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一次的标准会更高
假定阶段二的融资就是你能做的最后一轮融资。那你必须尽量靠这一笔资金做到盈利。
在过去的几年,投资行业的策略已经从挑选一小批优秀者进行投资并在之后的几年全力支持,演变为对早期的初创企业撒网式投资并在下一个阶段中优胜劣汰。这也许对于投资者来说是最佳的策略:自己去挑选早期的投资者实在是太麻烦了,还是让市场来做出选择吧。创业者们常常会惊讶地发现第三轮融资竟然会难这么多。
当你的公司只有几个月大的时候,它存在的意义就是做一个有希望的试验品,值得投入资金来看看它会变成怎么样。下一次你筹钱的时候,这个实验最好已经成功了。你需要走在通往上市的道路上。虽然证明实验成功的证据有很多,但通常就是盈利。第三轮投资一般得是 A 类融资。
通常创业公司会以两种形式消失在 2 轮融资之后,3 轮融资之前。有些公司仅仅是因为盈利得太慢了。他们拿到了足以支撑两年的钱以至于他们感受不到盈利的急迫性。所以他们有一整年都不去努力地盈利。但是到那时,不去盈利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当他们最后尝试去做时,他们发现已经做不到了。
另一种形式是让花销过快增长,这通常意味着招了过多的人。通常你不应该一完成二轮融资后就跑出去雇 8 个人,通常你想要等到你的企业成长到(通常是营业收入)可以支撑这些人的时候。许多投资人会鼓励你大胆地去雇人,他们总是让你花过多钱,其中一部分原因或许是因为他们错误地认为花钱能解决一切问题,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们想在下一轮把你的公司卖个好价钱。别听他们的。
- 导语
- 前言
- 角力
- 别急着融资,除非你需要而它也正适合你
- 要么完全进入融资模式,要么就干脆不要想
- 让别人帮你介绍投资人
- 没听到 Yes 之前听到什么都是 No
- 广度优先搜索 vs. 期望值
- 期望值 = 一个投资人投资你的可能性 x 获得他们投资的份量如何
- 明确自身情况
- 拿到第一个 term sheet (投资意向书)
- 尽快拿到承诺的钱
- 避免和那些不「领投」的投资人纠缠
- 制定多个计划
- 对于金额可以放低一些期望
- 如果可能的话尽量盈利
- 不要为估值而做出优化
- 估值前的 Yes 和 No
- 当心「对估值敏感」的投资者
- 贪婪地接受出价
- (在阶段二)不要出售多过 25%
- 找一个人专门处理融资
- 准备一份摘要(executive summary)和(也许)一份融资文件(deck)
- 当已经希望不大的时候,停止融资
- 不要对融资上瘾
- 不要融太多钱
- Be nice
- 下一次的标准会更高
- 别让融资变得太复杂
- 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