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应用+插件架构,代码干净,二开方便,首家独创一键云编译技术,文档视频完善,免费商用码云13.8K 广告
## 尽善尽美性:利弊参半 卢梭死于1778年,虽然他未能亲眼看到马拉卡尼的实验结果,但他有超人的能力去预测尽善尽美性对人类的意义。他提供了希望,但不全然是福气。因为虽然我们可以改变,但我们却不知道哪些是天生的,哪些是后天文化所习得的。因为我们可以改变,所以我们会被文化和社会过度塑造,假如我们从本性漂流太远,就会变得与自己疏离。 当我们因人性可以改善而浸淫在快乐的气氛中时,人可以变得完美的这个想法捅了道德问题的马蜂窝。 早期的思想家,如亚里士多德,并没有说到大脑的可塑性,而认为人有一个完美的心智发展。我们的心智和情绪官能是大自然所提供的,一个健康的心智发展是靠使用这些官能并使它们趋向完美来实现的。卢梭了解假如人类的心智、情绪生活及大脑是可改变的,那么我们就无法确定正常的或完美的心智发展是什么样的,应该会有许多不同的发展种类。尽善尽美性表示我们不再确定使自己完美是什么意思,卢梭了解到这个道德上的问题,他选用“尽善尽美性”其实是有讽刺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