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nkChat2.0新版上线,更智能更精彩,支持会话、画图、阅读、搜索等,送10W Token,即刻开启你的AI之旅 广告
# 36.20170407关于“成长率” 关键概念:聪明、关联、成长、成长率。 所谓的聪明,是习得的,是积累的,是可以不断成长的,甚至可能是完全没有上限的。 聪明,可以从两个层面入手:看他脑子里有多少清晰、准确、必要的概念;看他脑子里那些清晰、准确、必要的概念之间,有多少清晰、准确、必要的关联…… 当你追求成长率的时候,即便最后收效甚微,也比大多数连成长都没有的人要强得多。 ## 【思考】可阅读完正文后思考! > 1. 还记得我们以前的文章吗?“什么是落后?” 从今天的这个角度望过去,“1% 之后全是落后”有了个清楚的解释 —— 大多数人连成长都没有,何谈成长率?你身边谁是“有成长率的人”?你见过、分析过哪个“有成长率”的公司、项目或者团队? > 2. 你曾经遇到过什么“无价的关键知识点”?你用什么方式回馈了教会你的那个人? > 3. 你身边的聪明人都有谁?你觉得自己值得他们重视吗?如果是,为什么?如果不是,为什么?接下来你应该怎么办? ## 【正文】 事实上,关于“万众创业”的争议,本质上只不过是“词汇之争”。我们早就知道,我们每个人的大脑就好像是一个操作系统,而所谓的“思考的操作系统”,是由一个一个概念构成的。 我从来不认为“聪明”这东西是天生的,我更倾向于所谓的聪明,是习得的,是积累的,是可以不断成长的,甚至可能是完全没有上限的。这样的理解,来自于我对“ 聪明 ”这个概念的定义: > * 看一个人是否聪明,可以从两个层面入手: > * 看他脑子里有多少清晰、准确、必要的概念; > * 看他脑子里那些清晰、准确、必要的概念之间,有多少清晰、准确、必要的关联…… 在学习当前这个专栏的过程中,大家想必早就发现了,我们不断反复提炼、矫正、修正、添加、删除自己的概念,可很少有什么重要的概念,是我愿意直接套用词典释义的 —— 词典(甚至包括百科)只是“入门工具”,它们只能给出最基本(事实上在关键的时候还总是不一定正确)的解释,至于对于我个人来说,那概念意味着什么,我只能靠我自己不断探求,—— 所谓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我眼里,说的也不过是如此朴素的行动。 于是,我们一起全方位定义了很多概念(用俗话说,就是“吃透了那些概念”):“财富自由”、“注意力”、“安全感”、“资本”、“抱怨”、“年化复合回报率”、“刚需”、“避险”、“活在未来”、“长期”、“给自己打工”、“需求”…… 事实上,每一期的文章,就是在打磨一个概念而已,然而,这个“而已”经年累月(注意,甚至偶尔会是“瞬间”),最终一定会给经历了升级的人带来巨大的变化,我经历过,我清楚。 差别其实很大。在有的人脑子里,一个概念是一篇完整、清晰、例证丰富的文章,甚至是一本厚厚的书,在另外一些人脑子里,那个概念模糊不清,或者不存在,抑或甚至干脆是另外一本烂书。 当我谈到“什么是落后”的时候,就有很多读者表示压力山大。想必看完这篇文章之后,又会出现一批人觉得危机感加剧。 不过,在解决这个危机感之前,我们不妨问问自己,为什么之前没有感受到这样的压力呢? 那是因为你之前脑子里: > 根本就没有这个概念。 所以你不恐惧,不慌张并不是因为已经准备好了,而完全是因为“无知者无畏”啊。 其实我和大家一样,都经历过这个时期。关键在于我不会否认事实,而是会挣扎着继续前进,因为我知道自己除了这条路之外,别无选择。 我们的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如果因为觉得难就放弃了,那估计什么事情也办不成了。 现在让我们先来看看 “万众创业” 中的组成部分:“创业”,至于 “万众”,一会儿再说 —— 什么是创业?满足哪些条件才叫创业? 那些在创业的人,知不知道自己做的事情是否算得上是创业? 我们先研究一个更为朴素的词汇吧:生意。什么是生意,好像谁都懂,至于生意的分类,也貌似很简单:好生意和差生意。那,有没有坏生意呢?—— 你可能已经想到了:坏的不叫生意。 也不是不能进一步细分,生意大抵上有以下几个层次: > * 满足温饱的生意; > * 能够赚钱的生意(温饱之外还有富余); > * 能够成长的生意(富余越来越多); > * 能够做到成长率不断提高的生意(这里包含着一个很多人从来都没想过的概念:成长率)…… 你看,在这里,从第一条开始,绝大多数人就已经有分歧了。大多数人在考虑生意的时候,所谓好生意,只能想到这个层面:“能赚钱的就是好生意”。事实上,赚不到钱的,不叫生意,而赚得不足够多的,都是差生意…… 难道生活没有成本吗?生存没有成本吗?裹腹纳税,都是成本,而且还是很高的成本 —— 哪怕做过一点点生意的人都能深刻地理解这个“道理”。 ![](https://box.kancloud.cn/8ff3495738b4036c18087107a53eb3ba_566x160.jpg) 理论上,做“以满足温饱为目标的生意”,真的谈不上是在“创业”,因为那种“以满足温饱为目标的生意”,总体上就是脆弱的,甚至可以说是“脆弱无比的”,它们从一开始就只能与各种事实上无法战胜的敌人作对: 微观上来看: > * 不动产成本(比如房租)在不断涨; > * 人力成本在不断涨; > * 竞争者数量越来越多…… 宏观上来看: > 每一次社会的经济结构变化对它们来说必然是一场浩劫…… 所以,很快人们就会发现,绝大多数能够满足温饱的生意,最终被证明为“不会长期赚钱”。长期,很难做到。另外,若是“长期只能满足温饱”,那又有多大意义呢? 于是,从这个角度望过去,我们得修订一下“创业”的概念了: > 不能不断成长的生意,谈不上是“创业”。 我记得《阿凡达》的导演詹姆斯·卡梅隆说过一句话,大意是: > 如果你设定了一个几乎无法企及的目标但最终失败了,你的失败依然高于别人的成功。 很多人觉得这句话就是鸡汤,但是我倒觉得这应该是他发自肺腑的真实感想。 东北有一句老话叫: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吗?在我看来见过“猪跑”很重要。所以不要觉得我总在给大家提更高的要求,实在是因为这个世界就是在不停前进的。 所以类比卡梅隆导演的这句话,我也想说: > 当你追求成长率的时候,即便最后收效甚微,也比大多数连成长都没有的人要强得多。 所以,真正的创业者,拼命思索的,不是“怎样赚钱”,而是“ 怎样成长? ” 如何才能做到今天赚 100 块,明天赚 110 块,后天赚121 块(这只是“简单粗暴地举例”,数字只是“为了示例方便”)? 如果没有成长,那就退回去了,变成“温饱生意”了,因为有一个每个人都看不到,但每个人都受影响的东西在空中飘荡 —— 通货膨胀 (虽然有些“冷静”的经济学家会告诉你,他们认为通货膨胀其实是个“伪概念”)…… 接下来我们还要做一件事儿,一件我们已经做了很多次的事情: > 我们的思考上添加一个维度:长期…… 真正厉害的创业者,考虑的不仅仅是“怎样成长”,而是“不断成长”,即,长期成长 —— 你想想就明白了,能够成长,事实上已经是很难的事情了,你看看这世界最终展示的结果就明白了,貌似每个生意都有机会成长,可最终绝大多数生意并没有成长(跟人一样吧?)…… 长期成长,岂不是“难上加难”? 甚至不用再深究下去,只不过是看到这里,估计你就已经有结论了: > 创业这事儿如果是这么定义的话,这就很难是“万众”的事儿了…… 所以,当我们鼓励万众创业的时候,事实上是在鼓励万众自寻出路,自力更生 —— 事实上,这种选择也真的没有什么负面作用,无论成功还是失败,有心的人们总是在不断吸取经验教训,多多少少有些进步,不是吗?从这个角度望过去,身处逆境的人更应该“创业”(这里,“创业”的意思,取“做满足温饱的生意”),难道应该鼓励他们“满足不了温饱就当减肥了吧”吗?! 而正因为“创业”这件事难,所以做到的人很少,做到的时候能获得的收获也是最大的。 比如说公司。全球范围内真正达到“有成长率”的公司就不多,之前介绍过的GAFATA算是。而且即便他们已经非常优秀,也在不停地寻求更高的成长率。 再说说朋友。我们周围有很多好朋友,但是真正成长,并且有成长率的应该屈指可数。这些朋友多半不太高调,会把自己的注意力和时间都用到成长中去,所以如果你不仔细观察,可能也察觉不到他们的优势。 最后说说我们自己。当你不知道“成长率”这个概念时,你可能只会努力地保持成长。但是当你脑子里有了这个概念之后,相信你会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 然而,那些已经摆脱了温饱束缚的人,为什么要选择去做“以满足温饱为目标的生意”呢?事实上,还真的有很多人这么选择了呢 ——因为他们追求“安全感”,于是,把成长放到了(起码)第二位,或者干脆忘了更重要的东西: 应该(只)仔细考虑成长 。 让我们再看看,什么是 “成长率不断提高的生意”。今天赚 100 块,明天赚 110 块,后天赚 121 块…… 这是在成长,但是没有成长率,每天的成长都是恒定的 10%。成长率 10% 是什么样的呢?今天赚 100 块,明天赚 110 块,后天赚 122 块,大后天赚 137 块…… 成长率10% 其实是个“很吓人”的数字 —— 如果你已经习惯于“复利”思考的话,就不用算也猜得出来那有“多吓人”! ![](https://box.kancloud.cn/8dc6767868cf9b65333d2396ddd497f7_566x197.jpg) 你可以参照这个表,感受下“有成长率的成长”会是多么的惊人。 于是,你可以反过来判断了: > 那些天天琢磨如何保持“ 成长率 ”的创业者才是真正的佼佼者。 能够有成长已经很不容易了,至于保有成长率,那就更是难上加难。如果你看到了这样的朋友,一定要在钦佩的同时,认真向他学习。 个人的成长率如何体现呢?我们就用最简单的标准来衡量吧!比如说“薪水”。 很多人都会有“加薪”的经历,但是这不是成长率,最多只能算得上是成长。 因为他们的加薪,只是时间的堆砌而已。 说白了就是熬到了一定程度,所以薪水也就涨了一些。至于他们在业务方面是否真的成长了,那就很难说了。 所以当我们回顾自己的发展的时候,也要客观冷静地看一看,究竟哪部分的涨幅归功于“成长”,而哪部分的涨幅归功于“成长率”。 如果说没有“成长率”的贡献部分,那你就要打起精神了。 注意,都不一定是“提高成长率” —— 保持成长率已经是难上加难再乘以难了吧?到这里,就有个很严肃,甚至可以认为是“很深刻”的结论了: > 没有“成长率”的创业公司,不值得风险投资进入…… 再翻译一遍,就是,在风险投资者眼里,“成长率”最重要。 我个人是很敬畏“关键知识点”的。很多的时候,那些“关键知识点”明晃晃地放在那里,貌似谁都可以看到,可最终,大多数人就是能够做到“视而不见” —— 我不是说你,我是在说我自己!我自己当初也对这个“关键知识点”视而不见…… 直到我亏了很多钱(至于亏了多少钱,我不好意思告诉你或你们)之后,复盘的时候才发现,那些钱就是对关键知识点(“成长率”)缺乏敬畏的代价。 之前我提到过,每次复盘的时候,复盘自己的决策过程,最终的结论总是一样的: > 当初在选择的时候,要么是①干脆忽略了某个必要的条件;要么是②在某个必要的条件上没有做到足够苛刻…… 就这么两个原因,完全没有其他任何理由。 如果,我在投资决策过程中,对“成长率”这个最必要且最重要的指标上不足够苛刻,那么后面的结果只能是“自己选的自己受着”了。 即便是走了狗屎运获利了,也只不过是“拿着火把穿过了火药厂”而不自知的傻子。 “关键知识点”的奇妙之处也在这里,它太宝贵了,乃至于“无价” —— “无价”的另外一个直白的意思就是“没有价格”,或者更直白一点,“没办法有价格”。你想想看就知道了,我亏了那么多钱才深刻理解的道理,我想卖给你,你会出多少钱?你能出多少钱?首先,你出多少钱都可能没用,因为前提是我愿意讲给你听;其次,更为重要的是,我想要多少钱也没用,因为那“关键知识点”通常只不过是“公开的秘密”,谁都知道,或者说,“谁都感觉自己早就知道”…… 之前我告诉你 GAFATA 的秘密,你真的愿意为此给我多少钱? —— 事实上,无论是多少,我都能理解,因为你知道、我也知道那结果的意义。于是,我当然从一开始就没想过为一个“无价”的事情具体收费多少。 然而,以上的文字,如果你仔细思考过,反刍过,最终可能会产生一个非常严肃的结果: > 当你研究一个创业点子的时候,能调用你的元认知能力,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到“成长率”验证之上,哪怕只不过用上一个小时去思考,最终你得到的结论,也很可能与国际上顶级投行的专家质量已经相差无几了…… —— 这绝对是事实,这也的的确确是“关键知识点”的力量。在“关键知识点”面前,立竿见影的效果真真切切地存在。 如果大家对高中物理有些了解的话,就会知道我们所说的成长和成长率,其实就对应着物理里的速度和加速度。 你向一个方向前进,需要有速度,不然你只会原地不动。而如果你希望越跑越快,那就必须再引入一个加速度才可以。 如果你的速度不够快,但是却有一定的加速度,那就不必太过担心。因为假以时日你一定能够到达理想中的速度。 更重要的是,你会最终超过那些起初比你速度快,但是始终没有加速度的人。 回过头来看,我们之前学过的很多知识之间都是有联系的。如果你把一个概念弄清楚了,以后再学习其他知识的时候,也会更加便捷。 硅谷的投资大神彼得·蒂尔在他的《从0到1》里提到,餐厅也好,电影也罢,都是“烂生意”(Shitty Business)—— 很多人不理解,纷纷表示“那就把烂生意都交给我吧!” 事实上,从彼得·蒂尔的角度望过去,他说所描述的都是事实。基于他的标准的事实,那么那些生意就很难有成长率 —— 虽然可能会长期,虽然可能有成长,所以但是,就是不适合他那种投资人,他那种资本。 简单明了。 然而,即便是餐馆这种在彼得·蒂尔眼里的烂生意,也不见得大家都能做。市场早就证明给我们看了,这世界的餐馆(全世界都实在差不多),1/3 赚钱,1/3 赔钱,1/3 维持…… 也就是说,别说成长率了、别说成长了,就是只做一个“维持温饱”的生意,也依然有至少三分之一的从业者“不合格”。 好了,这星期你可要天天想了: > 你自己曾经考虑过的“生意”,究竟属于哪一个类别?为什么?有没有更好的选择? 之前你可能没有思考根据,现在有了 —— 你会发现,这个看似不起眼的问题,那可是相当地烧脑呢! ## 【附加】 许多有“加薪”的经历,这不是成长率,最多只算得上是成长,因为只是时间的堆砌而已。 许多词汇或概念,足够流行,但未必所有人都知道其本质。 多数人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等机会来了,再去准备。 如何让自己能够时刻保持这种敏感:一是不停提升自己的操作系统,二是及时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