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种意识理论
现在,我可以在实验的基础上,对意识产生的经过做一个完整的描述。如果我看到一朵红色玫瑰,我对玫瑰的体验在1/3秒内就形成了:首先是神经元之间展开激烈竞争,结果使我的注意转向玫瑰。超快速的、和谐的神经元节律从丘脑出发向各个方向传递,使储存在大脑皮层各个专门区域的与红玫瑰有关的神经元各种信息相互融合。这个高频率、统一的意识组块同样会向前额叶-顶叶网络传递,于是经验就形成了。
但是,如果面对一项复杂的或新的任务,意识会表现出它真正的潜能。前额叶-顶叶网络的活动反映了各种活动,如忙碌的工作记忆、集中的注意和对模式的贪婪追求,这些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战胜任何心理障碍。同时,大脑皮层的专门区域(如位于颞叶前端的区域)会提供具体内容,支持意识。
将来几十年,意识研究者面临的挑战是:研究神经元如何共同反映信息,什么样的神经元相互作用产生了意识。例如,信息是如何通过高速γ波在梭状回面孔区和前额叶-顶叶网络之间传递,从而使我认出女儿的面孔的?神经元反映信息过程中是如何进行解码的?如果能够在同一时间记录下不同区域的几万个神经元的活动,那么上面的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但是,目前只能同时记录几十个神经元的活动(这些实验在人类的近亲猕猴身上开展),所以运用现在的技术,还远远不能收集到足够的数据。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10年或20年里,技术将得到提高,能使我们发现产生意识的神经元活动的精确情况。
同时,很多科学家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少理论。不可否认,在20世纪的最后一二十年里产生的一些理论相当粗糙、不成熟。例如,有一种理论似乎建立在无可挑剔的三段论的基础上:因为意识是神秘的,而量子力学也是神秘的,所以可以用量子力学来解释意识。但是最新的实验发现证明了这种理论的错误。当前各种著名理论有一个突出特征,即这些理论的基本立场都是一致的。
当今最流行的三种理论都认为,意识的产生过程是信息在大脑皮层传递的过程。但每一种理论视角不同,存在细微区别。
维克托·拉米(Victor Lamme)的“循环过程模型”(recurrent processing model)一开始就提出一个让人不快的论点:我们以为自己知道什么时候具有意识,但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根据拉米的观点,很多时候我们具有意识,但我们根本不知道。他不谈心理学,不谈我们能够说出或不能够说出的经验,而是围绕大脑内发生了什么这个问题展开论述。有时候,大脑的一个区域将信息传送给另一个区域,但第二个区域不会将信息反馈到第一个区域。另外一些时候,会出现“循环的过程”:两个区域交换信息,实现双向交流。拉米认为,只有第二种情况的神经元活动才会产生意识。如果这种双向交流在专门区域之间进行,如不同的视觉皮层区域,那么会产生某种程度的意识,但这种意识程度还不够,不会产生“啊,这里有一朵红玫瑰”这样的意识。但是如果这种双向交流延伸至前额叶-顶叶网络,就会产生完全的、深层的意识,我们就能说出自己看到了什么。
拉米认为意识层次的信息传递需要“循环过程”,这是一个很合理的观点。但是,拉米坚持认为,当我们确信自己没有意识到什么的时候,我们仍然是有意识的。为了建立一种连贯的理论,怀疑经验的可信性固然是可以的,但是完全忽视了自己试图解释的事情是不理智的。经验的复杂性决定了我们感受周围世界的方式,拉米拒绝承认这点,因此他的模型不能深入解释意识的本质和目的。
最符合现有数据的模型,也是我在这本书中一直讨论的意识观点,是由斯坦尼斯拉斯·迪昂与让·皮埃尔·尚则(Jean-Pierre Changeux)提出的神经元全局工作空间模型(the global neuronal workspace model)。这个模型在很大程度上是伯纳德·巴尔斯提出的全局工作理论在神经元领域的应用。根据巴尔斯的理论,意识相当于工作记忆,类似于舞台上的聚光灯,或者类似于画在具有多种功能的认知白板上的涂鸦,它只存在一两秒的时间,但是意识能够从庞大的无意识知识储备中提取工作记忆项目,并对其进行控制。
神经元全局工作空间模型同样将大脑分为专门区域与多功能区域。大脑网络的专门区域存储记忆,接收来自感觉的数据。这个区域的神经元缺乏联系,当我们完成一项轻松、自动、基本上是无意识的任务时,只要这些神经元就足够了。处理视觉信息的颞下皮层就是其中一个例子。多功能区域在大脑网络中心,包括前额叶-顶叶网络和丘脑,当执行一项艰难的任务时,这些区域就开始活动,使整个大脑皮层同时被激活。这一核心区域包括很多神经元之间的远程联结,使神经元工作空间从位于大脑网络外面一层的专门区域吸收专门知识。如果有必要,前额叶-顶叶网络和丘脑还可以控制和改变专门区域的活动,从而进行复杂的信息处理,完成困难的任务。这个中心区域的活动,尤其是前额叶-顶叶网络的活动,产生了意识。
以一个区域与其他区域相连接的程度作为标准,前额叶-顶叶网络中的主要区域——外侧前额叶皮层是最高级的区域,虽然后顶叶皮层和丘脑在这方面也不比前额叶皮层落后多少。所以,前额叶-顶叶网络和丘脑一起构成核心区域,从其他区域收集信息,执行最复杂的任务,经过信息处理使我们产生经验。
因为迪昂的模型与实验神经科学证据关系密切,所以很多人都指责他没有进一步挖掘意识的本质。
第三个理论是由朱利欧·托诺尼(Giulio Tononi)提出的“信息整合理论”(information integration theory)。这个理论的研究方向与其他两个相反,只讨论意识机制,而不谈大脑运作的具体情况。信息整合理论是目前最抽象、目标最为远大的理论。[\[1\]](#id_1_41)作为一种数学理论,信息整合理论试图将意识与信息本质联系起来。前面两种模型都是以大脑皮层网络的活动为基础,而托诺尼的理论能应用到任何具有节点(nodes)的网络,不管是相互联结的神经元,还是计算机晶体管,或者是任何你能想到的载有信息的对象。在托诺尼看来,意识网络的容量与它能反映的不同类型的信息量以及这些信息能否有效联结直接相关。在一个网络中,节点越多(只要这些节点与其他节点密切相连),信息相互联结的形式就越多,这个网络产生意识的能力就越强。[\[2\]](#id_2_9)
这个模型很简单,却很有说服力,清楚地解释了注意的运作原理:将一个对象的各项信息相互联结,形成统一的整体。这个模型也能解释前面提到的神经元全局工作空间模型,神经元全局工作模型也关注集中相互关联的各类信息的、密集的中心网。
根据信息整合理论,像小脑这样的区域对意识的产生没有多少作用,因为小脑只有少数的神经元联结。而像初级视皮层这样专门的大脑区域对意识的产生只起到了很小的作用,同样是由于初级视皮层处在网络边缘的原因。相反,前额叶-顶叶网络由于内部联结紧密以及与很多专门区域密切相连,能够产生高层次的意识。
没有前额叶-顶叶网络,我们只能处理单个信息。例如,安吉丽娜·朱莉衣服的颜色作为一个数据,她的声音是另一个完全不同的特征,等等。但是,由于联结密集的前额叶-顶叶网络的作用,以及注意将各项特征相连接,这样产生的信息的丰富性远胜过单个数据的集合,而意识也在这个过程中产生。
这个网络能够容纳多少信息量与其拥有多少不同的活动状态是一致的。实际上,这也意味着我们有多少种不同的经验。我们认为狗比我们低等:如果是同样的信息输入,由于我们的前额叶-顶叶网络具有强大的分析能力,我们能够以很多不同的方式将各种感觉数据联结起来,因此,我们的经验范围要比狗大很多。
几个世纪以来,困扰哲学家的关于我们的精神世界的两个问题是:为什么意识是主观的?我们的大脑是如何让我们体验到各种感觉的(从看到一朵红玫瑰的感觉到听贝多芬交响乐的感觉)?托诺尼确信自己的理论能够解决这两个问题。
托诺尼认为,意识具有主观性——我的经验只属于我自己,他人无法感觉到——是意识最主要的特性,他的理论也会证明这一点。如果意识只是大脑网络最密集的那部分的活动产生的,为什么我的意识能够延伸到我的大脑之外,和另一个人的意识相连通?首先,没有一个网络能做到这一点。即使这种联结是可能的(如我通过某种神经移植将我的大脑与另一个人的大脑联结起来),如果这种联结很微弱,那么就产生了两个网络、两种意识,两者之间有着微弱的经验联结。这种情况跟连体双胞胎塔蒂亚娜与克丽丝塔的情况很相似,她们是两个不同的个体,有时候一些感觉可以共享。因此,主观性绝不是哲学难题,只是反映了紧密联系的网络产生复杂统一的信息项目的方式,我们把这种可计算的过程称为意识。
是什么使我体验到各种感觉?为什么我看到女儿眼睛颜色是深棕色?为什么我能听到她那甜美的叽里咕噜的说话声?当我抱她去睡觉时,抚摸她柔软的脸颊,为什么会有种特别的感觉?根据托诺尼的理论,我们的体验来自某些特定的感觉,这些特定的感觉在有着互相连接的信息形式的巨大空间占据了某个点。我女儿眼睛的颜色在我看来是深棕色的,是因为这种颜色与我看到的其他颜色产生信息对比,类似的信息内容会引发类似的体验。但是我对这种颜色的体验与其他感觉体验完全不同,由于信息内容不同,感觉也会很不同。因此,我们具有的每一种体验,都是一组独特的信息,有鲜明的特性,与其他体验不同。
有人可能会说,这些大胆的意识观点与哲学论点同样正确或同样错误。我想托诺尼会第一个承认,他的理论虽然推理严密,但目前只是提供了意识研究的框架。信息整合理论的某些推论有些怪异,与神经科学一些数据不一致。例如,这个理论没有以任何方式将不断增强的神经活动与意识的产生联系起来,所以根据这个理论,静止的大脑也可能产生高层次的意识。这个结论与我在这一章讨论过的所有研究结果都是相矛盾的。而且,这个理论没有区分无用的、不具备模式的信息形式和具有高度结构、深刻见解的组块,我已经重复提过,后者是意识的标志。
但是,托诺尼与哲学家不同,他提供了一种大胆的、具有启发性的观点,以科学的方法探索深奥的意识问题。这个理论能够在网络结构和变化状态的基础上,计算出动物或机器人在某个特定的时间存在的意识的数值,所以马上有人利用这理论做了很多有趣的实验。但是,要计算出这个“意识的数值”需要太多的运算,如今最先进的计算机都无法做到,即使是对一些简单的只有少数神经元的动物做实验,都无法得到这个数据。所以,目前要将这个理论付诸实践,还存在很多限制因素(尽管我会在下一章讨论科学家运用各种方法得到意识数值的近似值)。
事实上,所有意识理论存在一个普遍的不足之处:过于关注数学或神经生理学数据,而忽略了意识的心理学成分。在我看来,将来的理论要将注意作为意识研究的关键因素,而不是像现在一些科学家那样,将注意看作一个独立的过程。如果能够将工作记忆也包含到意识研究中(目前只有神经元全局工作空间理论做到这一点),那么结果将更可信,例如组块过程作为意识的基本成分,能够解释我们的意识为何能产生如此富于创见的思想。
最后,检验这三种模型的正确性的方法是:这些模型是否能预示意识的心理特性及相应的神经活动情况,而这些内容在将来的实验中会得到证明。目前的理论,尽管有远大的目标而且方向一致,但只是处于意识研究的起步阶段。
[\[1\]](#id_1_40)由杰拉德·埃德尔曼(Gerald Edelman)和阿尼尔·塞思(Anil Seth)提出另外两个理论与信息整合理论很相似,同样试图将意识与大脑处理信息的复杂性相提并论。我在这里选择信息整合理论,因为它在三者中最著名,论证最详实。
[\[2\]](#id_2_8)在这个模型中,联结越多,连通性越强,越理想。关键是,这个网络有多少种不同的状态。通过对称结构可以较好地说明这个问题。例如有27个节点,按3×3×3排列,形成一个立方体。如果每个节点都与其他任何一个节点联结(或没有任何一个节点与其他节点联结),那么角落里的一个节点发亮的程度与其他节点是一样的。但是如果换种情况,每个节点与其他26个节点中的5~20个节点联结,那么角落里那个节点发亮的程度就是独一无二,因为没有其他任何一个角落里的节点的结构与这个节点相同,因此它的信息状态是独特的。由于这个立方体的联结不是对称的,因此能反映最多的信息。
- 推荐序一
- 推荐序二
- 译者序
- 前言
- 第1章 哲学视域下的意识难题
- 技术层面的心电感应
- 哲学与科学的对抗
- 笛卡尔与身心二元论
- 幽灵离去的现代
- 感觉的不可穿透性
- 程序有感觉吗
- 计算机真的能懂中文吗
- 已知世界中最为复杂的对象——人类大脑
- 人造意识案例
- 主观性地位的削弱
- 人类不屈不挠的精神
- 第2章 大脑进化简史:思维的科学
- 大自然的第一课是失败
- 进化的本质
- 复制复杂的化学结构与叛逆的后代
- 生活在混乱边缘
- RNA与DNA
- 具有普遍性的基因语言
- 逆境中的革新
- 保持基因活力的三种方式——基因突变、性繁殖与死亡
- 激发基因活力的其他途径
- 合作和不同层次的信息处理
- 天才的细胞
- 内在进化
- 大脑的计算功能
- 广阔的内在世界
- 第3章 冰山一角:无意识的局限性
- 一次失去意识的经历
- 大脑的进化过程
- 无意识状态下神经元的同步性
- 无意识状态下能学到什么
- 无意识真的比意识优越吗
- 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
- 无意识掌控大局
- 我们有选择的自由吗
- 奔向自由意志
- 第4章 关注模式:意识的内容
- 出神的危险性
- 注意汇集原始数据以建构经验
- 视而不见的现象
- 一个更明亮、更富生气的世界
- 思维的原子
- 激烈的神经元战争
- 意识的形成
- 对情感价值的过高评价
- 意识的层次
- 最多只有4个意识隔间
- 每个意识隔间都能处理极其复杂的对象
- 贬低经验的丰富性?
- 组块与意识
- 语言仅仅只是一种意识组块吗
- 组块的作用及自我意识的尴尬处境
- 第5章 意识神经科学
- 扎加尼加的一次经历
- 大脑产生意识
- 打开意识的闸门
- 盲视——意识神经科学的死胡同
- 通往意识的视觉通道
- 前额叶-顶叶网络与意识的关系
- 前额叶-顶叶网络受损的患者的情况
- 忽视现象
- 前额叶-顶叶网络受损导致意识水平下降
- 前额叶-顶叶网络的功能
- 前额叶-顶叶网络、意识及组块的关系
- 和谐的经验
- 各种意识理论
- 解释经验
- 第6章 解读动物的意识
- 温柔的黑猩猩与反复无常的倭黑猩猩
- 狡猾的乌鸦
- 动物有自我意识吗
- 根据赌博性选择判断有无意识
- 动物的组块能力
- 婴儿的意识
- 以大脑生理特征衡量动物的意识水平
- 章鱼的意识水平
- 量化意识
- 伦理学意义
- 经验的质量与数量
- 第7章 游走在脆弱的意识边缘:大脑严重损伤和意识障碍
- 只是太复杂?
- 一场不确定的曲折战斗
- 生与死之间的薄纱
- 从内部观察意识
- 通过大脑活动进行沟通
- 检查意识神经通路的完整性
- 修复并非易事
- 第8章 意识异常导致的精神疾病
- 破碎的意识
- 自闭症与意识过度
- 睡眠的重要性
- 工作记忆失灵
- 神经递质失衡导致意识异常
- 认知训练方法
- 压力与意识的对抗
- 冥想的作用
- 恢复意识的不同方法
- 结语
- 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