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开发人类活动识别的一维卷积神经网络模型
> 原文: [https://machinelearningmastery.com/cnn-models-for-human-activity-recognition-time-series-classification/](https://machinelearningmastery.com/cnn-models-for-human-activity-recognition-time-series-classification/)
人类活动识别是将由专用线束或智能电话记录的加速度计数据序列分类为已知的明确定义的运动的问题。
该问题的经典方法涉及基于固定大小的窗口和训练机器学习模型(例如决策树的集合)的时间序列数据中的手工制作特征。困难在于此功能工程需要该领域的深厚专业知识。
最近,已经证明,诸如循环神经网络和一维卷积神经网络(CNN)之类的深度学习方法可以在很少或没有数据特征工程的情况下提供具有挑战性的活动识别任务的最新结果,而不是使用特征学习原始数据。
在本教程中,您将了解如何开发一维卷积神经网络,用于人类活动识别问题的时间序列分类。
完成本教程后,您将了解:
* 如何为标准人类活动识别数据集加载和准备数据,并开发单个 1D CNN 模型,以在原始数据上实现出色的表现。
* 如何进一步调整模型的表现,包括数据转换,过滤器映射和内核大小。
* 如何开发一种复杂的多头一维卷积神经网络模型,提供类似集合的结果。
让我们开始吧。
![How to Develop 1D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Models for Human Activity Recognition](https://img.kancloud.cn/34/54/3454208d5464c387ab484839f46967f8_640x425.jpg)
如何开发用于人类活动识别的一维卷积神经网络模型
照片由 [Wolfgang Staudt](https://www.flickr.com/photos/wolfgangstaudt/2204054918/) ,保留一些权利。
## 教程概述
本教程分为四个部分;他们是:
1. 使用智能手机数据集进行活动识别
2. 开发一维卷积神经网络
3. 调谐一维卷积神经网络
4. 多头一维卷积神经网络
## 使用智能手机数据集进行活动识别
[人类活动识别](https://en.wikipedia.org/wiki/Activity_recognition),或简称为 HAR,是基于使用传感器的移动痕迹来预测人正在做什么的问题。
标准的人类活动识别数据集是 2012 年推出的“使用智能手机数据集的活动识别”。
它由 Davide Anguita 等人准备并提供。来自意大利热那亚大学的 2013 年论文“[使用智能手机进行人类活动识别的公共领域数据集](https://upcommons.upc.edu/handle/2117/20897)”中对该数据集进行了全面描述。该数据集在他们的 2012 年论文中用机器学习算法建模,标题为“[使用多类硬件友好支持向量机](https://link.springer.com/chapter/10.1007/978-3-642-35395-6_30)在智能手机上进行人类活动识别。“
数据集可用,可以从 UCI 机器学习库免费下载:
* [使用智能手机数据集进行人类活动识别,UCI 机器学习库](https://archive.ics.uci.edu/ml/datasets/human+activity+recognition+using+smartphones)
该数据来自 30 名年龄在 19 至 48 岁之间的受试者,其执行六项标准活动中的一项,同时佩戴记录运动数据的腰部智能手机。记录执行活动的每个受试者的视频,并从这些视频手动标记移动数据。
以下是在记录其移动数据的同时执行活动的主体的示例视频。
<iframe allow="autoplay; encrypted-media" allowfullscreen="" frameborder="0" height="375" src="https://www.youtube.com/embed/XOEN9W05_4A?feature=oembed" width="500"></iframe>
进行的六项活动如下:
1. 步行
2. 走上楼
3. 走楼下
4. 坐在
5. 常设
6. 铺设
记录的运动数据是来自智能手机的 x,y 和 z 加速度计数据(线性加速度)和陀螺仪数据(角速度),特别是三星 Galaxy S II。以 50Hz(即每秒 50 个数据点)记录观察结果。每个受试者进行两次活动,一次是左侧设备,另一次是右侧设备。
原始数据不可用。相反,可以使用预处理版本的数据集。预处理步骤包括:
* 使用噪声滤波器预处理加速度计和陀螺仪。
* 将数据拆分为 2.56 秒(128 个数据点)的固定窗口,重叠率为 50%。
* 将加速度计数据分割为重力(总)和身体运动分量。
特征工程应用于窗口数据,并且提供具有这些工程特征的数据的副本。
从每个窗口提取在人类活动识别领域中常用的许多时间和频率特征。结果是 561 元素的特征向量。
根据受试者的数据,将数据集分成训练(70%)和测试(30%)组。训练 21 个,测试 9 个。
使用旨在用于智能手机的支持向量机(例如定点算术)的实验结果导致测试数据集的预测准确度为 89%,实现与未修改的 SVM 实现类似的结果。
该数据集是免费提供的,可以从 UCI 机器学习库下载。
数据以单个 zip 文件的形式提供,大小约为 58 兆字节。此下载的直接链接如下:
* [UCI HAR Dataset.zip](https://archive.ics.uci.edu/ml/machine-learning-databases/00240/UCI%20HAR%20Dataset.zip)
下载数据集并将所有文件解压缩到当前工作目录中名为“HARDataset”的新目录中。
## 开发一维卷积神经网络
在本节中,我们将为人类活动识别数据集开发一维卷积神经网络模型(1D CNN)。
[卷积神经网络](https://machinelearningmastery.com/crash-course-convolutional-neural-networks/)模型是为图像分类问题而开发的,其中模型在称为特征学习的过程中学习二维输入的内部表示。
可以在一维数据序列上利用相同的过程,例如在用于人类活动识别的加速和陀螺仪数据的情况下。该模型学习从观察序列中提取特征以及如何将内部特征映射到不同的活动类型。
使用 CNN 进行序列分类的好处是,他们可以直接从原始时间序列数据中学习,而不需要领域专业知识来手动设计输入功能。该模型可以学习时间序列数据的内部表示,并且理想地实现与适合具有工程特征的数据集版本的模型相当的表现。
本节分为 4 部分;他们是:
1. 加载数据
2. 拟合和评估模型
3. 总结结果
4. 完整的例子
### 加载数据
第一步是将原始数据集加载到内存中。
原始数据中有三种主要信号类型:总加速度,车身加速度和车身陀螺仪。每个都有三个数据轴。这意味着每个时间步长总共有九个变量。
此外,每个数据系列已被划分为 2.65 秒数据的重叠窗口,或 128 个时间步长。这些数据窗口对应于上一节中工程特征(行)的窗口。
这意味着一行数据具有(128 * 9)或 1,152 个元素。这比前一节中 561 个元素向量的大小小一倍,并且可能存在一些冗余数据。
信号存储在 train 和 test 子目录下的/ _Inertial Signals_ /目录中。每个信号的每个轴都存储在一个单独的文件中,这意味着每个训练和测试数据集都有九个要加载的输入文件和一个要加载的输出文件。在给定一致的目录结构和文件命名约定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批量加载这些文件。
输入数据采用 CSV 格式,其中列由空格分隔。这些文件中的每一个都可以作为 NumPy 数组加载。下面的 _load_file()_ 函数在给定文件的文件路径的情况下加载数据集,并将加载的数据作为 NumPy 数组返回。
```py
# load a single file as a numpy array
def load_file(filepath):
dataframe = read_csv(filepath, header=None, delim_whitespace=True)
return dataframe.values
```
然后,我们可以将给定组(训练或测试)的所有数据加载到单个三维 NumPy 阵列中,其中阵列的尺寸为[_ 样本,时间步长,特征 _]。
为了更清楚,有 128 个时间步和 9 个特征,其中样本数是任何给定原始信号数据文件中的行数。
下面的 _load_group()_ 函数实现了这种行为。 [dstack()NumPy 函数](https://docs.scipy.org/doc/numpy-1.14.0/reference/generated/numpy.dstack.html)允许我们将每个加载的 3D 数组堆叠成单个 3D 数组,其中变量在第三维(特征)上分开。
```py
# load a list of files into a 3D array of [samples, timesteps, features]
def load_group(filenames, prefix=''):
loaded = list()
for name in filenames:
data = load_file(prefix + name)
loaded.append(data)
# stack group so that features are the 3rd dimension
loaded = dstack(loaded)
return loaded
```
我们可以使用此功能加载给定组的所有输入信号数据,例如训练或测试。
下面的 _load_dataset_group()_ 函数使用训练和测试目录之间的一致命名约定加载单个组的所有输入信号数据和输出数据。
```py
# load a dataset group, such as train or test
def load_dataset_group(group, prefix=''):
filepath = prefix + group + '/Inertial Signals/'
# load all 9 files as a single array
filenames = list()
# total acceleration
filenames += ['total_acc_x_'+group+'.txt', 'total_acc_y_'+group+'.txt', 'total_acc_z_'+group+'.txt']
# body acceleration
filenames += ['body_acc_x_'+group+'.txt', 'body_acc_y_'+group+'.txt', 'body_acc_z_'+group+'.txt']
# body gyroscope
filenames += ['body_gyro_x_'+group+'.txt', 'body_gyro_y_'+group+'.txt', 'body_gyro_z_'+group+'.txt']
# load input data
X = load_group(filenames, filepath)
# load class output
y = load_file(prefix + group + '/y_'+group+'.txt')
return X, y
```
最后,我们可以加载每个训练和测试数据集。
输出数据定义为类号的整数。我们必须对这些类整数进行热编码,以使数据适合于拟合神经网络多类分类模型。我们可以通过调用 [to_categorical()Keras 函数](https://keras.io/utils/#to_categorical)来实现。
下面的 _load_dataset()_ 函数实现了这种行为,并返回训练并测试 _X_ 和 _y_ 元素,以便拟合和评估定义的模型。
```py
# load the dataset, returns train and test X and y elements
def load_dataset(prefix=''):
# load all train
trainX, trainy = load_dataset_group('train', prefix + 'HARDataset/')
print(trainX.shape, trainy.shape)
# load all test
testX, testy = load_dataset_group('test', prefix + 'HARDataset/')
print(testX.shape, testy.shape)
# zero-offset class values
trainy = trainy - 1
testy = testy - 1
# one hot encode y
trainy = to_categorical(trainy)
testy = to_categorical(testy)
print(trainX.shape, trainy.shape, testX.shape, testy.shape)
return trainX, trainy, testX, testy
```
### 拟合和评估模型
现在我们已将数据加载到内存中以便进行建模,我们可以定义,拟合和评估 1D CNN 模型。
我们可以定义一个名为 _evaluate_model()_ 的函数,它接受训练和测试数据集,拟合训练数据集上的模型,在测试数据集上对其进行评估,并返回模型表现的估计值。
首先,我们必须使用 Keras 深度学习库来定义 CNN 模型。该模型需要使用[_ 样本,时间步长,特征 _]进行三维输入。
这正是我们加载数据的方式,其中一个样本是时间序列数据的一个窗口,每个窗口有 128 个时间步长,时间步长有九个变量或特征。
模型的输出将是一个六元素向量,包含属于六种活动类型中每种活动类型的给定窗口的概率。
在拟合模型时需要这些输入和输出维度,我们可以从提供的训练数据集中提取它们。
```py
n_timesteps, n_features, n_outputs = trainX.shape[1], trainX.shape[2], trainy.shape[1]
```
为简单起见,该模型被定义为顺序 Keras 模型。
我们将模型定义为具有两个 1D CNN 层,然后是用于正则化的丢失层,然后是池化层。通常以两个为一组定义 CNN 层,以便为模型提供从输入数据学习特征的良好机会。 CNN 非常快速地学习,因此 dropout 层旨在帮助减缓学习过程,并希望能够产生更好的最终模型。池化层将学习的特征减少到其大小的 1/4,将它们合并到最基本的元素。
在 CNN 和汇集之后,将学习的特征展平为一个长向量,并在用于进行预测的输出层之前通过完全连接的层。完全连接的层理想地在学习的特征和输出之间提供缓冲,目的是在进行预测之前解释学习的特征。
对于此模型,我们将使用 64 个并行要素图的标准配置和 3 的内核大小。要素图是处理或解释输入的次数,而内核大小是被视为输入时间步数的数量。输入序列被读取或处理到特征映射上。
随机梯度下降的有效 [Adam](https://machinelearningmastery.com/adam-optimization-algorithm-for-deep-learning/) 版本将用于优化网络,并且鉴于我们正在学习多类别分类问题,将使用分类交叉熵损失函数。
下面列出了该模型的定义。
```py
model = Sequential()
model.add(Conv1D(filters=64, kernel_size=3, activation='relu', input_shape=(n_timesteps,n_features)))
model.add(Conv1D(filters=64, kernel_size=3, activation='relu'))
model.add(Dropout(0.5))
model.add(MaxPooling1D(pool_size=2))
model.add(Flatten())
model.add(Dense(100, activation='relu'))
model.add(Dense(n_outputs, activation='softmax'))
model.compile(loss='categorical_crossentropy', optimizer='adam', metrics=['accuracy'])
```
该模型适用于固定数量的时期,在这种情况下为 10,并且将使用 32 个样本的批量大小,其中在更新模型的权重之前将 32 个数据窗口暴露给模型。
模型拟合后,将在测试数据集上进行评估,并返回测试数据集上拟合模型的精度。
下面列出了完整的 _evaluate_model()_ 函数。
```py
# fit and evaluate a model
def evaluate_model(trainX, trainy, testX, testy):
verbose, epochs, batch_size = 0, 10, 32
n_timesteps, n_features, n_outputs = trainX.shape[1], trainX.shape[2], trainy.shape[1]
model = Sequential()
model.add(Conv1D(filters=64, kernel_size=3, activation='relu', input_shape=(n_timesteps,n_features)))
model.add(Conv1D(filters=64, kernel_size=3, activation='relu'))
model.add(Dropout(0.5))
model.add(MaxPooling1D(pool_size=2))
model.add(Flatten())
model.add(Dense(100, activation='relu'))
model.add(Dense(n_outputs, activation='softmax'))
model.compile(loss='categorical_crossentropy', optimizer='adam', metrics=['accuracy'])
# fit network
model.fit(trainX, trainy, epochs=epochs, batch_size=batch_size, verbose=verbose)
# evaluate model
_, accuracy = model.evaluate(testX, testy, batch_size=batch_size, verbose=0)
return accuracy
```
网络结构或选择的超参数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它们只是这个问题的起点。
### 总结结果
我们无法从单一评估中判断模型的技能。
其原因是神经网络是随机的,这意味着当在相同数据上训练相同的模型配置时将产生不同的特定模型。
这是网络的一个特征,它为模型提供了自适应能力,但需要对模型进行稍微复杂的评估。
我们将多次重复对模型的评估,然后在每次运行中总结模型的表现。例如,我们可以调用 _evaluate_model()_ 共 10 次。这将导致必须总结的模型评估分数。
```py
# repeat experiment
scores = list()
for r in range(repeats):
score = evaluate_model(trainX, trainy, testX, testy)
score = score * 100.0
print('>#%d: %.3f' % (r+1, score))
scores.append(score)
```
我们可以通过计算和报告绩效的均值和标准差来总结得分样本。均值给出了数据集上模型的平均精度,而标准差给出了精度与平均值的平均方差。
下面的函数 _summarize_results()_ 总结了运行的结果。
```py
# summarize scores
def summarize_results(scores):
print(scores)
m, s = mean(scores), std(scores)
print('Accuracy: %.3f%% (+/-%.3f)' % (m, s))
```
我们可以将重复评估,结果收集和结果汇总捆绑到实验的主要功能中,称为 _run_experiment()_,如下所示。
默认情况下,在报告模型表现之前,会对模型进行 10 次评估。
```py
# run an experiment
def run_experiment(repeats=10):
# load data
trainX, trainy, testX, testy = load_dataset()
# repeat experiment
scores = list()
for r in range(repeats):
score = evaluate_model(trainX, trainy, testX, testy)
score = score * 100.0
print('>#%d: %.3f' % (r+1, score))
scores.append(score)
# summarize results
summarize_results(scores)
```
### 完整的例子
现在我们已经拥有了所有的部分,我们可以将它们组合成一个有效的例子。
完整的代码清单如下。
```py
# cnn model
from numpy import mean
from numpy import std
from numpy import dstack
from pandas import read_csv
from matplotlib import pyplot
from keras.models import Sequential
from keras.layers import Dense
from keras.layers import Flatten
from keras.layers import Dropout
from keras.layers.convolutional import Conv1D
from keras.layers.convolutional import MaxPooling1D
from keras.utils import to_categorical
# load a single file as a numpy array
def load_file(filepath):
dataframe = read_csv(filepath, header=None, delim_whitespace=True)
return dataframe.values
# load a list of files and return as a 3d numpy array
def load_group(filenames, prefix=''):
loaded = list()
for name in filenames:
data = load_file(prefix + name)
loaded.append(data)
# stack group so that features are the 3rd dimension
loaded = dstack(loaded)
return loaded
# load a dataset group, such as train or test
def load_dataset_group(group, prefix=''):
filepath = prefix + group + '/Inertial Signals/'
# load all 9 files as a single array
filenames = list()
# total acceleration
filenames += ['total_acc_x_'+group+'.txt', 'total_acc_y_'+group+'.txt', 'total_acc_z_'+group+'.txt']
# body acceleration
filenames += ['body_acc_x_'+group+'.txt', 'body_acc_y_'+group+'.txt', 'body_acc_z_'+group+'.txt']
# body gyroscope
filenames += ['body_gyro_x_'+group+'.txt', 'body_gyro_y_'+group+'.txt', 'body_gyro_z_'+group+'.txt']
# load input data
X = load_group(filenames, filepath)
# load class output
y = load_file(prefix + group + '/y_'+group+'.txt')
return X, y
# load the dataset, returns train and test X and y elements
def load_dataset(prefix=''):
# load all train
trainX, trainy = load_dataset_group('train', prefix + 'HARDataset/')
print(trainX.shape, trainy.shape)
# load all test
testX, testy = load_dataset_group('test', prefix + 'HARDataset/')
print(testX.shape, testy.shape)
# zero-offset class values
trainy = trainy - 1
testy = testy - 1
# one hot encode y
trainy = to_categorical(trainy)
testy = to_categorical(testy)
print(trainX.shape, trainy.shape, testX.shape, testy.shape)
return trainX, trainy, testX, testy
# fit and evaluate a model
def evaluate_model(trainX, trainy, testX, testy):
verbose, epochs, batch_size = 0, 10, 32
n_timesteps, n_features, n_outputs = trainX.shape[1], trainX.shape[2], trainy.shape[1]
model = Sequential()
model.add(Conv1D(filters=64, kernel_size=3, activation='relu', input_shape=(n_timesteps,n_features)))
model.add(Conv1D(filters=64, kernel_size=3, activation='relu'))
model.add(Dropout(0.5))
model.add(MaxPooling1D(pool_size=2))
model.add(Flatten())
model.add(Dense(100, activation='relu'))
model.add(Dense(n_outputs, activation='softmax'))
model.compile(loss='categorical_crossentropy', optimizer='adam', metrics=['accuracy'])
# fit network
model.fit(trainX, trainy, epochs=epochs, batch_size=batch_size, verbose=verbose)
# evaluate model
_, accuracy = model.evaluate(testX, testy, batch_size=batch_size, verbose=0)
return accuracy
# summarize scores
def summarize_results(scores):
print(scores)
m, s = mean(scores), std(scores)
print('Accuracy: %.3f%% (+/-%.3f)' % (m, s))
# run an experiment
def run_experiment(repeats=10):
# load data
trainX, trainy, testX, testy = load_dataset()
# repeat experiment
scores = list()
for r in range(repeats):
score = evaluate_model(trainX, trainy, testX, testy)
score = score * 100.0
print('>#%d: %.3f' % (r+1, score))
scores.append(score)
# summarize results
summarize_results(scores)
# run the experiment
run_experiment()
```
运行该示例首先打印已加载数据集的形状,然后打印训练和测试集的形状以及输入和输出元素。这确认了样本数,时间步长和变量,以及类的数量。
接下来,创建和评估模型,并为每个模型打印调试消息。
最后,打印分数样本,然后是平均值和标准差。我们可以看到该模型表现良好,实现了在原始数据集上训练的约 90.9%的分类准确度,标准偏差约为 1.3。
这是一个很好的结果,考虑到原始论文发表了 89%的结果,在具有重域特定特征工程的数据集上进行了训练,而不是原始数据集。
注意:鉴于算法的随机性,您的具体结果可能会有所不同。
```py
(7352, 128, 9) (7352, 1)
(2947, 128, 9) (2947, 1)
(7352, 128, 9) (7352, 6) (2947, 128, 9) (2947, 6)
>#1: 91.347
>#2: 91.551
>#3: 90.804
>#4: 90.058
>#5: 89.752
>#6: 90.940
>#7: 91.347
>#8: 87.547
>#9: 92.637
>#10: 91.890
[91.34713267729894, 91.55072955548015, 90.80420766881574, 90.05768578215134, 89.75229046487954, 90.93993892093654, 91.34713267729894, 87.54665761791652, 92.63657957244655, 91.89005768578215]
Accuracy: 90.787% (+/-1.341)
```
现在我们已经看到了如何加载数据并适合 1D CNN 模型,我们可以研究是否可以通过一些超参数调整来进一步提升模型的技能。
## 调谐一维卷积神经网络
在本节中,我们将调整模型,以进一步提高问题的表现。
我们将看三个主要方面:
1. 数据准备
2. 过滤器数量
3. 内核的大小
### 数据准备
在上一节中,我们没有执行任何数据准备。我们按原样使用了数据。
每个主要数据集(身体加速度,身体陀螺仪和总加速度)已经缩放到-1,1 的范围。不清楚数据是按受试者缩放还是跨所有受试者。
可能导致改进的一种可能的变换是在拟合模型之前标准化观察。
标准化是指改变每个变量的分布,使其平均值为零,标准差为 1.只有每个变量的分布是高斯分布才真正有意义。
我们可以通过绘制训练数据集中每个变量的直方图来快速检查每个变量的分布。
这方面的一个小难点是数据被分成 128 个时间步长的窗口,重叠 50%。因此,为了更好地了解数据分布,我们必须首先删除重复的观察(重叠),然后删除数据的窗口。
我们可以使用 NumPy 来做到这一点,首先切割数组并仅保留每个窗口的后半部分,然后将窗口展平为每个变量的长向量。这很快且很脏,并且意味着我们在第一个窗口的前半部分丢失了数据。
```py
# remove overlap
cut = int(trainX.shape[1] / 2)
longX = trainX[:, -cut:, :]
# flatten windows
longX = longX.reshape((longX.shape[0] * longX.shape[1], longX.shape[2]))
```
下面列出了加载数据,展平数据以及为九个变量中的每一个绘制直方图的完整示例。
```py
# plot distributions
from numpy import dstack
from pandas import read_csv
from keras.utils import to_categorical
from matplotlib import pyplot
# load a single file as a numpy array
def load_file(filepath):
dataframe = read_csv(filepath, header=None, delim_whitespace=True)
return dataframe.values
# load a list of files and return as a 3d numpy array
def load_group(filenames, prefix=''):
loaded = list()
for name in filenames:
data = load_file(prefix + name)
loaded.append(data)
# stack group so that features are the 3rd dimension
loaded = dstack(loaded)
return loaded
# load a dataset group, such as train or test
def load_dataset_group(group, prefix=''):
filepath = prefix + group + '/Inertial Signals/'
# load all 9 files as a single array
filenames = list()
# total acceleration
filenames += ['total_acc_x_'+group+'.txt', 'total_acc_y_'+group+'.txt', 'total_acc_z_'+group+'.txt']
# body acceleration
filenames += ['body_acc_x_'+group+'.txt', 'body_acc_y_'+group+'.txt', 'body_acc_z_'+group+'.txt']
# body gyroscope
filenames += ['body_gyro_x_'+group+'.txt', 'body_gyro_y_'+group+'.txt', 'body_gyro_z_'+group+'.txt']
# load input data
X = load_group(filenames, filepath)
# load class output
y = load_file(prefix + group + '/y_'+group+'.txt')
return X, y
# load the dataset, returns train and test X and y elements
def load_dataset(prefix=''):
# load all train
trainX, trainy = load_dataset_group('train', prefix + 'HARDataset/')
print(trainX.shape, trainy.shape)
# load all test
testX, testy = load_dataset_group('test', prefix + 'HARDataset/')
print(testX.shape, testy.shape)
# zero-offset class values
trainy = trainy - 1
testy = testy - 1
# one hot encode y
trainy = to_categorical(trainy)
testy = to_categorical(testy)
print(trainX.shape, trainy.shape, testX.shape, testy.shape)
return trainX, trainy, testX, testy
# plot a histogram of each variable in the dataset
def plot_variable_distributions(trainX):
# remove overlap
cut = int(trainX.shape[1] / 2)
longX = trainX[:, -cut:, :]
# flatten windows
longX = longX.reshape((longX.shape[0] * longX.shape[1], longX.shape[2]))
print(longX.shape)
pyplot.figure()
xaxis = None
for i in range(longX.shape[1]):
ax = pyplot.subplot(longX.shape[1], 1, i+1, sharex=xaxis)
ax.set_xlim(-1, 1)
if i == 0:
xaxis = ax
pyplot.hist(longX[:, i], bins=100)
pyplot.show()
# load data
trainX, trainy, testX, testy = load_dataset()
# plot histograms
plot_variable_distributions(trainX)
```
运行该示例将创建一个包含九个直方图的图形,一个用于训练数据集中的每个变量。
图的顺序与加载数据的顺序相匹配,具体如下:
1. 总加速度 x
2. 总加速度 y
3. 总加速度 z
4. 身体加速 x
5. 身体加速度 y
6. 身体加速度 z
7. 身体陀螺仪 x
8. 身体陀螺仪 y
9. Body Gyroscope z
我们可以看到每个变量都具有类似高斯分布,除了第一个变量(总加速度 x)。
总加速度数据的分布比身体数据更平坦,这更加尖锐。
我们可以探索使用数据的幂变换来使分布更加高斯,尽管这是一个练习。
![Histograms of each variable in the training data set](https://img.kancloud.cn/07/81/0781000d3475916edb5223fe92a30ee0_1280x960.jpg)
训练数据集中每个变量的直方图
数据具有足够的高斯类似性,以探索标准化变换是否有助于模型从原始观测中提取显着信号。
名为 _scale_data()_ 的以下函数可用于在拟合和评估模型之前标准化数据。 StandardScaler scikit-learn 类将用于执行转换。它首先适合训练数据(例如,找到每个变量的平均值和标准差),然后应用于训练和测试集。
标准化是可选的,因此我们可以应用该过程并将结果与相同的代码路径进行比较,而无需在受控实验中进行标准化。
```py
# standardize data
def scale_data(trainX, testX, standardize):
# remove overlap
cut = int(trainX.shape[1] / 2)
longX = trainX[:, -cut:, :]
# flatten windows
longX = longX.reshape((longX.shape[0] * longX.shape[1], longX.shape[2]))
# flatten train and test
flatTrainX = trainX.reshape((trainX.shape[0] * trainX.shape[1], trainX.shape[2]))
flatTestX = testX.reshape((testX.shape[0] * testX.shape[1], testX.shape[2]))
# standardize
if standardize:
s = StandardScaler()
# fit on training data
s.fit(longX)
# apply to training and test data
longX = s.transform(longX)
flatTrainX = s.transform(flatTrainX)
flatTestX = s.transform(flatTestX)
# reshape
flatTrainX = flatTrainX.reshape((trainX.shape))
flatTestX = flatTestX.reshape((testX.shape))
return flatTrainX, flatTestX
```
我们可以更新 _evaluate_model()_ 函数来获取参数,然后使用此参数来决定是否执行标准化。
```py
# fit and evaluate a model
def evaluate_model(trainX, trainy, testX, testy, param):
verbose, epochs, batch_size = 0, 10, 32
n_timesteps, n_features, n_outputs = trainX.shape[1], trainX.shape[2], trainy.shape[1]
# scale data
trainX, testX = scale_data(trainX, testX, param)
model = Sequential()
model.add(Conv1D(filters=64, kernel_size=3, activation='relu', input_shape=(n_timesteps,n_features)))
model.add(Conv1D(filters=64, kernel_size=3, activation='relu'))
model.add(Dropout(0.5))
model.add(MaxPooling1D(pool_size=2))
model.add(Flatten())
model.add(Dense(100, activation='relu'))
model.add(Dense(n_outputs, activation='softmax'))
model.compile(loss='categorical_crossentropy', optimizer='adam', metrics=['accuracy'])
# fit network
model.fit(trainX, trainy, epochs=epochs, batch_size=batch_size, verbose=verbose)
# evaluate model
_, accuracy = model.evaluate(testX, testy, batch_size=batch_size, verbose=0)
return accuracy
```
我们还可以更新 _run_experiment()_,为每个参数重复实验 10 次;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两个参数将被评估[ _False,True_ ],分别没有标准化和标准化。
```py
# run an experiment
def run_experiment(params, repeats=10):
# load data
trainX, trainy, testX, testy = load_dataset()
# test each parameter
all_scores = list()
for p in params:
# repeat experiment
scores = list()
for r in range(repeats):
score = evaluate_model(trainX, trainy, testX, testy, p)
score = score * 100.0
print('>p=%d #%d: %.3f' % (p, r+1, score))
scores.append(score)
all_scores.append(scores)
# summarize results
summarize_results(all_scores, params)
```
这将产生两个可以比较的结果样本。
我们将更新 _summarize_results()_ 函数,以汇总每个配置参数的结果样本,并创建一个箱形图来比较每个结果样本。
```py
# summarize scores
def summarize_results(scores, params):
print(scores, params)
# summarize mean and standard deviation
for i in range(len(scores)):
m, s = mean(scores[i]), std(scores[i])
print('Param=%d: %.3f%% (+/-%.3f)' % (params[i], m, s))
# boxplot of scores
pyplot.boxplot(scores, labels=params)
pyplot.savefig('exp_cnn_standardize.png')
```
这些更新将允许我们直接比较之前模型拟合的结果和数据集标准化后的模型拟合。
它也是一个通用的更改,允许我们在以下部分中评估和比较其他参数集的结果。
完整的代码清单如下。
```py
# cnn model with standardization
from numpy import mean
from numpy import std
from numpy import dstack
from pandas import read_csv
from matplotlib import pyplot
from sklearn.preprocessing import StandardScaler
from keras.models import Sequential
from keras.layers import Dense
from keras.layers import Flatten
from keras.layers import Dropout
from keras.layers.convolutional import Conv1D
from keras.layers.convolutional import MaxPooling1D
from keras.utils import to_categorical
# load a single file as a numpy array
def load_file(filepath):
dataframe = read_csv(filepath, header=None, delim_whitespace=True)
return dataframe.values
# load a list of files and return as a 3d numpy array
def load_group(filenames, prefix=''):
loaded = list()
for name in filenames:
data = load_file(prefix + name)
loaded.append(data)
# stack group so that features are the 3rd dimension
loaded = dstack(loaded)
return loaded
# load a dataset group, such as train or test
def load_dataset_group(group, prefix=''):
filepath = prefix + group + '/Inertial Signals/'
# load all 9 files as a single array
filenames = list()
# total acceleration
filenames += ['total_acc_x_'+group+'.txt', 'total_acc_y_'+group+'.txt', 'total_acc_z_'+group+'.txt']
# body acceleration
filenames += ['body_acc_x_'+group+'.txt', 'body_acc_y_'+group+'.txt', 'body_acc_z_'+group+'.txt']
# body gyroscope
filenames += ['body_gyro_x_'+group+'.txt', 'body_gyro_y_'+group+'.txt', 'body_gyro_z_'+group+'.txt']
# load input data
X = load_group(filenames, filepath)
# load class output
y = load_file(prefix + group + '/y_'+group+'.txt')
return X, y
# load the dataset, returns train and test X and y elements
def load_dataset(prefix=''):
# load all train
trainX, trainy = load_dataset_group('train', prefix + 'HARDataset/')
print(trainX.shape, trainy.shape)
# load all test
testX, testy = load_dataset_group('test', prefix + 'HARDataset/')
print(testX.shape, testy.shape)
# zero-offset class values
trainy = trainy - 1
testy = testy - 1
# one hot encode y
trainy = to_categorical(trainy)
testy = to_categorical(testy)
print(trainX.shape, trainy.shape, testX.shape, testy.shape)
return trainX, trainy, testX, testy
# standardize data
def scale_data(trainX, testX, standardize):
# remove overlap
cut = int(trainX.shape[1] / 2)
longX = trainX[:, -cut:, :]
# flatten windows
longX = longX.reshape((longX.shape[0] * longX.shape[1], longX.shape[2]))
# flatten train and test
flatTrainX = trainX.reshape((trainX.shape[0] * trainX.shape[1], trainX.shape[2]))
flatTestX = testX.reshape((testX.shape[0] * testX.shape[1], testX.shape[2]))
# standardize
if standardize:
s = StandardScaler()
# fit on training data
s.fit(longX)
# apply to training and test data
longX = s.transform(longX)
flatTrainX = s.transform(flatTrainX)
flatTestX = s.transform(flatTestX)
# reshape
flatTrainX = flatTrainX.reshape((trainX.shape))
flatTestX = flatTestX.reshape((testX.shape))
return flatTrainX, flatTestX
# fit and evaluate a model
def evaluate_model(trainX, trainy, testX, testy, param):
verbose, epochs, batch_size = 0, 10, 32
n_timesteps, n_features, n_outputs = trainX.shape[1], trainX.shape[2], trainy.shape[1]
# scale data
trainX, testX = scale_data(trainX, testX, param)
model = Sequential()
model.add(Conv1D(filters=64, kernel_size=3, activation='relu', input_shape=(n_timesteps,n_features)))
model.add(Conv1D(filters=64, kernel_size=3, activation='relu'))
model.add(Dropout(0.5))
model.add(MaxPooling1D(pool_size=2))
model.add(Flatten())
model.add(Dense(100, activation='relu'))
model.add(Dense(n_outputs, activation='softmax'))
model.compile(loss='categorical_crossentropy', optimizer='adam', metrics=['accuracy'])
# fit network
model.fit(trainX, trainy, epochs=epochs, batch_size=batch_size, verbose=verbose)
# evaluate model
_, accuracy = model.evaluate(testX, testy, batch_size=batch_size, verbose=0)
return accuracy
# summarize scores
def summarize_results(scores, params):
print(scores, params)
# summarize mean and standard deviation
for i in range(len(scores)):
m, s = mean(scores[i]), std(scores[i])
print('Param=%s: %.3f%% (+/-%.3f)' % (params[i], m, s))
# boxplot of scores
pyplot.boxplot(scores, labels=params)
pyplot.savefig('exp_cnn_standardize.png')
# run an experiment
def run_experiment(params, repeats=10):
# load data
trainX, trainy, testX, testy = load_dataset()
# test each parameter
all_scores = list()
for p in params:
# repeat experiment
scores = list()
for r in range(repeats):
score = evaluate_model(trainX, trainy, testX, testy, p)
score = score * 100.0
print('>p=%s #%d: %.3f' % (p, r+1, score))
scores.append(score)
all_scores.append(scores)
# summarize results
summarize_results(all_scores, params)
# run the experiment
n_params = [False, True]
run_experiment(n_params)
```
运行该示例可能需要几分钟,具体取决于您的硬件。
为每个评估的模型打印表现。在运行结束时,总结了每个测试配置的表现,显示了平均值和标准偏差。
我们可以看到,在建模之前看起来确实标准化数据集确实导致表现的小提升,从大约 90.4%的准确度(接近我们在上一节中看到的)到大约 91.5%的准确度。
注意:鉴于算法的随机性,您的具体结果可能会有所不同。
```py
(7352, 128, 9) (7352, 1)
(2947, 128, 9) (2947, 1)
(7352, 128, 9) (7352, 6) (2947, 128, 9) (2947, 6)
>p=False #1: 91.483
>p=False #2: 91.245
>p=False #3: 90.838
>p=False #4: 89.243
>p=False #5: 90.193
>p=False #6: 90.465
>p=False #7: 90.397
>p=False #8: 90.567
>p=False #9: 88.938
>p=False #10: 91.144
>p=True #1: 92.908
>p=True #2: 90.940
>p=True #3: 92.297
>p=True #4: 91.822
>p=True #5: 92.094
>p=True #6: 91.313
>p=True #7: 91.653
>p=True #8: 89.141
>p=True #9: 91.110
>p=True #10: 91.890
[[91.48286392941975, 91.24533423820834, 90.83814048184594, 89.24329826942655, 90.19341703427214, 90.46487953851374, 90.39701391245333, 90.56667797760434, 88.93790295215473, 91.14353579911774], [92.90804207668816, 90.93993892093654, 92.29725144214456, 91.82219205972176, 92.09365456396336, 91.31319986426874, 91.65252799457076, 89.14149983033593, 91.10960298608755, 91.89005768578215]] [False, True]
Param=False: 90.451% (+/-0.785)
Param=True: 91.517% (+/-0.965)
```
还创建了结果的框和胡须图。
这允许以非参数方式比较两个结果样本,显示每个样本的中值和中间 50%。
我们可以看到,标准化的结果分布与没有标准化的结果分布完全不同。这可能是一个真正的效果。
![Box and whisker plot of 1D CNN with and without standardization](https://img.kancloud.cn/e5/34/e5349a567bd506526cf44f7f51449beb_640x480.jpg)
有和没有标准化的 1D CNN 的盒子和须状图
### 过滤器数量
现在我们有了一个实验框架,我们可以探索不同的模型的其他超参数。
CNN 的一个重要超参数是滤波器映射的数量。我们可以尝试一系列不同的值,从比我们开发的第一个模型中使用的 64 个更少到更多。
具体来说,我们将尝试以下数量的功能图:
```py
n_params = [8, 16, 32, 64, 128, 256]
```
我们可以使用上一节中的相同代码并更新 _evaluate_model()_ 函数,以使用提供的参数作为 Conv1D 层中的过滤器数量。我们还可以更新 _summarize_results()_ 函数,将箱图保存为 _exp_cnn_filters.png_ 。
完整的代码示例如下所示。
```py
# cnn model with filters
from numpy import mean
from numpy import std
from numpy import dstack
from pandas import read_csv
from matplotlib import pyplot
from keras.models import Sequential
from keras.layers import Dense
from keras.layers import Flatten
from keras.layers import Dropout
from keras.layers.convolutional import Conv1D
from keras.layers.convolutional import MaxPooling1D
from keras.utils import to_categorical
# load a single file as a numpy array
def load_file(filepath):
dataframe = read_csv(filepath, header=None, delim_whitespace=True)
return dataframe.values
# load a list of files and return as a 3d numpy array
def load_group(filenames, prefix=''):
loaded = list()
for name in filenames:
data = load_file(prefix + name)
loaded.append(data)
# stack group so that features are the 3rd dimension
loaded = dstack(loaded)
return loaded
# load a dataset group, such as train or test
def load_dataset_group(group, prefix=''):
filepath = prefix + group + '/Inertial Signals/'
# load all 9 files as a single array
filenames = list()
# total acceleration
filenames += ['total_acc_x_'+group+'.txt', 'total_acc_y_'+group+'.txt', 'total_acc_z_'+group+'.txt']
# body acceleration
filenames += ['body_acc_x_'+group+'.txt', 'body_acc_y_'+group+'.txt', 'body_acc_z_'+group+'.txt']
# body gyroscope
filenames += ['body_gyro_x_'+group+'.txt', 'body_gyro_y_'+group+'.txt', 'body_gyro_z_'+group+'.txt']
# load input data
X = load_group(filenames, filepath)
# load class output
y = load_file(prefix + group + '/y_'+group+'.txt')
return X, y
# load the dataset, returns train and test X and y elements
def load_dataset(prefix=''):
# load all train
trainX, trainy = load_dataset_group('train', prefix + 'HARDataset/')
print(trainX.shape, trainy.shape)
# load all test
testX, testy = load_dataset_group('test', prefix + 'HARDataset/')
print(testX.shape, testy.shape)
# zero-offset class values
trainy = trainy - 1
testy = testy - 1
# one hot encode y
trainy = to_categorical(trainy)
testy = to_categorical(testy)
print(trainX.shape, trainy.shape, testX.shape, testy.shape)
return trainX, trainy, testX, testy
# fit and evaluate a model
def evaluate_model(trainX, trainy, testX, testy, n_filters):
verbose, epochs, batch_size = 0, 10, 32
n_timesteps, n_features, n_outputs = trainX.shape[1], trainX.shape[2], trainy.shape[1]
model = Sequential()
model.add(Conv1D(filters=n_filters, kernel_size=3, activation='relu', input_shape=(n_timesteps,n_features)))
model.add(Conv1D(filters=n_filters, kernel_size=3, activation='relu'))
model.add(Dropout(0.5))
model.add(MaxPooling1D(pool_size=2))
model.add(Flatten())
model.add(Dense(100, activation='relu'))
model.add(Dense(n_outputs, activation='softmax'))
model.compile(loss='categorical_crossentropy', optimizer='adam', metrics=['accuracy'])
# fit network
model.fit(trainX, trainy, epochs=epochs, batch_size=batch_size, verbose=verbose)
# evaluate model
_, accuracy = model.evaluate(testX, testy, batch_size=batch_size, verbose=0)
return accuracy
# summarize scores
def summarize_results(scores, params):
print(scores, params)
# summarize mean and standard deviation
for i in range(len(scores)):
m, s = mean(scores[i]), std(scores[i])
print('Param=%d: %.3f%% (+/-%.3f)' % (params[i], m, s))
# boxplot of scores
pyplot.boxplot(scores, labels=params)
pyplot.savefig('exp_cnn_filters.png')
# run an experiment
def run_experiment(params, repeats=10):
# load data
trainX, trainy, testX, testy = load_dataset()
# test each parameter
all_scores = list()
for p in params:
# repeat experiment
scores = list()
for r in range(repeats):
score = evaluate_model(trainX, trainy, testX, testy, p)
score = score * 100.0
print('>p=%d #%d: %.3f' % (p, r+1, score))
scores.append(score)
all_scores.append(scores)
# summarize results
summarize_results(all_scores, params)
# run the experiment
n_params = [8, 16, 32, 64, 128, 256]
run_experiment(n_params)
```
运行该示例将为每个指定数量的过滤器重复实验。
在运行结束时,将显示每个过滤器数量的结果摘要。
随着滤波器图数量的增加,我们可以看到平均表现提升的趋势。方差保持不变,可能 128 个特征映射可能是网络的良好配置。
```py
...
Param=8: 89.148% (+/-0.790)
Param=16: 90.383% (+/-0.613)
Param=32: 90.356% (+/-1.039)
Param=64: 90.098% (+/-0.615)
Param=128: 91.032% (+/-0.702)
Param=256: 90.706% (+/-0.997)
```
还创建了结果的框和胡须图,允许比较每个过滤器数量的结果。
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特征图数量的增加,中值分类精度(框中的橙色线)的趋势向上。我们确实看到了 64 个特征图(我们的实验中的默认值或基线)的下降,这是令人惊讶的,并且可能在 32,128 和 256 个过滤器图中具有稳定性的平台。也许 32 将是一个更稳定的配置。
![Box and whisker plot of 1D CNN with different numbers of filter maps](https://img.kancloud.cn/3d/5f/3d5fd3f9cb67fe2d52eb139c4f0b2aea_640x480.jpg)
具有不同数量的滤波器映射的 1D CNN 的盒子和须状图
### 内核的大小
内核的大小是 1D CNN 调整的另一个重要的超参数。
内核大小控制输入序列的每个“_ 读取 _”中考虑的时间步数,然后将其投影到特征图上(通过卷积过程)。
较大的内核大小意味着不太严格的数据读取,但可能会导致输入的更通用的快照。
除了默认的三个时间步长之外,我们可以使用相同的实验设置并测试一套不同的内核大小。完整的值列表如下:
```py
n_params = [2, 3, 5, 7, 11]
```
完整的代码清单如下:
```py
# cnn model vary kernel size
from numpy import mean
from numpy import std
from numpy import dstack
from pandas import read_csv
from matplotlib import pyplot
from keras.models import Sequential
from keras.layers import Dense
from keras.layers import Flatten
from keras.layers import Dropout
from keras.layers.convolutional import Conv1D
from keras.layers.convolutional import MaxPooling1D
from keras.utils import to_categorical
# load a single file as a numpy array
def load_file(filepath):
dataframe = read_csv(filepath, header=None, delim_whitespace=True)
return dataframe.values
# load a list of files and return as a 3d numpy array
def load_group(filenames, prefix=''):
loaded = list()
for name in filenames:
data = load_file(prefix + name)
loaded.append(data)
# stack group so that features are the 3rd dimension
loaded = dstack(loaded)
return loaded
# load a dataset group, such as train or test
def load_dataset_group(group, prefix=''):
filepath = prefix + group + '/Inertial Signals/'
# load all 9 files as a single array
filenames = list()
# total acceleration
filenames += ['total_acc_x_'+group+'.txt', 'total_acc_y_'+group+'.txt', 'total_acc_z_'+group+'.txt']
# body acceleration
filenames += ['body_acc_x_'+group+'.txt', 'body_acc_y_'+group+'.txt', 'body_acc_z_'+group+'.txt']
# body gyroscope
filenames += ['body_gyro_x_'+group+'.txt', 'body_gyro_y_'+group+'.txt', 'body_gyro_z_'+group+'.txt']
# load input data
X = load_group(filenames, filepath)
# load class output
y = load_file(prefix + group + '/y_'+group+'.txt')
return X, y
# load the dataset, returns train and test X and y elements
def load_dataset(prefix=''):
# load all train
trainX, trainy = load_dataset_group('train', prefix + 'HARDataset/')
print(trainX.shape, trainy.shape)
# load all test
testX, testy = load_dataset_group('test', prefix + 'HARDataset/')
print(testX.shape, testy.shape)
# zero-offset class values
trainy = trainy - 1
testy = testy - 1
# one hot encode y
trainy = to_categorical(trainy)
testy = to_categorical(testy)
print(trainX.shape, trainy.shape, testX.shape, testy.shape)
return trainX, trainy, testX, testy
# fit and evaluate a model
def evaluate_model(trainX, trainy, testX, testy, n_kernel):
verbose, epochs, batch_size = 0, 15, 32
n_timesteps, n_features, n_outputs = trainX.shape[1], trainX.shape[2], trainy.shape[1]
model = Sequential()
model.add(Conv1D(filters=64, kernel_size=n_kernel, activation='relu', input_shape=(n_timesteps,n_features)))
model.add(Conv1D(filters=64, kernel_size=n_kernel, activation='relu'))
model.add(Dropout(0.5))
model.add(MaxPooling1D(pool_size=2))
model.add(Flatten())
model.add(Dense(100, activation='relu'))
model.add(Dense(n_outputs, activation='softmax'))
model.compile(loss='categorical_crossentropy', optimizer='adam', metrics=['accuracy'])
# fit network
model.fit(trainX, trainy, epochs=epochs, batch_size=batch_size, verbose=verbose)
# evaluate model
_, accuracy = model.evaluate(testX, testy, batch_size=batch_size, verbose=0)
return accuracy
# summarize scores
def summarize_results(scores, params):
print(scores, params)
# summarize mean and standard deviation
for i in range(len(scores)):
m, s = mean(scores[i]), std(scores[i])
print('Param=%d: %.3f%% (+/-%.3f)' % (params[i], m, s))
# boxplot of scores
pyplot.boxplot(scores, labels=params)
pyplot.savefig('exp_cnn_kernel.png')
# run an experiment
def run_experiment(params, repeats=10):
# load data
trainX, trainy, testX, testy = load_dataset()
# test each parameter
all_scores = list()
for p in params:
# repeat experiment
scores = list()
for r in range(repeats):
score = evaluate_model(trainX, trainy, testX, testy, p)
score = score * 100.0
print('>p=%d #%d: %.3f' % (p, r+1, score))
scores.append(score)
all_scores.append(scores)
# summarize results
summarize_results(all_scores, params)
# run the experiment
n_params = [2, 3, 5, 7, 11]
run_experiment(n_params)
```
运行该示例依次测试每个内核大小。
结果总结在运行结束时。随着内核大小的增加,我们可以看到模型表现的普遍提高。
结果表明,籽粒大小为 5 可能是好的,平均技能为约 91.8%,但也许大小为 7 或 11 也可能同样好,标准偏差较小。
```py
...
Param=2: 90.176% (+/-0.724)
Param=3: 90.275% (+/-1.277)
Param=5: 91.853% (+/-1.249)
Param=7: 91.347% (+/-0.852)
Param=11: 91.456% (+/-0.743)
```
还创建了结果的框和胡须图。
结果表明,较大的内核大小确实会产生更好的准确性,并且内核大小 7 可能在良好表现和低方差之间提供了良好的平衡。
![Box and whisker plot of 1D CNN with different numbers of kernel sizes](https://img.kancloud.cn/f3/bf/f3bfce34c43e5669b36386890c6cb14e_640x480.jpg)
具有不同内核大小的 1D CNN 的盒子和须状图
这只是调整模型的开始,尽管我们关注的可能是更重要的元素。探索上述某些发现的组合可能会很有趣,看看表现是否可以进一步提升。
将重复次数从 10 增加到 30 或更多以确定它是否会导致更稳定的结果也可能是有趣的。
## 多头卷积神经网络
CNN 的另一种流行方法是使用多头模型,其中模型的每个头使用不同大小的内核读取输入时间步长。
例如,三头模型可以具有三种不同的内核大小 3,5,11,允许模型以三种不同的分辨率读取和解释序列数据。然后,在进行预测之前,来自所有三个头的解释在模型内连接并由完全连接的层解释。
我们可以使用 Keras 功能 API 实现多头 1D CNN。有关此 API 的温和介绍,请参阅帖子:
* [如何使用 Keras 功能 API 进行深度学习](https://machinelearningmastery.com/keras-functional-api-deep-learning/)
下面列出了 _evaluate_model()_ 函数的更新版本,它创建了一个三头 CNN 模型。
我们可以看到模型的每个头部都是相同的结构,尽管内核大小是变化的。然后,在进行预测之前,三个头在被解释之前进入单个合并层。
```py
# fit and evaluate a model
def evaluate_model(trainX, trainy, testX, testy):
verbose, epochs, batch_size = 0, 10, 32
n_timesteps, n_features, n_outputs = trainX.shape[1], trainX.shape[2], trainy.shape[1]
# head 1
inputs1 = Input(shape=(n_timesteps,n_features))
conv1 = Conv1D(filters=64, kernel_size=3, activation='relu')(inputs1)
drop1 = Dropout(0.5)(conv1)
pool1 = MaxPooling1D(pool_size=2)(drop1)
flat1 = Flatten()(pool1)
# head 2
inputs2 = Input(shape=(n_timesteps,n_features))
conv2 = Conv1D(filters=64, kernel_size=5, activation='relu')(inputs2)
drop2 = Dropout(0.5)(conv2)
pool2 = MaxPooling1D(pool_size=2)(drop2)
flat2 = Flatten()(pool2)
# head 3
inputs3 = Input(shape=(n_timesteps,n_features))
conv3 = Conv1D(filters=64, kernel_size=11, activation='relu')(inputs3)
drop3 = Dropout(0.5)(conv3)
pool3 = MaxPooling1D(pool_size=2)(drop3)
flat3 = Flatten()(pool3)
# merge
merged = concatenate([flat1, flat2, flat3])
# interpretation
dense1 = Dense(100, activation='relu')(merged)
outputs = Dense(n_outputs, activation='softmax')(dense1)
model = Model(inputs=[inputs1, inputs2, inputs3], outputs=outputs)
# save a plot of the model
plot_model(model, show_shapes=True, to_file='multichannel.png')
model.compile(loss='categorical_crossentropy', optimizer='adam', metrics=['accuracy'])
# fit network
model.fit([trainX,trainX,trainX], trainy, epochs=epochs, batch_size=batch_size, verbose=verbose)
# evaluate model
_, accuracy = model.evaluate([testX,testX,testX], testy, batch_size=batch_size, verbose=0)
return accuracy
```
创建模型时,会创建网络体系结构图;如下所示,它清楚地说明了构建的模型如何组合在一起。
![Plot of the Multi-Headed 1D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https://img.kancloud.cn/8d/2e/8d2e55e876cecfb9bde44103f13e5322_1247x848.jpg)
多头一维卷积神经网络的图
模型的其他方面可以在各个方面变化,例如过滤器的数量或甚至数据本身的准备。
下面列出了多头 1D CNN 的完整代码示例。
```py
# multi-headed cnn model
from numpy import mean
from numpy import std
from numpy import dstack
from pandas import read_csv
from matplotlib import pyplot
from keras.utils import to_categorical
from keras.utils.vis_utils import plot_model
from keras.models import Model
from keras.layers import Input
from keras.layers import Dense
from keras.layers import Flatten
from keras.layers import Dropout
from keras.layers.convolutional import Conv1D
from keras.layers.convolutional import MaxPooling1D
from keras.layers.merge import concatenate
# load a single file as a numpy array
def load_file(filepath):
dataframe = read_csv(filepath, header=None, delim_whitespace=True)
return dataframe.values
# load a list of files and return as a 3d numpy array
def load_group(filenames, prefix=''):
loaded = list()
for name in filenames:
data = load_file(prefix + name)
loaded.append(data)
# stack group so that features are the 3rd dimension
loaded = dstack(loaded)
return loaded
# load a dataset group, such as train or test
def load_dataset_group(group, prefix=''):
filepath = prefix + group + '/Inertial Signals/'
# load all 9 files as a single array
filenames = list()
# total acceleration
filenames += ['total_acc_x_'+group+'.txt', 'total_acc_y_'+group+'.txt', 'total_acc_z_'+group+'.txt']
# body acceleration
filenames += ['body_acc_x_'+group+'.txt', 'body_acc_y_'+group+'.txt', 'body_acc_z_'+group+'.txt']
# body gyroscope
filenames += ['body_gyro_x_'+group+'.txt', 'body_gyro_y_'+group+'.txt', 'body_gyro_z_'+group+'.txt']
# load input data
X = load_group(filenames, filepath)
# load class output
y = load_file(prefix + group + '/y_'+group+'.txt')
return X, y
# load the dataset, returns train and test X and y elements
def load_dataset(prefix=''):
# load all train
trainX, trainy = load_dataset_group('train', prefix + 'HARDataset/')
print(trainX.shape, trainy.shape)
# load all test
testX, testy = load_dataset_group('test', prefix + 'HARDataset/')
print(testX.shape, testy.shape)
# zero-offset class values
trainy = trainy - 1
testy = testy - 1
# one hot encode y
trainy = to_categorical(trainy)
testy = to_categorical(testy)
print(trainX.shape, trainy.shape, testX.shape, testy.shape)
return trainX, trainy, testX, testy
# fit and evaluate a model
def evaluate_model(trainX, trainy, testX, testy):
verbose, epochs, batch_size = 0, 10, 32
n_timesteps, n_features, n_outputs = trainX.shape[1], trainX.shape[2], trainy.shape[1]
# head 1
inputs1 = Input(shape=(n_timesteps,n_features))
conv1 = Conv1D(filters=64, kernel_size=3, activation='relu')(inputs1)
drop1 = Dropout(0.5)(conv1)
pool1 = MaxPooling1D(pool_size=2)(drop1)
flat1 = Flatten()(pool1)
# head 2
inputs2 = Input(shape=(n_timesteps,n_features))
conv2 = Conv1D(filters=64, kernel_size=5, activation='relu')(inputs2)
drop2 = Dropout(0.5)(conv2)
pool2 = MaxPooling1D(pool_size=2)(drop2)
flat2 = Flatten()(pool2)
# head 3
inputs3 = Input(shape=(n_timesteps,n_features))
conv3 = Conv1D(filters=64, kernel_size=11, activation='relu')(inputs3)
drop3 = Dropout(0.5)(conv3)
pool3 = MaxPooling1D(pool_size=2)(drop3)
flat3 = Flatten()(pool3)
# merge
merged = concatenate([flat1, flat2, flat3])
# interpretation
dense1 = Dense(100, activation='relu')(merged)
outputs = Dense(n_outputs, activation='softmax')(dense1)
model = Model(inputs=[inputs1, inputs2, inputs3], outputs=outputs)
# save a plot of the model
plot_model(model, show_shapes=True, to_file='multichannel.png')
model.compile(loss='categorical_crossentropy', optimizer='adam', metrics=['accuracy'])
# fit network
model.fit([trainX,trainX,trainX], trainy, epochs=epochs, batch_size=batch_size, verbose=verbose)
# evaluate model
_, accuracy = model.evaluate([testX,testX,testX], testy, batch_size=batch_size, verbose=0)
return accuracy
# summarize scores
def summarize_results(scores):
print(scores)
m, s = mean(scores), std(scores)
print('Accuracy: %.3f%% (+/-%.3f)' % (m, s))
# run an experiment
def run_experiment(repeats=10):
# load data
trainX, trainy, testX, testy = load_dataset()
# repeat experiment
scores = list()
for r in range(repeats):
score = evaluate_model(trainX, trainy, testX, testy)
score = score * 100.0
print('>#%d: %.3f' % (r+1, score))
scores.append(score)
# summarize results
summarize_results(scores)
# run the experiment
run_experiment()
```
运行该示例在每次重复实验时打印模型的表现,然后将估计得分总结为平均值和标准差,正如我们在第一种情况下使用简单的 1D CNN 所做的那样。
我们可以看到该模型的平均表现约为 91.6%的分类精度,标准偏差约为 0.8。
该示例可以用作探索各种其他模型的基础,这些模型改变不同模型超参数甚至跨输入头的不同数据准备方案。
考虑到该模型中资源的相对三倍,将此结果与单头 CNN 进行比较并不是一个苹果对苹果的比较。也许苹果与苹果的比较将是具有相同架构的模型,并且在模型的每个输入头上具有相同数量的过滤器。
```py
>#1: 91.788
>#2: 92.942
>#3: 91.551
>#4: 91.415
>#5: 90.974
>#6: 91.992
>#7: 92.162
>#8: 89.888
>#9: 92.671
>#10: 91.415
[91.78825924669155, 92.94197488971835, 91.55072955548015, 91.41499830335935, 90.97387173396675, 91.99185612487275, 92.16152019002375, 89.88802171700034, 92.67051238547675, 91.41499830335935]
Accuracy: 91.680% (+/-0.823)
```
## 扩展
本节列出了一些扩展您可能希望探索的教程的想法。
* **日期准备**。探索其他数据准备方案,例如数据标准化以及标准化后的标准化。
* **网络架构**。探索其他网络架构,例如更深入的 CNN 架构和更深层的全连接层,用于解释 CNN 输入功能。
* **诊断**。使用简单的学习曲线诊断来解释模型在时期中的学习方式,以及更多的正则化,不同的学习率,或不同的批量大小或时期数可能导致更好的表现或更稳定的模型。
如果你探索任何这些扩展,我很想知道。
## 进一步阅读
如果您希望深入了解,本节将提供有关该主题的更多资源。
### 文件
* [使用智能手机进行人类活动识别的公共领域数据集](https://upcommons.upc.edu/handle/2117/20897),2013 年。
* [智能手机上的人类活动识别使用多类硬件友好支持向量机](https://link.springer.com/chapter/10.1007/978-3-642-35395-6_30),2012。
### 用品
* [使用智能手机数据集进行人类活动识别,UCI 机器学习库](https://archive.ics.uci.edu/ml/datasets/human+activity+recognition+using+smartphones)
* [活动识别,维基百科](https://en.wikipedia.org/wiki/Activity_recognition)
* [使用智能手机传感器的活动识别实验,视频](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OEN9W05_4A)。
## 摘要
在本教程中,您了解了如何开发一维卷积神经网络,用于人类活动识别问题的时间序列分类。
具体来说,你学到了:
* 如何为标准人类活动识别数据集加载和准备数据,并开发单个 1D CNN 模型,以在原始数据上实现出色的表现。
* 如何进一步调整模型的表现,包括数据转换,过滤器映射和内核大小。
* 如何开发一种复杂的多头一维卷积神经网络模型,提供类似集合的结果。
你有任何问题吗?
在下面的评论中提出您的问题,我会尽力回答。
- Machine Learning Mastery 应用机器学习教程
- 5竞争机器学习的好处
- 过度拟合的简单直觉,或者为什么测试训练数据是一个坏主意
- 特征选择简介
- 应用机器学习作为一个搜索问题的温和介绍
- 为什么应用机器学习很难
- 为什么我的结果不如我想的那么好?你可能过度拟合了
- 用ROC曲线评估和比较分类器表现
- BigML评论:发现本机学习即服务平台的聪明功能
- BigML教程:开发您的第一个决策树并进行预测
- 构建生产机器学习基础设施
- 分类准确性不够:可以使用更多表现测量
- 一种预测模型的巧妙应用
- 机器学习项目中常见的陷阱
- 数据清理:将凌乱的数据转换为整洁的数据
- 机器学习中的数据泄漏
- 数据,学习和建模
- 数据管理至关重要以及为什么需要认真对待它
- 将预测模型部署到生产中
- 参数和超参数之间有什么区别?
- 测试和验证数据集之间有什么区别?
- 发现特征工程,如何设计特征以及如何获得它
- 如何开始使用Kaggle
- 超越预测
- 如何在评估机器学习算法时选择正确的测试选项
- 如何定义机器学习问题
- 如何评估机器学习算法
- 如何获得基线结果及其重要性
- 如何充分利用机器学习数据
- 如何识别数据中的异常值
- 如何提高机器学习效果
- 如何在竞争机器学习中踢屁股
- 如何知道您的机器学习模型是否具有良好的表现
- 如何布局和管理您的机器学习项目
- 如何为机器学习准备数据
- 如何减少最终机器学习模型中的方差
- 如何使用机器学习结果
- 如何解决像数据科学家这样的问题
- 通过数据预处理提高模型精度
- 处理机器学习的大数据文件的7种方法
- 建立机器学习系统的经验教训
- 如何使用机器学习清单可靠地获得准确的预测(即使您是初学者)
- 机器学习模型运行期间要做什么
- 机器学习表现改进备忘单
- 来自世界级从业者的机器学习技巧:Phil Brierley
- 模型预测精度与机器学习中的解释
- 竞争机器学习的模型选择技巧
- 机器学习需要多少训练数据?
- 如何系统地规划和运行机器学习实验
- 应用机器学习过程
- 默认情况下可重现的机器学习结果
- 10个实践应用机器学习的标准数据集
- 简单的三步法到最佳机器学习算法
- 打击机器学习数据集中不平衡类的8种策略
- 模型表现不匹配问题(以及如何处理)
- 黑箱机器学习的诱惑陷阱
- 如何培养最终的机器学习模型
- 使用探索性数据分析了解您的问题并获得更好的结果
- 什么是数据挖掘和KDD
- 为什么One-Hot在机器学习中编码数据?
- 为什么你应该在你的机器学习问题上进行抽样检查算法
- 所以,你正在研究机器学习问题......
- Machine Learning Mastery Keras 深度学习教程
- Keras 中神经网络模型的 5 步生命周期
- 在 Python 迷你课程中应用深度学习
- Keras 深度学习库的二元分类教程
- 如何用 Keras 构建多层感知器神经网络模型
- 如何在 Keras 中检查深度学习模型
- 10 个用于 Amazon Web Services 深度学习的命令行秘籍
- 机器学习卷积神经网络的速成课程
- 如何在 Python 中使用 Keras 进行深度学习的度量
- 深度学习书籍
- 深度学习课程
- 你所知道的深度学习是一种谎言
- 如何设置 Amazon AWS EC2 GPU 以训练 Keras 深度学习模型(分步)
- 神经网络中批量和迭代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 在 Keras 展示深度学习模型训练历史
- 基于 Keras 的深度学习模型中的dropout正则化
- 评估 Keras 中深度学习模型的表现
- 如何评价深度学习模型的技巧
- 小批量梯度下降的简要介绍以及如何配置批量大小
- 在 Keras 中获得深度学习帮助的 9 种方法
- 如何使用 Keras 在 Python 中网格搜索深度学习模型的超参数
- 用 Keras 在 Python 中使用卷积神经网络进行手写数字识别
- 如何用 Keras 进行预测
- 用 Keras 进行深度学习的图像增强
- 8 个深度学习的鼓舞人心的应用
- Python 深度学习库 Keras 简介
- Python 深度学习库 TensorFlow 简介
- Python 深度学习库 Theano 简介
- 如何使用 Keras 函数式 API 进行深度学习
- Keras 深度学习库的多类分类教程
- 多层感知器神经网络速成课程
-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 Keras 深度学习库中的目标识别
- 流行的深度学习库
- 用深度学习预测电影评论的情感
- Python 中的 Keras 深度学习库的回归教程
- 如何使用 Keras 获得可重现的结果
- 如何在 Linux 服务器上运行深度学习实验
- 保存并加载您的 Keras 深度学习模型
- 用 Keras 逐步开发 Python 中的第一个神经网络
- 用 Keras 理解 Python 中的有状态 LSTM 循环神经网络
- 在 Python 中使用 Keras 深度学习模型和 Scikit-Learn
- 如何使用预训练的 VGG 模型对照片中的物体进行分类
- 在 Python 和 Keras 中对深度学习模型使用学习率调度
- 如何在 Keras 中可视化深度学习神经网络模型
- 什么是深度学习?
- 何时使用 MLP,CNN 和 RNN 神经网络
- 为什么用随机权重初始化神经网络?
- Machine Learning Mastery 深度学习 NLP 教程
- 深度学习在自然语言处理中的 7 个应用
- 如何实现自然语言处理的波束搜索解码器
- 深度学习文档分类的最佳实践
- 关于自然语言处理的热门书籍
- 在 Python 中计算文本 BLEU 分数的温和介绍
- 使用编码器 - 解码器模型的用于字幕生成的注入和合并架构
- 如何用 Python 清理机器学习的文本
- 如何配置神经机器翻译的编码器 - 解码器模型
- 如何开始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7 天迷你课程)
- 自然语言处理的数据集
- 如何开发一种深度学习的词袋模型来预测电影评论情感
- 深度学习字幕生成模型的温和介绍
- 如何在 Keras 中定义神经机器翻译的编码器 - 解码器序列 - 序列模型
- 如何利用小实验在 Keras 中开发字幕生成模型
- 如何从头开发深度学习图片标题生成器
- 如何在 Keras 中开发基于字符的神经语言模型
- 如何开发用于情感分析的 N-gram 多通道卷积神经网络
- 如何从零开始开发神经机器翻译系统
- 如何在 Python 中用 Keras 开发基于单词的神经语言模型
- 如何开发一种预测电影评论情感的词嵌入模型
- 如何使用 Gensim 在 Python 中开发词嵌入
- 用于文本摘要的编码器 - 解码器深度学习模型
- Keras 中文本摘要的编码器 - 解码器模型
- 用于神经机器翻译的编码器 - 解码器循环神经网络模型
- 浅谈词袋模型
- 文本摘要的温和介绍
- 编码器 - 解码器循环神经网络中的注意力如何工作
- 如何利用深度学习自动生成照片的文本描述
- 如何开发一个单词级神经语言模型并用它来生成文本
- 浅谈神经机器翻译
- 什么是自然语言处理?
- 牛津自然语言处理深度学习课程
- 如何为机器翻译准备法语到英语的数据集
- 如何为情感分析准备电影评论数据
- 如何为文本摘要准备新闻文章
- 如何准备照片标题数据集以训练深度学习模型
- 如何使用 Keras 为深度学习准备文本数据
- 如何使用 scikit-learn 为机器学习准备文本数据
- 自然语言处理神经网络模型入门
- 对自然语言处理的深度学习的承诺
- 在 Python 中用 Keras 进行 LSTM 循环神经网络的序列分类
- 斯坦福自然语言处理深度学习课程评价
- 统计语言建模和神经语言模型的简要介绍
- 使用 Keras 在 Python 中进行 LSTM 循环神经网络的文本生成
- 浅谈机器学习中的转换
- 如何使用 Keras 将词嵌入层用于深度学习
- 什么是用于文本的词嵌入
- Machine Learning Mastery 深度学习时间序列教程
- 如何开发人类活动识别的一维卷积神经网络模型
- 人类活动识别的深度学习模型
- 如何评估人类活动识别的机器学习算法
- 时间序列预测的多层感知器网络探索性配置
- 比较经典和机器学习方法进行时间序列预测的结果
- 如何通过深度学习快速获得时间序列预测的结果
- 如何利用 Python 处理序列预测问题中的缺失时间步长
- 如何建立预测大气污染日的概率预测模型
- 如何开发一种熟练的机器学习时间序列预测模型
- 如何构建家庭用电自回归预测模型
- 如何开发多步空气污染时间序列预测的自回归预测模型
- 如何制定多站点多元空气污染时间序列预测的基线预测
- 如何开发时间序列预测的卷积神经网络模型
- 如何开发卷积神经网络用于多步时间序列预测
- 如何开发单变量时间序列预测的深度学习模型
- 如何开发 LSTM 模型用于家庭用电的多步时间序列预测
- 如何开发 LSTM 模型进行时间序列预测
- 如何开发多元多步空气污染时间序列预测的机器学习模型
- 如何开发多层感知器模型进行时间序列预测
- 如何开发人类活动识别时间序列分类的 RNN 模型
- 如何开始深度学习的时间序列预测(7 天迷你课程)
- 如何网格搜索深度学习模型进行时间序列预测
- 如何对单变量时间序列预测的网格搜索朴素方法
- 如何在 Python 中搜索 SARIMA 模型超参数用于时间序列预测
- 如何在 Python 中进行时间序列预测的网格搜索三次指数平滑
- 一个标准的人类活动识别问题的温和介绍
- 如何加载和探索家庭用电数据
- 如何加载,可视化和探索复杂的多变量多步时间序列预测数据集
- 如何从智能手机数据模拟人类活动
- 如何根据环境因素预测房间占用率
- 如何使用脑波预测人眼是开放还是闭合
- 如何在 Python 中扩展长短期内存网络的数据
- 如何使用 TimeseriesGenerator 进行 Keras 中的时间序列预测
- 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室内运动时间序列分类
- 用于时间序列预测的状态 LSTM 在线学习的不稳定性
- 用于罕见事件时间序列预测的 LSTM 模型体系结构
- 用于时间序列预测的 4 种通用机器学习数据变换
- Python 中长短期记忆网络的多步时间序列预测
- 家庭用电机器学习的多步时间序列预测
- Keras 中 LSTM 的多变量时间序列预测
- 如何开发和评估朴素的家庭用电量预测方法
- 如何为长短期记忆网络准备单变量时间序列数据
- 循环神经网络在时间序列预测中的应用
- 如何在 Python 中使用差异变换删除趋势和季节性
- 如何在 LSTM 中种子状态用于 Python 中的时间序列预测
- 使用 Python 进行时间序列预测的有状态和无状态 LSTM
- 长短时记忆网络在时间序列预测中的适用性
- 时间序列预测问题的分类
- Python 中长短期记忆网络的时间序列预测
- 基于 Keras 的 Python 中 LSTM 循环神经网络的时间序列预测
- Keras 中深度学习的时间序列预测
- 如何用 Keras 调整 LSTM 超参数进行时间序列预测
- 如何在时间序列预测训练期间更新 LSTM 网络
- 如何使用 LSTM 网络的 Dropout 进行时间序列预测
- 如何使用 LSTM 网络中的特征进行时间序列预测
- 如何在 LSTM 网络中使用时间序列进行时间序列预测
- 如何利用 LSTM 网络进行权重正则化进行时间序列预测
- Machine Learning Mastery 线性代数教程
- 机器学习数学符号的基础知识
- 用 NumPy 阵列轻松介绍广播
- 如何从 Python 中的 Scratch 计算主成分分析(PCA)
- 用于编码器审查的计算线性代数
- 10 机器学习中的线性代数示例
- 线性代数的温和介绍
- 用 NumPy 轻松介绍 Python 中的 N 维数组
- 机器学习向量的温和介绍
- 如何在 Python 中为机器学习索引,切片和重塑 NumPy 数组
- 机器学习的矩阵和矩阵算法简介
- 温和地介绍机器学习的特征分解,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 NumPy 对预期价值,方差和协方差的简要介绍
- 机器学习矩阵分解的温和介绍
- 用 NumPy 轻松介绍机器学习的张量
- 用于机器学习的线性代数中的矩阵类型简介
- 用于机器学习的线性代数备忘单
- 线性代数的深度学习
- 用于机器学习的线性代数(7 天迷你课程)
- 机器学习的线性代数
- 机器学习矩阵运算的温和介绍
- 线性代数评论没有废话指南
- 学习机器学习线性代数的主要资源
- 浅谈机器学习的奇异值分解
- 如何用线性代数求解线性回归
- 用于机器学习的稀疏矩阵的温和介绍
- 机器学习中向量规范的温和介绍
- 学习线性代数用于机器学习的 5 个理由
- Machine Learning Mastery LSTM 教程
- Keras中长短期记忆模型的5步生命周期
- 长短时记忆循环神经网络的注意事项
- CNN长短期记忆网络
- 逆向神经网络中的深度学习速成课程
- 可变长度输入序列的数据准备
- 如何用Keras开发用于Python序列分类的双向LSTM
- 如何开发Keras序列到序列预测的编码器 - 解码器模型
- 如何诊断LSTM模型的过度拟合和欠拟合
- 如何开发一种编码器 - 解码器模型,注重Keras中的序列到序列预测
- 编码器 - 解码器长短期存储器网络
- 神经网络中爆炸梯度的温和介绍
- 对时间反向传播的温和介绍
- 生成长短期记忆网络的温和介绍
- 专家对长短期记忆网络的简要介绍
- 在序列预测问题上充分利用LSTM
- 编辑器 - 解码器循环神经网络全局注意的温和介绍
- 如何利用长短时记忆循环神经网络处理很长的序列
- 如何在Python中对一个热编码序列数据
- 如何使用编码器 - 解码器LSTM来回显随机整数序列
- 具有注意力的编码器 - 解码器RNN体系结构的实现模式
- 学习使用编码器解码器LSTM循环神经网络添加数字
- 如何学习长短时记忆循环神经网络回声随机整数
- 具有Keras的长短期记忆循环神经网络的迷你课程
- LSTM自动编码器的温和介绍
- 如何用Keras中的长短期记忆模型进行预测
- 用Python中的长短期内存网络演示内存
- 基于循环神经网络的序列预测模型的简要介绍
- 深度学习的循环神经网络算法之旅
- 如何重塑Keras中长短期存储网络的输入数据
- 了解Keras中LSTM的返回序列和返回状态之间的差异
- RNN展开的温和介绍
- 5学习LSTM循环神经网络的简单序列预测问题的例子
- 使用序列进行预测
- 堆叠长短期内存网络
- 什么是教师强制循环神经网络?
- 如何在Python中使用TimeDistributed Layer for Long Short-Term Memory Networks
- 如何准备Keras中截断反向传播的序列预测
- 如何在使用LSTM进行训练和预测时使用不同的批量大小
- Machine Learning Mastery 机器学习算法教程
- 机器学习算法之旅
- 用于机器学习的装袋和随机森林集合算法
- 从头开始实施机器学习算法的好处
- 更好的朴素贝叶斯:从朴素贝叶斯算法中获取最多的12个技巧
- 机器学习的提升和AdaBoost
- 选择机器学习算法:Microsoft Azure的经验教训
- 机器学习的分类和回归树
- 什么是机器学习中的混淆矩阵
- 如何使用Python从头开始创建算法测试工具
- 通过创建机器学习算法的目标列表来控制
- 从头开始停止编码机器学习算法
- 在实现机器学习算法时,不要从开源代码开始
- 不要使用随机猜测作为基线分类器
- 浅谈机器学习中的概念漂移
- 温和介绍机器学习中的偏差 - 方差权衡
- 机器学习的梯度下降
- 机器学习算法如何工作(他们学习输入到输出的映射)
- 如何建立机器学习算法的直觉
- 如何实现机器学习算法
- 如何研究机器学习算法行为
- 如何学习机器学习算法
- 如何研究机器学习算法
- 如何研究机器学习算法
- 如何在Python中从头开始实现反向传播算法
- 如何用Python从头开始实现Bagging
- 如何用Python从头开始实现基线机器学习算法
- 如何在Python中从头开始实现决策树算法
- 如何用Python从头开始实现学习向量量化
- 如何利用Python从头开始随机梯度下降实现线性回归
- 如何利用Python从头开始随机梯度下降实现Logistic回归
- 如何用Python从头开始实现机器学习算法表现指标
- 如何在Python中从头开始实现感知器算法
- 如何在Python中从零开始实现随机森林
- 如何在Python中从头开始实现重采样方法
- 如何用Python从头开始实现简单线性回归
- 如何用Python从头开始实现堆栈泛化(Stacking)
- K-Nearest Neighbors for Machine Learning
- 学习机器学习的向量量化
- 机器学习的线性判别分析
- 机器学习的线性回归
- 使用梯度下降进行机器学习的线性回归教程
- 如何在Python中从头开始加载机器学习数据
- 机器学习的Logistic回归
- 机器学习的Logistic回归教程
- 机器学习算法迷你课程
- 如何在Python中从头开始实现朴素贝叶斯
- 朴素贝叶斯机器学习
- 朴素贝叶斯机器学习教程
- 机器学习算法的过拟合和欠拟合
- 参数化和非参数机器学习算法
- 理解任何机器学习算法的6个问题
- 在机器学习中拥抱随机性
- 如何使用Python从头开始扩展机器学习数据
- 机器学习的简单线性回归教程
- 有监督和无监督的机器学习算法
- 用于机器学习的支持向量机
- 在没有数学背景的情况下理解机器学习算法的5种技术
- 最好的机器学习算法
- 教程从头开始在Python中实现k-Nearest Neighbors
- 通过从零开始实现它们来理解机器学习算法(以及绕过坏代码的策略)
- 使用随机森林:在121个数据集上测试179个分类器
- 为什么从零开始实现机器学习算法
- Machine Learning Mastery 机器学习入门教程
- 机器学习入门的四个步骤:初学者入门与实践的自上而下策略
- 你应该培养的 5 个机器学习领域
- 一种选择机器学习算法的数据驱动方法
- 机器学习中的分析与数值解
- 应用机器学习是一种精英政治
- 机器学习的基本概念
- 如何成为数据科学家
- 初学者如何在机器学习中弄错
- 机器学习的最佳编程语言
- 构建机器学习组合
- 机器学习中分类与回归的区别
- 评估自己作为数据科学家并利用结果建立惊人的数据科学团队
- 探索 Kaggle 大师的方法论和心态:对 Diogo Ferreira 的采访
- 扩展机器学习工具并展示掌握
- 通过寻找地标开始机器学习
- 温和地介绍预测建模
- 通过提供结果在机器学习中获得梦想的工作
- 如何开始机器学习:自学蓝图
- 开始并在机器学习方面取得进展
- 应用机器学习的 Hello World
- 初学者如何使用小型项目开始机器学习并在 Kaggle 上进行竞争
- 我如何开始机器学习? (简短版)
- 我是如何开始机器学习的
- 如何在机器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 如何从在银行工作到担任 Target 的高级数据科学家
- 如何学习任何机器学习工具
- 使用小型目标项目深入了解机器学习工具
- 获得付费申请机器学习
- 映射机器学习工具的景观
- 机器学习开发环境
- 机器学习金钱
- 程序员的机器学习
- 机器学习很有意思
- 机器学习是 Kaggle 比赛
- 机器学习现在很受欢迎
- 机器学习掌握方法
- 机器学习很重要
- 机器学习 Q&amp; A:概念漂移,更好的结果和学习更快
- 缺乏自学机器学习的路线图
- 机器学习很重要
- 快速了解任何机器学习工具(即使您是初学者)
- 机器学习工具
- 找到你的机器学习部落
- 机器学习在一年
- 通过竞争一致的大师 Kaggle
- 5 程序员在机器学习中开始犯错误
- 哲学毕业生到机器学习从业者(Brian Thomas 采访)
- 机器学习入门的实用建议
- 实用机器学习问题
- 使用来自 UCI 机器学习库的数据集练习机器学习
- 使用秘籍的任何机器学习工具快速启动
- 程序员可以进入机器学习
- 程序员应该进入机器学习
- 项目焦点:Shashank Singh 的人脸识别
- 项目焦点:使用 Mahout 和 Konstantin Slisenko 进行堆栈交换群集
- 机器学习自学指南
- 4 个自学机器学习项目
- ÁlvaroLemos 如何在数据科学团队中获得机器学习实习
- 如何思考机器学习
- 现实世界机器学习问题之旅
- 有关机器学习的有用知识
- 如果我没有学位怎么办?
- 如果我不是一个优秀的程序员怎么办?
- 如果我不擅长数学怎么办?
- 为什么机器学习算法会处理以前从未见过的数据?
- 是什么阻碍了你的机器学习目标?
- 什么是机器学习?
- 机器学习适合哪里?
- 为什么要进入机器学习?
- 研究对您来说很重要的机器学习问题
- 你这样做是错的。为什么机器学习不必如此困难
- Machine Learning Mastery Sklearn 教程
- Scikit-Learn 的温和介绍:Python 机器学习库
- 使用 Python 管道和 scikit-learn 自动化机器学习工作流程
- 如何以及何时使用带有 scikit-learn 的校准分类模型
- 如何比较 Python 中的机器学习算法与 scikit-learn
- 用于机器学习开发人员的 Python 崩溃课程
- 用 scikit-learn 在 Python 中集成机器学习算法
- 使用重采样评估 Python 中机器学习算法的表现
- 使用 Scikit-Learn 在 Python 中进行特征选择
- Python 中机器学习的特征选择
- 如何使用 scikit-learn 在 Python 中生成测试数据集
- scikit-learn 中的机器学习算法秘籍
- 如何使用 Python 处理丢失的数据
- 如何开始使用 Python 进行机器学习
- 如何使用 Scikit-Learn 在 Python 中加载数据
- Python 中概率评分方法的简要介绍
- 如何用 Scikit-Learn 调整算法参数
- 如何在 Mac OS X 上安装 Python 3 环境以进行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
- 使用 scikit-learn 进行机器学习简介
- 从 shell 到一本带有 Fernando Perez 单一工具的书的 IPython
- 如何使用 Python 3 为机器学习开发创建 Linux 虚拟机
- 如何在 Python 中加载机器学习数据
- 您在 Python 中的第一个机器学习项目循序渐进
- 如何使用 scikit-learn 进行预测
- 用于评估 Python 中机器学习算法的度量标准
- 使用 Pandas 为 Python 中的机器学习准备数据
- 如何使用 Scikit-Learn 为 Python 机器学习准备数据
- 项目焦点:使用 Artem Yankov 在 Python 中进行事件推荐
- 用于机器学习的 Python 生态系统
- Python 是应用机器学习的成长平台
- Python 机器学习书籍
- Python 机器学习迷你课程
- 使用 Pandas 快速和肮脏的数据分析
- 使用 Scikit-Learn 重新调整 Python 中的机器学习数据
- 如何以及何时使用 ROC 曲线和精确调用曲线进行 Python 分类
- 使用 scikit-learn 在 Python 中保存和加载机器学习模型
- scikit-learn Cookbook 书评
- 如何使用 Anaconda 为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设置 Python 环境
- 使用 scikit-learn 在 Python 中进行 Spot-Check 分类机器学习算法
- 如何在 Python 中开发可重复使用的抽样检查算法框架
- 使用 scikit-learn 在 Python 中进行 Spot-Check 回归机器学习算法
- 使用 Python 中的描述性统计来了解您的机器学习数据
- 使用 OpenCV,Python 和模板匹配来播放“哪里是 Waldo?”
- 使用 Pandas 在 Python 中可视化机器学习数据
- Machine Learning Mastery 统计学教程
- 浅谈计算正态汇总统计量
- 非参数统计的温和介绍
- Python中常态测试的温和介绍
- 浅谈Bootstrap方法
- 浅谈机器学习的中心极限定理
- 浅谈机器学习中的大数定律
- 机器学习的所有统计数据
- 如何计算Python中机器学习结果的Bootstrap置信区间
- 浅谈机器学习的Chi-Squared测试
- 机器学习的置信区间
- 随机化在机器学习中解决混杂变量的作用
- 机器学习中的受控实验
- 机器学习统计学速成班
- 统计假设检验的关键值以及如何在Python中计算它们
- 如何在机器学习中谈论数据(统计学和计算机科学术语)
- Python中数据可视化方法的简要介绍
- Python中效果大小度量的温和介绍
- 估计随机机器学习算法的实验重复次数
- 机器学习评估统计的温和介绍
- 如何计算Python中的非参数秩相关性
- 如何在Python中计算数据的5位数摘要
- 如何在Python中从头开始编写学生t检验
- 如何在Python中生成随机数
- 如何转换数据以更好地拟合正态分布
- 如何使用相关来理解变量之间的关系
- 如何使用统计信息识别数据中的异常值
- 用于Python机器学习的随机数生成器简介
- k-fold交叉验证的温和介绍
- 如何计算McNemar的比较两种机器学习量词的测试
- Python中非参数统计显着性测试简介
- 如何在Python中使用参数统计显着性测试
- 机器学习的预测间隔
- 应用统计学与机器学习的密切关系
- 如何使用置信区间报告分类器表现
- 统计数据分布的简要介绍
- 15 Python中的统计假设检验(备忘单)
- 统计假设检验的温和介绍
- 10如何在机器学习项目中使用统计方法的示例
- Python中统计功效和功耗分析的简要介绍
- 统计抽样和重新抽样的简要介绍
- 比较机器学习算法的统计显着性检验
- 机器学习中统计容差区间的温和介绍
- 机器学习统计书籍
- 评估机器学习模型的统计数据
- 机器学习统计(7天迷你课程)
- 用于机器学习的简明英语统计
- 如何使用统计显着性检验来解释机器学习结果
- 什么是统计(为什么它在机器学习中很重要)?
- Machine Learning Mastery 时间序列入门教程
- 如何在 Python 中为时间序列预测创建 ARIMA 模型
- 用 Python 进行时间序列预测的自回归模型
- 如何回溯机器学习模型的时间序列预测
- Python 中基于时间序列数据的基本特征工程
- R 的时间序列预测热门书籍
- 10 挑战机器学习时间序列预测问题
- 如何将时间序列转换为 Python 中的监督学习问题
- 如何将时间序列数据分解为趋势和季节性
- 如何用 ARCH 和 GARCH 模拟波动率进行时间序列预测
- 如何将时间序列数据集与 Python 区分开来
- Python 中时间序列预测的指数平滑的温和介绍
- 用 Python 进行时间序列预测的特征选择
- 浅谈自相关和部分自相关
- 时间序列预测的 Box-Jenkins 方法简介
- 用 Python 简要介绍时间序列的时间序列预测
- 如何使用 Python 网格搜索 ARIMA 模型超参数
- 如何在 Python 中加载和探索时间序列数据
- 如何使用 Python 对 ARIMA 模型进行手动预测
- 如何用 Python 进行时间序列预测的预测
- 如何使用 Python 中的 ARIMA 进行样本外预测
- 如何利用 Python 模拟残差错误来纠正时间序列预测
- 使用 Python 进行数据准备,特征工程和时间序列预测的移动平均平滑
- 多步时间序列预测的 4 种策略
- 如何在 Python 中规范化和标准化时间序列数据
- 如何利用 Python 进行时间序列预测的基线预测
- 如何使用 Python 对时间序列预测数据进行功率变换
- 用于时间序列预测的 Python 环境
- 如何重构时间序列预测问题
- 如何使用 Python 重新采样和插值您的时间序列数据
- 用 Python 编写 SARIMA 时间序列预测
- 如何在 Python 中保存 ARIMA 时间序列预测模型
- 使用 Python 进行季节性持久性预测
- 基于 ARIMA 的 Python 历史规模敏感性预测技巧分析
- 简单的时间序列预测模型进行测试,这样你就不会欺骗自己
- 标准多变量,多步骤和多站点时间序列预测问题
- 如何使用 Python 检查时间序列数据是否是固定的
- 使用 Python 进行时间序列数据可视化
- 7 个机器学习的时间序列数据集
- 时间序列预测案例研究与 Python:波士顿每月武装抢劫案
- Python 的时间序列预测案例研究:巴尔的摩的年度用水量
- 使用 Python 进行时间序列预测研究:法国香槟的月销售额
- 使用 Python 的置信区间理解时间序列预测不确定性
- 11 Python 中的经典时间序列预测方法(备忘单)
- 使用 Python 进行时间序列预测表现测量
- 使用 Python 7 天迷你课程进行时间序列预测
- 时间序列预测作为监督学习
- 什么是时间序列预测?
- 如何使用 Python 识别和删除时间序列数据的季节性
- 如何在 Python 中使用和删除时间序列数据中的趋势信息
- 如何在 Python 中调整 ARIMA 参数
- 如何用 Python 可视化时间序列残差预测错误
- 白噪声时间序列与 Python
- 如何通过时间序列预测项目
- Machine Learning Mastery XGBoost 教程
- 通过在 Python 中使用 XGBoost 提前停止来避免过度拟合
- 如何在 Python 中调优 XGBoost 的多线程支持
- 如何配置梯度提升算法
- 在 Python 中使用 XGBoost 进行梯度提升的数据准备
- 如何使用 scikit-learn 在 Python 中开发您的第一个 XGBoost 模型
- 如何在 Python 中使用 XGBoost 评估梯度提升模型
- 在 Python 中使用 XGBoost 的特征重要性和特征选择
- 浅谈机器学习的梯度提升算法
- 应用机器学习的 XGBoost 简介
- 如何在 macOS 上为 Python 安装 XGBoost
- 如何在 Python 中使用 XGBoost 保存梯度提升模型
- 从梯度提升开始,比较 165 个数据集上的 13 种算法
- 在 Python 中使用 XGBoost 和 scikit-learn 进行随机梯度提升
- 如何使用 Amazon Web Services 在云中训练 XGBoost 模型
- 在 Python 中使用 XGBoost 调整梯度提升的学习率
- 如何在 Python 中使用 XGBoost 调整决策树的数量和大小
- 如何在 Python 中使用 XGBoost 可视化梯度提升决策树
- 在 Python 中开始使用 XGBoost 的 7 步迷你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