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组块的作用及自我意识的尴尬处境
关于组块,要探讨的最后一点是:当我们获得组块以后,我们该怎么做呢?最好的方法是不要理会它们,至少不要理会所有其他组块,而只关注那些我们目前急需处理的高层次的组块。
意识的主要目的,一是处理某些很新或很复杂的任务中,这些任务是简单的无意识无法处理的;另一个目的是革新,在工作记忆里发现模式,这样才能优化重要的目标。但当这些任务大量进入意识空间时,情况就不大妙了。首先,由于我们要同时分析每一项任务,工作效率很可能比通过习惯完成任务的效率低。其次,还有一个能源利用的问题:运行意识需要大脑皮层参与大量积极的活动,需要的能量比运用无意识的习惯多很多。所以,运用意识处理那些不属于意识主要目的的任务,是一种浪费。意识的主要任务是发现一些潜在的重要机会,从而使我们的精神世界更高效地运作。
一些组块对我们的无意识来说太复杂了,其作用是引导意识完成某一个具体的目标。例如,如果我想对电脑做一个不算小的改动(如调整显示器的分辨率),我知道具体操作步骤,每一个步骤都要意识的参与才能完成。但是,当意识关注其他事情,我们已知的大部分信息就会隐退,如我走了很久而完全忽略了周围的环境,或是开车的时候在做白日梦。
这就好像我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缓慢的、慎重的意识系统,这个系统的任务是觉察新的或复杂的、包含模式的信息形式,并发现信息结构,以此建立组块;另一种是快速、自动、几乎无意识的系统,这个系统利用意识之前形成的组块进行运作。
这两种方式让人想起自然界的一个现象:在稳定的基因特性与混乱的革新之间找到平衡点。如果一个有机体能很好地应付环境,那么基因突变的可能性就很低。在这个稳定时期,像线虫这样的有机体就会更多依赖忠实的复制。它们实际上寄希望于之前建立在DNA基础上的“信念”,而抵制任何改变。但是如果生存压力加大,需要革新来保证后代的生存,这时基因突变的几率会增大,或者有机体会选择性繁殖的方式,期望在下一代身上产生新的成功的基因特性。换句话说,为了找到一个解决当前难题的间接的方法,需要采用一种更灵活、更大胆的方式。
基因与意识处理方式的相似性不只是表面上的。它们面对的是同一个问题:该如何在信息处理过程中出现的稳定与混乱两种情况中做选择?理想的对策是:在一切顺利的情况下,力求稳定;但生命受到威胁时,则倾向混乱、革新。
意识组块与无意识自动处理过程相互作用,目的是同时利用信息处理的两种方式。一种方式将意识看作革新机器,当面临绝境、需要新思想改变状况时,选择混乱的一边。但是,与基因的方法不同,意识是以相对安全的、经过引导的方式,实行半混乱的探查,只接受那些明显有益于有机体的深刻见解,这些见解或是提高有机体对世界的认知能力,或是提高有机体的行为能力。一旦这些革新组块被发现,就会逐渐添加到认知体系相对稳定的那部分中(大多属于无意识范围)。
这种观点强调了意识的进化优势。不可否认,意识很耗资源,因为意识需要大脑中最耗能源的区域参与运作。然而,由此产生的能源的节省远远超过了最初消耗掉的能源,因为我们可以更高效地完成任务,并发现一些新的聪明的技巧,能使我们避开威胁,获得回报。
从整体上看,意识与无意识的劳动分工很有效,但是如果我们将这两种方式混淆起来,就会把事情弄得一团糟。当我们刻意地去注意那些已经熟练掌握的技能或记忆时,就会发生糟糕的结果。然而,偶尔以这种方式运作意识对我们很重要,因为我们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发现一些习惯的错误并加以改正。但很多时候,将意识和无意识混淆会导致失败,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过于关注“自我意识”。
例如,在打网球时,如果你专注于正手击球的每一个细微的动作,就不能流畅地做这个动作。因为你让工作记忆超载了,工作记忆被压垮了。夸张点说,你在工作记忆里存放了正手击球动作序列中的第1个、第8个、第12个、第15个分解动作,这使得整个动作很笨拙,完全不像1分钟前没有意识参与的情况下做的动作那么流畅。
你可能会重新进入一种状态,开始质疑、分析每个动作,这种状态是在追求新的信息,以及新的、有效的思维与行为模式。此时你拒绝之前建立起来的关于击球动作的信息,而去寻找新模式。你会更加注意自己的动作,可能会重新掌握或调整正手击球的技术,但代价是将之前正手击球运动记忆的组块弃之不用。
有足够的实验证据证明这种双模式的存在:意识在开始的时候对复杂的学习来说是必需的,但是在经验获取后,意识反而会阻碍自动的处理过程。沙恩·贝洛克(Sian Beilock)和他的同事做了一系列实验,测试注意可以操控打高尔夫球的成绩。如果让高尔夫高手将注意集中在球杆的挥动上,那么打出去的球离洞的距离会很远,相比之下,注意被其他事情(如在一阵嘟嘟声中分辨某种特定的声音)分散时,打出去的球离洞的距离要近很多。这个实验结果与对初学者所做的测验的结果完全相反:让初学者注意挥杆的动作,比起分散他们的注意力,前者能让初学者更准确地完成挥杆动作。对其他动作(如足球、棒球甚至盲打)的测验,得到相似的结果。
但是,除去意识系统的这些不同寻常的小毛病,组块的作用确实使我们在各个领域取得了成绩,只要我们肯花时间的话。以正确的方式进行几个小时的训练,能使我们的工作记忆发现与任务相关的微妙而复杂的模式。
我们能够有意识地运用组块,在灵光一闪中发现重要规则;或者经过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耐心地积累各种层次的知识。这两种情况在人类历史上都给我们带来进步和成就。
人类的好奇心,加上发现模式的才能,给我们带来了不可思议的科学技术成果。我认为,如果不具备发现隐藏结构的能力,最有才华的艺术家、作家、音乐家都不可能取得任何成就。这些领域的天才不仅靠天生的能力,还通过多年集中注意、刻苦训练,发现并建立比其他人更为深刻的意识组块。
- 推荐序一
- 推荐序二
- 译者序
- 前言
- 第1章 哲学视域下的意识难题
- 技术层面的心电感应
- 哲学与科学的对抗
- 笛卡尔与身心二元论
- 幽灵离去的现代
- 感觉的不可穿透性
- 程序有感觉吗
- 计算机真的能懂中文吗
- 已知世界中最为复杂的对象——人类大脑
- 人造意识案例
- 主观性地位的削弱
- 人类不屈不挠的精神
- 第2章 大脑进化简史:思维的科学
- 大自然的第一课是失败
- 进化的本质
- 复制复杂的化学结构与叛逆的后代
- 生活在混乱边缘
- RNA与DNA
- 具有普遍性的基因语言
- 逆境中的革新
- 保持基因活力的三种方式——基因突变、性繁殖与死亡
- 激发基因活力的其他途径
- 合作和不同层次的信息处理
- 天才的细胞
- 内在进化
- 大脑的计算功能
- 广阔的内在世界
- 第3章 冰山一角:无意识的局限性
- 一次失去意识的经历
- 大脑的进化过程
- 无意识状态下神经元的同步性
- 无意识状态下能学到什么
- 无意识真的比意识优越吗
- 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
- 无意识掌控大局
- 我们有选择的自由吗
- 奔向自由意志
- 第4章 关注模式:意识的内容
- 出神的危险性
- 注意汇集原始数据以建构经验
- 视而不见的现象
- 一个更明亮、更富生气的世界
- 思维的原子
- 激烈的神经元战争
- 意识的形成
- 对情感价值的过高评价
- 意识的层次
- 最多只有4个意识隔间
- 每个意识隔间都能处理极其复杂的对象
- 贬低经验的丰富性?
- 组块与意识
- 语言仅仅只是一种意识组块吗
- 组块的作用及自我意识的尴尬处境
- 第5章 意识神经科学
- 扎加尼加的一次经历
- 大脑产生意识
- 打开意识的闸门
- 盲视——意识神经科学的死胡同
- 通往意识的视觉通道
- 前额叶-顶叶网络与意识的关系
- 前额叶-顶叶网络受损的患者的情况
- 忽视现象
- 前额叶-顶叶网络受损导致意识水平下降
- 前额叶-顶叶网络的功能
- 前额叶-顶叶网络、意识及组块的关系
- 和谐的经验
- 各种意识理论
- 解释经验
- 第6章 解读动物的意识
- 温柔的黑猩猩与反复无常的倭黑猩猩
- 狡猾的乌鸦
- 动物有自我意识吗
- 根据赌博性选择判断有无意识
- 动物的组块能力
- 婴儿的意识
- 以大脑生理特征衡量动物的意识水平
- 章鱼的意识水平
- 量化意识
- 伦理学意义
- 经验的质量与数量
- 第7章 游走在脆弱的意识边缘:大脑严重损伤和意识障碍
- 只是太复杂?
- 一场不确定的曲折战斗
- 生与死之间的薄纱
- 从内部观察意识
- 通过大脑活动进行沟通
- 检查意识神经通路的完整性
- 修复并非易事
- 第8章 意识异常导致的精神疾病
- 破碎的意识
- 自闭症与意识过度
- 睡眠的重要性
- 工作记忆失灵
- 神经递质失衡导致意识异常
- 认知训练方法
- 压力与意识的对抗
- 冥想的作用
- 恢复意识的不同方法
- 结语
- 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