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应用+插件架构,代码干净,二开方便,首家独创一键云编译技术,文档视频完善,免费商用码云13.8K 广告
# 30.20170224“长期” 关键概念:长期、复利效应、72 法则。 “长期”很可能对不同的人来说长度是很不一样的。 你的思考质量越高,随着时间的推移,你的思考质量就会更高。 投资的重要秘密之一在于:你最好有除了投资以外的稳定收入来源…… ## 【思考】可阅读完正文后思考! > 1. 大多数人在岁数还小的时候,是很难“认真”思考未来的,总觉得那是“不可控制”的事情,总觉得那是“不可预期”的事情,可最终,都是“一转眼”就“长大了”,甚至“变老了”…… 请认真回顾你曾经以为“遥遥无期”却“突然之间就来临”了的事情,一定有,每个人都有…… 记下来,只要想到就罗列到一块儿 —— 这对你强化“未来很快或者突然就会降临”的感觉有极大的帮助。 > 2. 在电脑上用 Excel(Windows)、Numbers(Mac),或者 Google Spreadsheet,自己动手制作以上三个表格,经常看,试着在脑子里推演 —— 要做到像了解九九表一样了解这几张表格。 > 3. 在过去的几周里,你可能时常有这样的念头,“啊?原来这是可以算出来的啊!” —— 是的,数学很重要(但总是被轻视),并且,很多的时候,数学也不是很难(但总令一些人畏惧)。你要在本子里翻开新的一页写上一个标题“可以算出来吗?” 以后,不断地在这里罗列你搜集来的“原来是可以算出来”的例子,以及,你好奇“是不是可以算出来”的东西,以便提醒你不断思考,不断寻求答案。相信我,“迷恋做数学应用题”,是很好的习惯。 ## 【正文】 下面的表格,最好你也在 Excel(Windows)、 Numbers(Mac),或者,Google Spreadsheet 上做一个,以便自己反复把玩…… 最上面一行,罗列的是不同的年化复合收益率,最左边一列,罗列的是投资年限。如果你的复合年化收益率做到 30%,那么在第一年结束的时候,你的本金加收益应该等于 1.30…… 到了第十年结束的时候,本金加上收益应该总计为13.79,也就是说,翻了接近 14 倍。 注意,别去算绝对值…… 也就是说,别想着我要是最初投资了 xxx 钱,那么现在应该是 xxxx 钱…… 只看倍数就好了。 我们之前说过,这个专栏之所以不出音频版本,就是为了让大家养成“只字不差”的阅读习惯。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你的收获是那些草草看两眼的人无法想象的。 和这个道理类似,下面的每个表格我都希望大家能够自己动手做一遍,哪怕是“像个傻子”一样老老实实地抄一遍也会有很多收获,而这种体会是很多“聪明人”无法感受的。 很多读者也许会担心初学时的陌生感,但其实这是每个人在学习时都要遇到的。针对这种情况,最好的方法就是: > 先从简单的模仿开始。 这也是为什么我会给大家“打个样”,为的就是让大家能够根据已有的例子,做出自己的东西。 所以有时候花点笨功夫,先从“依葫芦画瓢”开始,慢慢体会这个过程中难以言表的变化,这才是我们成长的必要路径。 ![](https://box.kancloud.cn/85dedc7eb868629fbba11e246e0de4c1_566x463.jpg) 在以上表格中,B3 单元格里的公式是: = B2 * ( 1 + B1 ) 这个表格里的数字,能够很直观地告诉我们一个事实: > “长期”很可能对不同的人来说长度是很不一样的。 在表格里找找数字对应罢。对于能做到年化复合收益率高达 35% 的人来说(先忍住,不要去想“我能不能做到?”),6 年后的效果(6.05 ),相当于能做到年化复合收益率 10% 的人要等上19 年才能达到的效果(6.12 )。 即便是年化复合收益率比 10% 仅仅高出5个百分点,即 15% ,也可以“提前 6 年”达到差不多同样的效果(6.15)…… 一个比较直接的结论是: > 你越弱,你的长期越长…… 再翻译一遍: > 你竟然可以通过提高能力缩短长期的长度! 什么?!我知道这个说法常常会让人忍不住从椅子上跳起来(我亲眼见过很多很多次) —— “为什么我从来没有认真想过这事儿呢?” 是这样的,这世上只有很少的人愿意通过自己的“深入”思考提高自己的选择或者行动的质量。“深入”之所以打上了引号,就是想提醒读者,那所谓的“深入”真的很深入吗?那所谓的“深入”真的很难吗?那所谓的“深入”真的是“一般人根本做不到的”吗?显然不是。显然其实很简单,其实很容易做到,甚至,其实人人都可以做到! 我们上面的表格谈到的是“金钱”,其实相应的复利效应同样也适用于另一个维度: > 思考。 当我们的思考仅停留在浅层次的时候,就相当于你的收益率连5%都不到。而那些思考有深度,逻辑缜密的人可能已经有了20%,甚至30%的收益率。 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思考能力是可以随着时间叠加起来的。 也就是说,你的思考质量越高,随着时间的推移,你的思考质量就会更高。这将形成一个非常良性的循环。 大家发现了没有,其实这就是我们之前提到过的“万能钥匙”。 一个财务领域的“复利”的概念,只要大家想清楚了,其实可以利用在方方面面。所以当我们学习了某个概念之后,不妨多问问自己: ![](https://box.kancloud.cn/d9e3b6eb8e52d3862b8fe559322c457f_566x407.jpg) 这个概念还能用在什么领域? 你多半都会有意外收获。 事实上,弄不好你“跳早了”,因为实际上,我还有更狠的翻译: > 学习使人长寿。 因为刚刚的结论,实际上是相当于在说,对越有能力的人来说,“长期”的时限越短,于是,他们在“长期”过去之后,相对于别人有着更长的“自由”时限…… 何止长寿啊!这分明是: > 学习使人拥有更高质量的长寿…… 还没有完,这才刚刚开始。 如果,如果我们竟然把“定投策略”加进来,那么我们看到的是另外一个表格。第一行,显然还是年化复合收益率;最左边的那一列还是年限,而左边第二列,是累计投资金额 —— 假设每年都追加 1 个单位的投资金额…… 在以上表格中,C3 单元格里的公式是:C3 = C2 * ( 1 + C1 ) + 1 首先,10% 的年化复合收益率,与 30% 的年化复合收益率,在第三四年的时候看起来都没有太大的差异…… 这是个特别明显也特别经典的例子,可以用来说明: 在一定程度上,策略可以弥补能力上的不足。 这就是为什么明智的投资者比起相信“自己的智商与能力”来说更相信“策略的力量”的核心原因。 各种工具的发明与发展可以说极大促进了我们人类的进化。 不论是帮助我们突破体力局限的工具,比如起重机和汽车,还是帮我们突破思维局限的工具,比如语言和文字,这些工具都在我们的进化过程中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 其实“策略”某种程度也是我们通过思考发明的一种工具。 在加上其他诸如电子表格等直观工具的辅助,我们其实很容易就把未来十年的变化,浓缩在一个屏幕上。这其实也算是一种“相对的长寿”,因为你根本不需要亲身经历,就能把每一种情况捋一遍。 只要我们足够用心,并且愿意花心思去学习一下各种工具的使用方法,就会发现身边还是有很多机会能够让你变得更长寿的。 正确策略的力量是非常大的。对比两张表格,同样是 10% 的年化收益率,在第一张表格里,要等到第 19 年才能做到6.12 ,在第二张表格里,第 4 年就能做到 6.11…… 我知道你在想什么: ![](https://box.kancloud.cn/91ab20104577616162a4f0e039b82d68_566x257.jpg) 那在第二张表格里,我总计投入是 5 个单位啊! 关键点在于,那多出来的 4 个单位(5 - 1 = 4)分明是你贯彻执行策略的结果啊! 到了这里,有一个关于投资的“秘密”终于“浮出水面”,你“不得不”也得看到了: > 投资的重要秘密之一在于:你最好有除了投资以外的稳定收入来源…… 若你是那种“总是不得不把投资收益中的一部分拿出来花掉的人”的话,那你就惨了。我们看看第三张表格: > 以下表格中,假定投资者每年必须花费 0.2 个单位的资金…… 在以上表格中,B3 单元格里的公式是: B3= B2 * ( 1 + B1 ) - 0.2 这张表格都没有什么必要拉到 20 年的长度,因为即便是年化复合收益率高达 35%,翻倍都需要至少 4 年过去,坚持10 年,也不过是 9.19…… 更何况能做到 35% 的人,事实上是万分之一啊,难上加难! 总结一下: > * 对能力越强的人来说,“长期”越短…… > * 对能使用正确策略的人来说,“长期”更短…… > * 对有能力在投资之外赚钱的人来说,“长期”更短…… 总有人问我,笑来你怎么有事没事总在学新的东西呢? 我通常笑着回答他: > 我这是在帮自己延长寿命呢! 很多人以为我在开玩笑,实际上我真的就是这么想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会写很多关于这方面的文章。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能够熟练运用英语的人,就比那些只会说中文的人多活了好几辈子。 某种程度上,你可以把它看作是一个平行空间。一个空间里生活着说中文的你,另一个空间生活着说英文的你,他们体会着不同语言世界的快乐,彼此又能分享这些世界的观点。 而我其实并不算熟练运用英语的人。英语对我来说,顶多只能算是“刚好够用”而已。但它已经让我多活了好几辈子了。 如果你把学习英文看作是为自己增加寿命的方式之一,或许你对它的抵触心理就没有那么大了。 回过头来,我们其实有个可以计算长期的公式,这个公式叫做“72 法则”: > x ≌ 72 / 年化复合收益率值 比如,你的年化复合收益率是 10% 的话,那么你需要 72 /10,即大约 7 年的时间让你的投资翻倍;如果你的年化复合收益率是 25% 的话,那么你需要 72 / 25,即大约 3 年的时间让你的投资翻倍。 在此基础上,你可以这么理解: > * 能让你的投资翻倍的时间,相当于中期; > * 能让你的投资翻倍再翻倍的时间,相当于长期; 于是,最终,一切都是可以倒着算出来的…… 你现在可以理解为什么巴菲特认为至少十年以上才算是长期了,因为他给自己定的目标和事后长期的要求是: > 买到年化复合增长率至少 15% 的股票…… 在这个目标下,5 年翻倍,10 年翻倍再翻倍 —— 当然,他事实上的表现比自己当初的设想更好,于是,他做到的是: > 运用自己的能力(和能力的提升),把 5 年缩短为 3 年多一点,把 10 年缩短成 6 年多一点…… 所以,当我们讨论长期的时候,事实上对每个人来说,虽然使用的是同一个词汇,但实际上,那“长期”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不一样长的…… 而你的“长期”究竟是多长呢?你需要自己算一算,自己“掂量掂量” —— 毕竟,多了一点点的依据,不是吗? 英文里有个词叫做“Peer Pressure”,意思是“同辈间的压力”。 对于我们这个专栏来说,每一位订阅者之间都是对方的“同辈”。这里的同辈并不局限于年龄,资历,职业等方面,甚至连订阅的时间长短也并非绝对重要的因素。 很多时候,我们的进步其实是被逼出来的。其中最大的压力之一,正是来自同辈之间的比较。 一些老读者会因为新读者非常积极而感到有些羞愧,进而重新对自己提高要求。而新读者又会觉得老读者早已起步,进而会奋起直追。这其实是一个良性循环。 所以当大家没有什么动力的时候,不妨去留言区看看其他人的留言,感受一下这种“同辈压力”。 最后,再多叮嘱一句: > 你越年轻,就越觉得“长期”越长…… 除了我在《把时间当作朋友》里提到的那个道理: > * 对一个五岁的孩子来讲,未来的一年相当于他已经度过的一生的 20%; > * 而对一个五十岁的人来讲,未来的一年只相当于他已经度过的一生的 1/50,即 2%。 所以,从感觉上来看,随着年龄的增加,时间好像越来越快。 而在投资这个领域里,时间对于几乎所有人还有另外一个感觉: > 你越年轻,欲望越多也越强烈…… 年轻的时候有太多(事后可能会觉得不必要的)花钱的欲望和需求,这使得那“长期”感觉上更为难熬 —— 可问题在于,那只是“感觉”,而不是事实,除非你自己选择把那感觉活成事实。 更重要的在于,越是年轻的时候,投资所需要的特定思考能力越差,乃至于那个“长期”感觉更长!还好,“投资所需要的特定思考能力”是可以逐步习得的,并且也是可以逐步增强的 —— 乃至于人生重新充满了希望。 ## 【附加】 感知上的差异最容易导致的问题就是:面对同一套方案,感受到的未来是不同的。 明智的人都有一个特点:不纠结于那些无法改变的事情。 英文里有个词“Peer Pressure”,意思是“同辈间的压力”。 《把时间当作朋友》其实只说一个道理:时间不可管理,你能管理的只有自己。 只要你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你就有机会实现收益率的提升。 “战友”,因为我们都是有追求有梦想要去实现的人,我们都是为了追求和梦想必定要去战斗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