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AI智能体构建引擎,智能编排和调试,一键部署,支持私有化部署方案 广告
## 生与死之间的薄纱 在评估特里这类病人还有多少意识时,首先要进行正常的诊断。如果病人始终闭着眼睛,完全没有知觉,那就是处于昏迷状态。如果病人时而睡着、时而醒来,有时还睁开双眼,但又看不出有意识的迹象,那就是处于植物人状态。有不少处于植物人状态的病人会有一定程度的康复,甚至重新恢复正常的意识;但是,大约有一半的病人无法康复。而且,处于植物人状态的时间越长,康复的几率就越小。对大脑“为何会有正常意识”所做的研究表明,植物人状态与丘脑的损伤关系密切,丘脑损伤的同时,联结丘脑与前额叶皮层之间的通路也会受损。对于那些长期没有恢复迹象的病人来说,情况尤其如此。不过,植物人状态也与大脑其他很多区域的损伤以及各种最初的起因有关,后者包括头部外伤、感染、药物过量等。如果植物人状态持续一个月,则属于持续性植物人状态。如果这种状态持续达一年(取决于损伤的程度以及在哪个国家做的诊断),则属于永久性植物人状态,也称PVS。进入PVS状态的病人,其康复的希望愈发渺茫。 但是,如果病人的病情确有好转,而且略微呈现出一些意识的迹象,比如目光能够随着某件东西而移动,或者可以听从命令而挪动手臂,那么就可以把他提升到微意识状态。要区分昏迷状态和植物人状态相当简单,只要看他的眼睛是否会睁开和闭上即可。但是,要区分植物人状态和微意识状态则要困难得多。虽然植物人状态与昏迷状态相比,病情似乎有所好转,但问题在于,处于植物人状态的病人的意识可能仍是一片空白。因此,要让家属确信病人还有意识,而且有恢复的可能性,关键是要能进一步诊断出病人处于微意识状态。 病人的某些外在迹象,如哭泣、微笑或者磨牙,很容易让家属误以为他们有希望恢复意识。但事实上,这些其实都是反射动作,不管有没有意识都会出现。尽管医生在解释这些令人惊讶的原始动作时会非常谨慎,但实际上他们往往也会觉得很难分清这些只是随意的声音和动作,还是不易察觉的真正的意识迹象。临床医生通过寻找那些暗示病人存在意识的行为,来区分永久性植物人状态和微意识状态。比如,病人究竟能不能说话?他会追随你的目光吗?他的举动是有目的性的吗?通常来说,要在那些经常全身抽搐或四肢痉挛性抽动、时睡时醒的病人身上寻找这些证据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这种颇为随意的方法意味着,要为这类病人做出准确的诊断非常困难。根据某项研究,常规的临床观察做出的诊断中有43%都是误诊——通常是把那些应该归入微意识状态一类的病人诊断为植物人状态。随着各种精心设计的评定量表的使用,行为评估的方法也会慢慢变得合理起来,因为这些评定量表可以用一定的标准来检验和量化各种诊断指标,以此确定该将病人归入哪一类。但是,即便这种改进过的方法有时也会将人引入歧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