没有认真考虑过成本究竟是多少?在每个维度上你要超过多少分才能“收支平衡”?
## 【正文】
绝大多数人的幸福感是建立在比较的基础上的。有个玩笑说:
> 所谓的幸福就是自己的收入总比妹夫的收入多百分之二十……
关于“比较”,我在《把时间当作朋友》里专门写过一节(#7.4):
> ……但比较是相对的,相对是永远没有尽头的。
由此,我们可以轻松地想象:对那些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与他人比较的结果之上的人来说,幸福和快乐永生永世难以获,就算偶尔产生了幸福和快乐的感觉,也必然昙花一现,因为总有人会比他们更加年轻貌美、英俊潇洒,收入更高、权力更大,地位更尊贵、财富更雄厚。
很多时候,比较是一个坑,大坑。再干脆点说,比较就是陷阱。
……所以我们要想办法选择无需比较即可获得的快乐与幸福——此句从书中原文修订而来。
然而,比较是就是很现实的,比较是就是很残酷的,最要命的是——比较往往是不可避免的、不由自主的。也就是说,有些时候,有些陷阱是我们没办法不掉进去的,掉进去之后还能爬出来,才是真的猛士。——这也的确是事实。
比如,为了衡量自己的实力或者竞争力,就要对自己所掌握的技能有充分、深入、真实、客观的判断。虽然大多数人总是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但很少有人对自己银行账户的余额产生哪怕一丝丝的幻觉——同样的道理,一切确实能被量化的能力,人们通常不会错误估计,甚至不需要估计,不是吗?
那些被量化的数字是最无法忽视的。
我们在上周已经通过简单的统计数字,知道了大部分人订阅之后,其实根本不会打开来看,至于留言那就更是少之又少。
有了这些可以量化的比较数据之后,我们能够更加客观地认识自己。更重要的是我们能实事求是地寻找解决方法,而不是一味地安慰自己。
这是个很不幸的事实:
> 所谓的成长,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就是不断把别人比下去的过程。
如愿把别人比下去了倒也还好,比不过就很痛苦——因为那就意味着说自己被比下去了,那是个真真切切落实到自己身上的不幸。体育赛事里经常出现银牌得住苦拼十多年依然没有斗过金牌得主的情况,你不妨想象一下那个银牌得主的心情,再想象一下换作你自己,那一路上不断地听到的来自好心人的安慰是不是犹如千刀万剐缓慢折磨?
在某个技能上(或者说某个维度上)死磕,确实是一个策略,也不一定是不好的策略。但,为什么不想想“也许有什么别的策略”呢?
借用几何术语的话,其实很容易理解的:
> * 单个维度上,大家比的是长度;
> * 两个维度上,大家比的是面积;
> * 三个纬度上,大家比的是体积。
而实际上生活有很多个维度,每个人也都是立体的,不是平面的,更不是一根线——生活中有很多特别精准却没有被大多数人刻意去理解的比喻,比如,“一根筋”,就是个思细恐极地精准比喻……
有的时候只是转换一下角度,我们可能就有机会发现新的突破口。
比如“维度”其实是线性代数里面的基础概念,但是如果能用它和自身的能力做一个类比,或许就能提供一个全新的思路。
不论是生活,还是写作,我都会时不时拿出已经掌握的概念,看看是否还能用在其他领域。很多时候,一个领域的问题可能需要其他领域的知识才能得到解决。
在任何一个单一的维度上,都只有一个人是“第一”,只有少数人“名列前茅”,剩下的绝大多数都是“落后”——想明白之后就不会觉得这个事实有什么残忍了,因为还有更残忍的:很多的时候,即便当了第一又怎么样呢?
但如果我们给自己开拓另外一个维度呢?从 1984 年洛杉矶奥运会开始,到今天,国人关注奥运会已经 32 年了,全球的奥运冠军们其实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观察“顶级选手”处境的机会。
32 年前的金牌得主们,今天的人们能记得的有多少呢?
李宁,郎平,李玉伟,吴小旋,曾国强,吴数德,陈伟强,姚景远,周继红,栾菊杰,许海峰……
大家当然都知道李宁和郎平,剩下的呢?
虽然这么说并不公平……但请注意:
> * 我们只是为了从一个层面深入研究问题;
> * 从多个角度望过去会得到另外一个结论;
> * “公平”是另外一个我们未来会深入研究的概念。
为什么最终李宁和郎平看起来(事实上也可能是)更成功呢?——并且还不仅仅从是商业角度来看。也许有很多种解释,但结合我们今天讨论的角度,以下的解释应该足够站得住脚:
> 他们两个都是在自己曾经做得最好的维度之外,另外开拓了一个甚至多个维度。
在一个维度上,最多 100 分;两个维度上,哪怕各自都只有 50 分,面积已经是 2,500 了;若是三个维度各自都有 50 分,那是多少?
125,000……注意:这些个数字只是“意象”,并不一定能代表事实,但足够说明事实了。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中学老师在许多年之后总是慨叹:
> 最终,真正有出息的,都是当年成绩一般般的……
他们之所以慨叹,就是因为“没想到”;而他们之所以“没想到”,就是因为当初竟然不知道人生除了在校考试成绩之外还有很多很多其他的维度。
其实一个人也可以是一个“团队”。
由于在校期间只有“成绩”这一个维度,所以很多人都没有想过,自己其实可以有多个“团队成员”。
学习了编程就多了一个工程师,学习了演讲就多了一个市场部经理,学习了概率统计就多了一个数据分析师。
这其实就是应试教育最坑人的地方,因为它并没有尽可能地还原这个世界原有的样子,甚至没有告诉那些成绩一般的学生,可以用多维竞争获得成功。
这也是为什么我不停地鼓励周围的人学习新知识,因为我就是这么一路走来的,我知道多一点鼓励,从那个单一维度思维的坑中跳出来的人就会越多。
我很少接受采访,因为有过被曲解的经历。但,若是接受采访,就一定会认真说清楚:
> 千万不要把我写成各方面都很优秀的人……因为我真的不是。
我从来都不是,小时候参加个竞赛获个大奖之类的事情,越老就越明白那根本没什么用。多少人最终不还是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吗?
不过,多维度打造竞争力这个策略,我确实使用了很多年,并且越来越擅长这么做。
当年在新东方的时候,比我发音漂亮的老师多的去了,我基本也就 20 分罢;词汇量比我大的老师多得去了,我也就 20 分罢;我一个长春大学会计专业毕业的,学历上比我漂亮的多的去了,我也就 20 分罢;甚至,我长得都比他们中的大部分丑,我也就 20 分罢……
不过,我知道我应该怎么办。他们都是单维度竞争的,比英语专业;我呢,差一点,只能用——
> * 考试成绩(考试成绩其实并不一定代表水平);
> * 用大量的统筹方法论帮助学生们提高效率;
> * 用各种心理学研究成果帮助学生们克服心理障碍……
别的老师可能专业上 90 分,可我三个维度作战,每个维度 20 分,最终也拼出来一个8,000 分(这个数字当然只是“意象”)……于是,最终常年学生评价第一。
当然,我也肯定有得分很高的维度——我知道如何有效地向所有人清楚地传递任何一个重要的道理,在这个维度上,我给自己至少 95分。
写单词书的时候也一样,人家只是罗列词汇,然后从词典里拷贝粘贴释义,我呢?用统计数据支持我的选词,用程序帮我选择选词重复的例句——又是三个维度……于是,这么多年同品类里,累积销售量第一。
其实这种多维度的技巧可以运用的地方有很多。
比如你想要背单词。那就不要只是看着背,而是边看、边写、边说地背。一个维度变成三个维度,效果不说翻三倍,也至少比在那里眼巴巴地看要好得多。
再比如,当你需要给别人解释问题的时候,运用的维度越多,对方能够理解的概率也就越大。
我在那篇《付费就是捡便宜》的文章中提到过,为了让老婆也能理解“注意力最宝贵”,我可是花了不少功夫,从不同维度给她解释了各种理由,多到可以出一本书了。
所以只要你细心,其实有很多地方都可以借助多维度发挥巨大的作用。
2011 年,当比特币这个东西被我看到的时候,那机会对我来说,某种意义上也是多维度低分乘出高分的结果。懂一点英语,懂一点互联网,懂一点编程,懂一点数学,懂一点金融,懂一点心理学,有很专业的研究方法论……虽然无论哪个维度上我都绝对不属于“杰出”类别的,可偏偏我都还凑合,于是,硬生生地搞出了个“诡异的竞争力”。
这种策略是屡试不爽的。再比如说,在我脑子里,现在你正在阅读的这个频道《通往财富自由之路》,不可能只是一个收年费的专栏,我不可能只是一个“写手”。我知道我不是最好的作家,我知道我没有最好的文笔……我之所以已经开干了,那肯定是因为我已经想出了很多个维度,至于有哪些个维度(注意,得是我自己能做好,或者起码能做得差不多的)?你不妨猜一猜?——猜不出也没关系,反正早晚你都会看到的。
其实这也不是什么秘密或者秘诀,但确实它因为太公开了乃至于大多数人不当回事儿。人们喜欢秘诀,因为“大的成功必然要有大的秘诀才能匹配”,正如人们相信“大的事件必然匹配大的阴谋”一样——肯尼迪被刺杀的背后一定有惊天的阴谋才行……
史蒂夫•乔布斯的成功也是这种策略的好实例。当早期的极客们痴迷于各种技术参数之时,史蒂夫•乔布斯凭直觉给个人电脑加上了另外一个别人没有甚至不可能有的维度:艺术设计。时间越久,这个维度带来的合成竞争力越大。
事实也证明:
> 跨界成本越大,越有可能获得极大的利润。
今天在性能上可以和苹果比拼的公司不少,但是加上了艺术设计这个维度之后,放眼望去几乎找不到任何对手。
由于跨界成本大,所以在还没开始之前,就已经甩掉了大部分竞争者。而此时需要做的,只是按部就班地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即可。
所以在学习这件事情上,不应该太局限。我个人就经常会寻找一些貌似无关的领域去学习,因为我知道这些领域的知识一旦用上了,能够带来的回报也是巨大的。
“跨界”,是这几年才流行开来的词汇。事实上,所有的跨界者最终都会不由自主地深谙此中道理:
> 每次跨界,都是给自己拓展一个新的维度。
一旦跨界积累成功,实力或者竞争力的提升,只能是“几何级数”级别的,绝对不可能仅仅是“每天进步一点点”那么简单。这种策略,就是那种知道的话就很简单很自然,不知道的话,就会“百思不得其解”——每天苦恼:“问题在哪儿呢?差距咋就这么大呢?”
有一些流行的概念我个人并不当回事儿,比如“跨出舒适区”这个说法。这种东西在我眼里,都是隔靴搔痒的、没多大实际指导意义的理论。你想想看就知道了,大多数人不肯跨出所谓的“舒适区”,只不过是不知道还有多维度打造竞争力这样的策略而已;连知道都没有,当然更不用提当知道这策略的好处,所以才就那样呆着。若是真的有什么“舒适区”存在的话,对于我这种善用此类策略的人来说,不跨出去才不舒服呢!谁拦着我不让我跨,我跟谁急……
所以,我们这种人,有跨界的机会绝对要一把抓住,不能让它错过——至于那些冷嘲热讽么,跟刮风下雨一样,只不过是自然现象一种。
不过,在这个简单的方法论里,还是有个很重要的窍门的:
> 你要在至少一个维度上足够突出。
你可以这样理解:
> 凡事儿都是有成本。
这就好像是你赚钱的时候,“生活必需开支”就是你的成本,你赚到的钱不超过这个数值,你的赚钱技能实际上就是负分(可以滚粗了)。
那些维度上的数字只是意象,但是也足以说明一些事实了。
比如你赖以生存的维度不足够突出,无法满足你的基础成本,那在这个维度上你的得分相当于负分。这样其他领域不论有什么成绩,最后乘出来的“面积”也好、“体积”也好都是负的。
这就好比如果连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开支都无法满足,其他维度的努力都只能被视为“不务正业”。
其实不论是单维度的死磕,还是多维度的拓展,我们的目的都是希望最终能够得到一个“最高分”。而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己的现有情况,规划一个最适合自己的路径。
如果暂时没有足够突出的维度,那就好好打磨自己的技能;如果已经在某一维度足够优秀,不要沉浸于已有的成绩中,不妨换个维度去突破一下自己的局限。
于是,处处平庸肯定是不行的,不求处处突出,但起码要在一个甚至多个维度上处于一个相当优异的位置,这样的时候,多维度的意义就开始几何级数增长。
你看,在多维度竞争的过程中,每个维度上都超过了及格线(60% 以上)就是很了不起的了。于是,知识改变命运,思考当然也会改变命运——这绝对不是空话。
## 【补充】
优秀的人的共同特点:对新知识保持开放的态度。
优秀的人通常都有多维度的优势。
你必须把最宝贵的注意力全部放在你自己身上。
没有人能够一心两用,“有的”只是擅长快速切换,并且做到任何时候都专注于眼前的事情,而不会把注意力浪费在其他地方。
只有在某一个维度上足够突出,才能和其他维度配合打出好成绩,而不是样样通、样样松。
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
一切靠积累。
一个人的成长就是各种能力“团队合作”的成果。
李笑来有一个能力:一本书即便读不懂,他也会把它读完。
打造多个维度不代表走马观花式的堆砌。
很多时候,我们学习的阻力从来不是来自于学习的难度,而是周围人的眼光和嘲笑。
- 通往财富自由之路精细笔记
- 00.20160727理解真正的“财富自由”
- 00.20160729出售时间的三条铁律
- 01.20160801阻碍财富自由的三大坑
- 01.20160805我们最重要的财富是“注意力”
- 02.20160812付费就是捡便宜
- 03.20160819人生最重的枷锁是“安全感”
- 04.20160826生活的根基“活有未来”
- 05.20160902遇到贵人的方法
- 06.20160909关于“资本”
- 07.20160916关于“落后”
- 08.20160923从平庸走向卓越的最佳策略:“多维竞争”
- 09.20160930认识“元认知能力”
- 10.20161007提高元认知能力的方法
- 11.20161014“万能钥匙”
- 12.20161021“坚持”与“毅力”
- 13.20161028“错过”
- 14.20161104这个世界是有生命的
- 15.20161111彻底戒掉“抱怨”
- 16.20161118看见别人的好才能获得新生
- 17.20161125正确本身的价值
- 18.20161202什么决定你的命运
- 19.20161209“自我驱动力”
- 20.20161216认知、选择、培养正确的刚需
- 21.20161223投资的刚需是避险
- 22.20161230尊重资本量级的差异
- 23.20170106你真的没机会?
- 24.20170113开始投资活动的条件
- 25.20170120你能准确预测股票?
- 26.20170127贪婪与诱惑
- 27.20170203“先发优势”?
- 28.20170210全部押上意味着什么?
- 29.20170217最简单的安全投资策略是“定投”
- 30.20170224“长期”
- 31.20170303如何获得“双倍”的薪水或收入
- 32.20170310做个正常“时间买卖”
- 33.20170317关于“写作”
- 34.20170324决定“你的价格”的要素
- 35.20170331关于“选择的方法”
- 36.20170407关于“成长率”
- 37.20170414“提高成长率”
- 38.20170421关于“知识”
- 39.20170428关于“智商”
- 40.20170505关于“速成”
- 41.20170512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重复&希望
- 42.20170519成为配得上希望的那个人
- 43.20170526认知升级最重要的工具“践行”
- 44.20170602一个人生的作弊器“学习能力”
- 45.20170609投资世界里的最基本技能:趋势判断
- 46.20170616投资的世界“镜像世界”
- 47.20170623“精明的时间买卖”
- 48.20170630最好的个人商业模式
- 49.20170707人生的终极问题到底是什么?
- 50.20170714应用“原则”在关键时刻作出正确的选择
- 51.20170721关于“提问”的智慧
- 52.20170728关于“执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