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式轻松地调用各大LLM模型接口,支持GPT4、智谱、星火、月之暗面及文生图 广告
设想你在一个鸡尾酒宴会上,遇到你老板的丈夫。在这种情况中你会无意识地做一些事情。一旦你被引见给他,开始和他聊天,你就会倾向于模仿他的微笑、姿势和说话的语调,而他对你的反应也与此类似。他食用了开胃食品,你也如此;他双臂交叉,过了几秒,你也同样;你使用了一个类似“了不起啊”惊叹词,过了几秒后,他会随声附和道“是的,了不起啊”。当两个人初次见面时这种微妙而复杂的无意识模仿尤其普遍,但肯定不局限于这样的场合。实验心理学家所做的细心观察显示,除非环境是预设的,否则两个人会有规律且微妙地模仿彼此的社会行为。是的,你也在这样做。 通常这种类型的模仿不会在有意识的目的下完成,也就是说,你对你打算这么做或者甚至正在这么做的行为是无意识的,而且这一点对情境是很敏感的。你留下良好印象的重要性越大,或者是你在社交方面越有压力,你就越有可能且越频繁的模仿。一般来说对你作为模仿而做出的行为你是无意识的,不仅如此,其他人相应做出的低调模仿也可能逃过你有意识的注意。尽管如此,它对你和他人如何看待对方仍有影响。 你、我和几乎其他所有人都会很有规律的模仿的证据何在呢?社会心理学家已经就这个问题进行了许多实验:安排一个大学生在某个房间,与另一个人(实际上是实验者的助手)共同完成一些难题或者无伤大雅的任务。秘密观察者统计这位学生模仿的实例。录像更清晰地显示模仿的行为。如果此学生在实验之前是不善交际的,那么他模仿的概率会上升。 你可以换另一个实验来判断模仿或缺少模仿对这位学生的影响。在这个改变中,这一助手或者模仿这位学生的手势、身体姿势等或者谨慎地抑制模仿。等离开房间后,这位学生会被问到如何评价这一助手。如果助手模仿了这个学生的行为,那么他很可能受到学生的喜欢,否则就不会受到学生喜欢。还有看待这一效果的另一种方法。如果助手很明显无意地掉了一支铅笔,被模仿的学生会比不被模仿的学生更有可能帮他捡起铅笔。在之后问他们是否注意到他们的姿势被模仿,学生们都说不知道。[\[1\]](#id_1_65) 当然了,人们也能够带着审慎的意图去进行这种模仿,而有时候推销员被训练要精于恰如其分的模仿以顺畅地展开推销工作。他们利用了我们在被模仿时感到舒服的这个事实。精神病学家也告诉过我他们经常有意地做出模仿到足以来鼓励他们的病人放轻松。(如果病人不是大学毕业生,他们可能会随口漏掉“g”而说“How are you doin”) 我们为什么会模仿呢?社会心理学家认为这种在社会条件下的模仿会有助于提高我们对彼此的信任。如果在我们的谈话中我对你不做任何的模仿,你可能会感到相当不爽,而且与我确实模仿你相比,你会认为我不那么近人情。但是为什么模仿会让我们更加舒服呢?对此还没有确定的理论。我个人的推测是:如果你模仿我的行为,尽管非常低调,那么在一些重要的社会特征方面你就和我相似;如果我了解这一点,那么你对我来说就不那么出乎意料了。你就像我圈子中的那些人一样是我可以预测行为的,而脑钟情于可预测性。[\[2\]](#id_2_57) 你也会发现你无法轻易地阻止自己进行社会性模仿,除非你付出相当大的努力。而且如果你的确成功地抑制了模仿,那么从社交上来说,你会很容易对这样的成功感到不自在。你也许会让其他人感到厌烦,也让自己很难相处。如果你是在军队或中央情报局,你也许会受到训练来控制这种社会行为,如果你必须要与一种非常微妙的情境相周旋的话。 现在该简要地说说(whaddyamean)一些词汇的意思了。单词“无意识的”“非意识的”和“潜意识的”在被用到科学的各个分支中时可能有细微的差别。然而它们的共同之处就是它们所指的过程不是我们所能意识到的;尽管它们能影响我们的行为,但我们仍不能就它们做报告。这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定义,因为严格的定义是与成熟的科学齐头并进的。说到“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脑科学还没有发展到足以准确说明在我们意识到和没有意识到的时候都发生了什么。 在等待建立起严格定义的科学结果的同时,我们要做的就是参考典型的实例,在那些实例中我们能达到标准的一致意见。例如,我们普遍同意以下事实:你对你凭借什么而把一张脸看作一张脸或者凭借什么知道你要呕吐或打喷嚏的过程是无意识的,你只是意识到你要呕吐或打喷嚏。当你在沉睡或昏迷或处于植物人状态的时候,你对感觉刺激是没有意识的。当你清醒时,你会意识到你看到了别人的脸庞和闻到气味。你知道一个人词不达意,但你意识不到造成这种状况的过程。因此尽管你也许会认为我应该小心翼翼地区分“无意识的”“非意识的”和“潜意识的”,但就当前的目的而言,做这种区分就好像抛光一个捕鼠器一样是一件没有必要去完成的工作。 [\[1\]](#id_1_64) T.L.Chartrand and J.A.Bargh,“The Chameleon Effect:The Perception-Behavior Link and Social Interaction,”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6(1999):893–910;J.Lakin and T.L.Chartrand,“Using Nonconscious Behavioral Mimicry to Create Affiliation and Rapport,”Psychological Science 14(2003):334–39. [\[2\]](#id_2_56) See also M.Earls,M.J.O’Brien,and A.Bentley,I’ll Have What She’s Having:Mapping Social Behavior(Cambridge,MA:MIT Press,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