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应用+插件架构,代码干净,二开方便,首家独创一键云编译技术,文档视频完善,免费商用码云13.8K 广告
# 23.20170106你真的没机会? 关键概念:机会、行动、GAFATA、分析能力。 与其后悔当时没抓住机会,不如让未来的自己不后悔,好好把握现在的机会,这才是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 面对越大的机会,人们的行动力越差。 定期持续不断地买入GAFATA,制定自己认为合理的比例和仓位,制定调整仓位的原则,而后对这些原则进行观察、总结与调整。 用自己的知识,用自己的思考,然后用自己的资本“负责任”地进行投资。 一个人的分析能力,最终决定了他能拥有多少财富。尤其在这种信息碎片化的时代,能否抓住主要信息,看清事件背后的真正逻辑,是一个人能否抓住机会的重要标准之一。 ## 【思考】可阅读完正文后思考! 你自己有过什么结论,在你眼里是机会,然后你把握了,而你告诉过的那些人却并没有把握? 有没有人告诉过你什么机会,事后证明那确实是机会的?你当时为什么错过了?如果有教训的话,是什么? 关于文章中的“例子”(GAFATA),你若是有不同意见的话,是什么? ## 【正文】 很多人终生都在抱怨“没有机会”,可事实却总是充满了讽刺意味: > 事实上,总是有足够多的“大机会”就那么“活生生地近在眼前”,只不过,所谓的“错过”,最终只不过是大多数人对此“视而不见”而已…… 这种例子很多很多,但每个拿出来都很可能“看起来不太像好例子”——因为举这种例子的难度在于,举例者要做到的是,“让原本视而不见的东西在举例之后显而易见”……你可以脑补一下这个难度。 而且,一旦我们在讨论机会的时候,就处处都在涉及“可能性”,每个细节都不是“确定的”,都不是“百分之百”。 于是,对那些不熟悉“不确定性推理”的人来说,那举证过程“实在是充满了漏洞”、“实在是可质疑部分太多”,乃至于根本听不进去,看不下去,甚至完全无法跟下去”…… 可我们无论如何都要认真讨论下去,因为我们早就“上了路”,于是,“走下去”是唯一的选择。 如果你回顾过去,一定会发现自己错过了很多机会。你会为此感到惋惜,捶胸顿足也很正常。 但是我们要记住的是: > 这不是终点。 就像很多人会惋惜,没有好好利用大学四年时间,充分打磨一项专业技能,让自己能足够优秀。 我的情况和大家差不多,也没有好到哪里去。我甚至一天都没有从事过与大学专业相关的职业。 但那又怎么样呢?我即便再怎么后悔,也不会发生任何改变。时间还是在飞快地流逝,所以既然上路了,就不要回头。 人们总说“失去了才知道珍惜”,但他们珍惜的往往是失去的东西。对于现有的,依然采取无视的态度。那就只能不停地重复“失去”和“珍惜”的恶性循环。 所以与其后悔当时没抓住机会,不如让未来的自己不后悔,好好把握现在的机会,这才是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 我先“硬着头皮”举一个例子,请你耐心读完——在这个过程中无论产生了怎样的疑惑(怀疑和迷惑),都请先放到一边,仔细读完,然后再反复读几遍,先尽量吸收,然后再分析其中的逻辑,最后再下结论——我的意思是说,你自己的结论。 在我看来,2016 年发生了一件实际上很重大,但大多数人可能并没有相应地给予足够重视的事情: > 互联网真的已经彻底占领了整个世界。经过二十多年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已经完成了它最初的使命——连接所有人。 ![](https://box.kancloud.cn/f92250383d2c6bdf671fdb5f6794ca89_566x424.jpg) Facebook 在 2016 年 6 月底,月活用户数量达到了 16.5 亿——这几乎是全球人口总数的 1/5 以上。在地球的另外一端,微信,在 2016 年 6 月底,月活用户数量达到了 8.03 亿,这接近是全中国人口总数的 3/5。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这成了事实: > 全球所有有消费能力的人,基本上都在网上了…… 在此之前的很长时间里,所谓的“互联网”,只不过是个“小众群体”。1997 年,中国上网用户总数量仅为 62 万人——占人口比例多低,你算算?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统计调查报告,截至 2006 年 6 月 30 日,中国网民数量1.23 亿,是不是依然“小众”? 互联网迅猛发展的这些年里,有若干家公司已然成了巨头,我随便给它们杜撰了一个缩写——GAFATA(上网搜索了一下,Google 竟然有个字体的名字叫做“Gafata”……): > * Google > * Amazon > * Facebook > * Apple > * Tencent > * Alibaba 打个比方,如果,互联网是个“终于建成了的新世界”的话,那么GAFATA就是这个“新世界”里的“房地产巨头公司们”,它们提供一切互联网上商业运转的基础设施与服务,包括数据、云、计算、支付、交易、社交……所以,它们中的每一个都已经彻底占据了“垄断性优势”。于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它们的赚钱能力就是最强,弄不好越来越强…… ![](https://box.kancloud.cn/f34a74336d684440568c24fe44432fc4_566x424.jpg) 最要命的是,它们也在做投资! 凡是互联网上可能出现的新生技术和服务,它们都在“自然而然”地“狮子大张口”——使得众多“早期投资者”们搞来搞去宏观上来看“顶多是分了一小杯羹而已”(哪怕是行业里知名的 VC ,最终也是同样的命运)。 那,这个事实和“机会”,尤其是“财富机会”,有什么关系呢? 首先,这些公司的股票都已经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交易,也就是说,无论是谁,都可以直接去购买(投资)这些公司的股票;其次,这些公司的股票都是“大盘股”,所以,流动性极强,若是你购买了它们的股票,实际上任何时候都可以“变现”;更重要的是,它们很可能会在未来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成长性极强——至于理由么,上面已经尽量完整说明了。 注意上面措辞中的“很可能”这三个字,再怎么“很可能”也不是“一定”,并且,在时间流逝的过程中,这个“很可能”的概率其实也在不断波动,可能振幅还挺大…… 在我看来,GAFATA很可能是每个人都有能力把握的机会——注意,还只是“很可能”,而不是“一定”。 然而,投资 GAFATA的相对风险较低也确实是一个清楚的结论——并且,持有周期越长,系统风险可能越低。 但关于上面那句话里的“每个人”我几乎是确定的——只不过,我相信绝大多数人即便是有人这么告诉他了,他们依然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或者即便是事后想起来自己都不理解的原因,对这个“机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等反应过来的时候,只好慨叹一下:“唉,都是命啊!” 每年都会有新的黑天鹅起飞,还有老的天鹅继续升空。 每当我们听到这些消息,总会兴奋不已,但真正把握住这些机会的人却少之又少。关键在于我们知道之后,要问自己一个问题: > 我该怎么办? 就像罗胖在跨年演讲中说到的那样,不论是白天鹅还是黑天鹅,吃到肚子里才是硬道理。 看到了一个趋势,眼睁睁地看着它从身边溜走,最后在那边惋惜。这样的事情一年年地重复,我们也应该多吸取些经验。 大家不妨再去看一下罗胖的演讲,对照着刚才的问题,仔细考虑一下今年的打算。 ……我想,2026 年的时候,这段文字一定还在网上存在——这是互联网的好处之一。 例子举完了。 注意,这个例子放在这里,不是作为“铁证”存在的,因为我知道这么个事实——虽然我已经尽力说清楚了,可实际上: > 1. 有可能我还有说的不准确的地方; > 2. 有可能我还有说的不完备的地方; > 3. 即便我说清楚了说完备了,还是会有很多人理解不了或者理解错了; > 4. 对另外一些价值观与我不同的人来说,上面的例子很可能在他们看来“漏洞百出”,甚至干脆“千疮百孔”…… 所以,这个例子,在这里只是用来证明一个道理: > 你看,有些(大)机会,就那么明晃晃地站在那里,很多人就是看不见…… “视若无睹”说的就是这种现象,我曾经用过一个更形象的词: > 睁眼瞎。 这是个很形象的词,一双好好的眼睛瞪得老大,却什么也看不到。 不是说只有文盲才算是睁眼瞎。识字了却看不懂文章,还是睁眼瞎。看得懂文章,却分辨不出其中的胡说八道,还是睁眼瞎...... 在不同的时期,“睁眼瞎”的概念都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没有经过认真的思考。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需要打磨自己的认知系统。 不论是你的视觉还是听觉都是先天自带的。但是你的阅读能力、思考方法则是后天打磨的。而这部分能力的锻炼,恰恰是我们杜绝“睁眼瞎”的有效方式。 但是,别急,因为下面的内容才真正重要。 “看见了”又怎样?你以为“看见了机会,机会就是你的吗?” 显然不是的,看见了,只不过是看见了,把握那机会完全是另外一回事儿。 机会越大,看到的人群越会展现出一个奇怪的倾向: > 面对越大的机会,人们的行动力越差。 关于GAFATA,我跟很多人私下说过,我不觉得这是什么值得“保密”的东西,甚至,它的价值就在于:虽然它价值巨大,但它是那么显而易见,它是典型的那种“因为看起来太过简单乃至于总是被忽视、被轻视”的结论。 最为关键的是,这个结论的价值,可以用以下这个公式近似地表达: > 收益等于,本金乘以(1 + 复合年化收益率)的年次方。 也就是说,若是你居然行动了,那你的收益,首先要看那个基数,即,本金金额究竟有多少,其次要看你的投资年限有多长,最后再看复合年化收益率有多高,是百分之十几,还是百分之二十几,还是百分之三十几?严肃的投资者知道,长期复合收益率 25% 以上,就是特别特别高的了——没经验的投资者想要的都是“至少几倍”的收益率。 在我闲着没事儿告知的人群之中,实际上动手操作的人,据我所知并不多。关于这一点,我并不奇怪,因为之前我遇到过更猛的投资品种,也见过更多“反正就是不行动的人”,当然也见过更大比例的“后来慨叹说当时要是再多想想就好了”的人…… 多数人都不会认真对待你的推荐。 这一点并不稀奇,因为大部分人都像我说的一样是“睁眼瞎”。 如果一个东西他真的觉得好,你不推荐他也要回去找;相反如果他内心中并不这么觉得,今天你花大力气推荐给他,他也依然视若无睹。 比如每年新年伊始,都会有很多人忙着减肥。 我个人也有丰富的健身经验,所以偶尔有人问起的时候,我也会积极地给他们建议。但最后真正听取的人,还是少之又少。 所以不要痴迷于寻求别人的意见,即便你得到了真正好的建议,最关键的也还是你要去践行。 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当我想明白投资GAFATA的逻辑之后(其实就上面那一点点的内容),我就开始行动了,定期持续不断地买入GAFATA,制定自己认为合理的比例和仓位,制定调整仓位的原则,而后对这些原则进行观察、总结与调整——觉得这事儿一点都不枯燥,觉得这事儿有意思透了,乐此不疲。到了 2016 年最后一季度,我甚至在香港注册了一个基金,准备专门用来帮自己和社群里的朋友投资共同GAFATA。 所以,永远不要抱怨“没机会”,那是另外一群人做的事情,反正不是我们。 问题在于,即便是看到了机会,并不等于可以“自动掌握机会”,还是要加上持续的思考,加上基于自身思考的行动,才有可能真正把握机会——是“才有可能”,还不一定是“必然”呢,因为总有运气因素存在。 你要做的事情是,用自己的知识,用自己的思考,然后用自己的资本“负责任”地进行投资。负什么责任啊?在浮亏的时候淡定,在浮盈的时候从容,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大多数人并没有合格的知识与判断能力在那资金背后做支撑。 不要向别人问这种问题: > 那我人在中国,怎么买美股啊?(GAFATA 里也有只能在香港股市买到的股票) 为什么不要问这种问题呢?因为这种问题都是应该你自己想办法解决的问题,连这种问题都解决不了,你不仅不及格,甚至是“负分”,没人有任何理由帮你。 我有个朋友,戴汨,愉悦资本的创始合伙人,去年的时候,我帮他转发了一个招聘广告: > 愉悦资本招聘 > > 愉悦资本准备招两名投资分析师,欢迎转发推荐,史上最低要求如下: > > 1. 工作经验:越少越好; > 2. 投资或商业经验:最好没有; > 3. 重点大学,烧脑专业(比如数学物理之类); > 4. 热爱体育,不爱睡觉; > > 简历投递地址:自己琢磨。 这就是他们的招聘广告,当时我看到直接乐了,看到这则广告之后,竟然完全琢磨不明白简历应该投递到哪里去的人,直接就“不合格”,连过滤都不用,因为对那些人来说,连简历都递不出去…… 再想想,愉悦资本招的是什么职位啊?招的是分析师。若是招前台,这么要求有点过分,但若是想要应聘分析师,连个“简历投递地址”都分析(研究)不出来的话,确实应该直接过滤掉,不是吗?这世界就这么简单。 一个人的分析能力,最终决定了他能拥有多少财富。尤其在这种信息碎片化的时代,能否抓住主要信息,看清事件背后的真正逻辑,是一个人能否抓住机会的重要标准之一。 分析能力的打磨是一个长久的功课,不可能在一朝一夕之间有巨大的改变。 如何开始呢?有一个简单的方法: > 不做伸手党。 更简单地说,能用搜索引擎解决的问题,就不要开口向别人询问。 一旦你开始不做伸手党,就会发现自己的分析能力瞬间提高了不少。 这就相当于你突然丢弃了拐杖,虽然开始的时候步履蹒跚,但渐渐你就能够适应不拄拐的日子,并且能够越走越顺。 所以从今天开始,放弃做伸手党,开始磨练自己的分析能力吧。 很多关于投资方面的所谓“问题”,不仅是不值得回答的,甚至是干脆就不应该问别人的——顶多问问 Google,自己再琢磨琢磨,这是基本素质。 同时,请记住: > 在投资领域,你并不需要急于行动。 投资知识的把握,最难的地方在于它实在是“很违背直觉”,所以,形象地讲,不把自己的操作系统“搞个天翻地覆”,是没办法正确实操的。都已经保持了差不多半年的耐心,还怕剩下的半年过得不够快嘛? ## 【附加】 不是说只有文盲才算是睁眼瞎。识字了却看不懂文章,不是睁眼瞎。看得懂文章,却分辨不出其中的胡说八道,还是睁眼瞎。 只会耍嘴皮子的人,永远都会输给踏实地做事的人。 要让你的能力配得上你的野心。 机会本身没有大小之分,能够抓住的都是你的机会,如果没抓住就是别人的。 有概率常识的人,能够更准确地认识这个世界,继而不容易轻易沮丧或放弃。 如果你缺少一些概率常识,就会默认这个世界是确定的。当它只是随机地给你一个结果时,你会觉得这就是注定的结论,进而以偏概全地认识这个世界。 通过打磨自己的各种技能,就是为了杜绝这种认知偏差,能够更接近这个世界的真相。 “钱”这个东西很奇怪,你越是盯着它,反倒越是抓不住。只有你把关注点放到自己身上,它才会主动来找你。 一个人最终能获得多少财富,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他的分析能力。一个拥有分析能力的人,不论他的起点多低,都是有机会再次成功。 放弃做伸手党,开始磨练自己的分析能力,可能通过搜索引擎解决。 人们总说“失去了才知道珍惜”,但他们珍惜的往往是失去的东西。对于现有的,依然采取无视的态度。那就只能不停重复“失去”和“珍惜”的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