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让我们想象一个无意识的灵魂。
本初,灵魂无印象(*业相*)且无意识。
因此在该阶段,或者说在该状态,灵魂无浊形体(或浊体)、精体或心体,**因为惟有浊、精和心印象(*业相*)的存在,才能产生浊、精和心体**;而惟有这些体的存在,才能使浊、精和心界的存在成为可能。
所以最初灵魂对浊、精和心体没有意识,也意识不到其自身(own self),灵魂自然没有对浊、精和心界的体验,也没有对超灵(帕若玛特玛)的体验。
灵魂的这个无局限、无印象、无意识的静止状态回荡着一个冲动,我们称之为第一驱策(要认识自身(Itself)的第一个驱策)。
第一驱策潜在于\_帕若玛特玛\_中。
当我们把\_帕若玛特玛\_比作无穷无限的海洋时,当我们说\_帕若玛特玛\_获得第一个冲动时,也可以比喻说,无穷无限的海洋获得了第一驱策或心血来潮[\[\*\]](#_ftn1)。
在无限者里,有限和无限均被包括在内。
那么,这个第一驱策是无限还是有限?它是先有限后无限,还是先无限后有限?
第一驱策是最有限的,但这第一驱策却属于无限者。
这个最有限的第一驱策属于无限海洋-*帕若玛特玛*,无限者的这个潜在的最有限的第一驱策的显现,却被局限于无穷无限海洋里的一个最有限的点。
然而,由于潜在第一驱策(该驱策也是最有限的)的这个最有限的显现点在无穷无限的海洋里,因此第一驱策的这个最有限的显现点也是无限的。
通过第一驱策(该驱策也是最有限的)的这个最有限的显现点,无限者之影子(该影子属于实在时,是无限的)逐渐地显现\[†\]并不断地扩展。
潜在第一驱策的这个最有限的显现点被称作“**\_噢姆\_点**”或“**创世点**”;这个点是无限的。
随着第一驱策的回荡,最粗浊的第一个印象同时出现,使灵魂客体化,成为无限者的最绝对的相反面和最有限的浊对应。
由于第一驱策的这个最粗浊的第一印象,无限大灵得以第一次**体验**。无限大灵的这个首次体验,即它(大灵)在自己无局限、无印象、无意识状态的同一性里,体验到某种对立性。
此对立体验在无限大灵的永恒、不可分稳定中引起变化,某种爆发自动出现,扰乱了无限大灵的不可分平衡与无意识静止,其**反冲或巨震**给无意识大灵的无意识注入(与\_帕若玛特玛\_的不可分状态似乎分离的)第一点意识。但由于大灵是无限的,它从反冲或震动中所获得的第一点意识,属于对其表面分离的绝对相反且最粗浊的第一点印象,也自然且必须是**有限的**第一点意识。
与其自己原始无限状态的绝对对立面的体验相应,大灵所获取的这第一点意识显然是最最有限的。
这就意味着在本初,当无印象的无限大灵第一次获得印象时,它所获得的第一个印象乃是一个绝对粗浊的印象。它(大灵)所获得的第一点意识乃是最最有限的。
在那一瞬间,无限大灵的无意识同时实际体验到对最粗浊的第一个印象的最最有限的第一点意识。
这个无限与永恒的大灵确实获得了意识,但这种得之于印象的意识,却不是对其**永恒**状态或其无限大我的意识,而是因最粗浊的印象(所获得的)对最有限的意识。
如下文所述,如果灵魂意识到印象(*业相*),那么它就**必然要体验这些印象**,而为了体验印象,灵魂的意识就必须借助于合适的媒介来体验它们。
有什么样的印象,就有什么样的对印象的体验,也就必须有什么样的体验印象的媒介。也就是说,印象带来体验,而要体验印象,就有必要使用适当的媒介。
因此,由于无限、永恒和无形的大灵现在有了对最最粗浊的第一个印象的最最有限的第一点意识,很显然,灵魂的该最最有限的第一点意识必然要利用最最有限且最最粗浊的**第一个**媒介,来体验最最粗浊的第一个印象。
目前指出这些就够了,为便于受限的人类理解:当灵魂的最最有限的第一点意识,在体验最最粗浊的第一个印象时,把自身集中于一个合适的最最有限且最最粗浊的媒介上,不被察觉地驱使(无形体的)大灵将其无限、永恒的大我与这个作为其第一个媒介的最最粗浊且最最受限的有限形体加以联系与认同。
不可分大灵的第一点意识,通过第一个媒介体验第一个印象,这在灵魂里制造了一个倾向-将其永恒、无限的大我与最有限且最粗浊的第一个形体相联系和认同(作为对立性的种子,第一个形体被第一驱策的回荡自动地播下,第一次以二元的形式,不被觉察地萌发与显现)。当它因新获得的意识被迫将自身与有限、粗浊的形体或媒介相联系和认同时,灵魂的意识实际上使无限、永恒、浑一的无形大灵体验到它是那个有限、粗浊的形体。
这样,无意识灵魂所获得的意识,并未通过一体性和与超灵的认同来体验**实在**,而是通过二元性和与浊形体的认同来体验**幻相**,在与浊体相联系并逐渐获取或进化越来越多意识的同时,在一系列体验中繁增出各种各样无以计数的印象。
为了更清楚更具体地理解灵魂所获得的意识通过进化过程而逐渐发展的方式,让我们对有意识灵魂的状态加以考察,即灵魂的意识使其与作为最有限且最粗浊媒介的石形体联系、灵魂因而开始将自身与石头认同的那个状态。
实际上,仅仅是在通过不同种类的形体(其中有**七大**不同种类的最最有限且最最粗浊的气体,它们甚至不为普通人具体地理解或想象),经历无数周期和时代的各种体验之后,灵魂的意识才开始利用石形体。
为方便起见,我们才从有意识灵魂刚刚开始将自身与石形体联结并认同的那个状态谈起。
在石形体中也有不同的种类,而灵魂的意识不得不根据灵魂印象的不同,逐一利用这些种类作为合适的媒介,来体验在石形体中逐一积累的各种无数印象。
如果我们把石头当作(体验)最粗浊印象的一个媒介,那么永存于超灵里的灵魂,现在则以最有限的意识,通过石形体这个媒介体验最粗浊的印象。
就这样,永存于超灵里的无限、浑一、永恒的(无形)灵魂,在用其最有限的意识体验最有限的浊印象时,利用最第一个种类的石头这个最有限的浊媒介(“最第一”表示最最初的一个),因此灵魂自动却不被察觉地被迫将自身与石头认同。
通过灵魂与最第一个种类的石头的认同,经由对这些最粗浊的有限印象的无数不同体验,在若干时代和周期后,最有限的浊意识逐渐地在灵魂里得到更大进化。最终,当经历体验达至极限时,灵魂逐渐脱离与最第一个种类石头的认同,该石形体被放弃。
灵魂现在有一段时间没有任何媒介,虽然已进化的最有限的意识,连同刚刚脱离的最第一个种类的石形体的最粗浊的有限印象一起保留下来。
就这样,现在无任何媒介或形体的灵魂,意识到最有限的印象(*业相*)。但只要意识集中于印象,灵魂就必须体验那些印象。
因此,为了体验被放弃的最第一个种类的石形体的印象,灵魂的集中于被弃石形体印象上的意识,开始与最下一个种类的石形体联系。灵魂将自身认同于该石头种类,而灵魂的意识通过与最下一个种类的石形体这个新媒介的联系,开始体验最第一个种类的石形体的印象。
这里需要认识的最重要一点是,当灵魂的意识脱离与一个形体或媒介的认同,并仅仅保留已脱离的形体的印象时,这些印象通过另一个合适的媒介被体验-在灵魂的意识与下一个媒介或形体联系时。但这下一个媒介或形体,总是由灵魂所联系与认同的最近形体种类的强化印象铸造而成;即使当脱离该形体时,这些印象仍被灵魂的意识所保留。
就这样,对(灵魂的意识逐一通过不同种类的石形体所经历的)无数印象的无数不同体验,引向灵魂意识的更大进化。
经过若干时代和周期的体验后,最终达到这样的阶段:灵魂的意识倾向于使灵魂脱离甚至最最后一个种类的石形体;而且,虽然最最后一个种类的石形体被灵魂所脱离或者说放弃,但迄今已进化的最有限的意识连同被放弃的最最后一个种类的石形体的最有限的浊印象一起保留下来。
现在无任何媒介或形体的灵魂,意识到最最后一个种类的石形体的最有限的浊印象(业相)。灵魂必须要体验这些印象。
为了体验最最后一个石形体的印象,灵魂与另一个媒介-金属形体-联系与认同。这个金属形体媒介仅仅是最最后一个种类的石形体的印象的铸品而已。换言之,最第一个种类的金属形体是由最最后一个种类的石形体的印象铸造成的。
就这样,永存于超灵里的无限、永恒的无形灵魂,与最第一个种类的金属形体联系并认同,同时通过已进化的意识,体验最最后一个种类的石形体的最粗浊的有限印象
有不同种类的金属形体,正如有不同种类的石形体。灵魂的意识利用这些无以计数的不同种类的金属形体作为媒介,通过它们体验所积累的无数不同印象。就这样,根据经由不同媒介或形体种类对各种无数印象的各种大量体验,灵魂的意识进化也相应地获得并积聚动力。
就这样,随着越来越高级种类的形体的进化,灵魂的意识进化周期继续进化更多更高的意识,同时体验与消耗被脱离的更低种类的形体的印象的同时。
通过最第一个种类的金属形体之媒介,灵魂的意识体验并消耗最最后一个种类的石形体的全部印象。当最最后一个种类的石形体的全部印象都耗竭时,灵魂的意识便使自身脱离最第一个种类的金属形体,放弃那个形体。但意识现在却保留着最第一个种类的金属形体的印象\[‡\]。
最第一个种类的金属形体的这些印象,现在被有意识的灵魂所体验-通过它跟最下一个种类的金属形体的联系与认同。该形体只不过是被有意识灵魂放弃或脱离的最第一个种类的金属形体的印象的固化铸品而已。一系列不同种类的金属形体因而被创造出来,而灵魂(或更准确地说,灵魂的意识)与每一个种类的金属形体联系并脱离,消耗并获取各种印象。在体验这些印象的时候,灵魂也随着越来越高级种类的形体的进化,同时进化出越来越多的意识。经过若干时代和周期之后,灵魂的意识最终将自身同最最后一个种类的金属形体相联系与认同,以便体验灵魂刚刚放弃或脱离的最倒数第二个种类的金属形体的印象。
这个永存于超灵中的灵魂,虽然是无限的和无形的,却发现自己是金属。
在将自身与不同种类的金属形体加以认同的时候,灵魂根据它对石形体和金属形体的体验,开始相应地同时体验浊界。
包括了一系列不同种类的金属的金属形体,如同包括了一系列不同种类的石头的石形体一样,是无机的、无生命的和固体的。
灵魂(或更确切地说,灵魂的意识)在将自身与石形体和金属形体认同的时候,发现自身与石形体或金属形体为一体,从而体验到自身是无机的、无生命的和固体的,并且在石形体和金属形体的整个进化期间,在浊界体验这些无机的、无生命的和固体的状态。
灵魂的固体、无生命状态是生命和能量仍然潜在的状态,尽管意识有了更大的进化。因此在这个固体状态的形体不能自主活动(也就是说,它们不能体验随意运动);因此,与这些无生命和无机的、生命和能量仍然潜在其中的固体形体相联系的灵魂的意识,倾向于在浊界坚持横卧、水平姿势,而非纵向或直立姿势。
经过若干时代和周期的通过各个种类的金属形体,对各种无数印象的无数不同的浊体验之后,灵魂的意识最终甚至与最最后一个种类的金属形体脱离。灵魂与最最后一个种类金属形体的认同从而被放弃;像通常一样,有意识的灵魂再一次暂不认同于任何形体(也就是说,灵魂现在无任何形体)。
在有意识灵魂的这个状态,由于没有可联系的形体,灵魂的意识仅仅集中于现已放弃的最最后一个种类的金属形体的印象上。
因此在这个无形体可认同的状态,有意识的灵魂仅仅意识到最最后一个种类的金属形体的印象。
有意识的灵魂必须消耗最最后一个种类的金属形体的这些印象—通过灵魂的意识用某个合适的媒介体验这些印象。而那个消耗或用尽最最后一个种类的金属形体的这些印象的合适媒介,即最第一个种类的植物形体。这个种类的植物形体,仅仅是最最后一个种类的金属形体的印象的固化铸品而已。
当灵魂的意识现在与最第一个种类的植物形体联系时,因而有意识的灵魂倾向于将自身与那个形体认同,并实际上发现自己就是那个种类的植物形体,完全忘了这个事实:它(灵魂)乃是无限、永恒和无形的-且永在超灵(*帕若玛特玛*)里。
在最第一个种类的植物形体的这个状态中,灵魂的意识根据它曾经体验的印象和对石形体、金属形体和植物形体的分别体验,相应地体验浊界。
在如此体验浊界的时候,与植物形体认同的灵魂的意识,现在体验到它是植物,并且具有半无生命和半有生命的属性。有意识的灵魂现在通过这个植物形体,在浊界中坚持垂直、站立姿势。虽然该形体不能独立地站住,它却利用其它媒介的支持来坚持直立姿势。尽管如此,该形体仍然不能够把随意运动的体验赋予灵魂的意识。
当最最后一个种类的金属形体的印象被灵魂的意识通过最第一个种类的植物形体所耗竭之后,这最第一个种类的植物形体便被放弃(也就是说,灵魂的意识脱离这最第一个种类的植物形体)。
有意识的灵魂再一次体验到它没有形体,虽然已进化的意识仍在。灵魂的已进化的意识现在集中于刚刚被放弃或脱离的最第一个种类的植物形体的印象上。
为了体验最第一个种类的植物形体的这些印象,灵魂的意识(它现在无任何的形体)利用一个合适的媒介,即最下一个种类的植物形体。这最下一个种类的植物形体,仅仅是最第一个种类的植物形体的印象的固化铸品而已。
通过与最下一个种类的植物形体之媒介的联系,灵魂的意识在浊界体验刚刚被放弃的上一个种类的植物形体的印象。当这些印象因各种体验而被耗尽时,灵魂的意识便放弃它与最下一个种类的植物形体的联系,再次体验到它(灵魂)无浊形体且其意识仅仅集中于刚被放弃的那个形体种类的印象上。而为了体验这些印象,灵魂的意识又驱使灵魂与下一个种类的植物形体认同。这个印象、体验和(从一个形体到另一个形体的)形体种类链如此地相联系,以至于似乎无止境;而为了达到完全彻底的进化,灵魂的意识不得不陷入这个恶性循环,直到如此获得的意识,必然会使灵魂体验到自己是无限永恒的,永存于超灵中,并使灵魂体验到无限能力、知识和喜悦。
重要且应特别注意的一点是,随着灵魂意识进化周期不断前进,通过对更多更大印象的体验而进化出更多更大的意识,该意识进化在耗竭被放弃或脱离的更低物种的印象的同时,无意中进化出一系列越来越高物种的形体。
因此存在于某个具体形体的一系列种类的开始与结束之间的鸿沟(如石形体或金属形体或植物形体或其它形体,始于某类形体的最低级或粗浊的最第一个种类,止于那类形体的最高级或无上的最最后一个种类),被越来越高类型的形体的进化逐渐填补,这些形体适合于灵魂的印象并帮助灵魂的意识获得越来越高级的意识。总之,在某个具体形体的最第一个和最最后一个形体**种类**之间,存在着那个具体形体的不同形体种类,它们被进化出来以适应灵魂的进化中意识的要求。
简要来说,当灵魂的意识与最最后一个种类的植物形体联系时,有意识的灵魂便认同于最最后一个种类的植物形体,并且体验最后被放弃的最倒数第二个种类的植物形体的印象。
当这个最倒数第二个种类的植物形体的全部印象被耗竭时,有意识的灵魂便不再与最最后一个种类的植物形体认同,因为灵魂的意识已经脱离最最后一个种类的植物形体。经过若干时代和周期的对浊界里(在地面和水中的)整个植物界的体验之后,这最最后一个种类的植物形体也终于被有意识的灵魂所放弃。
虽然最最后一个种类的植物形体被有意识的灵魂所放弃,而且灵魂现在无任何形体,但是已进化的意识仍在那儿;通过该意识,(尽管无形体的)灵魂却意识到刚刚被放弃的最最后一个种类的植物形体的印象。
这些印象必须被用尽或耗竭。
为了体验最最后一个种类的植物形体的这些印象,灵魂的意识现在与一个合适的媒介联系。灵魂的意识因此驱使灵魂与最第一个种类的虫形体认同。必须记住,虫形体的这个最第一个种类的形体,仅仅是最最后一个种类的植物形体的印象的固化铸品而已。
当有意识的灵魂与最第一个种类的虫形体认同时,灵魂体验到它实际上是个虫子并具有虫意识。
尽管灵魂拥有迄今已进化出的所有这些意识,但它仍然意识不到它的实在,它的永在超灵里的原始、无限、永恒状态。灵魂虽然永存于超灵里,无限且无形,但这个部分地有意识的灵魂,却实际上体验到自己是浊界里的一个虫子。这就是愚昧。只要灵魂的意识未完全进化,这种愚昧就会继续下去。即使当灵魂已获得整全意识时,它仍然可以说被愚昧所笼罩,因为这个充分进化的意识并未让灵魂即刻获得大我意识。相反,当灵魂的意识完全进化时,灵魂却开始将自身与人类认同。
当灵魂的意识与最第一个种类的虫形体联系时,它体验并消耗最最后一个种类的植物形体的印象。当最最后一个种类的植物形体的所有印象,因(现在认同于最第一个种类的虫形体的)灵魂所经历的各种体验而完全耗竭或用尽时,这最第一个种类的虫形体便被放弃或脱离;灵魂再一次无任何形体,虽然它意识到最第一个种类的虫形体的印象。
最第一个种类的虫形体的这些印象必须被体验与耗竭。因此灵魂的意识与另一个合适的媒介联系,并驱使灵魂与最下一个种类的虫形体认同。最下一个种类的虫形体这个媒介,仅仅是最第一个种类的虫形体的印象的固化铸品而已。
一个接一个种类的虫形体就这样被铸造与放弃,同时灵魂的意识通过不同种类的虫形体,体验诸虫形体的各种印象,从而迅速进化。
当有意识的灵魂获得虫意识并体验到自己是浊界里的一只虫子时,灵魂的意识还第一次经历随意运动的体验,还体验到它是有生命的动物。在争取更多更大意识的苦旅中,这个拥有虫意识的灵魂还体验到自己是浊界里的无脊椎动物,并在后期阶段处于有脊椎、无肢和爬行等不同种类的虫形体的其它状态中。在其它各种类虫形体中,灵魂的意识通过(用成双的腿,有时用很多双腿,有时用成双的腿和翼)爬行进一步经历不同的随意运动体验。有时,在不同种类的虫形体中的有虫意识的灵魂,体验到自己拥有多毛的表皮,(隐藏的)表皮有时光滑如丝绸,有时粗糙或有鳞。有虫意识的灵魂还更强烈地体验到它必须为食物和生存而竞争,并体验到它被赋予感觉和生命。
这个拥有虫意识的灵魂,随着意识(通过对不同种类的虫形体的各种大量印象的更多无数不同的体验)的更大进化,还体验并意识到自己是两栖动物—它不仅能在陆地上经历随意运动,而且还能在水里自由活动。
为便于我们更清楚地理解意识的进化,我们把各个种类的蠕虫,各个种类的昆虫,各个种类的爬虫和各个种类的两栖动物都包括在虫形体中。简言之,我们所说的虫形体包括了一切趋于爬行的,虽有肢腿翼却爬行的,或在其他方面有别于鸟类和四足动物的物种。
石头和金属形体不能站立;它们是平卧的形体。它们的姿势是水平的。植物形体能够站立。现在虫形体再次属于平卧型的,它不能站立,却倾向于俯卧。
当灵魂的意识体验过不同种类的虫形体的所有印象后,它与最最后一个种类的虫形体联系;而在浊界里经过若干时代和周期的大量不同体验后,当有意识的灵魂最终放弃最最后一个种类的虫形体时,有意识的灵魂再次发现自己不与任何形体联系或认同。但灵魂的意识现在却集中于刚刚被放弃的最最后一个种类的虫形体的印象上。这些印象必须通过体验被耗竭,而要获得体验就需要合适的媒介。
灵魂的意识由于集中在最最后一个种类的虫形体的印象上,因而与一个合适的媒介联系,并驱使灵魂与最第一个种类的鱼形体认同,以便体验与耗竭最最后一个种类的虫形体的印象。这最第一个种类的鱼形体仅仅是最最后一个种类的虫形体的印象的固化铸品而已。
一旦最最后一个种类的虫形体的印象通过体验被耗竭,最第一个种类的鱼形体就被放弃或抛弃,因为灵魂的意识与这最第一个种类脱离,有意识的灵魂不再认同于该种类。
现在虽然有意识的灵魂再一次暂无形体,但灵魂的意识却集中于最第一个种类的鱼形体的印象上。
为了体验最第一个种类的鱼形体的这些印象,灵魂的意识与一个合适的媒介联系,并驱使有意识的灵魂与最下一个种类的鱼形体认同。这个种类仅仅是最第一个种类的鱼形体的印象的固化铸品而已。
经过若干时代和周期,当不同种类的鱼形体的无数不同印象都被体验与耗竭之后,灵魂的意识最终与最最后一个种类的鱼形体联系,以便体验与耗竭最倒数第二个种类的鱼形体的全部印象。
就这样,有鱼意识的灵魂,由于与不同种类的鱼形体认同,而在浊界体验到它是水里的生物,赋有生命、知觉和随意运动的脊椎动物,肢(如果有的话)变成鳍的有生命动物;并且体验到它必须为食物和生存而竞争。有鱼意识的灵魂不能站立,它却体验到自己是平卧的,在浊界里从来不能直起头或站立。
一旦灵魂的意识体验并耗竭最倒数第二个种类的鱼形体的所有印象,有鱼意识的灵魂就最终放弃与最最后一个种类的鱼形体的认同。因此有意识的灵魂再一次发现自己不与任何形体认同。但灵魂的意识却意识到最最后一个种类的鱼形体的印象。
最最后一个种类的鱼形体的这些印象必须被体验与耗竭,因此灵魂的意识现在与另一个合适的媒介联系,并因而驱使灵魂与最第一个种类的鸟形体认同,后者仅仅是最最后一个种类的鱼形体的印象的固化铸品而已。
在最第一个种类的鸟形体中,灵魂的意识体验与耗竭最最后一个种类的鱼形体的印象。
当当所有印象都如此被耗竭之后,灵魂的意识便脱离最第一个种类的鸟形体,而有意识的灵魂也放弃或脱离它与最第一个种类的鸟形体的认同(也就是说,最第一个种类的鸟形体被放弃)。
有意识的灵魂再一次无形体,但它却把意识集中于刚刚被放弃的最第一个种类的鸟形体的印象上。
这些印象必须被体验与耗竭,因此灵魂的意识自动地与最下一个种类的鸟形体联系,并且驱使有意识的灵魂与最下一个种类的鸟形体认同,这个种类仅仅是最第一个种类的鸟形体的印象的固化铸品而已。
经过很多很多时代,经过很多很多周期,这个与某个具体形体的不同种类相继联系与脱离的链,继续不停地稳步前进,并且带来无数的不同印象需待有意识的灵魂体验。直接地或间接地,灵魂的意识的这些联系与脱离,对保持意识进化之轮的运转是绝对必要的。诸浊形体的进化仅仅是意识进化之宇宙工厂里的副产品而已。
有鸟意识的灵魂在浊界里体验各种各样的印象的同时,还依次与一个种类,接着与下一个种类、然后再下一个种类的鸟形体认同,一个接着一个,直到一切种类的鸟形体都被灵魂的意识交替地联系与脱离,于是有意识灵魂的已进化意识驱使着灵魂在每一个种类的鸟形体里体验到自己是鸟。虽然灵魂永远是无形的且存在于超灵里,但有鸟意识的灵魂却一直体验到它只不过是浊界里的一只鸟,在地上、水面和空中体验鸟印象。它体验到自己是长有羽毛的脊椎动物,能够在空中飞翔,并且能够借助于双腿保持垂直站立。
最终,经过若干时代和周期的对不同种类的鸟形体的体验之后,一旦灵魂的意识脱离最最后一个种类的鸟形体,有鸟意识的灵魂也立刻脱离或放弃最最后一个种类的鸟形体;一旦意识在最最后一个种类的鸟形体中,体验并完全耗竭最倒数第二个种类的鸟形体的所有印象,灵魂的意识就立刻脱离最最后一个种类的鸟形体。
有意识的灵魂又体验到自己暂无任何形体,虽然已进化的更大更多的意识一直在那儿。(意识一旦被灵魂获得,该意识就会继续更多地进化,而从不会失去或退化)。无形体的灵魂的意识现在集中于刚刚被放弃的最最后一个种类的鸟形体的印象上。这些印象必须被灵魂的意识用尽或耗竭。因此意识与一个合适的媒介联系,从而驱使有意识的灵魂与最第一个种类的兽形体认同。通过这个最第一个种类的兽形体,灵魂的意识体验被放弃或脱离的最最后一个种类的鸟形体的印象。这最第一个种类的兽形体,仅仅是被放弃的最最后一个种类的鸟形体的印象的固化铸品而已。
在通过最第一个种类的兽形体,对最最后一个种类的鸟形体的印象的无数不同体验之后,灵魂的意识彻底耗竭最最后一个种类的鸟形体的印象,然后自动地脱离与最第一个种类的兽形体的认同。以这种方式,那个种类的形体被有意识的灵魂放弃,或者说那个种类的形体已脱离或死去。
有着更大已进化意识的有意识灵魂,再次发现自己无形体,虽然灵魂的意识集中于(刚刚被抛弃或脱离的)最第一个种类的兽形体的印象上。
刚刚被放弃的最第一个种类的兽形体的这些印象,必须被灵魂的意识体验或耗竭,以便有意识的灵魂觉知不到任何形体的任何印象,而仅仅意识到其(无形体和无印象的)无限、永恒状态之实在,并通过知识体验超灵。在灵魂独自获得那个将使它证悟其大我实在的意识的整个苦旅中,有意识的灵魂不断地陷入一个似乎无止境的链条中,其意识不停地努力体验与耗竭所有的印象,这些印象把灵魂的意识集中起来,使该意识偏离(永在超灵中的)大我的永恒无限状态之实在,而转向对浊界幻相的二元意识。就这样,灵魂的意识在争取获得对大我之实在的意识的过程中,一直被笼罩于愚昧封套中。
所以,为了使灵魂的意识可以体验并因而消耗最第一个种类的兽形体的印象,灵魂的意识现在自动地与一个合适的媒介联系,该媒介将允许并帮助它体验最第一个种类的兽形体的印象。灵魂的意识的这个联系,必然会驱使有意识的灵魂与最下一个种类的兽形体认同。这个最下一个种类的兽形体仅仅是最第一个种类的兽形体的印象的固化铸品而已。
一旦印象通过最下一个种类的兽形体被体验与耗竭,该种类就被有意识的灵魂放弃。灵魂再一次体验到它没有与浊界的任何浊体认同。
当有兽意识的灵魂无任何形体时,灵魂的意识集中于刚刚被放弃或脱离的最下一个种类的兽形体的印象上。
这些印象也必须被体验,以便它们可能被耗竭,因此灵魂的意识自动地与另一个媒介联系,而这必然会驱使有意识的灵魂与最下下一个种类的兽形体认同。
经过若干时代和周期的与不同种类的兽形体的无数不同联系与脱离,灵魂的意识最终与(驱使有意识的灵魂认同于最后一个种类兽形体的最最后一个的)那个媒介联系。
在有兽意识灵魂的全部体验过程中,灵魂(通过其意识)与浊界里-水中、地上和地下-不同种类的兽认同,并意识到有生命动物的体验,通常作为四足动物,赋有生命、感觉和随意运动,并且总是不得不为食物和生存而竞争,有时作为食草动物,有时作为食肉动物。兽形体不能直立,倾向于头下垂,朝下看。不过,猿是兽的最高进化类型,它们倾向于像人类一样站立。
最终,经过若干时代和周期之后,当最倒数第二个种类的兽形体的所有印象,通过最最后一个种类的兽形体之媒介,都被体验与耗竭时,灵魂的意识脱离最最后一个种类的兽形体,有意识的灵魂不再与这最最后一个种类的兽形体认同。该形体被灵魂的意识脱离,并被放弃或脱落。尽管最最后一个种类的兽形体被放弃或脱落,但最最后一个种类的兽形体的印象却留下或保留下来,灵魂的意识集中或聚集在最最后一个种类的兽形体的印象上。有意识的灵魂再一次没有形体。
这些印象必须被体验与耗竭,因此灵魂的意识现在与另一个合适的媒介联系,灵魂必然会通过其意识而倾向于与最第一个人类形体认同。这个人类形体仅仅是最最后一个种类的兽形体的印象的固化铸品或铸件而已。
通过最第一个人体,灵魂的意识体验并耗竭最最后一个种类的兽形体的印象。
当最最后一个种类的兽形体的所有印象都被灵魂的意识所体验与耗竭时,灵魂的意识便脱离最第一个人体,有意识的灵魂也自动地放弃或脱离与该肉身的联系。这被称作最第一个人体的**死亡**。不过,灵魂的意识现在则聚焦或集中于最第一个人体的印象上,灵魂现在暂无形体。
为了使最第一个人体的印象有可能被体验与耗竭,灵魂的意识与另一个合适的媒介联系,于是有意识的灵魂倾向于与最下一个人体认同,该形体仅仅是刚刚被放弃或脱离的最第一个人体的印象的固化铸品或铸件而已。有意识的灵魂与下一个形体和随后那些形体的认同,被称作一个人的**出生**。
一旦灵魂的意识与最第一个人体联系,**意识进化即完全彻底\[§\]**。因为灵魂的意识1在人体里得到完全发展,形体的进化也彻底完成。有意识的灵魂一旦与最第一个人体认同,就不再进化新的更高级的形体。简言之,在人体中灵魂的意识完全而彻底。意识进化的过程就此告终。人体是意识进化期间被进化出的最高级最无上的形体。因此在人类中意识得到完全发展,经过若干时代和周期后所铸造的这个形体是最完美的形体或媒介。灵魂的意识因而利用这个完美的媒介来体验并**彻底**耗竭一切的印象,以便有完全意识的灵魂无论怎样变得毫无印象,从而能够**证悟**它在超灵中的真正、永恒和无限状态。
*****
[\[\*\]](#_ftnref1) 也参见《*美赫巴巴论灵性大观之光束*》中“来自超越的心血来潮”一章。旧金山:苏非教再定向1958年出版,第7-11页。-编者注。
[\[†\]](#_ftnref2) 这里所要传递的意思是无限者之影子从这个最有限点渗出或流溢出。
[\[‡\]](#_ftnref3) 读者不应把经常出现的“最最”,比如最第一个,最下一个,最有限等,视作多余或累赘,因为某个具体形体(比如石头)的每一个种类,在进化到该形体的最下一个种类之前,都有很多有稍许变化的重复,似乎有必要加以区别。“最最后”用来指最新近遇到的形体,即该物种的最高级和最近进化的形体,因而不应被看作最低等的形体。-编者注
[\[§\]](#_ftnref4) 美赫巴巴认为这样的问题不应再继续模糊不定,虽然他承认,无论一个人是否相信进化与转世,这丝毫不会加快或阻碍其灵性进步。他是这样解释进化与转世的灵性意义的:“正是进化斗争才使得灵魂发展出如人类意识那样的整全意识,而一旦目的达到,进化旅程的那些次要问题或副产品(*奴可希*\_-**伊**\-*阿玛尔\_或\_业相*)就必须被抛弃,同时保持意识的完好无缺。转世的过程因此是使灵魂经由穿过苦乐的熔炉,从而消灭\_业相。”-编者注。
[1](#_ftnref5) 所有编号的参考资料皆包含于补编中。
- 美赫巴巴语录
- 《语录》目录与术语汇编
- 七个真实
- 新人类
- 自私性
- 上帝与个体
- 宇宙的开始与终结
- 业相的形成与作用
- 业相的消除(一)
- 业相的消除(二)
- 业相的消除(三)
- 善与恶
- 暴力与非暴力
- 暴力与非暴力再解释
- 行动与不行动
- 完美性
- 灵的生活
- 无私服务
- 灵性认识的途径
- 性问题
- 婚姻生活神圣化
- 爱
- 真理的无限性
- 寻找上帝
- 道路的阶段
- 达到自知
- 成道
- 真正的师徒关系
- 大师之道
- 自我的性质与终结(一)
- 自我的性质与终结(二)
- 自我的性质与终结(三)
- 秘学在灵性生活中的位置(一)
- 秘学在灵性生活中的位置(二)
- 秘学在灵性生活中的位置(三)
- 静心的类型(一)
- 静心的类型(二)
- 静心的类型(三)
- 静心的类型(四)
- 静心的类型(五)
- 静心的类型(六)
- 静心的类型(七)
- 静心的性质(八)
- 灵性进步的能动性
- 撒达那的深层方面
- 阿瓦塔
- 人神(一)
- 人神(二)
- 人神(三)
- 圈子
- 阿瓦塔的圈子
- 新的世界秩序来临前的阵痛
- 转世与羯磨(一)
- 转世与羯磨(二)
- 转世与羯磨(三)
- 转世与羯磨(四)
- 转世与羯磨(五)
- 转世与羯磨(六)
- 转世与羯磨(七)
- 为神生,为神死
- 为人类灵性自由工作
- 灵性工作者的任务
- 求道
- 求道者的条件(1)
- 求道者的条件(2)
- 求道者的条件(3)
- 求道者的条件(4)
- 摩耶(一)
- 摩耶(二)
- 摩耶(三)
- 摩耶(四)
- 幸福的条件
- 神即无限爱
- 证得我的十二条途径
- 神曰
- 封面
- 封首简介
- 第一版序言
- 第一版简介
- 第二版简介
- 卷首语
- 第一部分 意识的状态
- 第二部分 原始驱策及意识进化之旅
- 第三部分 自然诸界的特点
- 第四部分 轮回转世与意识的无印象平衡
- 第五部分 意识层面
- 第六部分 神圣意识状态总结
- 第七部分 七折的面纱
- 第八部分 神的超越超越状态,第一驱策和意识的进化与内化周期
- 第九部分 神的十个状态
- 第十部分 结语
- 补编目录
- 补编
- 跋(附四个旅程图表)
- 术语汇编
- 中英文专名对照
- 索引
- 光束
- 来自超越的冲动
- 身体与灵魂等式
- 宇宙的构造
- 前进的生命溪流
- 灵性全景中的叠置秩序
- 灵魂之间的互动
- 二元对立的演算
- 从永恒到永恒
- 灵性肆虐
- 恶乃善之遗物
- 爱之道
- 自我的把戏
- 证得我的十二条途径
- 如何爱上帝
- 爱能够让你
- 巴巴的工作
- 通向神的快道
- 心必须走开
- 巴克提瑜伽
- 论爱
- 论分裂的自我
- 大知与想象
- 自我否定与自我忘记
- 真理火花
- 真理个体
- 神圣阶层的工作
- 神的市场
- 神圣工作秘密
- 真正的灵性
- 灵魂的性质
- 超越认识
- 生活意义
- 真正自由与创造
- 印象的交换
- 奇迹
- 美赫巴巴箴言
- 无限智能
- 简介
- 无限智能遍在一切
- 证悟的条件
- 竭磨瑜伽
- 禅那瑜伽
- 四瑜伽的关系
- 巴克提的三个类型
- 巴克提的三个阶段
- 有欲巴克提
- 珞珈瑜伽
- 生活极致
- 神及其属性
- 大师及其角色
- 弟子及其态度
- 神圣的生命一体
- 大我、小我与束缚
- 目标与实现
- 听着人类
- 上帝手书
- 死亡与永生
- 通向道路的途径
- 睡与醒的循环
- 无与有(又名:淘气小鸡)
- 《淘气的小鸡》序言
- 《淘气的小鸡》1
- 《淘气的小鸡》2
- 《淘气的小鸡》3
- 《淘气的小鸡》4
- 《淘气的小鸡》5
- 《淘气的小鸡》6
- 《淘气的小鸡》7
- 《淘气的小鸡》8
- 《淘气的小鸡》9
- 《淘气的小鸡》10
- 《淘气的小鸡》11
- 《淘气的小鸡》12
- 《淘气的小鸡》13
- 《淘气的小鸡》14
- 《两个国王》
- 有与无
- 爱者与被爱者
- 酒与爱
- 爱的阶段
- 爱的礼物
- 爱女人与爱上帝
- 神羞见陌生人
- 绝对的诚实
- 变得无脚无头
- 无旅之旅
- 好奇与怀疑者
- 三类廉价的体验
- 有三类的……
- 不要寻找,你就找到
- 神在寻找
- 潜水采珠者
- 四个旅行
- 卖酒者
- 无限者是赛古鲁
- 神圣佯装
- 困境
- 知识的传授
- 介绍
- 撒晤斯语录
- 不要缺席
- 要我想要的
- 你的服从礼物
- 神圣的回应
- 疑问的头脑
- 醒梦状态到真醒状态
- 我是无限意识
- 我是歌
- 无限知识
- 宇宙身体
- 瞬间知一切
- 知与不知
- 意志与烦恼
- 我胸口的玩笑
- 知识,目的,意义,受苦
- 表演家摩耶
- 神圣游戏里的玩具
- 惟有神是
- 问题与答案
- 一与零
- 物质主义的梦幻
- 当下
- 三种状况
- 无限存在中的无目的
- 心意识
- 阿瓦塔的工作方式
- 忘却并宽恕
- 无知的化身
- 灵性知识图表2022
- 1转世进化内化
- 2神圣主题图表
- 3神的十个状态
- 4两个国王
- 5帕特拉特
- 6原始心血来潮
- 7神是实在,其余皆幻相
- 8真正觉醒
- 9进化和内化
- 10四个旅程
- 11神睁开眼睛
- 12诸层面和诸世界
- 13巴巴授予灵性知识图-空无
- 14巴巴授予灵性知识图-库特博
- 15巴巴授予灵性知识图-灵魂意识的全景
- 16巴巴授予灵性知识图-光环与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