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20170203“先发优势”?
关键概念:知识的时间价值、先发优势。
认清自己的能力,知道哪些机会可以把握,哪些机会重来一次也不属于自己,这样才会避免不必要的懊恼和自责。
在做事方面,相比起把事情做对,更重要的是:做正确的事情。
“先发优势”未必是决定性因素,但如果你永远不出发,其实也就谈不上任何“优势”了。
## 【思考】可阅读完正文后思考!
> 1. 在什么事儿上,你“痛心疾首地发现,等我反应过来的时候已经晚了?” 每个人都有的,多罗列几个,然后想想看,自己有没有机会“发现的更早?”
> 2. 有很多的时候,某些“短板”,很可能是自己的幸运——就好像车不好所以才没有开很快结果却因为慢而避开了事故一样。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每个人都会有一些的,罗列出来,然后自己想想看,是不是会得到跟大家一样的结论:“哦,原来我的运气也挺好的!”
> 3. 有的时候,“先发优势”很重要,而另外一些时候,“后发优势”也很重要,那,不管是“先发”还是“后发”,如何才能发挥“优势”呢?这是个需要深入思考,深入观察的问题。
## 【正文】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念头?
我咋才知道呢?
我要是早知道就好了!
其实,这是所有人都有过的念头,不过,很少有人认真反思、认真思考,这样的念头究竟意味着什么,究竟有什么样的影响,若是有不好的影响,又应该如何做才能避免将来受到同样的影响?
上一周的文章里提到过一个事儿:
> 绝大部分人至今都不能自然而然地接受一个简单的事实:钱这个东西,天然就是有利息的。
若钱这个东西天然就是有利息的,那么,知识这个东西是不是也一样天然有“利息”存在的呢?从这个角度望过去,答案是肯定的。可实际上,你能领会在今天这个世界里人们对此无知的程度究竟有多大吗?你这么想就明白了:
> “钱这个东西天然就有利息” 这事儿虽然很多人不能自然地接受,但毕竟,相对于“钱”这个概念,我们的语言文字里还起码有个对应的“利息”这个概念;在我们的语言文字里,对应“知识”的那个本来应该存在的概念是什么呢?——答案是:根!本!没!有!
当一个民族的文化里,没有某个概念对应的词汇时,你是无法让他理解相应的意思的。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这个专栏每次都会用一周的时间,来帮大家厘清一个概念,因为即便我们的语言到位了,对于某些概念还是有很严重的认知偏差。
比如,知识和金钱一样,除了能够产生“利息”之外,同样可以产生“负利息”。
也就是说,当你脑子里的概念不够清晰,甚至干脆是错误的时候,你的知识体系就已经开始产生相应的“负利息”了。
等到某一天,你突然发现的时候,可能已经因为欠下太多的“债”,而自暴自弃、破罐破摔了。
从这一点上来看,我们也能体会到,清晰的概念对于生活质量提升有多么重要的意义。
人们对待知识的态度,实在是比对待金钱的态度狠多了,狠太多了!人类史上,人们一直憎恨收取利息的人,觉得“借钱就借呗,你竟然还邪恶地收利息!” —— 贪婪而又无知的人们总是理直气壮地指责对方贪婪。对于知识,人们的态度竟然(无耻地 )是:
> * 你要给我!
> * 你必须给我!因为知识是全人类的!
> * 你不仅要给我,还要免费!
是哦…… 既然免费,当然就谈不上什么“利息”。事实上,无论在什么文化里都一样,“望文生义”是普遍现象。在英语国家里,无数的人自顾自地把“自由”理解为“免费”,反正都是一个词,“free”!
大部分知识(比如你会计算,甚至你会精确计算概率)都不是可以用来直接赚到钱的,但确实有一些知识是直接有商业价值的 —— 并且,越先知道越受益(前提是,用行动去支撑知识的结论),这就是“知识的时间价值”(就好像“利息”是钱的时间价值一样)。
我个人有特殊的经历,所以对这个问题感受尤其深刻。到了 2017 年 1 月初,比特币价格又到了历史新高,大约 1200美元,几乎相当于 1 盎司黄金的价格。一夜之间,我的手机里充满了这样的消息:
> 早知道买点比特币就好了…… 唉!晚了!
仅仅又过了一周都不到,三天内,比特币价格从最高点人民币 8888 元跌到 5400元 —— 你可以想象这期间在多少人身上发生了历史上发生过无数遍的事情……
“正确的价值”往往在它没被大多数人发现时才是最大的。
很多人嘴里抱怨的:
> 我要是早一点知道……
其实他们想表达的价值,正是过去到现在所体现出的。而这样的“正确”其实没有多大意义,因为这是已经实实在在发生的事情,并且是所有人都知道的。
关键的问题在于,从现在到未来,这种价值是否会一直保持,甚至继续增多。如果你没有能力判断它未来的走势,其实现在的你和当年的你并没有两样。
所以从这个层面上来看,有一些所谓的先发优势是并不属于我们,即便再给我们一次机会,多半也都会错过。
认清自己的能力,知道哪些机会可以把握,哪些机会重来一次也不属于自己,这样才会避免不必要的懊恼和自责。
很多人都说:“李笑来你真幸运,你接触比特币那么早!”实际上呢?实际上,比特币诞生于 2009 年,我 2011 年春节前后才知道这东西…… 又,实际上,在 2011 年春节前后我刚知道比特币的时候,很多人跟 2017 年的人一样在慨叹:“唉!我知道的太晚了!去年这个时候,比特币还几乎白送呢,现在竟然超过 1 美元了!太贵了!唉!早知道就好了……”
事实上,对我来说,真正的幸运,并非来自于“我在 2011 年的时候就知道了比特币”,因为若要如此的话,这世界上至少有十多万人比我更幸运,因为他们比我更早知道了比特币 —— 2010 年的时候,比特币历史上第一次实物交易完成交割,有个哥们用 25,000 个比特币买了一张披萨饼!后来, 从来没听说那个收了两万五千个比特币的兄弟的消息—— 说明,最终那两万五千个比特币他并没留住吧?
我很少有机会以正确的方式与人沟通我那些真正的幸运:
> * 回头看,那当然是机会,可在当时,没人能确定那就是个机会,但我莫名其妙地相信了那个机会(绝对不能装蛋说自己当时已经研究透了 —— 我确实是边买边研究的,并且,在其后的若干年里,一直到现在都在研究,而且总有不算彻底明白的地方);
> * 基于种种过往的知识与经验,我基本上可以通过挣扎比较深入地理解那个机会(百分制的话,自认应该是 75 分以上罢),乃至于还算不上是“拿着火把穿过火药厂”;
> * 那时候,我恰如其分地“富”,因为并没有穷到十几万美元都拿不出来的地步;
那时候,我不缺钱,但实际上也只不过是恰如其分地“穷”。因为我没富到亿万财富的地步——你想想看,若是那时候我已然亿万资产,断然是不大可能对一个总市值不过几千万美元的“股票”感兴趣的(你其实可以把比特币想象成一个“去中心化无人管理的世界银行”的股份)。在 2011 年的时候,我跟很多高人讨论过比特币,很多高人瞬间就明白了它的原理和意义,但他们都只不过是表示“哇!有意思!”(WOW! Amazing!)之后一个都不买,为什么呢?绝对不是因为他们“笨”,而实际上只是因为,那时候比特币还是个特别小的资产 —— 其实,即便是今天,相对于股市上的那些上市公司,比特币 2017 年 1 月份的总市值依然连个“小盘股”都算不上。
最大的幸运,是在 2011 年随后的几年里,我个人一直在成长,以越来越快的速度成长,乃至于终于有一天,“那实在是太大的变化”出现的时候,我竟然有能力“使劲拼一拼居然撑得住”(或者用时髦的说法是“hold”得住)……
这是铁定的事实:“早”本身,根本不是核心价值,因为我们已经知道我们要追求的是“长期增长”,是“长期年化复合增长率”。2011 年年初,很多人在 Twitter 上讨论 Bitcoin,到了 2013 年两次暴涨(后面跟着两次暴跌),不过是两年而已,有多少人在那之后继续持有呢?少之又少,转眼 3 年过去,到了 2016 年年底,大行情再次“貌似”启动的时候,少之又少的持有者里,又有多少“被洗出去”了呢?绝大多数呗!这是天下所有交易市场里天天发生的事件,一点都不稀奇。
很多人之所以觉得“早”是关键因素,就是因为没有想清楚“知识利率”和“金钱利率”之间的区别。
对于金钱,在本金和利率固定的情况下,你的时间越长,产生的利息自然也越多。所以这时候,早出发的人当然有明显的“先发优势”。
但是知识则不同,它的利率并不固定,而取决于你自己。
就像我们说过的,在某一个时期你的能力和知识能够产生的其实是“负利率”,那么这时你投入的越多,损失的也越多。
想明白这个道理之后,就不用再纠结于自己是不是出发得足够“早”。因为即便你出发的早,也未必能比别人先到,出发后的增长率,以及相应的持续时间才是关键因素。
在回顾历史的时候,一切都是确定的,所以对那些没有能力展望未来的人来说,幻觉“自然”产生:如果我那么做,我一定会有这样的结果!事实很残酷:实际上,即便他们曾经有机会那么做了,后面的结果很可能依然不会出现。
在展望未来的时候,没有任何事情是“理所当然”的,总是有哪怕一丝丝的不确定,都可能以几何级数的量级放大恐惧的效果——并且,还有另外一个因素,那就是每个判断和决策所涉及到的金额。所涉及到的金额越大,越影响判断。一个可以用来类比的例子是,那些打斯诺克国际联赛的选手们,在家里练习的时候,随随便便就能打出满贯分数,可最终,到了 16 强阶段之后,很少有选手能打出满贯,为什么呢?因为所涉及到的奖金太高了,所涉及到的荣誉太大了,
乃至于,形成了无形的巨大压力(too much at stake)…… 所以,“想想”真的挺容易的,可若是实际真的做到,就是难上加难的。
所以,作为投资者,任何时候都要明白,在这个领域里,一切“自以为是的自高自大”都只不过是“还没走到那个地步”而已,绝大多数到时候就明白自己究竟有多差多弱了——当然,这世界的真正残酷在于,它实际上根本不给那些人“到时候”的机会,也因为那样的人就不可能走到那个地步。
很多事情嘴上说说都很容易,但要真正做好不见得有那么简单。
这也是为什么,我会隔三差五的提醒大家多问自己一个问题:
> 什么更重要?
现在看起来理所当然的事情,在过去的那个时间点是否有它的合理性?这多半取决于你是否经常问自己上面的问题。
在做事方面,相比起把事情做对,更重要的是:做正确的事情。
因为只要这件事情大体上是正确的,即便你出发的比别人晚一些,做的效率不够高,最终也能获得相应的回报。
所以与其平时总在抱怨错过的机会,不如把注意力和时间用来回答上述的问题上。
我写这个栏目,面对的是“初级投资者”,或者干脆是“未来可能的投资者”,所以,有时候会显得“过分模糊”,因为人在一些事儿上毕竟是那种“不撞南墙不回头”的愣蛋子。接下来,我就给你们举一个“成熟之后依然愣头愣脑”的例子。
风险投资,是投资创业公司的“早期”阶段(上市之前的阶段);与之相对,股票市场常常被称为“二级市场”——那么,“一级市场”的投资收益是不是普遍更高呢?答案是,并非如此。
虽然,普遍认为,风险投资机构的从业者,是“相对更为精英”的群体,他们的职业本身就是“占据先机”。根据Cambridge Associates 的统计结果,数据表明,在美国的风险投资行业之中,大约 3% 的风险投资机构(Venture Capitals)“夺取”了整个行业 95% 的回报,而且,处于头部的 3% 公司长期组成变化不大,就那么几家。接下来,如果你把表现最好的前 29 个基金去掉,那么剩下的 500 多个基金累计投资 1600 亿美元,最后只拿回 850 亿美元……
也就是说,接近 95% 的风险投资机构十年的长期业绩其实是“亏掉一半多的钱”!
假设(仅仅是假设而已),如果,那些投资者直接在 2012 年把那 1600 亿美元换成了 Facebook 股票,而后一直持有从不交易,到了 2015 年,即,三年之后,这些投资的涨幅是多少呢?大约应该是 301.33%……倒不用问他们为什么不那么做,我们在这里只想问一个问题,“等到 Facebook 已经上市了之后再投资它,晚吗?” 答案明显是,“一点儿也不晚啊!”
这里还有个明显的差异:Facebook 早期,是普通人能遇到且能有机会投资的吗?显然不是,那是彼得·蒂尔(们)的机会,他们的基金,长期属于前 3% 里的前三名…… 那样的机会我们普通人竟然想要就是实际上的贪婪。 Facebook 上市后,普通人都可以买了,若是我们没买,那只能是我们自己的问题。
很多的时候,人们懂了一个道理之后,就妄想把它应用到任何地方,手里有个锤子看着啥都觉得那是个钉子…… 不要笑话别人,每个人可能都是这样的,不是在这个领域就是在那个领域,时不时就掉进同样的陷阱 —— 那个陷阱有化身无数的本领。
你看,有多少人听说并理解了“先发优势”这个概念之后,就认为什么事儿都得必须有“先发优势”才行,全然忘了其实“先发优势”只不过是“优势”的一种,并且,有些时候,“后发优势”可能更厉害。
2016 年年底的时候,我要求我的开发团队搞一个“收费讲座工具”出来,两周后,搞出来了,一个微信服务号,叫“一块听听”,上线一个月内,付费用户累计 29 万人,日活用户 3.2 万,累计交易额 303 万元人民币…… 看起来不错,可实际上,刚开始的时候,技术团队是集体反对我的 —— 因为“已经有太多类似的工具了!我们根本没有先发优势!” 我问他们,他们所知道的最早的同类产品是哪一个,等他们回答完之后,我告诉他们,还有个他们都不知道的更早的同类产品,一个 APP,在当时已经解散三个多月了…… 所以,先发可能是优势,也可能是劣势——可能恰恰因为太早了才乃至于没熬到明天。
所以你看,早不早根本不重要,关键在于对不对,事实上,更关键的点在于,是否是长期对?于是,以后你就不用有幻觉了,“好像若是你早点知道你会不一样似的”…… 首先要接受现实,“刚刚才知道”就是冷冰冰的现实,而后是个好消息,其实后发也可能有优势,看情况而已。
最后还要提醒大家一句:
> “早”不是关键因素,但你不能永远不出发。
我们之前说过,对于有些人来说“找借口”就是生活的刚需。这周的文章,稍不留神就会成为他们迟迟不行动的结果。
既然“早出发”不一定有优势,那我就一拖再拖,永不践行。相信我,一定会有人以此为借口,为自己的不作为开脱。
这也是为什么我总在专栏里强调“践行”二字。
不论任何事情,只要开始做,就会有相应的回报。而这周的话题只是为了告诉大家,“先发优势”未必是决定性因素,但如果你永远不出发,其实也就谈不上任何“优势”了。
## 【附加】
知识和金钱一样,才能产生利息。也都可以产生负利息。那些占据了你脑容量,但模糊不清定义不准的概念和知识,每天产生的就是负利息。
认清自己的能力,知道哪些错过的机会可以把握,哪些机会即便重来一次也未必以属于自己,这样才可以脚踏实地地面对今后的机遇。
机会有时候就是这样,等到你各方面足够好的时候,它就会“突然”出现。当你没有足够能力把握它时,那机会根本就不属于你。
有些活在未来的高手,不光能够想到未来的发展,更能等到合适的时机,才真正采取行动。
知识的利率多半是由你来制定的。
复盘现在的成功人士,他们多半未必是最早出发的那些人。他们只是刚好在正确的时间,出现在正确的位置,并且有能力把事情做对。
摒弃“我一定要早出发”这样的想法之后,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到自身上,不会再浪费时间纠结过去。把握下一次机会的最关键因素。
“做正确的事情”远比“早点开始做”要重要得多。只要你做的事情是正确的,即便你的起点比别人低,效率没有别人高,也依然有机会获得不错的回报。
不要为“表面的损失”而懊恼,真正重要的是:想清楚损失的原因。我为什么错过?更加清楚地认识自己,纠正过去的认知偏差,把握住下次的机遇。
找借口“反正‘早’也不是决定因素,那我再拖延一点也没关系”。“不出发”一定称不上是优势,甚至是劣势。
早出发的人未必能够获得“先发优势”,但如果你永远不出发,那所有的优势都将是别人的。
学英语,锻炼身体,打磨元认知能力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正确的事情”。在这方面的投入,永远不算晚,也一定会在一段时间之后有所收获。
- 通往财富自由之路精细笔记
- 00.20160727理解真正的“财富自由”
- 00.20160729出售时间的三条铁律
- 01.20160801阻碍财富自由的三大坑
- 01.20160805我们最重要的财富是“注意力”
- 02.20160812付费就是捡便宜
- 03.20160819人生最重的枷锁是“安全感”
- 04.20160826生活的根基“活有未来”
- 05.20160902遇到贵人的方法
- 06.20160909关于“资本”
- 07.20160916关于“落后”
- 08.20160923从平庸走向卓越的最佳策略:“多维竞争”
- 09.20160930认识“元认知能力”
- 10.20161007提高元认知能力的方法
- 11.20161014“万能钥匙”
- 12.20161021“坚持”与“毅力”
- 13.20161028“错过”
- 14.20161104这个世界是有生命的
- 15.20161111彻底戒掉“抱怨”
- 16.20161118看见别人的好才能获得新生
- 17.20161125正确本身的价值
- 18.20161202什么决定你的命运
- 19.20161209“自我驱动力”
- 20.20161216认知、选择、培养正确的刚需
- 21.20161223投资的刚需是避险
- 22.20161230尊重资本量级的差异
- 23.20170106你真的没机会?
- 24.20170113开始投资活动的条件
- 25.20170120你能准确预测股票?
- 26.20170127贪婪与诱惑
- 27.20170203“先发优势”?
- 28.20170210全部押上意味着什么?
- 29.20170217最简单的安全投资策略是“定投”
- 30.20170224“长期”
- 31.20170303如何获得“双倍”的薪水或收入
- 32.20170310做个正常“时间买卖”
- 33.20170317关于“写作”
- 34.20170324决定“你的价格”的要素
- 35.20170331关于“选择的方法”
- 36.20170407关于“成长率”
- 37.20170414“提高成长率”
- 38.20170421关于“知识”
- 39.20170428关于“智商”
- 40.20170505关于“速成”
- 41.20170512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重复&希望
- 42.20170519成为配得上希望的那个人
- 43.20170526认知升级最重要的工具“践行”
- 44.20170602一个人生的作弊器“学习能力”
- 45.20170609投资世界里的最基本技能:趋势判断
- 46.20170616投资的世界“镜像世界”
- 47.20170623“精明的时间买卖”
- 48.20170630最好的个人商业模式
- 49.20170707人生的终极问题到底是什么?
- 50.20170714应用“原则”在关键时刻作出正确的选择
- 51.20170721关于“提问”的智慧
- 52.20170728关于“执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