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渴望看见自身;因此他向自身呈现了不同方面,涉及到诸多名字与形体。”
——尼亚兹(Niyaz)
为了认识神的无限地无意识状态A是怎样逐渐转化为神的无限地有意识状态B,并且获得完全和无限意识的,美赫巴巴给出如下类比:
把造物界产生之前,无限地无意识的上帝状态A,想象为静止的无穷海洋。那时一阵风扰乱该海洋的平静统一,巨大的波浪,无数的水滴,和数不清的泡沫从无量无限海洋的一体中出现。引起海洋骚动的这阵风,可被比作无限、原始“欲知驱策”的冲动,它与神的无限、原始心血来潮共生,通过无限上帝状态II涌现于神里以认识神自身。
由无限驱策造成的洋面上的骚动,给那个无限海洋的每一滴水都注入了无限原始的“自知驱策”。
就这样,*帕若玛特玛*在其无限地无意识状态A,因受驱使认识自身,同时激荡着*帕若玛特玛*里每一个*阿特玛*的平静,赋予其自知驱策。只有把*帕若玛特玛*比作一面无限海洋,把*阿特玛*比作该无限海洋的水滴,才能理解这一点。但还必须认真注意的是:海洋的每一滴在海洋中乃是海洋本身,直到水滴因海面泡沫的形成而继承了个体性。如此形成的每一个泡沫都随之给每一滴海水赋予一个分别的和特定的个体性。只要这些制造分别的泡沫依然存在,被制造的这种分别性就会存在于无限海洋水滴的浑然一体内。一旦泡沫破裂,现在和过去已处于海洋本身的水滴就会证悟到它们现在和过去皆与无限海洋一体;只有首先体验分别,而后驱除(促使它们体验与其固有一体性表面分别的)愚昧泡沫后,它们才能获得对自己**在无限海洋中的永恒无限性**的意识。
只要海洋的无量无数水滴尚未体验表面分别性,它们就无法证悟自己作为海洋本身之同性质与不可分永恒、无限存在。只有通过对表面分别性的体验,*阿特玛*们才能有意识地证悟其作为*帕若玛特玛*的浑一一体性。
为了描述“神作为具形体灵魂”之上帝状态IV,让我们设想在状态A的*帕若玛特玛*的一个无限地无意识的灵魂(*阿特玛*)。
在本初,在状态A,灵魂(*阿特玛*)没有意识且没有印象(*业相*)。
因此,在该阶段和该状态,灵魂(*阿特玛*)没有浊形体,浊身,精体或心体,**因为只有浊、精和心印象(**业相**)的存在,才能带来浊、精和心体的存在**;而且只有这些体的存在,才能使浊、精和心界的存在成为可能。
就这样在本初,灵魂在上帝状态A,因无限地无意识并且无印象,而对浊、精和心体没有意识,也意识不到其无限大我。灵魂那时自然地对浊、精和心界没有体验,也对超灵(*帕若玛特玛*)没有体验。
灵魂的这个无限、无印象、无意识、静止状态,回荡着第一个冲动,我们称之为“第一驱策”(第一个自知驱策)。
随着第一个自知驱策的回响,同时出现了一个**最粗浊**的第一印象,使灵魂客体化,成为绝对无限超灵的绝对相反且最有限的对应。
永恒地处于超灵且与超灵为一的灵魂,也具有超灵的无限潜能,虽然潜在于其无意识状态。所以灵魂也是无限能力、知识和喜悦的拥有者。
因此,当无印象的、无限的灵魂接收到第一个印象时,该印象只能是最粗浊的印象,因为作为无限知识拥有者的灵魂自身,试图获得对自身“大我”的知识。无限知识拥有者的这个想法本身乃是无限粗浊的;无限灵魂的这个无限粗浊的想法,把最粗浊的第一个印象授予无印象的灵魂。随着最粗浊的第一个印象,无限地无意识的灵魂也同时获得了**最有限**的第一点意识。随着浊印象的增加,意识加以进化,浊形体的进化获得动力。
因此,意识的进化,浊形体的进化和对浊界体验的进化,都是作为神要认识自身的第一个驱策的结果而产生。
因为第一驱策的这个最粗浊的第一印象,无限的、无意识的灵魂第一次获得了**体验**的诸方面。无限灵魂的该第一个体验是,它(灵魂,*阿特玛*)在其与*帕若玛特玛*的无限、无印象和无意识状态A的一体中,体验到(性质绝对相反的)某种对立。
该对立体验在无限灵魂的永恒不分稳定中造成变化;某种爆发自动产生,其反冲或巨震打乱了无限灵魂的不可分平衡和无意识静止,这将第一点意识注入无限地无意识灵魂(*阿特玛*)的无限无意识,使之意识到与不可分*帕若玛特玛*状态的表面分别。但由于灵魂是无限的,因此它从对其分别性的**绝对相反**和最粗浊第一个印象的反冲或震动中得到的第一点意识,自然且必然是最有限的第一点意识。
与其自身原始、无限状态(如在“A”中)绝对对立的体验相应,灵魂所获得的第一点意识显然是最有限的。
因此,这意味着在本初,当无印象的、无限的灵魂首次获得印象时,该第一个印象是一个绝对最有限的粗浊印象。它(灵魂,*阿特玛*)得到的第一点意识是最有限的。自然地,在那一瞬间,无限灵魂的无意识实际体验到对最粗浊第一个印象的最有限第一点意识。
如果灵魂意识到印象(*业相*),那么灵魂就**必须得体验这些印象**。为了体验印象,灵魂的意识必须通过适当的媒介体验它们。有什么样的印象,就有什么样对印象的体验,也同样有什么样体验印象的合适媒介。也就是说,印象带来体验,而要体验印象,就有必要使用合适的媒介。
因此,随着无限、永恒和无形的灵魂现已获得对最粗浊第一个印象的最有限第一点意识,灵魂的这第一点意识最显然而必要地必须利用最有限和最粗浊的第一个媒介,来体验最粗浊的第一个印象。
神在状态IV(神作为具形体的灵魂)所采用的第一个媒介即第一个形体,它虽粗浊,却如此不可思议地、无限地有限,以至不能把它视为粗浊。它如此极其无限地无形状与无实质,无物质与无形体,以至甚至不能让人想象它是粗浊的。但这个形体却是第一个浊体,它好像是以三个方面同时出现,作为最先七个“**气状**”形体的前三个。若能对这前三个气状形体试图描述的话,也只能从密度的角度描述它们:第一个具有极其微不足道的密度,在下一个阶段具有微不足道的密度,在第三个阶段才有最初的密度迹象。这最前面的三个形体无进化。接下来的三个形体可在我们的想象范围之内,可被描述为“半气体与半物质”形体。进化始于第四个气状形体。最后是最早七个气状形体系列的第七个气状形体,即氢,它可以说包括了电子。
应认真注意,前六个气状浊形体,与诸如氢、氮等各种气体毫无相似之处。它们比当代科学家所熟知的那些气体要远远精微得多(不是指精界的精)。
- 封首简介
- 献 词
- 第一版序言
- 第一版简介
- 第二版简介
- 卷首语
- 第一部分 意识的状态
- 阿特玛实际上是帕若玛特玛
- 第二部分 原始驱策及意识进化之旅
- 第三部分 自然诸界的特点
- 石界与金属界的特点
- 植物界的特点
- 虫界的特点
- 鱼界的特点
- 鸟界的特点
- 兽界的特点
- 人类界的特点
- 第四部分 轮回转世与意识的无印象平衡
- 第五部分 意识层面
- 解放意识的内化
- 第一和第二层面
- 第三层面
- 第四层面
- 第五与第六层面
- 第七层面
- 第六部分 神圣意识状态总结
- 精体和心体在人体里的充分发展,以及意识的内化
- 有浊意识的科学家的例子
- 第七部分 七折的面纱
- 第八部分 神的超越超越状态,第一驱策和意识的进化与内化周期
- 神的超越超越状态
- “噢姆”点
- 心血来潮或拉哈
- 第一个阶段
- 第二个阶段
- 第三个阶段
- 第四个阶段
- 第五个阶段
- 第六个阶段
- 第七个阶段
- 美赫巴巴对图表VII的解释
- 第九部分 神的十个状态
- 神的十个状态(由埃瑞奇 B. 杰萨瓦拉创作)
- 状态I 神在超越超越状态
- 状态II 神在超越状态
- 状态III 神作为生发者、支撑者与消融者
- 状态IV 神作为有形体的灵魂
- 状态V 神作为进化状态的灵魂
- 状态VI 神作为转世状态的人类灵魂
- 状态VII 神在灵性高级灵魂的状态
- 状态VIII 神作为神圣融入者
- 状态IX 神作为已解脱的肉身灵魂
- 状态X 神作为“人神”
- 第十部分 结语
- 补编目录
- 1 有印象意识(27)➀
- 2 实用密教
- 3 第一层面
- 4 第二层面
- 5 第三层面
- 6 第三与第四层面之间的阶段
- 7 心界的行道者
- 8 第六层面
- 9 第六层面的真知
- 10 第七层面
- 11 奇迹的不同类型
- 12 能力的类型
- 13 静心
- 14 美赫巴巴所著的神圣主题
- 15 美赫巴巴对五界的描述
- 16 确信的类型与知识的类型
- 17 帕若玛特玛是无限和大有
- 18 五个灵性事实
- 19 真生与真死
- 20 法那与法那-费拉
- 21 苏非教的法那和巴卡概念
- 22 意识的内化
- 23 五个代数定义
- 24 莫克提或解脱的四个类型
- 25 四类莫克提总结
- 26 完美的标记
- 27 哈尔与姆卡穆
- 28 阿瓦塔的降临
- 29 第七层面的真知
- 30 阿瓦塔与赛古鲁
- 31 有为与无为
- 32 美赫巴巴论灵性阶层
- 33 神作为阿瓦塔的降临
- 34 讨合得或真主独一状态
- 35 摩耶
- 36 美赫巴巴说:
- 37 魂魄界
- 跋
- 术语汇编
- 中英文专名对照
- 索 引
- 《神曰》故事
- 封尾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