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云GVP开源项目 12k star Uniapp+ElementUI 功能强大 支持多语言、二开方便! 广告
# 电子邮件 Email的历史比Web还要久远,直到现在,Email也是互联网上应用非常广泛的服务。 几乎所有的编程语言都支持发送和接收电子邮件,但是,先等等,在我们开始编写代码之前,有必要搞清楚电子邮件是如何在互联网上运作的。 我们来看看传统邮件是如何运作的。假设你现在在北京,要给一个香港的朋友发一封信,怎么做呢? 首先你得写好信,装进信封,写上地址,贴上邮票,然后就近找个邮局,把信仍进去。 信件会从就近的小邮局转运到大邮局,再从大邮局往别的城市发,比如先发到天津,再走海运到达香港,也可能走京九线到香港,但是你不用关心具体路线,你只需要知道一件事,就是信件走得很慢,至少要几天时间。 信件到达香港的某个邮局,也不会直接送到朋友的家里,因为邮局的叔叔是很聪明的,他怕你的朋友不在家,一趟一趟地白跑,所以,信件会投递到你的朋友的邮箱里,邮箱可能在公寓的一层,或者家门口,直到你的朋友回家的时候检查邮箱,发现信件后,就可以取到邮件了。 电子邮件的流程基本上也是按上面的方式运作的,只不过速度不是按天算,而是按秒算。 现在我们回到电子邮件,假设我们自己的电子邮件地址是`me@163.com`,对方的电子邮件地址是`friend@sina.com`(注意地址都是虚构的哈),现在我们用`Outlook`或者`Foxmail`之类的软件写好邮件,填上对方的Email地址,点“发送”,电子邮件就发出去了。这些电子邮件软件被称为**MUA**:Mail User Agent——邮件用户代理。 Email从MUA发出去,不是直接到达对方电脑,而是发到**MTA**:Mail Transfer Agent——邮件传输代理,就是那些Email服务提供商,比如网易、新浪等等。由于我们自己的电子邮件是`163.com`,所以,Email首先被投递到网易提供的MTA,再由网易的MTA发到对方服务商,也就是新浪的MTA。这个过程中间可能还会经过别的MTA,但是我们不关心具体路线,我们只关心速度。 Email到达新浪的MTA后,由于对方使用的是`@sina.com`的邮箱,因此,新浪的MTA会把Email投递到邮件的最终目的地**MDA**:Mail Delivery Agent——邮件投递代理。Email到达MDA后,就静静地躺在新浪的某个服务器上,存放在某个文件或特殊的数据库里,我们将这个长期保存邮件的地方称之为电子邮箱。 同普通邮件类似,Email不会直接到达对方的电脑,因为对方电脑不一定开机,开机也不一定联网。对方要取到邮件,必须通过MUA从MDA上把邮件取到自己的电脑上。 所以,一封电子邮件的旅程就是: ``` 发件人 -> MUA -> MTA -> MTA -> 若干个MTA -> MDA <- MUA <- 收件人 ``` 有了上述基本概念,要编写程序来发送和接收邮件,本质上就是: 1. 编写MUA把邮件发到MTA; 2. 编写MUA从MDA上收邮件。 发邮件时,MUA和MTA使用的协议就是SMTP:Simple Mail Transfer Protocol,后面的MTA到另一个MTA也是用SMTP协议。 收邮件时,MUA和MDA使用的协议有两种:POP:Post Office Protocol,目前版本是3,俗称POP3;IMAP:Internet Message Access Protocol,目前版本是4,优点是不但能取邮件,还可以直接操作MDA上存储的邮件,比如从收件箱移到垃圾箱,等等。 邮件客户端软件在发邮件时,会让你先配置SMTP服务器,也就是你要发到哪个MTA上。假设你正在使用163的邮箱,你就不能直接发到新浪的MTA上,因为它只服务新浪的用户,所以,你得填163提供的SMTP服务器地址:`smtp.163.com`,为了证明你是163的用户,SMTP服务器还要求你填写邮箱地址和邮箱口令,这样,MUA才能正常地把Email通过SMTP协议发送到MTA。 类似的,从MDA收邮件时,MDA服务器也要求验证你的邮箱口令,确保不会有人冒充你收取你的邮件,所以,Outlook之类的邮件客户端会要求你填写POP3或IMAP服务器地址、邮箱地址和口令,这样,MUA才能顺利地通过POP或IMAP协议从MDA取到邮件。 在使用Python收发邮件前,请先准备好至少两个电子邮件,如`xxx@163.com`,`xxx@sina.com`,`xxx@qq.com`等,注意两个邮箱不要用同一家邮件服务商。 最后_特别注意_,目前大多数邮件服务商都需要手动打开SMTP发信和POP收信的功能,否则只允许在网页登录: ![qqmail-setting](../py-img/attachments/00144780905835577e7b77a053849829f4cf034d1fc48c3000.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