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AI智能体构建引擎,智能编排和调试,一键部署,支持私有化部署方案 广告
在前面两期月报中,我们详细介绍了 InnoDB redo log 和 undo log 的相关知识,本文将介绍 InnoDB 在崩溃恢复时的主要流程。 本文代码分析基于 MySQL 5.7.7-RC 版本,函数入口为 `innobase_start_or_create_for_mysql`,这是一个非常冗长的函数,本文只涉及和崩溃恢复相关的代码。 在阅读本文前,强烈建议翻阅我们之前的两期月报: 1. [MySQL · 引擎特性 · InnoDB undo log 漫游](http://mysql.taobao.org/monthly/2015/04/01/) 2. [MySQL · 引擎特性 · InnoDB redo log漫游](http://mysql.taobao.org/monthly/2015/05/01/) ## 初始化崩溃恢复 首先初始化崩溃恢复所需要的内存对象: ~~~ recv_sys_create(); recv_sys_init(buf_pool_get_curr_size()); ~~~ 当InnoDB正常shutdown,在flush redo log 和脏页后,会做一次完全同步的checkpoint,并将checkpoint的LSN写到ibdata的第一个page中(`fil_write_flushed_lsn`)。 在重启实例时,会打开系统表空间ibdata,并读取存储在其中的LSN: ~~~ err = srv_sys_space.open_or_create( false, &sum_of_new_sizes, &flushed_lsn); ~~~ 上述调用将从ibdata中读取的LSN存储到变量flushed_lsn中,表示上次shutdown时的checkpoint点,在后面做崩溃恢复时会用到。另外这里也会将double write buffer内存储的page载入到内存中(`buf_dblwr_init_or_load_pages`),如果ibdata的第一个page损坏了,就从dblwr中恢复出来。 > Tips:注意在MySQL 5.6.16之前的版本中,如果InnoDB的表空间第一个page损坏了,就认为无法确定这个表空间的space id,也就无法决定使用dblwr中的哪个page来进行恢复,InnoDB将崩溃恢复失败(bug#70087), > 由于每个数据页上都存储着表空间id,因此后面将这里的逻辑修改成往后多读几个page,并尝试不同的page size,直到找到一个完好的数据页, (参考函数`Datafile::find_space_id()`)。因此为了能安全的使用double write buffer保护数据,建议使用5.6.16及之后的MySQL版本。 ## 恢复truncate操作 为了保证对 undo log 独立表空间和用户独立表空间进行 truncate 操作的原子性,InnoDB 采用文件日志的方式为每个 truncate 操作创建一个独特的文件,如果在重启时这个文件存在,说明上次 truncate 操作还没完成实例就崩溃了,在重启时,我们需要继续完成truncate操作。 这一块的崩溃恢复是独立于redo log系统之外的。 对于 undo log 表空间恢复,在初始化 undo 子系统时完成: ~~~ err = srv_undo_tablespaces_init( create_new_db, srv_undo_tablespaces, &srv_undo_tablespaces_open); ~~~ 对于用户表空间,扫描数据目录,找到 truncate 日志文件:如果文件中没有任何数据,表示truncate还没开始;如果文件中已经写了一个MAGIC NUM,表示truncate操作已经完成了;这两种情况都不需要处理。 ~~~ err = TruncateLogParser::scan_and_parse(srv_log_group_home_dir); ~~~ 但对用户表空间truncate操作的恢复是redo log apply完成后才进行的,这主要是因为恢复truncate可能涉及到系统表的更新操作(例如重建索引),需要在redo apply完成后才能进行。 ## 进入redo崩溃恢复开始逻辑 入口函数: `c err = recv_recovery_from_checkpoint_start(flushed_lsn);` 传递的参数flushed_lsn即为从ibdata第一个page读取的LSN,主要包含以下几步: Step 1: 为每个buffer pool instance创建一棵红黑树,指向`buffer_pool_t::flush_rbt`,主要用于加速插入flush list (`buf_flush_init_flush_rbt`); Step 2: 读取存储在第一个redo log文件头的CHECKPOINT LSN,并根据该LSN定位到redo日志文件中对应的位置,从该checkpoint点开始扫描。 在这里会调用三次`recv_group_scan_log_recs`扫描redo log文件: 1\. 第一次的目的是找到MLOG_CHECKPOINT日志 MLOG_CHECKPOINT 日志中记录了CHECKPOINT LSN,当该日志中记录的LSN和日志头中记录的CHECKPOINT LSN相同时,表示找到了符合的MLOG_CHECKPOINT LSN,将扫描到的LSN号记录到 `recv_sys->mlog_checkpoint_lsn` 中。(在5.6版本里没有这一次扫描) MLOG_CHECKPOINT在[WL#7142](http://dev.mysql.com/worklog/task/?id=7142)中被引入,其目的是为了简化 InnoDB 崩溃恢复的逻辑,根据WL#7142的描述,包含几点改进: 1. 避免崩溃恢复时读取每个ibd的第一个page来确认其space id; 2. 无需检查$datadir/*.isl,新的日志类型记录了文件全路径,并消除了isl文件和实际ibd目录的不一致可能带来的问题; 3. 自动忽略那些还没有导入到InnoDB的ibd文件(例如在执行IMPORT TABLESPACE时crash); 4. 引入了新的日志类型MLOG_FILE_DELETE来跟踪ibd文件的删除操作。 这里可能会产生的问题是,如果MLOG_CHECKPOINT日志和文件头记录的CHECKPOINT LSN差距太远的话,在第一次扫描时可能花费大量的时间做无谓的解析,感觉这里还有优化的空间。 在我的测试实例中,由于崩溃时施加的负载比较大,MLOG_CHECKPOINT和CHECKPOINT点的LSN相差约1G的redo log。 2\. 第二次扫描,再次从checkpoint点开始重复扫描,存储日志对象 日志解析后的对象类型为`recv_t`,包含日志类型、长度、数据、开始和结束LSN。日志对象的存储使用hash结构,根据 space id 和 page no 计算hash值,相同页上的变更作为链表节点链在一起,大概结构可以表示为: ![recv hash 结构](https://box.kancloud.cn/2015-09-24_560396dc0fe39.png) 扫描的过程中,会基于MLOG_FILE_NAME 和MLOG_FILE_DELETE 这样的redo日志记录来构建`recv_spaces`,存储space id到文件信息的映射(`fil_name_parse` –> `fil_name_process`),这些文件可能需要进行崩溃恢复。(实际上第一次扫描时,也会向`recv_spaces`中插入数据,但只到MLOG_CHECKPOINT日志记录为止) > Tips:在一次checkpoint后第一次修改某个表的数据时,总是先写一条MLOG_FILE_NAME 日志记录;通过该类型的日志可以跟踪一次CHECKPOINT后修改过的表空间,避免打开全部表。 > 在第二次扫描时,总会判断将要修改的表空间是否在`recv_spaces`中,如果不存在,则认为产生列严重的错误,拒绝启动(`recv_parse_or_apply_log_rec_body`) 默认情况下,Redo log以一批64KB(RECV_SCAN_SIZE)为单位读入到`log_sys->buf`中,然后调用函数`recv_scan_log_recs`处理日志块。这里会判断到日志块的有效性:是否是完整写入的、日志块checksum是否正确, 另外也会根据一些标记位来做判断: * 在每次写入redo log时,总会将写入的起始block头的flush bit设置为true,表示一次写入的起始位置,因此在重启扫描日志时,也会根据flush bit来推进扫描的LSN点; * 每次写redo时,还会在每个block上记录下一个checkpoint no(每次做checkpoint都会递增),由于日志文件是循环使用的,因此需要根据checkpoint no判断是否读到了老旧的redo日志。 对于合法的日志,会拷贝到缓冲区`recv_sys->buf`中,调用函数`recv_parse_log_recs`解析日志记录。 这里会根据不同的日志类型分别进行处理,并尝试进行apply,堆栈为: ~~~ recv_parse_log_recs --> recv_parse_log_rec --> recv_parse_or_apply_log_rec_body ~~~ 如果想理解InnoDB如何基于不同的日志类型进行崩溃恢复的,非常有必要细读函数`recv_parse_or_apply_log_rec_body`,这里是redo日志apply的入口。 例如如果解析到的日志类型为MLOG_UNDO_HDR_CREATE,就会从日志中解析出事务ID,为其重建undo log头(`trx_undo_parse_page_header`);如果是一条插入操作标识(MLOG_REC_INSERT 或者 MLOG_COMP_REC_INSERT),就需要从中解析出索引信息(`mlog_parse_index`)和记录信息(`page_cur_parse_insert_rec`);或者解析一条IN-PLACE UPDATE (MLOG_REC_UPDATE_IN_PLACE)日志,则调用函数`btr_cur_parse_update_in_place`。 第二次扫描只会应用MLOG_FILE_*类型的日志,记录到`recv_spaces`中,对于其他类型的日志在解析后存储到哈希对象里。然后调用函数`recv_init_crash_recovery_spaces`对涉及的表空间进行初始化处理: * 首先会打印两条我们非常熟悉的日志信息: ~~~ [Note] InnoDB: Database was not shutdown normally! [Note] InnoDB: Starting crash recovery. ~~~ * 如果`recv_spaces`中的表空间未被删除,且ibd文件存在时,则表明这是个普通的文件操作,将该table space加入到`fil_system->named_spaces`链表上(`fil_names_dirty`),后续可能会对这些表做redo apply操作; * 对于已经被删除的表空间,我们可以忽略日志apply,将对应表的space id在`recv_sys->addr_hash`上的记录项设置为RECV_DISCARDED; * 调用函数`buf_dblwr_process()`,该函数会检查所有记录在double write buffer中的page,其对应的数据文件页是否完好,如果损坏了,则直接从dblwr中恢复; * 最后创建一个临时的后台线程,线程函数为`recv_writer_thread`,这个线程和page cleaner线程配合使用,它会去通知page cleaner线程去flush崩溃恢复产生的脏页,直到`recv_sys`中存储的redo记录都被应用完成并彻底释放掉(`recv_sys->heap == NULL`) 3\. 如果第二次扫描hash表空间不足,无法全部存储到hash表中,则发起第三次扫描,清空hash,重新从checkpoint点开始扫描。 hash对象的空间最大一般为buffer pool size - 512个page大小。 第三次扫描不会尝试一起全部存储到hash里,而是一旦发现hash不够了,就立刻apply redo日志。但是…如果总的日志需要存储的hash空间略大于可用的最大空间,那么一次额外的扫描开销还是非常明显的。 简而言之,第一次扫描找到正确的MLOG_CHECKPOINT位置;第二次扫描解析 redo 日志并存储到hash中;如果hash空间不够用,则再来一轮重新开始,解析一批,应用一批。 三次扫描后,hash中通常还有redo日志没有被应用掉。这个留在后面来做,随后将`recv_sys->apply_log_recs` 设置为true,并从函数`recv_recovery_from_checkpoint_start`返回。 对于正常shutdown的场景,一次checkpoint完成后是不记录MLOG_CHECKPOINT日志的,如果扫描过程中没有找到对应的日志,那就认为上次是正常shutdown的,不用考虑崩溃恢复了。 > Tips:偶尔我们会看到日志中报类似这样的信息: > “The log sequence number xxx in the system tablespace does not match the log sequence number xxxx in the ib_logfiles!” > 从内部逻辑来看是因为ibdata中记录的lsn和iblogfile中记录的checkpoint lsn不一致,但系统又判定无需崩溃恢复时会报这样的错。单纯从InnoDB实例来看是可能的,因为做checkpint 和更新ibdata不是原子的操作,这样的日志信息一般我们也是可以忽略的。 ## 初始化事务子系统(trx_sys_init_at_db_start) 这里会涉及到读入undo相关的系统页数据,在崩溃恢复状态下,所有的page都要先进行日志apply后,才能被调用者使用,例如如下堆栈: ~~~ trx_sys_init_at_db_start --> trx_sysf_get --> ....->buf_page_io_complete --> recv_recover_page ~~~ 因此在初始化回滚段的时候,我们通过读入回滚段页并进行redo log apply,就可以将回滚段信息恢复到一致的状态,从而能够 “复活”在系统崩溃时活跃的事务,维护到读写事务链表中。对于处于prepare状态的事务,我们后续需要做额外处理。 关于事务如何从崩溃恢复中复活,参阅4月份的月报 “[MySQL · 引擎特性 · InnoDB undo log 漫游](http://mysql.taobao.org/monthly/2015/05/01/)“最后一节。 ## 应用redo日志(`recv_apply_hashed_log_recs`) 根据之前搜集到`recv_sys->addr_hash`中的日志记录,依次将page读入内存,并对每个page进行崩溃恢复操作(`recv_recover_page_func`): * 已经被删除的表空间,直接跳过其对应的日志记录; * 在读入需要恢复的文件页时,会主动尝试采用预读的方式多读点page (`recv_read_in_area`),搜集最多连续32个(RECV_READ_AHEAD_AREA)需要做恢复的page no,然后发送异步读请求。 page 读入buffer pool时,会主动做崩溃恢复逻辑; * 只有LSN大于数据页上LSN的日志才会被apply; 忽略被truncate的表的redo日志; * 在恢复数据页的过程中不产生新的redo 日志; * 在完成修复page后,需要将脏页加入到buffer pool的flush list上;由于innodb需要保证flush list的有序性,而崩溃恢复过程中修改page的LSN是基于redo 的LSN而不是全局的LSN,无法保证有序性;InnoDB另外维护了一颗红黑树来维持有序性,每次插入到flush list前,查找红黑树找到合适的插入位置,然后加入到flush list上。(`buf_flush_recv_note_modification`) ## 完成崩溃恢复(`recv_recovery_from_checkpoint_finish`) 在完成所有redo日志apply后,基本的崩溃恢复也完成了,此时可以释放资源,等待recv writer线程退出 (崩溃恢复产生的脏页已经被清理掉),释放红黑树,回滚所有数据词典操作产生的非prepare状态的事务 (`trx_rollback_or_clean_recovered`) ### 无效数据清理及事务回滚: 调用函数`recv_recovery_rollback_active`完成下述工作: * 删除临时创建的索引,例如在DDL创建索引时crash时的残留临时索引(`row_merge_drop_temp_indexes()`); * 清理InnoDB临时表 (`row_mysql_drop_temp_tables`); * 清理全文索引的无效的辅助表(`fts_drop_orphaned_tables()`); * 创建后台线程,线程函数为`trx_rollback_or_clean_all_recovered`,和在`recv_recovery_from_checkpoint_finish`中的调用不同,该后台线程会回滚所有不处于prepare状态的事务。 至此InnoDB层的崩溃恢复算是告一段落,只剩下处于prepare状态的事务还有待处理,而这一部分需要和Server层的binlog联合来进行崩溃恢复。 ## Binlog/InnoDB XA Recover 回到Server层,在初始化完了各个存储引擎后,如果binlog打开了,我们就可以通过binlog来进行XA恢复: * 首先扫描最后一个binlog文件,找到其中所有的XID事件,并将其中的XID记录到一个hash结构中(`MYSQL_BIN_LOG::recover`); * 然后对每个引擎调用接口函数`xarecover_handlerton`, 拿到每个事务引擎中处于prepare状态的事务xid,如果这个xid存在于binlog中,则提交;否则回滚事务。 很显然,如果我们弱化配置的持久性(`innodb_flush_log_at_trx_commit != 1` 或者 `sync_binlog != 1`), 宕机可能导致两种丢数据的场景: 1. 引擎层提交了,但binlog没写入,备库丢事务; 2. 引擎层没有prepare,但binlog写入了,主库丢事务。 即使我们将参数设置成`innodb_flush_log_at_trx_commit =1` 和 `sync_binlog = 1`,也还会面临这样一种情况:主库crash时还有binlog没传递到备库,如果我们直接提升备库为主库,同样会导致主备不一致,老主库必须根据新主库重做,才能恢复到一致的状态。针对这种场景,我们可以通过开启semisync的方式来解决,一种可行的方案描述如下: 1. 设置双1强持久化配置; 2. 我们将semisync的超时时间设到极大值,同时使用semisync AFTER_SYNC模式,即用户线程在写入binlog后,引擎层提交前等待备库ACK; 3. 基于步骤1的配置,我们可以保证在主库crash时,所有老主库比备库多出来的事务都处于prepare状态; 4. 备库完全apply日志后,记下其执行到的relay log对应的位点,然后将备库提升为新主库; 5. 将老主库的最后一个binlog进行截断,截断的位点即为步骤3记录的位点; 6. 启动老主库,那些已经传递到备库的事务都会提交掉,未传递到备库的binlog都会回滚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