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真理之路因人而异
没有通用的规则或方法,适用于渴望成道的一切人。每个人都必须自寻出路,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尽管其选择通常取决于其往世所取得印象(*业相*)的总效果。他应由良知的信仰所指引,采用最适合其灵性倾向、身体禀赋和外部环境的方法。真理皆一,但求真方法在本质上却因人而异。苏非徒说:“有多少个人类灵魂,就有多少条通往神的道路。”
“大自然之美有成千上万个方面,有成千上万种接受(认识)它的方式途径;在真知的道路上,谁能决定何种独特方法为特定个体所专设?”——阿克巴(Akbar)
- - - - - -
①括号里的数字指补编参考内容出现在本书中的页码。舍 弃
当一个求道者或信徒受舍弃所吸引时,这意味着舍弃精神已潜在于他。这种准备成熟归结于在无数的进化形体和转世期间所体验的经由生死之门的无数次出入中从苦到乐与从乐到苦的可怕摇摆。因为这种舍弃精神是潜在的,所以只需某种激发原因就能将之提到表面;也只有当它显露出来时,我们才能看到其力量和性质。
倘若该潜在精神仅仅是源于一时痛苦过量的一种精神消化不良,结合对某种更悦人事物的几分向往,那么这种表面舍弃就只能是短暂而微弱的,只是对不愉快事物的暂时逃避。但在其最好方面,该潜在精神乃是极度厌世同强烈渴望神之间的一种秘密进攻协议。当它显露出来时,表现为一种不可挫败的决心-统帅整个生命去战胜低我,拒斥与此伟大可怕斗争无关的一切。注意“拒斥”这个词:它意味着这样一个求道者抛弃了不相干的事物。可把舍弃称作灵性渴望之花的果实,为之授粉的是对无止境生死之徒劳的厌倦。舍弃一旦显现,就有很多看待它的方式,其中最简单的是将之划分为两大类:内在的和外在的。
外在舍弃即彻底放弃一切尘世欢娱和对物质享受的身体执着。在初期阶段,这种舍弃有助于引向内在舍弃和专注神。在印度会看到数以万计所谓的*萨尼亚斯*(弃世者),其中太多的人已选择这种外在舍弃只是作为一种职业,这能使他们沉溺于无所事事的不事生产的生活。不过,外在舍弃也可以是且常常是真正的。在这种情况下,它将不可避免地引向内在舍弃-这才是重要的舍弃。内在舍弃意味着在欲望的根源控制之,不让头脑成为淫贪瞋的牺牲品。这并不是说要人立刻停止**有**这种念头。那是不可能的,因为只要产生念头的*业相*仍是一个人生命的部分,这些念头就会继续骚扰。斗争必然是艰巨而持久的。
尤其对西方来说,外在舍弃不可取也不切实际。从一开始就应该是内在和精神舍弃。人应在世间生活,履行所有的法定义务,但精神上感到超脱于一切事物。应入世而不属世。苏非徒说:“心想神,手做工。”
曾有访者请教德里的至师赫兹拉·尼扎姆丁·奥里亚,该怎样在世间生活?这时碰巧有几位妇女头顶水罐路过,边走边打手势闲聊。尼扎姆丁指着她们,说:“瞧那些妇人-你就该**那样**在世间生活。”被要求解释此神秘话语时,大师继续说,“这些头顶着水罐从井边回家的妇女,似乎只是在彼此交谈闲言碎语,别无所思;但她们自始至终都专注于一件远为重要的事情-平衡头上的水罐。因此,无论你的身体、感官或者心的纯粹表层或许在忙什么,警觉内心要一直专注神。”
外塔各与外拉几亚
我们若把舍弃视作一种心理状态,就会理解该心理状态怎样可以是暂时也可以是持久的。前者叫“*外塔各*”,后者叫“*外拉几亚*”。
*外塔各*(暂时舍弃)只是对世界及其事务的暂时厌倦,这归因于某种震惊、失望或损失,加上对神的模糊渴望;也可能是出于一时的冲动。在*外塔各*,心转离世界,转向虔诚生活;但这种态度是不持久的,一旦环境改变或者冲动消失,心又会回到老路上。
然而*外拉几亚*(不可改变的舍弃)是这样一种心理状态,它牵涉到对上帝的如此渴望和对俗事的如此深的淡漠,以至于一经唤起就不知撤退,并能抵制一切的诱惑,不半途而废。著名的乔达摩佛陀的例子即说明了*外拉几亚*。
我们已解释过舍弃是潜在的与神合一欲望与潜在的厌世精神相结合的外在显现,我们还用花、花粉和果实做比方。就授粉而言,花和花粉自身无能为力,因为二者只有要靠某种外力才能结合,比如风、蜜蜂或昆虫。在大自然中授粉是否发生,可能取决于成千上万如此多的未知因素,以至于现代科学也放弃对之预测,而称之为“机遇”。不过这与此处的主题无关,在我们的譬喻中将把这种授粉看作一种馈赠。
回到*外拉几亚*,让我们记住:与神结合的渴望潜在于**一切**生物。但只有当灵魂接近美赫巴巴在《神圣主题》中所称的“证悟过程”的开始时,这个潜在渴望才闯入意识。对世界的厌倦也是在我们所有人中自然发展出来的,并随着我们更接近该证悟过程的起点,而变得越来越强大。花儿盛开花粉成熟时,风或蜜蜂给予授粉之礼物,因而结出果实。同理,内在准备成熟的时刻到来时,神圣礼物也降临于灵魂,为成道渴望和漠然厌世授粉,因此产生无价的*外拉几亚*之果。这种神圣馈赠可以是内居之神的内在恩典之一触,也可以是与某位圣人或至师联系的结果。但它总是馈赠。
*外拉几亚*最初显现时,几乎必然表现为一段时期的外在舍弃。但*外拉几亚*因是持久的,而迟早会引向真正的舍弃-内在舍弃。
当一个求道者显出这种对真理的强烈渴望时,就获得了进入道路的资格。有个故事,讲大师被弟子缠问自己何时成道。一天他们到河里洗澡,大师将弟子的头按入水中一会时间。眼看他就要窒息,大师才将其拉出,问他在水下时最想要什么。弟子答,“空气。”大师解释说,当弟子同等强烈地渴望神时,成道才会到来。毛拉那·鲁米说:
“少喊着要水,却要制造对它的更多渴望。”
用美赫巴巴的话说:“道路始于对更深奥实在的有意识渴望。正如离开水的鱼儿渴望回到水中,感知到目标的求道者也渴望与神合一。
事实上,在愚昧面纱将他与本源分离的一刻,回归本源的渴望便存在于每一个生命,但在他作为求道者进入道路之前,这是无意识的。”
苏非徒将这种心态称作“*套巴*”,意为悔改并暗含着为灵性生活而背离或放弃感官生活。迈出这一大步者不再回头顾望身后之物。
美赫巴巴说,会有千百个求道者享受千百样的灵性体验,却只有一条真知道路。这是一条内在却实际的路线。虽非普通路径,但对行走其上的真正行道者的内眼,却清晰可感。不过,即便那些有真实“体验”的密教行者,也只能解释他们亲历过的道路部分。那些到达第三层面的关键点者,对第四层面一无所知,也不能将任何人引向他们所达到的层面。其知识和体验局限于他们自身。只有那些在第五和第六层面者,才能将他人带到他们的层面,任何受其恩典惠顾者都将大大受益。
世上的个体灵魂处于浊领域局限之内,浊领域包括一切浊恒星、卫星、行星和一切空间。对最初级科学定律和是非道德准则全然无知的野蛮人,与伟大的哲学家或科学家,同在浊领域的范围之内。哲学家可能在理论上对精界相当谙熟,科学家可能是最前沿现代物理学的权威;但从精层面的立场,他们和野蛮人同属浊领域。除非精领域被体验,对一切属于浊领域者,真知依然是智力狡辩的话题,因为我们所说的“精”不纯粹指浊的最精微形式。在这个词的一般意义上,也许可把很精微的物质称作“精”-比如以太、原子、震动、光和空间;但它们毫无疑问属于浊,尽管具有很精微的形式。
从灵性上讲,“精”所指的完全不同于物质事物,无论是怎样微弱的物质。虽然浊领域是精领域的结果,并依赖于精领域,精领域却完全独立于浊领域。可以吃的行为做例子。浊行为是思想的结果,并依赖于思想;思想却独立于身体行为。
忘 记
接近并实现真理的全部哲学,在于我们可称之为“忘记”的问题。切勿将此处所用的词语“忘记”与其公认的意义相联系-比如忘了寄信,或者仅仅是头脑的迟钝茫然状态。在此特殊意义上的忘记,是一种逐渐发展为灵性体验的心态。外在舍弃不是忘记,因为它主要是身体的,部分是心理的;而内在舍弃完全成为精神舍弃时,则必然表现忘记的品质与尊严。所以说,一个人也许会舍弃世界,但要忘记之,却不那么容易。
因此在此特殊意义上的忘记,说明了人类所体验的一切快乐-灵性或其它的-背后的秘密。这种忘记的苏非派术语为“*比库第*”。但不应将它与“*比毫希*”混为一谈,尽管常常如此。
忘记与无意识之间有着重要的区别;可借助于若干无意识类型的例子加以说明。首先须记住:忘记是心对物质世界的部分或完全**超然**,而无意识则是心对物质世界的部分或完全**麻木**。前者带来不同程度的灵性喜悦,后者导致不同程度的苦乐终止。
再看一两个无意识例子。一个非常健康之人不会操心像心脏这样的生命器官的机能。这意味着他忘记了该器官在人体中不断而完好地跳动,维持生命与健康。但若出现心律紊乱,立刻会有不适感;发生心肌梗塞,立刻心前区疼痛。任何一种情况都提醒他有个心脏。不适或疼痛感,虽发自心脏,却纯粹因为心的功能才被感受到。心越注意心脏,就越感到不适或疼痛。疼痛达到极点,继而可能失去知觉-能使人忘记疼痛的意识线路中断。但这是无意识,而非灵性意义上的忘记。外科医生通过前额叶脑白质切断术,可以干预某些神经传导通路-后者让心集中于癌症等不治之症的顽固性疼痛。手术之后,疼痛依然在,患者却停止注意从而不再管它。这仍是使用纯粹物理手段所达到的部分无意识,而非灵性意义上的真正忘记。睡眠是一种从生活损耗中给人提供暂息的无意识状态;但睡眠却不是灵性意义上的真正忘记。
因此幸福和不幸福的整个哲学取决于一种或另一种忘记、一类或另一类记忆之问题。记忆是心对某个具体观念、人、事物或地点的执着;忘记则相反。一旦认识到记忆导致痛苦,那么唯一的治疗就是某种忘记,而这种忘记可以是积极或是消极的。积极的忘记是心对外部刺激保持觉知,但拒绝作出反应。消极的忘记要么是纯粹的无意识-如酣眠时心的止息,要么是心的加速,如被定义为一种逃避痛苦记忆之方式的疯癫状态。通过使用致醉物或麻醉品,可人为诱导不同程度的睡眠或疯癫;但这也是一种战胜记忆的消极方法。
所以,积极的忘记是治疗,其稳定培养能在人里发展心理平衡,这种平衡能使人表现出慈善、宽恕、宽容、无私和服务他人等高尚品格。不具备该积极忘记者成为其环境的晴雨表。其平衡被最轻微的表扬恭维、被最轻微的诽谤批评所打乱;其心就像细弱的芦苇,为最轻微的情感之风所摇摆。这样的人永远跟自己作战,不懂平静。
训练这种积极忘记时,不仅有必要对逆境无动于衷,而且对顺境也不做反应。后者更难做到且更少被提及-尽管它同等重要。
虽说积极忘记位于幸福根源,却决非轻而易得。不过,一旦达到这种心理状态,一个人便超出苦乐,成为自身主宰。要对灵性生活完全有效,这种忘记必须成为持久;而该持久只有经过多世的不断实践才能达到。有些人因往世努力忘记,而在后来某生,得到其自发和短暂闪现,正是这些人把最好的诗歌、艺术和哲学给予世界,在科学领域做出最伟大发现。
在这些真正忘记的时刻,心超然于一切物质环境,诗人让想象力自由翱翔。艺术家在给某种理想赋予形式时,完全忘记自己和一切无关环境,创造出杰作。最佳的哲学是在一个人不考虑其纯粹个人境遇起落而考察人生问题时道出;一些最伟大的科学发现也是在同样心境中产生。忘记的这种真正自发显现确实甚为罕见,虽说诗人、艺术家和哲学家乃天生而非后天,但这些真正忘记之瞬间,却是诸往世所做努力的结果。
在让生活可忍受的努力中,有些人培养出某种脆弱的坚忍坦然-“管他呢,无所谓”观点;另一些人则不顾后果陷入享乐主义。前者是对失败的冷漠接受,后者试图在享乐怀抱中忘记失败。两者皆非真正的忘记。而一个人做到真正忘记时,便进入灵性王国,经历不同程度的忘记,直到抵达目标。美赫巴巴告诉我们:“忘记今世使人成为行道者(拉合拉维,撒达克);忘记来世使人成为圣贤;忘记自我即证悟;忘记忘记乃完美。”
- 封首简介
- 献 词
- 第一版序言
- 第一版简介
- 第二版简介
- 卷首语
- 第一部分 意识的状态
- 阿特玛实际上是帕若玛特玛
- 第二部分 原始驱策及意识进化之旅
- 第三部分 自然诸界的特点
- 石界与金属界的特点
- 植物界的特点
- 虫界的特点
- 鱼界的特点
- 鸟界的特点
- 兽界的特点
- 人类界的特点
- 第四部分 轮回转世与意识的无印象平衡
- 第五部分 意识层面
- 解放意识的内化
- 第一和第二层面
- 第三层面
- 第四层面
- 第五与第六层面
- 第七层面
- 第六部分 神圣意识状态总结
- 精体和心体在人体里的充分发展,以及意识的内化
- 有浊意识的科学家的例子
- 第七部分 七折的面纱
- 第八部分 神的超越超越状态,第一驱策和意识的进化与内化周期
- 神的超越超越状态
- “噢姆”点
- 心血来潮或拉哈
- 第一个阶段
- 第二个阶段
- 第三个阶段
- 第四个阶段
- 第五个阶段
- 第六个阶段
- 第七个阶段
- 美赫巴巴对图表VII的解释
- 第九部分 神的十个状态
- 神的十个状态(由埃瑞奇 B. 杰萨瓦拉创作)
- 状态I 神在超越超越状态
- 状态II 神在超越状态
- 状态III 神作为生发者、支撑者与消融者
- 状态IV 神作为有形体的灵魂
- 状态V 神作为进化状态的灵魂
- 状态VI 神作为转世状态的人类灵魂
- 状态VII 神在灵性高级灵魂的状态
- 状态VIII 神作为神圣融入者
- 状态IX 神作为已解脱的肉身灵魂
- 状态X 神作为“人神”
- 第十部分 结语
- 补编目录
- 1 有印象意识(27)➀
- 2 实用密教
- 3 第一层面
- 4 第二层面
- 5 第三层面
- 6 第三与第四层面之间的阶段
- 7 心界的行道者
- 8 第六层面
- 9 第六层面的真知
- 10 第七层面
- 11 奇迹的不同类型
- 12 能力的类型
- 13 静心
- 14 美赫巴巴所著的神圣主题
- 15 美赫巴巴对五界的描述
- 16 确信的类型与知识的类型
- 17 帕若玛特玛是无限和大有
- 18 五个灵性事实
- 19 真生与真死
- 20 法那与法那-费拉
- 21 苏非教的法那和巴卡概念
- 22 意识的内化
- 23 五个代数定义
- 24 莫克提或解脱的四个类型
- 25 四类莫克提总结
- 26 完美的标记
- 27 哈尔与姆卡穆
- 28 阿瓦塔的降临
- 29 第七层面的真知
- 30 阿瓦塔与赛古鲁
- 31 有为与无为
- 32 美赫巴巴论灵性阶层
- 33 神作为阿瓦塔的降临
- 34 讨合得或真主独一状态
- 35 摩耶
- 36 美赫巴巴说:
- 37 魂魄界
- 跋
- 术语汇编
- 中英文专名对照
- 索 引
- 《神曰》故事
- 封尾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