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云GVP开源项目 12k star Uniapp+ElementUI 功能强大 支持多语言、二开方便! 广告
![](https://cdn.jsdelivr.net/gh/meher520/tuchuang/202202080218317.jpg) ## 神的十个状态(由埃瑞奇 B. 杰萨瓦拉创作) 随后的“神的十个状态”由埃瑞奇 B. 杰萨瓦拉在美赫巴巴的直接指导下创作,描述并阐释了由美赫巴巴所构思的“神的十个状态”原图。 ——编辑 神的十个主要状态 ——由美赫巴巴描述 | | | | | --- | --- | --- | | 状态I | 神在 | 超越超越中 | | 状态II | 神在 | 超越中(子状态A,B,C) | | 状态III | 神作为 | 生发者、支撑者与消融者 | | 状态IV | 神作为 | 有形体的灵魂 | | 状态V | 神作为 | 进化状态中的灵魂 | | 状态VI | 神作为 | 转世状态中的人类灵魂 | | 状态VII | 神在 | 灵性高级灵魂的状态 | | 状态VIII | 神作为 | 神圣融入者 | | 状态IX | 神作为 | 已解脱的肉身灵魂 | | 状态X | 神作为 | 人神与神人 | 本章内容围绕着描绘“神的十个状态”的图表展开。该图解是美赫巴巴本人给出的;是来自他的不可测量无上真知宝藏的一枚珍宝。对图解中的灵性术语,给出最普遍公认的苏非派、吠檀多和基督密教同义词。 鸟瞰图解,我们会发现它所描述的其实是超灵下化到最低点成为人(*因森*,*吉兀-阿特玛*)的下降旅程;及其经由意识展现层面再返回本源的上升旅程:首先作为神圣融入的玛居卜-埃-卡弥尔,最后臻成至师(*因森-埃-卡弥尔*,*希兀-阿特玛*)。神的十个不同状态是这个旅程上的主要阶段;在该旅程中,无意识的神成为有意识的人,以便成为有意识的神。 虽然神的这些状态被描绘为似乎相互有别,它们实际上乃是同一个神的**十个方面**,这个神现在是并将永远是唯一。超灵的下降与上升仅仅在想象中;随着想象的终止,个体灵魂以充分的意识证悟:唯有神存在,其它似乎存在的任何一切只不过是其影子而已。 美赫巴巴的真知毫不含糊地支持同一论(*瓦达特-乌-乌居得*)34和不二论。美赫巴巴所给的“神的十个状态”图清楚地表明,惟有神在扮演着不同角色,真实的和想象的。开端是神,终端是神;中间阶段也不可能不是神。伊斯兰神学的灵性格言是“他是最先一个,他是最后一个,他是外在的,他是内在的。”(Huwal awwal, Huwal akher, Huwal zaher, Huwal batin.) 毛拉那·夏比斯塔瑞在《*古尔善-埃-拉兹*》(《*玫瑰园的秘密*》)中说, “他返回到自己最初走出的门,虽然在途中 他从一家门口走到另一家门口。” 我们现在将按照美赫巴巴的解释,尝试对神的十个状态逐一进行简明描述。 ## 状态I 神在超越超越状态 神的这个状态极其超越,以致不能实际想象之。它绝对地纯净无染,没有丝毫的“他性”。它是一切密意知识之最,是一切内在真实之最。它超出一切文字,而无法适当描述。它既非有限又非无限,既非无属性又非有属性。在此领域,思维、推理、辨别和认知之翼皆徒劳无力。 他不可能被心领悟,因此不要枉费力气去理解他; 他摆脱了一切方所,因此不要试图去任何地方找寻他。 ——哈菲兹 美赫巴巴说,当一个**已证悟**神的这个状态者试图向别人描述它时,结果所描述的不是神的第一个状态而是第二个状态-神在超越状态。 它是一切永恒之最(*阿兹尔-乌-阿扎尔*),因为无法想象先于它或后于它的什么永恒。这里一切指称都被抹去(*芒卡塔-乌-易扎拉特*),因为不存在可指出或参照的它物。这个纯然本质(*扎特-阿尔-巴合特*)觉知不到任何事物,甚至它自己。 这个状态被苏非徒称作“*瓦拉-乌-瓦拉*”-神的超越超越状态。吠檀多称之为“帕若特帕-帕若卜拉玛”。 在该状态,神既非\_纳古那\_(无属性),又非撒古那(有属性);既非\_纳拉卡\_(无形状),又非\_撒卡\_(有形状)。 在神的所有十个主要状态中,第一个也是最原始的状态即神的超越超越状态。 在神的其它状态皆不存在的本初开始之外,惟有神的最原始无限状态(即“神是”状态)遍存,作为神的超越超越状态。 只有在神的该超越超越状态之无限中,无限之无限性才显现为无限、绝对、无穷的神圣真空;神的所有其它状态、诸属性和诸方面,包括无限意识和无限无意识,皆作为大无潜在于作为大有(大有亦包含着大无)的那个无限、绝对、无穷神圣真空之无限中。 因此,神的最原始超越超越状态是那个只能说是“永恒神是”的状态;在这个最原始的状态中,神对大我或对其自身的无限状态,既非无限地有意识也非有限地有意识,亦不是无意识。在该状态,神对幻相或实在同样既非有意识也非无意识。 ## 状态II 神在超越状态 如前所述,神的超越超越状态是绝对无法适当描述的。当成道者试图描述超越超越状态时,他们只能成功地描述神的超越状态,即苏非徒的安拉,琐罗亚斯德教徒的阿乎若玛兹达,吠檀多教徒的\_帕若玛特玛\_,基督教徒的父神,一些哲学家的超灵。在超越状态的神是绝对、无限和无量的-独一无二。 美赫巴巴在解释神的该第二个状态时强调,在根本上神的状态II与状态I毫无区别;造成差异的是神的状态II的分状态A、B、C。 差异是如何、何时及何处产生的?根据美赫巴巴的解释,描述如下: 就在无限上帝想认识自身(“我是谁?”)之潜在原始无限心血来潮即将在神的**最原始**超越超越状态的无穷、绝对、无量神圣真空之无限一体中涌现的刹那,这个无限“欲知驱策”(urge-to-know)-驱动着无穷、绝对、无量神圣真空中神的永恒平静-的前景本身变得不可思议。 然而,无限心血来潮的涌现**事实**及其不可思议性本身,自动产生了神的状态的另一个方面;它不同于无穷、绝对、无量神圣真空之最原始超越超越状态,此处既没有方面前景也没有属性;既没有无限或有限意识,也没有无限或有限无意识;此处除了神的永恒显现的无限性外,其它每一个事物皆是潜在的,包括无限心血来潮及随之而来的无限“欲知驱策”。 因此正是在超越超越状态涌现的无限心血来潮之前景的不可思议性,自动地展现出这个亦潜在于无限状态的前景性;该(前景性的)显现给神的最原始超越超越状态赋予一个不同于最原始与永恒状态的无限方面之前景。 因而神的第二个状态只是作为最原始第一状态的又一个无限方面而产生的。神的十个主要状态的这个第二状态被称作“神的原始超越状态”。 应认真注意,决不可把神的这个原始第二状态(在图中被标作II并被称作“神在超越状态”)看作是一个全然不同于神的最原始第一状态(在图中被标作I并被称作“神在超越超越状态”)的神的状态。 神的状态I与状态II之间的唯一区别是,状态I属于无限、绝对、无量的神圣真空,此处甚至连无限心血来潮涌现的最遥远前景都是不可思议的。因此,只有在原始无限心血来潮在“神是”状态之无限中涌现的刹那,无限的神才能萌生无限原始的欲知驱策“我是谁?”-也就是说,只有当神在超越超越中的无方面状态I获得神在超越中的状态II方面时。\_帕若特帕-帕若卜拉玛\_因而获得\_帕若玛特玛\_之无限方面。 还应认真注意的是,图中标为II的超越状态,在根本上等同于图中标为I的神的超越超越状态。但在图表中,对状态I和状态II这两个状态却是分别描绘的,因为虽然神在超越状态中的状态II同样是神的原始状态,但它却不是神的**最原始**状态,即超越超越状态。必然如此,是因为**只有**在状态II,当永恒地处于状态I的神,在其永恒的状态I,即最原始的超越超越状态之内,采取无限原始的状态II方面时,神才能萌生无限原始心血来潮的无限涌现,才能获得无限原始的欲知驱策“我是谁?”之无限原始冲动。 更明确地讲,在神的这两个状态(状态I和状态II)中,除了神(作为无穷、绝对、无量的神圣真空)的永恒无限的永恒显现的无限性外,神的一切属性、一切方面、一切状态、无限的和最有限的意识与无意识,包括神自身的无限能力、知识和喜悦三重性及其它一切,全都潜在于无穷、绝对、无量的神圣真空。 潜在于无限中的这一切,仅仅在神的状态II才有显现的机会,这可以说是它不同于状态I的唯一方面,即具有这个无限显现机会,让作为大无无限地和最有限地潜在于作为大有的神的无限中的一切得以显现。 因此,当神的无限原始心血来潮一旦涌现时,它仅仅具有在神的状态II涌现的可能性;它涌现时,是在神的无限中统一进行的。然而在心血来潮涌现时,该心血来潮的涌现是处于最无限独立的超越超越状态I的神绝对无法**体验**的;它只有通过作为“在超越状态的神”的状态II之无限方面,才被永恒处于最原始的超越超越状态的神所体验。 因此,无限原始心血来潮的无限涌现,及其随之而来的无限反响,实际上发生在超越状态中神的状态II。 在无限原始心血来潮涌现,神获得无限原始欲知驱策“我是谁?”的刹那,心血来潮无限涌现的无限一致性,自发地使神的潜在无限意识和潜在无限无意识,都同时在神的原始超越状态显现,虽然神永恒地处于最原始的超越超越状态。 这种潜在无限意识和无限无意识的**同时**自发显现,超出了人类智力的理解与领悟范围。它确实是实在领域的一个悖论,挫败一切的人类认识。神怎样能够自发地同时获得其无限意识和无限无意识呢?在解释这一点时,美赫巴巴指出这是个事实,它属于实在领域,但它永远不能为头脑所理解或领悟;只能在证悟实在时被证悟。同时,为了让我们对这个发生在实在中的事实至少会有某种概念,使我们不至于仅仅把它看成是一个自相矛盾的谜,美赫巴巴用母亲子宫内的胎儿做例子,让我们理解这个表面悖论。 当母亲受孕,胎儿在母亲的子宫里发育;一旦发育达到胎儿的眼睛以及其它器官完全成形的阶段,胎儿便同时获得“视”和“不视”的能力。无论胎儿出生后是否能视,但眼睛在母亲子宫里形成之事实本身,则把眼睛的双重方面赋予胎儿。一旦发育成熟,眼睛就同时包含了视和不视的功能。胎儿睁眼时看,闭眼时不看;但事实仍然适用,即眼睛一发育充分,便同时包含了视和不视之双重能力。 同理,随着原始无限心血来潮在神里的涌现,潜在于神里的无限意识和无意识皆同时被显现,这对受限的头脑似乎是矛盾的。 就这样,在其最原始的超越超越之状态I,神通过其超越状态之原始状态II,自动地同时获得其无限地无意识状态和其无限地有意识状态,二者在图中分别标为“状态A”和“状态B”。 结果是,一方面,随着无限无意识的自发显现,在其无限的、**无意识的**超越状态(图中标为“A”)的神,不仅对其自身的永恒、无限存在永恒地保持无限地无意识,如在最原始的无限绝对之超越超越状态中;而且还对自己受生的无限原始超越状态(图中标为II)永恒地保持无限地无意识。 另一方面,随着无限意识的同时自发显现,在其无限的、**有意识的**超越状态(图中标作“B”)的神,不仅对其自身的永恒无限存在永恒地变得无限地有意识,如在最原始的无限绝对之超越超越状态中;而且还,最明显地,对自己受生的无限原始超越状态(图中标作II)变得无限地有意识。 换言之,只有在神的超越状态(图中标作状态II),神才自发地,随着无限原始心血来潮的涌现,同时产生其永恒、无限的无意识状态(标作“分状态A”),及其永恒、无限的有意识状态(标作“分状态B”)。 分状态A属于在超越状态的神(标作状态II)。这个分状态A属于神自身的无限能力、无限知识和无限喜悦的神圣无限无意识。神在该分状态A既不有意识地体验其无限能力、知识和喜悦之三重性,也不使用它们。 分状态B也属于在超越状态的神(标作状态II)。这个分状态B是无属性和无形状的,但却属于神自身的无限能力、知识和喜悦之无限三重性的最高神圣意识。神在该分状态B有意识地体验其无限能力、无限知识和无限喜悦,但却不使用它们。他意识到其实在,却意识不到幻相。 用吠檀多的术语讲,就这样\_帕若特帕-帕若卜拉玛\_之状态I产生了帕若玛特玛之状态II;在这个状态II,神作为\_帕若玛特玛\_对其最原始的帕若特帕-帕若卜若玛状态永恒地无意识且同时永恒地有意识。帕若玛特玛状态的这个无限双重方面在图中分别被称作状态A和状态B。 因此,自然地,在永恒原始超越状态(标作II)的帕若玛特玛的永恒无意识状态(标作A),永恒地争取获得帕若玛特玛的永恒有意识状态(标作B),即标作II的神的原始超越状态(*帕若玛特玛*)的双重无限方面的第二个方面。 所以,神圣目标是A中神的无意识状态应获得B中神的有意识状态的有意识实在。 简言之,当状态A有意识地证悟状态B时,神圣目标便达到。 状态A要想有意识地证悟状态B,唯一的选择是状态A必须逐渐地经历向状态B的演变,最终在一切方面有意识地成为状态B。 神的无限无意识状态向无限有意识状态的这个逐渐转化,在神的十个状态图表中,作为神的不同状态,被描绘为状态III、IV、V、VI和VII。在状态VIII,神的状态A开始完全意识到状态B。 在该状态VIII,神的无意识无限状态A不仅获得对状态B的最高神圣意识,而且神还神圣地融入其自身的无限有意识状态的实在里,从而证悟他与神的无限有意识状态B的永恒一体性。 如果神圣地融入的神(如在状态VIII中),作为一个完人化身,通过其心、精和浊方面,恢复并保持对心、精和浊领域的正常意识,那么位于状态VIII与状态X之间神圣交点上的状态IX便被达到。在这第九个状态之后,神的第十个状态在图中被描绘,并与神的状态“C”连接。 神的这个第十状态是神以至师的人身具特性并显现的状态。在状态X神有意识地体验其无限能力、无限知识和无限喜悦之三重性,并且通过神的神圣职位,(图中标作“C”)之状态X使用它们。 还要认真注意的是,神在无限、无意识的状态A,既非\_纳古那\_(无属性)-*纳拉卡*(无形状),亦非\_撒古那\_(有属性)-*撒卡*(有形状)。但是状态B属于\_纳古那\_-*纳拉卡*(无属性且无形状),状态C(它也属于神的原始超越状态)属于\_撒古那\_-*撒卡*(有属性且有形状)。它是神对实在与幻相两者都无限地有意识的至高人神状态。 ## 状态III 神作为生发者、支撑者与消融者 在此状态,神发挥其生发、维持和融化三个主要属性(*司法特*)。这个“三合一”状态相应于吠檀多的三位一体:卜拉玛(创造者)、*毗瑟弩*(维系者)和\_玛赫希\_(毁灭者)-苏非派的同义词是\_阿法伽\_、帕瓦蒂伽和\_法那卡\_。 神的这三个属性通过三个大天使得以表现:*伊斯拉菲*(创造生命的天使),麦喀尔(维持生命的天使)和\_伊兹拉尔\_(毁灭生命的天使)。 神的状态III的三重属性潜在于神的最原始状态I;当原始无限心血来潮在神里涌现,当神在其状态II萌生出无限自知驱策“我是谁?”的刹那,这些属性一齐自发地展现自身。在无限心血来潮涌现的刹那,神在其状态II同步获得了无限的、双重方面-无限地无意识,如在其状态A;同时又无限地有意识,如在其状态B。 尽管如此,无限原始的自知驱策显然在(对自身无限地无意识的)上帝状态A仍然坚持着。无限的自知驱策在神的无限地无意识状态A的坚持,使**作为大无潜在于作为大有之神的最原始状态I的无限中的,神的一切属性和方面的显现**成为可能。但是,对作为大无潜在于大有中的一切,只可能将之想象为潜在于神的超越状态II。 由此,受无限驱策所推动,潜在于神的超越状态的一切逐渐地展现,并自动地显现为属于大无的一切。所以,被显现的大无之乌有即造物界;而该造物界涌现于神的无限、无意识状态A中的无限欲知驱策。结果自然是,神的无限、无意识状态A获得三个无限属性(创造者上帝,维系者上帝,融化或毁灭者上帝)的第一个属性-生发者。 因为神获得了生发者的属性,他显然成为造物界的创造者,如在其状态III。 因此最自然地,神创造时,还必须自动地维系他所创造的事物。因而他显然还成为造物界的维系者,如在其状态III。 在保护被造物的行为中,神还同时确立了造物界的必然消融或毁灭。倘若未预设融化或毁灭,保护则毫无意义。因而神显然还成为造物界的消融者或毁灭者,如在其状态III。 神的状态III是神成为创造者并同时还是其造物界的支撑者或维系者,消融者或毁灭者的那个状态。在同一个时间,神就这样成为状态III的创造者、维系者和毁灭者。 涌现于神的无限原始心血来潮和随之而来的无限自知驱策,使得创造者、维系者和消融者之无限三重属性,连同潜在大无之乌有的一切万象,得以在神里显现。该乌有确确实实什么都不是,虽然它因幻相(有时被称作“摩耶”35)而似乎作为造物界存在着。 美赫巴巴告诉我们,就“造物界”一词的字面意义而言,它是不存在的。我们所说的造物界,乃是大无的无数形式的显现。该大无实际上是“无物”-但它存在于自身的幻相中。它不可否认,但它却超不出大有,也就是说,神。虽然大有包含着该大无,但大无却永远不会且永远不能包含或意味着大有。唯有全能者是大有,包括了大无;在造物界显现自身之前,除了作为大有的全能者,确实绝对是“无物”存在。 “唯有\_安拉\_存在,一切显现皆潜在其中; 一个恒音遍在,一切音符皆潜在其中; 只有客栈在彼-无有侍者与饮者; 浊界不存在-连天界亦不存在, 随着神圣令下大有,生命微笑着跃出。” ——穆斯夫-阿斯伽(Munsiff-Asghar) 唯有全能者存在过,但他只是潜在地有意识,因而不知道自身;正如意识潜在于祂,造物界也同样地潜在于祂。 在潜在的与显现的造物界之间的区别,可被比作种子与树之间的区别。然而,无论种子还是树,潜在或是显现,造物界永远是“无物”,因为它是显现为乌有的潜在大无。 作为大无潜在于作为大有之神的无限超越状态II的一切,皆是通过神的无限中的一个最有限点被表现与显现的。这个点被称作“创世点”或“噢姆点”[\[\*\]](#_ftn1)。造物界经由这个点被投射出。这个创世点也潜在于神的最原始状态I,超越超越状态。 流溢、维持和融化过程,持续而一致地继续着,这可以用类比加以说明。让我们假设人身是神。可把人身闭眼睡眠比作神的超越状态,作为状态II-A。把最初的睁眼时刻比作神作为创造者的状态。把随后的保持清醒状况比作神作为支撑者的状态,把再度闭眼睡眠比作神作为消融者的状态。因而在同一时间,神是创造者、支撑者和消融者,三位一体。 ## 状态IV 神作为有形体的灵魂 “他渴望看见自身;因此他向自身呈现了不同方面,涉及到诸多名字与形体。” ——尼亚兹(Niyaz) 为了认识神的无限地无意识状态A是怎样逐渐转化为神的无限地有意识状态B,并且获得完全和无限意识的,美赫巴巴给出如下类比: 把造物界产生之前,无限地无意识的上帝状态A,想象为静止的无穷海洋。那时一阵风扰乱该海洋的平静统一,巨大的波浪,无数的水滴,和数不清的泡沫从无量无限海洋的一体中出现。引起海洋骚动的这阵风,可被比作无限、原始“欲知驱策”的冲动,它与神的无限、原始心血来潮共生,通过无限上帝状态II涌现于神里以认识神自身。 由无限驱策造成的洋面上的骚动,给那个无限海洋的每一滴水都注入了无限原始的“自知驱策”。 就这样,\_帕若玛特玛\_在其无限地无意识状态A,因受驱使认识自身,同时激荡着\_帕若玛特玛\_里每一个阿特玛的平静,赋予其自知驱策。只有把\_帕若玛特玛\_比作一面无限海洋,把\_阿特玛\_比作该无限海洋的水滴,才能理解这一点。但还必须认真注意的是:海洋的每一滴在海洋中乃是海洋本身,直到水滴因海面泡沫的形成而继承了个体性。如此形成的每一个泡沫都随之给每一滴海水赋予一个分别的和特定的个体性。只要这些制造分别的泡沫依然存在,被制造的这种分别性就会存在于无限海洋水滴的浑然一体内。一旦泡沫破裂,现在和过去已处于海洋本身的水滴就会证悟到它们现在和过去皆与无限海洋一体;只有首先体验分别,而后驱除(促使它们体验与其固有一体性表面分别的)愚昧泡沫后,它们才能获得对自己在无限海洋中的永恒无限性的意识。 只要海洋的无量无数水滴尚未体验表面分别性,它们就无法证悟自己作为海洋本身之同性质与不可分永恒、无限存在。只有通过对表面分别性的体验,阿特玛们才能有意识地证悟其作为\_帕若玛特玛\_的浑一一体性。 为了描述“神作为具形体灵魂”之上帝状态IV,让我们设想在状态A的\_帕若玛特玛\_的一个无限地无意识的灵魂(阿特玛)。 在本初,在状态A,灵魂(*阿特玛*)没有意识且没有印象(业相)。 因此,在该阶段和该状态,灵魂(*阿特玛*)没有浊形体,浊身,精体或心体,因为只有浊、精和心印象(*业相*)的存在,才能带来浊、精和心体的存在;而且只有这些体的存在,才能使浊、精和心界的存在成为可能。 就这样在本初,灵魂在上帝状态A,因无限地无意识并且无印象,而对浊、精和心体没有意识,也意识不到其无限大我。灵魂那时自然地对浊、精和心界没有体验,也对超灵(帕若玛特玛)没有体验。 灵魂的这个无限、无印象、无意识、静止状态,回荡着第一个冲动,我们称之为“第一驱策”(第一个自知驱策)。 随着第一个自知驱策的回响,同时出现了一个**最粗浊**的第一印象,使灵魂客体化,成为绝对无限超灵的绝对相反且最有限的对应。 永恒地处于超灵且与超灵为一的灵魂,也具有超灵的无限潜能,虽然潜在于其无意识状态。所以灵魂也是无限能力、知识和喜悦的拥有者。 因此,当无印象的、无限的灵魂接收到第一个印象时,该印象只能是最粗浊的印象,因为作为无限知识拥有者的灵魂自身,试图获得对自身“大我”的知识。无限知识拥有者的这个想法本身乃是无限粗浊的;无限灵魂的这个无限粗浊的想法,把最粗浊的第一个印象授予无印象的灵魂。随着最粗浊的第一个印象,无限地无意识的灵魂也同时获得了最有限的第一点意识。随着浊印象的增加,意识加以进化,浊形体的进化获得动力。 因此,意识的进化,浊形体的进化和对浊界体验的进化,都是作为神要认识自身的第一个驱策的结果而产生。 因为第一驱策的这个最粗浊的第一印象,无限的、无意识的灵魂第一次获得了**体验**的诸方面。无限灵魂的该第一个体验是,它(灵魂,阿特玛)在其与\_帕若玛特玛\_的无限、无印象和无意识状态A的一体中,体验到(性质绝对相反的)某种对立。 该对立体验在无限灵魂的永恒不分稳定中造成变化;某种爆发自动产生,其反冲或巨震打乱了无限灵魂的不可分平衡和无意识静止,这将第一点意识注入无限地无意识灵魂(阿特玛)的无限无意识,使之意识到与不可分\_帕若玛特玛\_状态的表面分别。但由于灵魂是无限的,因此它从对其分别性的**绝对相反**和最粗浊第一个印象的反冲或震动中得到的第一点意识,自然且必然是最有限的第一点意识。 与其自身原始、无限状态(如在“A”中)绝对对立的体验相应,灵魂所获得的第一点意识显然是最有限的。 因此,这意味着在本初,当无印象的、无限的灵魂首次获得印象时,该第一个印象是一个绝对最有限的粗浊印象。它(灵魂,阿特玛)得到的第一点意识是最有限的。自然地,在那一瞬间,无限灵魂的无意识实际体验到对最粗浊第一个印象的最有限第一点意识。 如果灵魂意识到印象(*业相*),那么灵魂就必须得体验这些印象。为了体验印象,灵魂的意识必须通过适当的媒介体验它们。有什么样的印象,就有什么样对印象的体验,也同样有什么样体验印象的合适媒介。也就是说,印象带来体验,而要体验印象,就有必要使用合适的媒介。 因此,随着无限、永恒和无形的灵魂现已获得对最粗浊第一个印象的最有限第一点意识,灵魂的这第一点意识最显然而必要地必须利用最有限和最粗浊的第一个媒介,来体验最粗浊的第一个印象。 神在状态IV(神作为具形体的灵魂)所采用的第一个媒介即第一个形体,它虽粗浊,却如此不可思议地、无限地有限,以至不能把它视为粗浊。它如此极其无限地无形状与无实质,无物质与无形体,以至甚至不能让人想象它是粗浊的。但这个形体却是第一个浊体,它好像是以三个方面同时出现,作为最先七个“气状”形体的前三个。若能对这前三个气状形体试图描述的话,也只能从密度的角度描述它们:第一个具有极其微不足道的密度,在下一个阶段具有微不足道的密度,在第三个阶段才有最初的密度迹象。这最前面的三个形体无进化。接下来的三个形体可在我们的想象范围之内,可被描述为“半气体与半物质”形体。进化始于第四个气状形体。最后是最早七个气状形体系列的第七个气状形体,即氢,它可以说包括了电子。 应认真注意,前六个气状浊形体,与诸如氢、氮等各种气体毫无相似之处。它们比当代科学家所熟知的那些气体要远远精微得多\[†\](不是指精界的精)。 ## 状态V 神作为进化状态的灵魂 神作为具形体的灵魂,现在**开始**变得有意识并开始“认识”造物界(乌有),虽然在此阶段他对造物界的“认识”极其微不足道。然而,即使这个最有限的意识和这个最微小的“认识”,也制造出更多的印象(业相),致使“水滴”(灵魂,*阿特玛*,自我(self))离开或脱离原始第一个泡沫(形体)。离开泡沫等同于第一个形体脱落或脱离。 即使在形体脱落之后,灵魂的进化意识所积累的印象并不消失。这些印象与已进化的意识保持联系,并驱使灵魂的进化意识与另一个合适和高级泡沫(形体)联系。灵魂因而能够通过第二个形体更多地认识或体验造物界。按照形体的进化,“视角”同步相应地拓宽,“认知”意识增加。随着浊意识的进化或增长,印象(业相)也增加并促使灵魂根据第二个浊形体被放弃时由其意识所保留的印象,去采用或联系一个更加复杂的浊形体。 以此方式,意识的进化与形体的进化同步长期地进行,形体的进化帮助体验并同时消耗所积累的印象,直到在无数的形体变化之后,经由更具体和连续的石头、金属、植物、虫、鱼、鸟、兽阶段,灵魂采用人类形体。 换言之,随着越来越高级类型形体的进化,灵魂的意识进化周期也继续进化出更多和更高级的意识,同时体验并消耗已脱离的上一个较低级类型形体的印象。 因此灵魂的意识进化显然驱使灵魂将自己认同于浊界中不可计数的越来越高级的浊形体物种,并且积累它们的各种无数印象。随着越来越高级意识的每一次跃进,灵魂所联系的明确的主要形体,都符合于这些跃进-从石头到金属,从金属到植物,从植物到虫,从虫到鱼,从鱼到鸟,从鸟到兽,最终的第七次跃进是从兽到人体。 意识的进化过程仅仅涉及到泡沫或形体的进化,而非“水滴”或灵魂-认识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从意识进化的开始直到结束(以形体进化的完成而告终),灵魂作为无限的海洋(帕若玛特玛)一直是不可分和无穷尽的。 只有通过形体的这种进化,对无知的意识,或者说对造物界的“认识”,才因各种印象而逐步增加;只有在人体中,个体化的灵魂(阿特玛)才能最终证悟超灵或\_帕若玛特玛\_。因为灵魂是无限的,灵魂的意识也必须成为无限;因为只有在人体中意识才能成为无限,所以人体是形体进化的最后阶段。 灵魂一旦开始以人体转世后,就必须经过八百四十万个(八十四拉克)人体,直到成道。它在能够化身为人体之前,所经历的前人类形体是无可计数的。 严格地讲,只有一种形体-人类形体,它潜在于之前的一切形体中。矿石、植物和动物形体实际上包含了潜在状态的人类形体,它逐渐地并越来越多地显现,直到最终作为在人身中的一个人完全得到表现。 人类形体在人身(如男人或女人)中完全显现之前,潜在的人类形体进行一系列的部分转折。在结晶岩石状态(如花岗岩)潜在的人类形体完全倒置,在植物状态几乎亦如此。随着形体的发展或进化,身体的中轴也缓慢地转动,以便越来越趋于水平;到较高级的脊椎动物时,我们发现,随着身体中轴接近垂直,头越抬越高。在男人和女人中,我们发现人类形体完全得到表现并完全直立。 该形体进化的细节极为复杂。例如,某些石头、金属、植物和动物物种在进化中拥有美赫巴巴所称作的特殊“席位”。这些关键的形体物种主要是那些在进化道路上的里程碑,它们标志着某一个形体物种总类的第一个和最后一个。例如,跟随在最后一个鱼形体物种之后的第一个鸟形体物种和跟随在最后一个鸟形体物种之后的第一个兽形体物种,都在进化中具有特殊“席位”之意义。 美赫巴巴告诉我们,在他的尚待问世的著作中[\[‡\]](#_ftn3),对这整个主题做了极其详尽的解释。 正如有意识进化和形体进化,同样也有诸世界的进化。 灵魂的已进化意识,因将灵魂等同于已进化的形体,而得到越来越多的印象;为了耗竭这些印象,它不停地寻找表现的领域;它在地球上体验这些印象,而地球也在按照整个宇宙造物界的发展进化,与其它诸世界同步进化。 在灵魂意识的进化过程中,灵魂在**有意识地**将自己认同于各种各样有限浊体的同时,还-尽管是**无意识地**\-将自己认同于其有限的精体和其有限的心体,它们从第一个驱策开始,并在整个意识进化期间,一直以致密、同质、无意识联系与灵魂(阿特玛)相联系。 在意识进化的全过程中,虽然灵魂频繁地且**有意识地**脱离有限的浊形体(它们起着体验与消耗印象的媒介作用,同时进化越来越高级的意识),但灵魂从来不会,无论有意识地还是无意识地,脱离其有限的精体和其有限的心体。 恰好相反,当灵魂脱离其与任何一个有限浊形体媒介的认同时,正是灵魂与其精体的无意识联系,用有限的能量-驱动力-加强现已无任何浊媒介的灵魂,以促使灵魂的意识将自己认同于另一个形体,也就是说,下一个有限浊形体之媒介,以便体验上一个被脱离的有限浊形体的印象,这些印象被灵魂的有限心体所保留与反映,该心体也是处于与灵魂的无意识联系。 随着灵魂的越来越高级意识的进化,自然而然地,灵魂的有限精体的进化也进行着,用更大的有限能量加强灵魂,以促使拥有越来越多浊意识的灵魂的意识,将自己认同于由上一个较低级且有限浊形体的印象进化而来的越来越高级类型的有限浊形体。 同样地,灵魂的有限心体的进化也同时进行着,以适应、保留和反映由灵魂的越来越高级意识进化所获得与积累的越来越多的无数不同印象。 所以只有在人类形体中,精体和心体才得到充分发展。因而灵魂,因有意识地与人体联系,可以说在人类形体中充分具备了浊体、精体和心体,连同在人类形体中所获得的对浊(方面)的完全意识。 尽管如此,灵魂虽然在人类形体中获得了完全意识,因而体验浊界,但是有浊意识的人类灵魂却意识不到精体,因而不能体验精界;有浊意识的人类灵魂也意识不到心体,因而不能体验心界。 ## 状态VI 神作为转世状态\[§\]的人类灵魂 第一个驱策的最有限第一个印象,将最有限的第一点意识赋予无意识灵魂的无限无意识。逐渐地,通过各种无数浊媒介被体验的各种无数印象,为灵魂获取了越来越高级的对有限浊世界的意识;当灵魂的意识将自己认同于最第一个人类形体时,意识的进化终于彻底完成。因此灵魂,因现在已在人类形体中获得充分的意识,而不需要更多的或其他更高级的形体来进化意识。在进化过程中逐渐获得的意识,在人类形体中达到充分完全。 虽然灵魂在该状态已获得充分和完全的意识,但它依然意识不到其精与心体,也意识不到其作为不可分、永恒而无限一的无限大我;它仅仅充分意识到它与人类形体的认同,及其不同方面和对浊界的体验。 因此灵魂在这个阶段,仅仅对最第一个人类浊形体有完全的浊意识,并且仍然意识不到精和心(方面),而在浊界体验(在意识进化的最后阶段被灵魂的意识所脱离或放弃的)最最后一个兽类浊形体的全部印象。 当最最后一个兽类浊形体的全部印象,因最第一个人类浊形体的不断体验而被消耗之后,那么自然不过地,该最第一个人类形体从灵魂意识中被放弃或脱离。完全有意识的灵魂的该体验,被普遍地接受为人的死亡。如前所释,灵魂的意识虽然脱离最第一个人类形体,却从不会脱离与其精和心体的无意识联系。 灵魂的意识通过其精和心体,保留并体验被放弃或被脱离的最第一个人类形体的印象。为了消耗这些印象,灵魂的意识必须与某个浊形体联系;因此它将自己与下一个人类形体联系,以便消耗与体验被放弃的上一个人类形体的剩余印象。事实上,该下一个人类形体只不过是已脱离有意识灵魂的前一个身体或人类形体所保留的过去印象的固化铸品。灵魂的意识与下一个人体的联系被普遍视为一个人的出生。 总之,在神作为转世状态的人类灵魂之状态VI,灵魂已经在人类形体中发展出充分的意识,因此不再需要进一步的浊形体进化。浊意识的进化因而随着人类形体的获得而终结;为了体验在人类和亚人类形体中所培养的印象(业相),灵魂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以人类形体出生。 灵魂的意识必须与之联系的人类形体的类型,由以往的善恶、苦乐等印象(*业相*)的性质所决定。灵魂在体验浊界的时候,将自己认同于可灭的浊体,虽然灵魂本身是永恒的。 在亚人类阶段,形体和意识的进化过程是自然而然的,但却是持续不断的,不存在下滑到较低级进化形体的可能性。在标志着形体进化结束和完全意识获得的人类阶段,人通过转世和证悟过程的灵性进步,则是自觉自愿的,并且绝对免于下滑到亚人类状态的任何危险,唯一的例外是在第四层面对能力的昭然滥用。全意识一旦获得,便永远获得,永不失去;只有当灵魂的意识将自己与人类形体联系时,意识的进化才得以完成。因此一旦灵魂的意识将自己与一个人类形体联系,倒退轮回就不可能。 随着在人类浊体中对浊界的充分意识的发展,灵魂同时与充分发展的精体和心体相联系。然而,只要意识被限制于浊界,灵魂的意识就不能够直接地利用其精与心体。只有当(在此阶段仅仅意识到浊的)全意识向内转向自身,意识的内化过程开始时,灵魂才开始意识到精与心体,并通过相应的精与心界领域来体验这些体的相应印象。这只有在个体化灵魂的意识变得厌腻了对物质或浊生活的各种无数印象的不停体验,只有在它因转世过程中的不衰生死之链,经受了似乎无绝期的苦乐对立交替时,才成为可能。在意识进化阶段,印象(业相)的“缠绕过程”发挥作用,旨在进化意识,发展越来越高级类型的浊形体。在人类阶段,已充分进化的意识保留着,灵魂的意识因转世过程中似乎无止境的生死之链体验到不断震摇,其结果是印象(业相)的掌控开始松驰与淡薄。 ## 状态VII 神在灵性高级灵魂的状态 经过跟浊界中浊感官生活的漫长抽离斗争之后,灵魂的意识**开始**被吸引向灵魂的大我,而非继续集中于浊身体及其浊环境。经过若干次出生和死亡之后,有浊意识的人类灵魂终于不可避免地被引向开启那个最终将引领他达到在人身中成道之目标的过程。 灵魂的意识因此开始从浊感官世界撤出,并准备好经历内化的过程。因而说灵魂经由精和心领域在灵性上前进。 精领域,或者说精世界,是灵魂的内化意识的前三个层面之领域;第四个层面位于精领域与心领域之间;心领域包括第五个和第六个层面。 神的这个第七状态包含了行者在灵性道路上经由精与心界的前进。进步越大,意识的内化就越大。 当灵魂通过精身体获得对精领域的意识时,它将自己认同于精体;当它通过心体意识到心领域时,它将自己认同于心体,正如它通过浊体意识到浊领域时曾将自己认同于浊体一样。 灵魂通过这些领域的灵性进步完全是在想象中。行者在其意识内化中的进步,在于用一个更好更高层面的想象取代另一个想象领域-从第一个直到第六个内化意识层面。在第七个层面内化过程完成,想象终止,实在被证悟而不再是一个概念。 那些没有大师的指导帮助,而进入并行走灵性道路的人,常常迷失于景象和觉照的迷津中,少有或没有机会从那个状况中拯救自己。他们就像是在上学路上被闹市的景象和诱惑分散了心神的儿童。 灵性道路上的魔力如此强大,诱惑极其强烈,即使在旅程的早期阶段,行者都会有一种虚假的成道感;他无法摆脱这种感觉,除非有至师帮助。很多在精领域的高级行者自以为已从生死中获得彻底解脱-尽管并非如此。错觉一直坚持到内化意识的第六个层面,但它在第三个和第四个层面之间最为明显。第四个意识层面是行者前进中的最危险阶段,因为在此阶段,精界的无限能量的全部能力皆在他的直接指挥下。对这些能力的滥用意味着灵魂意识的毁灭瓦解。虽然意识一旦获得就永不会失去,是一个基本事实,可此规律仍然有一个例外情况,不过它仅仅发生在第四层面,在此灵魂所获得的意识有着被瓦解的很大可能性。它虽然决不会彻底失去,却瓦解到远至石形体的意识。那时整个的意识进化过程不得不重新进行,以再次获得完全意识和人类形体。 因此正是从第四个层面,灵性道路上的行者可能要么因滥用或错用\_塔加里亚特\_(悉地)而堕落;要么因进一步的意识内化而向第五层面意识前进,并获取对心领域或心世界的体验。穿越第四层面并步入第五层面意味着接近了神圣大门! 在第六层面行者面对面“见”神。这种见乃通过心眼-当灵魂的意识将灵魂等同于心体时。即使行者在其内化意识的第六层面,面对面见神时,仍未战胜二元的掌控,因为见者和被见者仍然因“见”而相分别。 一旦行者越过幻相领域而进入意识完全内化的第七层面之实在领域(这里他绝对摆脱了一切的印象痕迹),诸层面上的想象便告终结。第七层面意识是具足的,也是成熟的,是将灵魂与其“大我”等同的无印象意识。灵魂这时有意识地感受并体验其作为神的永恒存在。没有了任何泡沫(在幻相中的愚昧形体)的“水滴”(灵魂),证悟到它作为海洋本身(帕若玛特玛或超灵),在无限海洋中的永恒存在。 ## 状态VIII 神作为神圣融入者 神的这个状态对灵魂标志着漫长的进化斗争的结束,转世过程的结束和经由诸层面的证悟过程的结束。对于个体灵魂,不再有更高级的阶段可追求,因为它已经通过与神合一而抵达目标。这个阶段的成道行者,在苏非派世界被称作玛居卜,吠檀多教徒称他为\_卜拉弥\_\_·\_卜特。玛居卜没有身体意识,没有对浊、精、心三界的意识。这意味着在这个状态VIII,神作为\_玛居卜\_有意识地体验他自己的无限三重性-无限能力、知识和喜悦,却不利用其本性的这些无限方面。 在该状态VIII,神的无意识、无限状态A(无意识的帕若玛特玛)不仅获得神的状态B(有意识的帕若玛特玛)的最高神圣意识,而且在该状态神还神圣地融入他自己的无限、有意识状态之实在,从而证悟他与神的无限、有意识状态B的永恒一体。 神的这个状态VIII属于最至高的神圣意识,即\_阿哈狄亚特\_(*哈拉特-埃-穆罕默地*)或\_未狄安\_。所有的成道者-*玛居卜-埃-卡弥尔*(*卜拉弥*·*卜特*),*玛居卜*\-*撒里克*(帕若姆罕撒),*阿扎得-埃-姆特拉克*(吉万莫克塔),*库特博*(*赛古鲁*),拉苏(*阿瓦塔*)-在离开肉身之后都撤退入神在超越中的这个状态B。美赫巴巴解释说,至师的这种无肉身状态被苏非徒称作哈拉特-埃-穆罕默地(穆罕默德的状态),以区别于有肉身时的\_姆卡穆-埃-穆罕默地\_(穆罕默德的职位)。哈吉卡特-埃-穆罕默地是神在肉身中之第十个状态,*姆卡穆-埃-穆罕默地*(穆罕默德的职位)是图中标为C的\_未狄安\_\_·\_卜弥卡(\_未狄安\_的职位)。 ## 状态IX 神作为已解脱的肉身灵魂 如果神圣地融入的神(如在状态VIII),通过其作为被称作玛居卜(神圣融入者)的完人之化身的心、精和浊方面,恢复并保持对心、精和浊领域的正常意识,他便体验位于上帝状态VIII与X之间神圣交点上的状态IX。 如果灵魂恢复对心、精、浊体和心、精、浊界的正常意识,它便走出\_玛居卜\_状态VIII,跨越\_法那-费拉\_,获得对\_巴卡-比拉\_状态的体验。但是,在开始确立于\_巴卡-比拉\_之前,它可能会进入被苏非徒称作“*姆卡穆-埃-法如塔特*”之“法那-玛-阿尔-巴卡”的状态,吠檀多教徒称之为\_“图里亚\_\_·\_\_阿瓦刹”\_。这就是在神性之\_法那-费拉\_与\_巴卡-\_\_比拉\_之间神圣交点上的状态IX。 在此状态的人身成道灵魂,要么是\_帕若姆罕撒\_(玛居卜-撒里克或\_撒里克\_-*玛居卜*),要么是吉万莫克塔(阿扎得-埃-姆特拉克)。二者皆享受无限的知识、能力和喜悦,并且意识到“我是神”状态。然而,他们却不同于玛居卜-埃-卡弥尔,因为他们能够并确实对(心、精、浊)三体和三界变得有意识。\_玛居卜\_状态是一种持续的神圣融入状态;*帕若姆罕撒\_的状态则是一个时而神圣地融入\_时而\_恢复体验\_苏鲁吉亚特\_之苏鲁克者的正常意识的状态。他的有意识体验有时属于“我是我自己的神”,有时属于“我是我自己的造物”。吉万莫克塔状态属于一个通常体验\_苏鲁吉亚特\_的\_苏鲁克\_的人(也就是说,属于一个永久确立于巴卡-比拉状态的人)。帕若姆罕撒和\_吉万莫克塔\_二者都不同于\_库特博*,因为他们不能够利用其持续体验的无限知识、能力和喜悦。 帕若姆罕撒和吉万莫克塔不给世界带来直接[\[\*\*\]](#_ftn5)的灵性利益。不过,吉万莫克塔在临近去世时,确实能够让一个灵魂像他一样完美;虽然在三界里没有责任,他却享受着巴卡-比拉状态。 ## 状态X 神作为“人神” 这是诸如至师(*库特博*,赛古鲁)的人身上帝状态。在此状态,至师或人神神圣地、超然地而不受限地高于以无限系统性的井然秩序统领着宇宙造物界的幻相法则;然而他却允许让自身受时间、空间和因果局限所束缚,同时又持续地有意识地体验其“我是神”状态及其无限能力、知识和喜悦。他不仅体验这些无限属性,而且还利用它们来解放其他处于愚昧掌控尚未意识到自身永恒实在的灵魂。 此乃绝对完美之状态;在此神有属性和有形体(\_撒古那\_和撒卡)。 按苏非徒的说法,\_库特博\_意味着上升旅程的至高点;他是造物界的至善至美和人类的最美之花。在\_玛居卜\_状态,灵魂享受“我是神”状态的无限喜悦;而至师(*库特博*,*赛古鲁*)不但享受“我是神”状态的无限喜悦,而且还享受“一切皆是我”“一切皆来自我”之至高神圣意识。 人身上帝的该第十个状态即\_哈吉卡特-埃-穆罕默地\_状态。至师们(*库特博\_们或赛古鲁们)和\_阿瓦塔*(*拉苏*)都属于这个状态。无论是作为至师处于人神状态,还是作为阿瓦塔处于神人状态,神都是处于该第十个状态,并且从神圣职位姆卡穆-埃-穆罕默地或\_未狄安\_\_·\_卜弥卡(在图中标作“C”),作为人神和神人发挥作用。神的第一个显现,带着其无限意识,承担起这个神圣职位,该职位将继续永远发挥作用,辐射无限能力、知识和喜悦;至师们和阿瓦塔不仅永恒地体验无限能力、知识和喜悦,而且还利用它们去解放仍被愚昧掌控,努力获得其与超灵合一之永恒状态的意识的所有灵魂。 换言之,只有通过这个神圣职位-它在“神的十个状态”图中被标作“C”,人身上帝才能永久地显现自身的全部完美。 只有通过这个神圣职位,神作为神人,才能以琐罗亚斯德、罗摩、奎师那、耶稣、佛陀、穆罕默德及其他的形体,在每一个周期,一个又一个时代,显现自身并宣称他就是救世主、先知、弥赛亚、神子、阿瓦塔、*拉苏*、佛陀等。只有通过这个神圣职位,五位至师或库特博或\_赛古鲁\_,才能作为整个宇宙造物界的至善至美发挥作用。 苏非徒以先知穆罕默德的名字,把这个神圣职位命名为“*姆卡穆-埃-穆罕默地*”-神的\_拉苏\_,在其哈吉卡特-埃-穆罕默地。同样,拿撒勒的耶稣,神的儿子,也是神人-如同穆罕默德、琐罗亚斯德、奎师那、罗摩、佛陀;而“基督”则是耶稣的神圣状态-如同\_哈吉卡特-埃-穆罕默地\_。 当我们试图对神的所有不同阶段放在一起进行简单概括时,在无意识的\_帕若玛特玛\_获得全意识的奋斗中,呈现为五个明显不同的阶段。 第一个阶段 (A)首先,*阿特玛*(灵魂)和帕若玛特玛(超灵)二者在无限、浑一的“实在一体性”中皆一。 (B)在本初开始之前,\_帕若玛特玛\_和所有的\_阿特玛\_都无意识与无印象。 (C)最初,\_阿特玛\_对浊体、精体或心体毫无意识,因而对浊界、精界或心界毫无体验。阿特玛甚至意识不到其自己的大我,因而对其自己的帕若玛特玛状态没有体验。 这是“神的十个状态”图中被标作“状态A”的阶段。 第二个阶段 阿特玛获得意识并且有了印象。在这个阶段,阿特玛意识到要么浊体,要么精体,要么心体,并且体验要么浊界,要么精界,要么心界;但阿特玛仍然意识不到其自己的大我,因此尚不能体验帕若玛特玛状态。 在图表中这是处于状态III,IV,V,VI和VII的阶段。 第三个阶段 阿特玛开始变得无印象,却保留着充分和完全的意识。该完全意识现在不再是对浊体、精体或心体的意识,因此阿特玛不再体验浊界、精界或心界。 这个被保留的意识是对\_阿特玛\_自己的无限大我的意识,因此阿特玛现在有意识地体验\_帕若玛特玛\_状态,并且体验“我是神”状态的无限能力、知识和喜悦。 这是图中被标作状态VIII的阶段。 第四个阶段 阿特玛恢复对浊体、精体和心体的所谓正常意识,因此重新,在同一个时间,体验浊界,精界和心界。在这个阶段,阿特玛同时还意识到其自己的无限大我,并且体验其自己的帕若玛特玛状态的无限能力、无限知识和无限喜悦;但是阿特玛却**不能够使用**这些无限属性,虽然在此阶段,它意识到其浊、精和心体并且同时体验三界。 这在图中是状态IX阶段。 第五个阶段 阿特玛完全彻底地意识到浊体,精体和心体,并体验浊界、精界和心界,同时拥有对其无限大我的最高神圣意识;它还体验并使用其自己的\_帕若玛特玛\_状态的无限能力、无限知识和无限喜悦。 如“神的十个状态”图所示,这是状态X阶段\[††\]。 ***** [\[\*\]](#_ftnref1) 亦见:弗朗西斯·布拉巴赞《*与神同住*》(澳大利亚昆士兰州坞拜:爱德华与肖,迦楼罗书社,1959),第65-66页。——编者注 [\[†\]](#_ftnref2) 这与精界的任何形体或客体都毫无关联,因为这些形体完全属于浊界。 [\[‡\]](#_ftnref3) 这里所指的“书”是美赫巴巴所著的另一部重要著作,尚待出版。不应把它与本书混淆。——编者注 [\[§\]](#_ftnref4) 也参见美赫巴巴语录《转世与羯磨》,301-338页。编者按。 [\[\*\*\]](#_ftnref5) 然而,进入他的联系的任何人却间接地自动获益。--编者注 [\[††\]](#_ftnref6) 美赫巴巴对有关永恒实在领域的位置、状态、阶段或方面和真知的不同术语的总结,见第278-279页。“我是神”真知是四类完美的每一类所共有的,并且不会随肉体死亡而结束。——编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