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0章 术语表
我从来都不是一个聪明的人。人们说我聪明,只是因为我思考问题的时间长一点罢了。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在这一章中出现的定义不仅包括贯穿这本书的术语,还包含了一些关于未来元认知研究的提示以及一些相关的概念、人物和理论。考虑一下,将这个术语表作为额外学习的开端。
应变稳态(allostasis)——指的是系统对不断变化着的环境做出反应来维持平衡的倾向(见自稳态)。人类大脑始终处于应变稳态之中,因为它必须时刻适应瞬息万变的内外部环境,从而保护、恢复甚至提高自身的平衡状态。
空白意识(anoetic)——意识状态的最低级形式,并且只能局限于当下。举例来说,一只蚂蚁能够对当前刺激做出反应,却不能进行自我反思(自知意识),也不能参考一个由刺激产生的内部表征(知道感),蚂蚁的反应纯粹出于本能,不带有任何形式的内在的、有意识的反思。
注意力(attention)——把感觉聚焦在一个具体的刺激上的能力。人类大脑可以在某一时间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一个刺激物上。同时注意多个物体,对我们来说是个挑战,这样会增加犯错的几率,除非其中的某些刺激能够自动化地进行加工(例如,我们可以边开车边嚼口香糖)。
注意力密度(attention density)——投入到大脑中一个特殊回路的注意力的数量和质量。举个例子,有了集中的注意力,大脑将会以全新的形式启动神经元。倘若这种专心保持一段时间,这类神经元连接就会发生变化,在大脑中永久地保存下来。
自动化(automaticity)——无意识使用的一种“捷径”,保证行为不需要心理加工。关于它有个经典的例子——“路上的蛇”,讲的是,当我们看见路上形似于蛇的物体时,不等做出肯定判断就会自动跳开。我们不必特意去考虑之前的行为,因为它是通过大脑在环境中识别的模式而无意识诱发的。
自动思维(automatic thoughts)——产生于无意识的想法。
自知意识(autonoetic)——意识的最高级形式,是自我反思和自我认知的缩影。
基底核(basal ganglia)——是包埋于大脑髓质中的灰质团块,深埋于大脑基底部的复杂回路,负责微调与协调运动,在有意识动作前活化。
盲视(blindsight)——尽管没有有意识的视觉体验仍能对视觉刺激作出反应的能力,常出现在某种形式的脑损伤之后。
组块(chunking)——大脑从没有规律的数据中提炼出信息并对信息进行组合的模式。学习或记忆的单位就是组块。
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是一种通过调整思考环境因素(压力、人际关系、时间约束、瘾源等)方式来改变人们的情绪反应的实践活动。这种思想流派的创立者是心理学家艾伦·贝克。
认知扭曲(cognitive distortions)——在认知心理学中,认知扭曲指的是那些被夸大的或者不合逻辑的想法。驳斥这些想法的过程被称作“认知重建”。
陈述性元认知(declarative metacognition)——注重事实和实际概念的元认知,与理论的或抽象的概念相反。
辩证行为疗法(dialectical behavioral therapy,DBT)——把专注力作为核心概念的一种治疗形式(有时也用作元认知的同义词)。用辩证行为疗法的说法就是,专注力帮助人们接受和包容因面对困难而产生的不安情绪。
自我失调(ego-dystonic)——自动化想法不能与个体的自我意识保持一致的状态。
自我对称(ego-symmetric)——面对自动化想法,既不选择自我协调,也不选择自我失调,而是从那些想法中脱离出来,并改变普遍的默认反应的状态。
自我协调(ego-syntonic)——自动化想法与个体的自我意识保持一致的状态。
具身模仿(embodied simulation)——这个理论试图解释个体在观察他人活动时通过镜像神经元使大脑发生的变化(见镜像神经元)。个体在大脑中将他人的活动具体化了,换句话说,形成了一幅映射出他人活动背后暗藏的脑图像的神经脑图像。
文化情绪理论(enculturated emotion theory)——该理论认为,人们的情绪意识大部分依赖于他成长的文化环境。
认知的(epistemic)——描述解决一个认知任务时的感受。比如知道和忘记的感受、自信和不确定的感受以及舌尖现象。
外感受性(exeroception)——一个人是如何脱离自己的身体来感受外部世界的(相对于本体感受和内感受知觉来说)。
知晓感(feeling of knowing,FOK)——评估元认知觉察的两种主要手段之一(另一种是学习判断),当描述一个事物时,个体确定自己能够回忆起这个事物的程度。它不是真的回忆,而是关于回忆的感受。例如,让某人说出一个以错综复杂的街道分布而闻名的城市,她会说“她好像知道”,一旦在地图上指出意大利、威尼斯,这种感受就会得以确定。“舌尖现象”就是这种知晓感的典型例子。
前脑(forebrain)——人脑的主要部分,包括端脑、视丘和下视丘。
赫布定律(Hebb’s rule)——以唐纳德·赫布命名的定律,主要描述的是神经可塑性的基础,“一起受到刺激的神经元会联成网络”,赫布定律对于了解人类大脑是如何接受新的信息并形成网络来说至关重要。
高阶思维(higher-order thinking,HOT)——高阶思维涉及对复杂的判断技巧的学习,包括批判性思维和问题求解。
内稳态(homeostasis)——一个系统的内部平衡状态。人类大脑在进化中不断地寻求内稳态,而不是太多或极少压力的极端的情况。
岛叶皮层(insular cortex)——也称作“岛叶”,它是位于颞叶和额叶之间的深壑。
意向性(intentionality)——意向性指的是大脑表征或代表事情、属性和事件状态的能力。说得更具体一点,是表征其他个体心理状态的能力。“意向性水平”指的是我们假设他人心理状态的能力。一阶意向性是反思自己思想(或心理状态)的能力,二阶意向性是假设他人心理状态的能力,三阶意向性是他人假设第三方心理状态的能力,四阶意向性是指对正在假设第四方心理状态的第三方人的心理状态进行假设的人的心理状态进行假设,依次类推。研究认为,只有人类才具有三阶及三阶以上的意向性,最高可达六阶。而非人类的灵长类动物,似乎只拥有一阶和二阶意向性。
内感受知觉(interoceptive awareness)——对内部身体功能的知觉。“内感受器”指的是专门的感觉神经接收器,感受并对来自于身体内部的刺激做出反应。
内省错觉(introspection illusion)——所谓的内省错觉是指,我们认为自己能够完全洞悉发生在无意识中的动态过程。但是事实上,我们仅仅能够了解发生在意识空间内的活动。换句话说,内省仅仅局限于意识空间。
Ipsundrum——心理学家尼古拉斯·汉弗莱提出的一个术语,指的是当大脑产生一个假设的图像,对一个未知来源的感觉刺激进行反应时创造的东西。这个假设的图像就叫做“Ipsundrum”。
学习判断(judgment of learning,JOL)——元认知觉察的两大主要评估手段之一(另一个是知晓感),确定个体是否通过元认知锻炼来提高学习新信息的能力。有研究表明,做出已经学习过信息的积极判断确实能够促进真正的学习。
左脑翻译器(left-brain interpreter)——由神经科学家迈克尔·加扎尼加(Michael Gazzaniga)提出的术语,指的是左脑通过使新信息与之前的经验相符,构建解释赋予世界意义。左脑解释器试图把接收到的新信息合理化、普遍化,从而使过去和现在保持一致。
元认知(metacognition)——从字面上来看,元认知意为“对思维的思考”,指的是人类所独有的从一种心理分离的角度对思维过程进行反思的能力。这种能力产生于前额皮层(人类大脑最后才进化出的部分),而前额皮层常常扮演着高阶意识思维控制中心的角色。
元认知觉察(metacognitive awareness)——指的是人体发展元认知能力所到达的程度。个体的元认知觉察能力越高,他越能从有意识思维过程中分离出来,在其进入行为阶段之前,对思维进行评估。
想象力(metaphor quotient,MQ)——由作家丹尼尔·平克提出的术语,指的是个体了解和加工比喻的能力。
元表征(metarepresentation)——使心理表征视觉化的能力。常常与“心理理论”和“心理剧场”等术语一起使用。
中脑(midbrain)——另一种英文表达方式为“mesen cephalon”,是位于前脑和脑干之间的人脑区域。主要涉及类似于眼球运动和身体运动以及二者与视觉、听觉等感觉线索结合后的控制。包括基底核部分。
专注力(mindfulness)——辩证行为疗法的核心,帮助个体观察、评估和更好地容忍情绪状态。与元认知紧密相连,在某些情况下,这两个术语可以相互替换。
心灵之眼(mindsight)——由心理学家丹尼尔·西格尔提出,“心灵之眼是我们把注意力集中于内心世界本质的方式。通过它,我们将意识集中于自身,集中到思想和感受上。借助心灵之眼,我们能够聚焦于他人的内心世界……它是我们洞察自身,与他人获得同感的方式。”
镜像神经元(mirror neurons)——一类很有特色的神经元,在个体做出一个动作或者个体看到他人做出相同或类似的动作时都会放电。例如,当某人看到另一个人哭时,镜像神经元就会发挥作用,使他也感到悲伤。研究者认为,镜像神经元是同情心的必要因素。
幼态持续(neoteny)——幼时的特征长时间地存在于一个物种的成年期。举例来说,人类通过在成人期保留襁褓时的大头和无毛等特点来展现幼态持续。
神经反馈(neurofeedback)——从理论上讲,在某一特定时间,关于神经功能的信息能够用在神经反馈训练中,保证人们改变他们的思维和行为结果。类似于生物反馈,神经反馈将相同的原则适用于所有的身体功能。举例来说,早上当你踏上体重称时,你正在接收一种关于你身体的生物反馈。当个体正在接受核磁共振扫描时,他们通过接收关于特定神经功能的大脑成像来接收信息。
神经可塑性(neuroplasticity)——为了回应我们的所做所感,大脑改变自身的方法的集合。神经可塑性与“我们能够改变自身思考的方式”的理论一脉相承。
新的无意识(new unconscious)——相对于弗洛伊德提出的“无意识”,现代认知科学中所使用的无意识有着很大的不同。尽管他对这一领域有着卓越的贡献,但是鉴于近半个世纪以来的研究成果,他的无意识概念已经不太准确。
理智(noetic)——一种半意识状态,处于这种状态之下时,会做关于内部表征的判断(例如,看到一只熊时,会引出先前学习到的内部判断,即熊是危险的。)
相对历程论(opponent process theory)——情绪的相对历程论指的是情绪反应会相互进行平衡。例如,大喜过后,根据相对历程理论,人体可能会体验到挫败(正如在药物和酒精成瘾中出现的情况)。该理论与心理学家理查德·所罗门的工作联系紧密。
前额叶皮层(prefrontal cortex)——额叶上最前端的大脑区域。主要涉及计划和包括元认知在内的其他高级认知。
感知(perception)——对感觉输入(见感觉)来源的觉知。感知是种主观能力,因为每个人感知到的可能都与他人存在区别。例如,两个人同时穿过一片森林,突然听见一块很大的石头撞击树的声音。一个人可能把这理解为偶然事件(这块石头可能从附近的山上滚落下来),但另一个人却理解为有人蓄意为之(对路过的人的一个警告)。
语音复原效应(phonemic restoration effect)——一种知觉现象,在某种特定条件下,大脑能够幻化出从一段语音信号中缺少的声音,并清晰地听到它。当语音信号中缺少的音素被白噪音代替时,这种效应便会发生,我们的大脑会把缺少的音素补齐。这种效应如此强烈,以至于听者甚至都不知道有音素缺失。这种现象常常出现在有强烈背景噪音的谈话中,有了强噪音的干扰,使得人们很难清楚地听到发出的每一个音素。这种效应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例如,年龄和性别。
实用主义适应(pragmatic adaptation)——大脑要不断适应着瞬息万变的内部世界和外部环境(包括生活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也见应变稳态)。
本体感受(proprioception)——本体感受是指肌、腱、关节等运动器官本身在不同状态(运动或静止)时产生的感觉(例如,人在闭眼时能感知身体各部分的位置)。
心理免疫系统(psychological immune system)——对于人类心理韧性的一个比喻。从理论上来说,心理免疫系统保护我们不受创伤和其他负面情绪事件的伤害。
量子芝诺效应(quantum Zeno effect)——量子物理中的术语(由德克萨斯州大学的乔治·苏达山和拜迪亚纳特·米斯拉在1977年提出),被扩展至神经科学中。精神病学家杰弗里·施瓦茨对其下了一个简要的定义:“应用于神经科学的量子芝诺效应表明,集中注意力的心智活动可以停留在与关注点相关的大脑回路上(例如,疼痛和疼痛缓解)。把注意力集中在心智体验上维持住了与体验相关的大脑状态。这意味着如果一个人把注意力集中在某种体验上,与体验相关的大脑回路便会保持一个动态的稳定状态。
网状激活系统(reticular activating system,RAS)——这个大脑区域充当着大脑皮层与边缘系统之间的拨动开关的角色。当大脑皮层充分发挥作用时(创造、计划、解决问题),网状激活系统就会减少或叫停边缘系统的活动(应对压力、战斗或逃跑)。但当大脑处于极端的压力下,网状激活系统就会关闭大脑皮层的功能。
科学帮助(science-help)——从可靠的、以实验为基础的发现中得出有用结论的一种形式。那些发现源于多个领域,包括心理学、神经科学、经济学、生态学、传播学、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等。
脚本(scripting)——在心理学中,脚本指的是先前已经自动化的行为,不需要有意为之就能影响后来的想法和行为(例如,像一个“剧本”一样在心智中运行的无意识归纳学习)。
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指的是个体相信自己能够成功地做成某事。一个人的自我效能在促使个体达到目标、面对挑战时起很大的作用。自我效能的概念以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为基础,该理论强调观察学习和社会体验,在人格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根据班杜拉的理论,具有高自我效能感的人更倾向于克服困难,而不是逃避现实。
自我意象(self-image)——即个体的自我概念,包括对自我品质和个人价值的评估。
感觉(sensation)——当一个刺激作用于感官的感受细胞时,启动的低级生物化学和神经活动的功能,是感知前的心理状态。
sentition——由心理学家尼古拉斯·汉弗莱提出,指的是被个体心智监控的感觉。举例来说,当你看到红灯亮起时,对灯的“红色”的内化反应引起了一种内在感觉。你的心智常常在监控这类内在感觉,这种监控活动就是“sentition”。
幸福感定点论(set-point theory of happiness)——每个人对于幸福,都有一个不同于他人的内在标准。有些人的标准很高,有些人很低,另一些人则处于中游。无论我们体验过怎样的高度和低度幸福,该理论认为我们最终将回到一般的幸福水平。
信号检测论(signal detection theory)——对具有强度比例的刺激(例如噪音的大小)和你的生理、心理状态(例如你的警觉性高低)进行探测的能力或可能性。
生存价值(survival value)——机体和行为为增加其生存和繁殖概率所带来的价值(例如,人类的高阶意识和元认知能力都具有极高的生存价值)。
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TOM)——主要用来解释我们怎样把心理状态归因于他人以及我们如何利用先赋状态来解释和预测他人的行为。除了儿童早期,人们在各个阶段几乎都能使用这种技术。有时,与“元表征”和“心理剧场”等术语一起使用。
舌尖现象(tip-of-tongue state)——没能从记忆中成功地提取出词汇,同时伴随着一种即将能从记忆中捕捉到这个词的感受。舌尖现象是关于“认知的感受”和“知晓感”的例子。
- 序
- 前言
- 第一部分 知
- 绪论 大脑改造:开始思维逆转之旅
- ■心智改变
- ■你位于断层的何处
- ■在真正开始探索之前……
- 第1章 元认知:冷静的观察者
- ■什么是“元认知”
- ■什么是反馈回路
- ■人类大脑如何进行元认知:元认知回路
- ■意识层面的元认知
- ■元认知觉察
- ■一个实用的比喻:内心的记者
- 第2章 心理化:最初的心智游戏
- ■心理理论
- ■意向性:心心相“映”
- ■心声的作用
- ■自律型人格
- 第3章 实用主义的适应:改变思维,改变生活
- ■实用主义的适应
- ■重塑适应性的大脑
- ■顽强的适应英雄:人格变化和幸福感
- ■适应道路上的重点:应变稳态和自稳态
- ■走出思维误区
- ■思维错误使反馈回路发生偏移
- ■思维错误和自动化思想
- ■使用注意工具来解决我们的问题
- 第4章 寻迹叙述性线索:剧本化和突显的力量
- ■寻迹叙述性线索
- ■内化叙述性脚本
- ■叙述突显
- ■重回反馈
- ■总结:有意识自我叙述
- 第5章 精神世界:循环相连
- 第二部分 做
- 第6章 想法箱:30种改善思维的工具
- 1.使用意识楔
- 2.使用习惯改变的黄金法则来转变你的行为
- 3.用信念对目标进行严格审查
- 4.嚼口香糖
- 5.为你自己写讣告
- 6.有目标,不过度
- 7.了解情绪体验的反馈回路
- 8.同步的有意识和无意识动机
- 9.寻求心灵上的整合
- 10.加强周期性的静心活动
- 11.挑战你的判断式启发法
- 12.补充葡萄糖,增强自制力
- 13.学习停止想法
- 14.即兴的大脑共振
- 15.总在做事中
- 16.睡眠充足,防止大脑过热
- 17.支持自我
- 18.保持韧性
- 19.对失败进行评估
- 20.时刻关注你的化学阈值,特别是酒精
- 21.研究热爱自己事业的人
- 22.提高你的想象力(MQ)
- 23.增大文化投入
- 24.开始阅读挑战性书籍,观看挑战性电影
- 25.思考你的成就以及对他人的影响
- 26.了解自我管理的要素来提高表现
- 27.用身体管理心智
- 28.向认知先哲们学习
- 29.将自己置于可怕的失去体验中
- 30.总览心智的12种表征
- 第三部分 扩展
- 第7章 心智的图书馆
- ■杰出的非小说类作品
- ■扩展的非小说类书籍
- 第8章 小说和回忆录
- 第9章 电影
- ■延伸的电影库
- 第10章 术语表
- 附录
- 附录A 什么是科学帮助
- 附录B 为什么我们需要实用科学
- 附录C 科学交流的挑战
- 附录D 向大脑改造之父——威廉·詹姆斯致敬
- ■威廉·詹姆斯的著作
- 后记
- 致谢
- 《厨房中的大脑》节选4 咖啡因对你的大脑做了什么
- 注释
- ■第一部分 知
- ■第二部分 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