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云GVP开源项目 12k star Uniapp+ElementUI 功能强大 支持多语言、二开方便! 广告
## 附录C 科学交流的挑战 (为什么科学家和记者总是不能和平共处) 几个月前,我偶然间看到一篇博文,其作者是一位声望显赫的科学家,主旨是他最近一次接受记者采访也是最后一次。他的话在记者的报道中被严重歪曲,以至于他强调,他不会再为伪大众科学做任何事情。很显然,他怒不可遏,而且理由充分,那篇报道不仅使他名誉受损,而且也没体现他所讨论的研究重点。 那件不愉快的事触及在科学家和记者之间酝酿已久的一场讨论,最近,它浮出了水面,表现在博客、微博和Facebook的帖子上。在某种意义上,争论永远不会结束(因为这些辩论从未结束过),而且这场讨论涉及的不仅仅是争论的双方。讨论着重于大众所接受的科学知识究竟是更好还是更差。并且,如果你认为公共教育很重要,那么你肯定知道相关的风险并不小。 我同争论的双方都有过交流,有着深刻的体会。虽然科学家很少贬低所有的记者,但是平心而论,大部分科学家都对记者持怀疑态度。并且记者尽管不喜欢,但也习惯了被科学家怀疑。 而他们把科学家的怀疑归咎于从事技术类学科而形成的人格。正如一位喜欢挑剔细节的工程师告诉我的:“即使你没有犯错,我也忍不住去纠正你。”简单来说,那就是记者所谓的技术/科学型人格,至少记者们是这么看的。 如果这场讨论真是那么简单纯粹,我们可以把它撇在一边,只当是专业人士之间的一场古怪比赛。但事实不是这样,这场讨论涉及的问题比人格类型问题和语气问题要严重得多,就我看来,最棘手的就是不信任。 科学家之所以不信任记者是因为市场需要往往会影响报道的内容。如今,网络新闻正在占据传统新闻业原有的市场份额。许多记者被迫成为少量仅存的新闻集团的雇佣兵。在市场环境下,记者想要生存下来,必须承受巨大的工作压力,在特定的时间内制造出数量惊人的新闻。 甚至在网络新闻风行之前,记者对新闻内容的审核也日益宽松。为了保住工作,记者不得不在原有素材的基础上添油加醋,来吸引大众的眼球。 在这个漩涡中,作为记者素材来源的科学家们,越来越担心记者会为了吸引读者而降低他们的发现的真实性。使新闻有吸引力常常意味着要掩盖关键性区别,比如说联系和起因之间的区别(联系从来不像起因那么有吸引力)。 同样的,记者们常常会故意漏掉科学发现的周边环境,或者前提条件。研究中不太确定的结论在报道中却神奇地变成了“A+B=C”。如果科学家只是说会大范围地应用发现的成果,到读者看到报道时,很可能变成了应用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但是,从另一方面说,记者怨恨那些批评总是不公平地诋毁他们的职业。事实上,对主要聚焦于科学话题的作家来说,“回答正确”从来都不是学术练习,它是一种真诚的愿望。任何一位严谨的作家都会认真对待选定的主题。 当然,那并不意味着科学记者们总是能够“回答正确”。但是据我所知,许多记者都承认这一事实,并且他们和科学家一样对此感到苦恼。与此同时,一些科学家也会夸大一下研究成果。当一个略显夸张的科学家碰上了一个草率成事的记者,就会引起一场巨大的风波,比如疫苗会引起自闭症这类报道。 长久以来,许多记者总是这样回击科学家,“如果没有记者的传播,很少有人会了解科学家的研究。”然而,这种说法完全不适应于这个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许多科学团体开设了自己的博客,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而一些制作精良的科学杂志也慢慢地出现在当地书店的书架上。 谢天谢地,好歹还是有个折中之法。一些科学家和记者选择了“相信,但是要核实”。我相信这是我们期望能够得到的最好结果。科学家有权知道他们的工作成果将会以怎样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如果他们对记者抱以完全的信任,相信他们能够很好地把握主题,那么记者也应该投桃报李,在使报道生动吸引的同时,力求最大程度的真实性。那就意味着记者要检查、再检查,确保科学家的工作成果得到尊重。 当事双方都有自己应做的事情。当科学家和记者各自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相互信任时,优秀的有事实依据的报道就诞生了。你可以去读读卡尔·齐默、耶拿·平科特、瑞·赫伯特、瑞贝卡·斯克鲁、戴维·多布斯等人的作品,领略一下杰出的科学成果与优秀的作者碰撞出的耀眼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