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4 使用超级构建管理依赖项:Ⅲ.Google Test框架
**NOTE**:*此示例代码可以在 https://github.com/dev-cafe/cmake-cookbook/tree/v1.0/chapter-8/recipe-04 中找到,其中有一个C++示例。该示例在CMake 3.11版(或更高版本)中是有效的,并且已经在GNU/Linux、macOS和Windows上进行过测试。在库中也有一个例子可以在CMake 3.5下使用。*
第4章第3节中,我们使用Google Test框架实现单元测试,并在配置时使用`FetchContent`模块获取Google Test源(自CMake 3.11开始可用)。本章中,我们将重新讨论这个方法,较少关注测试方面,并更深入地研究`FetchContent`。它提供了一个简单通用的模块,可以在配置时组装项目依赖项。对于3.11以下的CMake,我们还将讨论如何在配置时使用`ExternalProject_Add`模拟`FetchContent`。
## 准备工作
这个示例中,我们将复用第4章第3节的源码,构建`main.cpp`、`sum_integer.cpp`和`sum_integers.hpp`和`test.cpp`。我们将在配置时使用`FetchContent`或`ExternalProject_Add`下载所有必需的Google Test源,在此示例中,只关注在配置时获取依赖项,而不是实际的源代码及其单元测试。
## 具体实施
这个示例中,我们只关注如何获取Google Test源来构建`gtest_main`,并链接到Google Test库。关于这个目标如何用于测试示例源的讨论,请读者参考第4章第3节:
1. 首先包括`FetchContent`模块,它将提供需要的声明、查询和填充依赖项函数:
```cmake
include(FetchContent)
```
2. 然后,声明内容——名称、存储库位置和要获取的精确版本:
```cmake
FetchContent_Declare(
googletest
GIT_REPOSITORY https://github.com/google/googletest.git
GIT_TAG release-1.8.0
)
```
3. 查询内容是否已经被获取/填充:
```cmake
FetchContent_GetProperties(googletest)
```
4. 前面的函数定义了`googletest_POPULATED`。如果内容还没有填充,我们获取内容并配置子项目:
```cmake
if(NOT googletest_POPULATED)
FetchContent_Populate(googletest)
# ...
# adds the targets: gtest, gtest_main, gmock, gmock_main
add_subdirectory(
${googletest_SOURCE_DIR}
${googletest_BINARY_DIR}
)
# ...
endif()
```
5. 注意配置时获取内容的方式:
```shell
$ mkdir -p build
$ cd build
$ cmake ..
```
6. 这将生成以下构建目录树。Google Test源现已就绪,剩下的就交由CMake处理,并提供所需的目标:
```shell
build/
├── ...
├── _deps
│ ├── googletest-build
│ │ ├── ...
│ │ └── ...
│ ├── googletest-src
│ │ ├── ...
│ │ └── ...
│ └── googletest-subbuild
│ ├── ...
│ └── ...
└── ...
```
## 工作原理
`FetchContent`模块支持在配置时填充内容。例子中,获取了一个Git库,其中有一个Git标签:
```cmake
FetchContent_Declare(
googletest
GIT_REPOSITORY https://github.com/google/googletest.git
GIT_TAG release-1.8.0
)
```
CMake的3.11版本中,`FetchContent`已经成为CMake的标准部分。下面的代码中,将尝试在配置时使用`ExternalProject_Add`模拟`FetchContent`。这不仅适用于较老的CMake版本,而且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FetchContent`层下面发生了什么,并为使用`ExternalProject_Add`在构建时获取项目,提供一个有趣的替代方法。我们的目标是编写一个`fetch_git_repo`宏,并将它放在`fetch_git_repo`中。这样就可以获取相应的内容了:
```cmake
include(fetch_git_repo.cmake)
fetch_git_repo(
googletest
${CMAKE_BINARY_DIR}/_deps
https://github.com/google/googletest.git
release-1.8.0
)
# ...
# adds the targets: gtest, gtest_main, gmock, gmock_main
add_subdirectory(
${googletest_SOURCE_DIR}
${googletest_BINARY_DIR}
)
# ...
```
这类似于`FetchContent`的使用。在底层实现中,我们将使用`ExternalProject_Add`。现在打开模块,检查`fetch_git_repo.cmake `中定义的`fetch_git_repo`:
```cmake
macro(fetch_git_repo _project_name _download_root _git_url _git_tag)
set(${_project_name}_SOURCE_DIR ${_download_root}/${_project_name}-src)
set(${_project_name}_BINARY_DIR ${_download_root}/${_project_name}-build)
# variables used configuring fetch_git_repo_sub.cmake
set(FETCH_PROJECT_NAME ${_project_name})
set(FETCH_SOURCE_DIR ${${_project_name}_SOURCE_DIR})
set(FETCH_BINARY_DIR ${${_project_name}_BINARY_DIR})
set(FETCH_GIT_REPOSITORY ${_git_url})
set(FETCH_GIT_TAG ${_git_tag})
configure_file(
${CMAKE_CURRENT_LIST_DIR}/fetch_at_configure_step.in
${_download_root}/CMakeLists.txt
@ONLY
)
# undefine them again
unset(FETCH_PROJECT_NAME)
unset(FETCH_SOURCE_DIR)
unset(FETCH_BINARY_DIR)
unset(FETCH_GIT_REPOSITORY)
unset(FETCH_GIT_TAG)
# configure sub-project
execute_process(
COMMAND
"${CMAKE_COMMAND}" -G "${CMAKE_GENERATOR}" .
WORKING_DIRECTORY
${_download_root}
)
# build sub-project which triggers ExternalProject_Add
execute_process(
COMMAND
"${CMAKE_COMMAND}" --build .
WORKING_DIRECTORY
${_download_root}
)
endmacro()
```
宏接收项目名称、下载根目录、Git存储库URL和一个Git标记。宏定义了`${_project_name}_SOURCE_DIR `和`${_project_name}_BINARY_DIR`,我们需要在`fetch_git_repo`生命周期范围内使用定义的`${_project_name}_SOURCE_DIR `和` ${_project_name}_BINARY_DIR`,因为要使用它们对子目录进行配置:
```cmake
add_subdirectory(
${googletest_SOURCE_DIR}
${googletest_BINARY_DIR}
)
```
`fetch_git_repo`宏中,我们希望使用`ExternalProject_Add`在配置时获取外部项目,通过三个步骤实现了这一点:
1. 首先,配置` fetch_at_configure_step.in `:
```cmake
cmake_minimum_required(VERSION 3.5 FATAL_ERROR)
project(fetch_git_repo_sub LANGUAGES NONE)
include(ExternalProject)
ExternalProject_Add(
@FETCH_PROJECT_NAME@
SOURCE_DIR "@FETCH_SOURCE_DIR@"
BINARY_DIR "@FETCH_BINARY_DIR@"
GIT_REPOSITORY
@FETCH_GIT_REPOSITORY@
GIT_TAG
@FETCH_GIT_TAG@
CONFIGURE_COMMAND ""
BUILD_COMMAND ""
INSTALL_COMMAND ""
TEST_COMMAND ""
)
```
使用`configure_file`,可以生成一个`CMakeLists.txt`文件,前面的占位符被`fetch_git_repo.cmake`中的值替换。注意,前面的`ExternalProject_Add`命令仅用于获取,而不仅是配置、构建、安装或测试。
2. 其次,使用配置步骤在配置时触发`ExternalProject_Add`(从主项目的角度):
```cmake
# configure sub-project
execute_process(
COMMAND
"${CMAKE_COMMAND}" -G "${CMAKE_GENERATOR}" .
WORKING_DIRECTORY
${_download_root}
)
```
3. 最后在`fetch_git_repo.cmake `中触发配置时构建步骤:
```cmake
# build sub-project which triggers ExternalProject_Add
execute_process(
COMMAND
"${CMAKE_COMMAND}" --build .
WORKING_DIRECTORY
${_download_root}
)
```
这个解决方案的一个优点是,由于外部依赖项不是由`ExternalProject_Add`配置的,所以不需要通过`ExternalProject_Add`调用任何配置,将其引导至项目。我们可以使用`add_subdirectory`配置和构建模块,就像外部依赖项是项目源代码树的一部分一样。聪明的伪装!
## 更多信息
有关`FetchContent`选项的详细讨论,请参考https://cmake.org/cmake/help/v3.11/module/FetchContent.html
配置时`ExternalProject_Add`的解决方案灵感来自Craig Scott,博客文章:https://crascit.com/2015/07/25/cgtest/
- Introduction
- 前言
- 第0章 配置环境
- 0.1 获取代码
- 0.2 Docker镜像
- 0.3 安装必要的软件
- 0.4 测试环境
- 0.5 上报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 第1章 从可执行文件到库
- 1.1 将单个源文件编译为可执行文件
- 1.2 切换生成器
- 1.3 构建和链接静态库和动态库
- 1.4 用条件句控制编译
- 1.5 向用户显示选项
- 1.6 指定编译器
- 1.7 切换构建类型
- 1.8 设置编译器选项
- 1.9 为语言设定标准
- 1.10 使用控制流
- 第2章 检测环境
- 2.1 检测操作系统
- 2.2 处理与平台相关的源代码
- 2.3 处理与编译器相关的源代码
- 2.4 检测处理器体系结构
- 2.5 检测处理器指令集
- 2.6 为Eigen库使能向量化
- 第3章 检测外部库和程序
- 3.1 检测Python解释器
- 3.2 检测Python库
- 3.3 检测Python模块和包
- 3.4 检测BLAS和LAPACK数学库
- 3.5 检测OpenMP的并行环境
- 3.6 检测MPI的并行环境
- 3.7 检测Eigen库
- 3.8 检测Boost库
- 3.9 检测外部库:Ⅰ. 使用pkg-config
- 3.10 检测外部库:Ⅱ. 自定义find模块
- 第4章 创建和运行测试
- 4.1 创建一个简单的单元测试
- 4.2 使用Catch2库进行单元测试
- 4.3 使用Google Test库进行单元测试
- 4.4 使用Boost Test进行单元测试
- 4.5 使用动态分析来检测内存缺陷
- 4.6 预期测试失败
- 4.7 使用超时测试运行时间过长的测试
- 4.8 并行测试
- 4.9 运行测试子集
- 4.10 使用测试固件
- 第5章 配置时和构建时的操作
- 5.1 使用平台无关的文件操作
- 5.2 配置时运行自定义命令
- 5.3 构建时运行自定义命令:Ⅰ. 使用add_custom_command
- 5.4 构建时运行自定义命令:Ⅱ. 使用add_custom_target
- 5.5 构建时为特定目标运行自定义命令
- 5.6 探究编译和链接命令
- 5.7 探究编译器标志命令
- 5.8 探究可执行命令
- 5.9 使用生成器表达式微调配置和编译
- 第6章 生成源码
- 6.1 配置时生成源码
- 6.2 使用Python在配置时生成源码
- 6.3 构建时使用Python生成源码
- 6.4 记录项目版本信息以便报告
- 6.5 从文件中记录项目版本
- 6.6 配置时记录Git Hash值
- 6.7 构建时记录Git Hash值
- 第7章 构建项目
- 7.1 使用函数和宏重用代码
- 7.2 将CMake源代码分成模块
- 7.3 编写函数来测试和设置编译器标志
- 7.4 用指定参数定义函数或宏
- 7.5 重新定义函数和宏
- 7.6 使用废弃函数、宏和变量
- 7.7 add_subdirectory的限定范围
- 7.8 使用target_sources避免全局变量
- 7.9 组织Fortran项目
- 第8章 超级构建模式
- 8.1 使用超级构建模式
- 8.2 使用超级构建管理依赖项:Ⅰ.Boost库
- 8.3 使用超级构建管理依赖项:Ⅱ.FFTW库
- 8.4 使用超级构建管理依赖项:Ⅲ.Google Test框架
- 8.5 使用超级构建支持项目
- 第9章 语言混合项目
- 9.1 使用C/C++库构建Fortran项目
- 9.2 使用Fortran库构建C/C++项目
- 9.3 使用Cython构建C++和Python项目
- 9.4 使用Boost.Python构建C++和Python项目
- 9.5 使用pybind11构建C++和Python项目
- 9.6 使用Python CFFI混合C,C++,Fortran和Python
- 第10章 编写安装程序
- 10.1 安装项目
- 10.2 生成输出头文件
- 10.3 输出目标
- 10.4 安装超级构建
- 第11章 打包项目
- 11.1 生成源代码和二进制包
- 11.2 通过PyPI发布使用CMake/pybind11构建的C++/Python项目
- 11.3 通过PyPI发布使用CMake/CFFI构建C/Fortran/Python项目
- 11.4 以Conda包的形式发布一个简单的项目
- 11.5 将Conda包作为依赖项发布给项目
- 第12章 构建文档
- 12.1 使用Doxygen构建文档
- 12.2 使用Sphinx构建文档
- 12.3 结合Doxygen和Sphinx
- 第13章 选择生成器和交叉编译
- 13.1 使用CMake构建Visual Studio 2017项目
- 13.2 交叉编译hello world示例
- 13.3 使用OpenMP并行化交叉编译Windows二进制文件
- 第14章 测试面板
- 14.1 将测试部署到CDash
- 14.2 CDash显示测试覆盖率
- 14.3 使用AddressSanifier向CDash报告内存缺陷
- 14.4 使用ThreadSaniiser向CDash报告数据争用
- 第15章 使用CMake构建已有项目
- 15.1 如何开始迁移项目
- 15.2 生成文件并编写平台检查
- 15.3 检测所需的链接和依赖关系
- 15.4 复制编译标志
- 15.5 移植测试
- 15.6 移植安装目标
- 15.7 进一步迁移的措施
- 15.8 项目转换为CMake的常见问题
- 第16章 可能感兴趣的书
- 16.1 留下评论——让其他读者知道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