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注意**:Java空间的分析包括JNI这一层,因为它们二者的关系最为紧密。
* * * * *
1. AudioTrack的构造
回顾一下用例中调用AudioTrack构造函数的代码:
~~~
AudioTrack trackplayer = new AudioTrack(
AudioManager.STREAM_MUSIC,
8000,AudioFormat.CHANNEL_CONFIGURATION_ STEREO,
AudioFormat.ENCODING_PCM_16BIT,bufsize,
AudioTrack.MODE_STREAM);
~~~
AudioTrack构造函数的实现在AudioTrack.java中。来看这个函数:
**AudioTrack.java**
~~~
public AudioTrack(int streamType, intsampleRateInHz, int channelConfig,
intaudioFormat,int bufferSizeInBytes, int mode)
throws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 {
mState= STATE_UNINITIALIZED;
//检查参数是否合法
audioParamCheck(streamType, sampleRateInHz, channelConfig,
audioFormat,mode);
//bufferSizeInBytes是通过getMinBufferSize得到的,所以下面的检查肯定能通过
audioBuffSizeCheck(bufferSizeInBytes);
/*
调用native层的native_setup,构造一个WeakReference传进去。
不了解Java WeakReference读者可以上网查一下,很简单
*/
int initResult = native_setup(new WeakReference<AudioTrack>(this),
mStreamType,//这个值是AudioManager.STREAM_MUSIC
mSampleRate, //这个值是8000
mChannels, //这个值是2
mAudioFormat,//这个值是AudioFormat.ENCODING_PCM_16BIT
mNativeBufferSizeInBytes,//这个值等于bufferSizeInBytes
mDataLoadMode);//DataLoadMode是MODE_STREAM
....
}
~~~
OK,native_setup对应的JNI层函数是android_media_AudioTrack_native_setup。一起来看:
**android_media_AudioTrack.cpp**
~~~
static int
android_media_AudioTrack_native_setup(JNIEnv*env, jobject thiz,
jobjectweak_this,jint streamType,
jintsampleRateInHertz, jint channels,
jintaudioFormat, jint buffSizeInBytes,
jintmemoryMode)
{
intafSampleRate;
intafFrameCount;
//进行一些信息查询
AudioSystem::getOutputFrameCount(&afFrameCount, streamType);
AudioSystem::getOutputSamplingRate(&afSampleRate, streamType);
AudioSystem::isOutputChannel(channels);
//popCount用于统计一个整数中有多少位为1,有很多经典的算法
int nbChannels = AudioSystem::popCount(channels);
//Java层的值和JNI层的值转换
if(streamType == javaAudioTrackFields.STREAM_MUSIC)
atStreamType = AudioSystem::MUSIC;
intbytesPerSample = audioFormat == javaAudioTrackFields.PCM16 ? 2 : 1;
intformat = audioFormat == javaAudioTrackFields.PCM16 ?
AudioSystem::PCM_16_BIT : AudioSystem::PCM_8_BIT;
//计算以帧为单位的缓冲大小
intframeCount = buffSizeInBytes / (nbChannels * bytesPerSample);
//① AudioTrackJniStorage对象,它保存了一些信息,后面将详细分析
AudioTrackJniStorage* lpJniStorage = new AudioTrackJniStorage();
......
//②创建Native层的AudioTrack对象
AudioTrack* lpTrack = new AudioTrack();
if(memoryMode == javaAudioTrackFields.MODE_STREAM) {
//③STREAM模式
lpTrack->set(
atStreamType,//指定流类型
sampleRateInHertz,
format,// 采样点的精度,一般为PCM16或者PCM8
channels,
frameCount,
0,// flags
audioCallback, //该回调函数定义在android_media_AudioTrack.cpp中
&(lpJniStorage->mCallbackData),
0,
0,// 共享内存,STREAM模式下为空。实际使用的共享内存由AF创建
true);//内部线程可以调用JNI函数,还记得“zygote偷梁换柱”那一节吗?
} else if (memoryMode == javaAudioTrackFields.MODE_STATIC) {
//如果是static模式,需要先创建共享内存
lpJniStorage->allocSharedMem(buffSizeInBytes);
lpTrack->set(
atStreamType,// stream type
sampleRateInHertz,
format,// word length, PCM
channels,
frameCount,
0,// flags
audioCallback,
&(lpJniStorage->mCallbackData),
0,
lpJniStorage->mMemBase, //STATIC模式下,需要传递该共享内存
true);
}
......
/*
把JNI层中new出来的AudioTrack对象指针保存到Java对象的一个变量中,
这样就把JNI层的AudioTrack对象和Java层的AudioTrack对象关联起来了,
这是Android的常用技法。
*/
env->SetIntField(thiz,javaAudioTrackFields.nativeTrackInJavaObj,
(int)lpTrack);
// lpJniStorage对象指针也保存到Java对象中
env->SetIntField(thiz, javaAudioTrackFields.jniData,(int)lpJniStorage);
}
~~~
上边的代码列出了三个要点,这一节仅分析AudioTrackJniStorage这个类,其余的作为Native AudioTrack部分放在后面进行分析。
2. AudioTrackJniStorage分析
AudioTrackJniStorage是一个辅助类,其中有一些有关共享内存方面的较重要的知识,这里先简单介绍一下。
(1) 共享内存介绍
共享内存,作为进程间数据传递的一种手段,在AudioTrack和AudioFlinger中被大量使用。先简单了解一下有关共享内存的知识:
- 每个进程的内存空间是4GB,这个4GB是由指针长度决定的,如果指针长度为32位,那么地址的最大编号就是0xFFFFFFFF,为4GB。
- 上面说的内存空间是进程的虚拟地址空间。换言之,在应用程序中使用的指针其实是指向虚拟空间地址的。那么,如何通过这个虚地址找到存储在真实物理内存中的数据呢?
上面的问题,引出了内存映射的概念。内存映射让虚拟空间中的内存地址和真实物理内存地址之间建立了一种对应关系。也就是说,进程中操作的0x12345678这块内存的地址,在经过OS内存管理机制的转换后,它实际对应的物理地址可能会是0x87654321。当然,这一切对进程来说都是透明的,这些活都由操作系统悄悄地完成了。这和我们的共享内存会有什么关系吗?
当然有,共享内存和内存映射有着重要关系。来看图7-1“共享内存示意图”:
:-: ![](http://img.blog.csdn.net/20150802160407345?watermark/2/text/aHR0cDovL2Jsb2cuY3Nkbi5uZXQv/font/5a6L5L2T/fontsize/400/fill/I0JBQkFCMA==/dissolve/70/gravity/Center)
图7-1 共享内存示意图
图7-1提出了一个关键性问题,即真实内存中0x87654321标志的这块内存页(OS的内存管理机制将物理内存分成了一个个的内存页,一块内存页的大小一般是4KB)现在已经映射到了进程A中。可它能同时映射到进程B中吗?如果能,那么在进程A中,对这块内存页所写的数据在进程B中就能看见了,这岂不就做到了内存在两个进程间共享吗?
事实确实如此,否则我们的生活就不会像现在这么美好了。这个机制是由操作系统提供和实现的,原理很简单,实现起来却很复杂,这里就不深究了。
如何创建和共享内存呢?不同系统会有不同的方法。Linux平台的一般做法是:
- 进程A创建并打开一个文件,得到一个文件描述符fd。
- 通过mmap调用将fd映射成内存映射文件。在mmap调用中指定特定参数表示要创建进程间共享内存。
- 进程B打开同一个文件,也得到一个文件描述符,这样A和B就打开了同一个文件。
- 进程B也要用mmap调用指定参数表示想使用共享内存,并传递打开的fd。这样A和B就通过打开同一个文件并构造内存映射,实现了进程间内存共享。
* * * * *
**注意**,这个文件也可以是设备文件。一般来说,mmap函数的具体工作由参数中的那个文件描述符所对应的驱动或内核模块来完成。
* * * * *
除上述一般方法外,Linux还有System V的共享内存创建方法,这里就不再介绍了。总之,AT和AF之间的数据传递,就是通过共享内存方式来完成的。这种方式对于跨进程的大数据量传输来说,是非常高效的。
(2) MemoryHeapBase和MemoryBase类介绍
AudioTrackJniStorage用到了Android对共享内存机制的封装类。所以我们有必要先看看AudioTrackJniStorage的内容。
**android_media_AudioTrack.cpp::AudioTrackJniStorage相关**
~~~
/下面这个结构就是保存一些变量,没有什么特别的作用
struct audiotrack_callback_cookie {
jclass audioTrack_class;
jobject audioTrack_ref;
};
class AudioTrackJniStorage {
public:
sp<MemoryHeapBase> mMemHeap;//这两个Memory很重要
sp<MemoryBase> mMemBase;
audiotrack_callback_cookie mCallbackData;
int mStreamType;
boolallocSharedMem(int sizeInBytes) {
/*
注意关于MemoryHeapBase和MemoryBase的用法。
先new一个MemoryHeapBase,再以它为参数new一个MemoryBase
*/
//① MemoryHeapBase
mMemHeap = new MemoryHeapBase(sizeInBytes, 0,"AudioTrack Heap Base");
//②MemoryBase
mMemBase= new MemoryBase(mMemHeap, 0, sizeInBytes);
return true;
}
};
~~~
* * * * *
**注意**代码中所标识①和②的地方,它们很好地展示了这两个Memory类的用法。在介绍它们之前,先来看图7-2中与这两个Memory有关的家谱。
* * * * *
:-: ![](http://img.blog.csdn.net/20150802160313974?watermark/2/text/aHR0cDovL2Jsb2cuY3Nkbi5uZXQv/font/5a6L5L2T/fontsize/400/fill/I0JBQkFCMA==/dissolve/70/gravity/Center)
图7-2 MemoryHeapBase和MemoryBase的家谱
MemoryHeapBase是一个基于Binder通信的类,根据前面的Binder知识,BpMemoryHeapBase由客户端使用,而MemoryHeapBase完成BnMemoryHeapBase的业务工作。
从MemoryHeapBase开始分析。它的使用方法是:
~~~
mMemHeap = new MemoryHeapBase(sizeInBytes, 0,"AudioTrack Heap Base");
~~~
它的代码在MemoryHeapBase.cpp中。
**MemoryHeapBase.cpp**
~~~
/*
MemoryHeapBase有两个构造函数,我们用的是第一个。
size表示共享内存大小,flags为0,name为"AudioTrackHeap Base"
*/
MemoryHeapBase::MemoryHeapBase(size_t size,uint32_t flags,char const * name)
:mFD(-1), mSize(0), mBase(MAP_FAILED), mFlags(flags),
mDevice(0), mNeedUnmap(false)
{
constsize_t pagesize = getpagesize();//获取系统中的内存页大小,一般为4KB
size =((size + pagesize-1) & ~(pagesize-1));
/*
创建共享内存,ashmem_create_region函数由libcutils提供。
在真实设备上将打开/dev/ashmem设备得到一个文件描述符,在模拟器上则创建一个tmp文件
*/
int fd= ashmem_create_region(name == NULL ? "MemoryHeapBase" : name, size);
//下面这个函数将通过mmap方式得到内存地址,这是Linux的标准做法,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看看
mapfd(fd,size);
}
~~~
MemoryHeapBase构造完后,得到了以下结果:
- mBase变量指向共享内存的起始位置。
- mSize是所要求分配的内存大小。
- mFd是ashmem_create_region返回的文件描述符。
另外,MemoryHeapBase提供了以下几个函数,可以获取共享内存的大小和位置。由于这些函数都很简单,仅把它们的作用描述一下即可。
~~~
MemoryHeapBase::getBaseID() //返回mFd,如果为负数,表明刚才创建共享内存失败了
MemoryHeapBase::getBase() //共享内存起始地址
MemoryHeapBase::getSize() //返回mSize,表示内存大小
~~~
MemoryHeapBase确实比较简单,它通过ashmem_create_region得到一个文件描述符。
>[info]**说明**:Android系统通过ashmem创建共享内存的原理,和Linux系统中通过打开文件创建共享内存的原理类似,但ashmem设备驱动在这方面做了较大的改进,例如增加了引用计数、延时分配物理内存的机制(即真正使用的时候才去分配内存)等。这些内容,感兴趣的读者还可以自行对其研究。
那么,MemoryBase是何物?它又有什么作用?
MemoryBase也是一个基于Binder通信的类,它比起MemoryHeapBase就更显简单了,看起来更像是一个辅助类。它的声明在MemoryBase.h中。一起来看:
**MemoryBase.h::MemoryBase声明**
~~~
class MemoryBase : public BnMemory
{
public:
MemoryBase(const sp<IMemoryHeap>& heap,ssize_t offset, size_tsize);
virtual sp<IMemoryHeap> getMemory(ssize_t* offset, size_t* size)const;
protected:
size_tgetSize() const { return mSize; }//返回大小
ssize_tgetOffset() const { return mOffset;}//返回偏移量
//返回MemoryHeapBase对象
constsp<IMemoryHeap>& getHeap() const { return mHeap;}
};
//MemoryBase的构造函数
MemoryBase::MemoryBase(constsp<IMemoryHeap>& heap,ssize_t offset, size_t size)
:mSize(size), mOffset(offset), mHeap(heap)
{
}
~~~
MemoryHeapBase和MemoryBase都够简单吧?总结起来不过是:
- 分配了一块共享内存,这样两个进程可以共享这块内存。
- 基于Binder通信,这样使用这两个类的进程就可以交互了。
这两个类在后续的讲解中会频繁碰到,但不必对它们做深入分析,只需把它当成普通的共享内存看待即可。
>[warning] **提醒**:这两个类没有提供同步对象来保护这块共享内存,所以后续在使用这块内存时,必然需要一个跨进程的同步对象来保护它。这一点,是我在AT中第一次见到它们时想到的,不知道你是否注意过这个问题。
3. play和write的分析
还记得用例中的③和④关键代码行吗?
~~~
//③ 开始播放
trackplayer.play() ;
//④ 调用write写数据
trackplayer.write(bytes_pkg, 0,bytes_pkg.length) ;//往track中写数据
~~~
现在就来分析它们。我们要直接转向JNI层来进行分析。相信你,现在已有能力从Java层直接跳转至JNI层了。
(1) play的分析
先看看play函数对应的JNI层函数,它是android_media_AudioTrack_start。
**android_media_AudioTrack.cpp**
~~~
static void
android_media_AudioTrack_start(JNIEnv *env,jobject thiz)
{
/*
从Java的AudioTrack对象中获取对应Native层的AudioTrack对象指针。
从int类型直接转换成指针,不过要是以后ARM平台支持64位指针了,代码就得大修改了。
*/
AudioTrack *lpTrack = (AudioTrack *)env->GetIntField(
thiz,javaAudioTrackFields.nativeTrackInJavaObj);
lpTrack->start(); //很简单的调用
}
~~~
play函数太简单了,至于它调用的start,等到Native层进行AudioTrack分析时,我们再去观察。
(2) write的分析
Java层的write函数有两个:
- 一个是用来写PCM16数据的,它对应的一个采样点的数据量是两个字节。
- 另外一个用来写PCM8数据的,它对应的一个采样点的数据量是一个字节。
我们的用例中采用的是PCM16数据。它对应的JNI层函数是android_media_AudioTrack_native_write_short,一起来看:
**android_media_AudioTrack.cpp**
~~~
static jint android_media_AudioTrack_native_write_short(
JNIEnv*env, jobject thiz,
jshortArrayjavaAudioData,jint offsetInShorts,
jintsizeInShorts,jint javaAudioFormat) {
return(android_media_AudioTrack_native_write(
env,thiz,(jbyteArray)javaAudioData,offsetInShorts*2,
sizeInShorts*2,javaAudioFormat)/ 2);
}
~~~
无论PCM16还是PCM8数据,最终都会调用writeToTrack函数。
**android_media_AudioTrack.cpp**
~~~
jint writeToTrack(AudioTrack* pTrack, jintaudioFormat,
jbyte*data,jint offsetInBytes, jint sizeInBytes) {
ssize_t written = 0;
/*
如果是STATIC模式,sharedBuffer()返回不为空
如果是STREAM模式,sharedBuffer()返回空
*/
if (pTrack->sharedBuffer() == 0) {
//我们的用例是STREAM模式,调用write函数写数据
written = pTrack->write(data + offsetInBytes, sizeInBytes);
} else{
if (audioFormat == javaAudioTrackFields.PCM16){
if ((size_t)sizeInBytes > pTrack->sharedBuffer()->size()) {
sizeInBytes = pTrack->sharedBuffer()->size();
}
//在STATIC模式下,直接把数据memcpy到共享内存,记住在这种模式下要先调用write
//后调用play
memcpy(pTrack->sharedBuffer()->pointer(),
data+ offsetInBytes, sizeInBytes);
written = sizeInBytes;
}else if (audioFormat == javaAudioTrackFields.PCM8) {
//如果是PCM8数据,则先转换成PCM16数据再拷贝
......
}
returnwritten;
}
~~~
看上去,play和write这两个函数还真是比较简单,须知,大部分工作还都是由Native的AudioTrack来完成的。继续Java层的分析。
4. release的分析
当数据都write完后,需要调用stop停止播放,或者直接调用release来释放相关资源。由于release和stop有一定的相关性,这里只分析release调用。
**android_media_AudioTrack.cpp**
~~~
static voidandroid_media_AudioTrack_native_release(JNIEnv *env, jobject thiz) {
//调用android_media_AudioTrack_native_finalize真正释放资源
android_media_AudioTrack_native_finalize(env, thiz);
//之前保存在Java对象中的指针变量此时都要设置为零
env->SetIntField(thiz, javaAudioTrackFields.nativeTrackInJavaObj, 0);
env->SetIntField(thiz, javaAudioTrackFields.jniData, 0);
}
~~~
**android_media_AudioTrack.cpp**
~~~
static voidandroid_media_AudioTrack_native_finalize(JNIEnv *env, jobject thiz) {
AudioTrack *lpTrack = (AudioTrack *)env->GetIntField(
thiz, javaAudioTrackFields.nativeTrackInJavaObj);
if(lpTrack) {
lpTrack->stop();//调用stop
delete lpTrack; //调用AudioTrack的析构函数
}
......
}
~~~
扫尾工作也很简单,没什么需要特别注意的。
至此,在Java空间的分析工作就完成了。但在进入Native空间的分析之前,要总结一下Java空间使用Native的AudioTrack的流程,只有这样,在进行Native空间分析时才能有章可循。
5. AudioTrack(Java空间)的分析总结
AudioTrack在JNI层使用了Native的AudioTrack对象,总结一下调用Native对象的流程:
- new一个AudioTrack,使用无参的构造函数。
- 调用set函数,把Java层的参数传进去,另外还设置了一个audiocallback回调函数。
- 调用了AudioTrack的start函数。
- 调用AudioTrack的write函数。
- 工作完毕后,调用stop。
- 最后就是Native对象的delete。
* * * * *
**说明**:为什么要总结流程呢?
第一:控制了流程,就把握了系统工作的命脉,这一点至关重要。
第二:有些功能的实现纵跨Java/Native层,横跨两个进程,这中间有很多封装、很多的特殊处理,但是其基本流程是不变的。通过精简流程,我们才能把注意力集中在关键点上。
* * * * *
- 前言
- 第1章 阅读前的准备工作
- 1.1 系统架构
- 1.1.1 Android系统架构
- 1.1.2 本书的架构
- 1.2 搭建开发环境
- 1.2.1 下载源码
- 1.2.2 编译源码
- 1.3 工具介绍
- 1.3.1 Source Insight介绍
- 1.3.2 Busybox的使用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深入理解JNI
- 2.1 JNI概述
- 2.2 学习JNI的实例:MediaScanner
- 2.3 Java层的MediaScanner分析
- 2.3.1 加载JNI库
- 2.3.2 Java的native函数和总结
- 2.4 JNI层MediaScanner的分析
- 2.4.1 注册JNI函数
- 2.4.2 数据类型转换
- 2.4.3 JNIEnv介绍
- 2.4.4 通过JNIEnv操作jobject
- 2.4.5 jstring介绍
- 2.4.6 JNI类型签名介绍
- 2.4.7 垃圾回收
- 2.4.8 JNI中的异常处理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深入理解init
- 3.1 概述
- 3.2 init分析
- 3.2.1 解析配置文件
- 3.2.2 解析service
- 3.2.3 init控制service
- 3.2.4 属性服务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深入理解zygote
- 4.1 概述
- 4.2 zygote分析
- 4.2.1 AppRuntime分析
- 4.2.2 Welcome to Java World
- 4.2.3 关于zygote的总结
- 4.3 SystemServer分析
- 4.3.1 SystemServer的诞生
- 4.3.2 SystemServer的重要使命
- 4.3.3 关于 SystemServer的总结
- 4.4 zygote的分裂
- 4.4.1 ActivityManagerService发送请求
- 4.4.2 有求必应之响应请求
- 4.4.3 关于zygote分裂的总结
- 4.5 拓展思考
- 4.5.1 虚拟机heapsize的限制
- 4.5.2 开机速度优化
- 4.5.3 Watchdog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深入理解常见类
- 5.1 概述
- 5.2 以“三板斧”揭秘RefBase、sp和wp
- 5.2.1 第一板斧--初识影子对象
- 5.2.2 第二板斧--由弱生强
- 5.2.3 第三板斧--破解生死魔咒
- 5.2.4 轻量级的引用计数控制类LightRefBase
- 5.2.5 题外话-三板斧的来历
- 5.3 Thread类及常用同步类分析
- 5.3.1 一个变量引发的思考
- 5.3.2 常用同步类
- 5.4 Looper和Handler类分析
- 5.4.1 Looper类分析
- 5.4.2 Handler分析
- 5.4.3 Looper和Handler的同步关系
- 5.4.4 HandlerThread介绍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深入理解Binder
- 6.1 概述
- 6.2 庖丁解MediaServer
- 6.2.1 MediaServer的入口函数
- 6.2.2 独一无二的ProcessState
- 6.2.3 时空穿越魔术-defaultServiceManager
- 6.2.4 注册MediaPlayerService
- 6.2.5 秋风扫落叶-StartThread Pool和join Thread Pool分析
- 6.2.6 你彻底明白了吗
- 6.3 服务总管ServiceManager
- 6.3.1 ServiceManager的原理
- 6.3.2 服务的注册
- 6.3.3 ServiceManager存在的意义
- 6.4 MediaPlayerService和它的Client
- 6.4.1 查询ServiceManager
- 6.4.2 子承父业
- 6.5 拓展思考
- 6.5.1 Binder和线程的关系
- 6.5.2 有人情味的讣告
- 6.5.3 匿名Service
- 6.6 学以致用
- 6.6.1 纯Native的Service
- 6.6.2 扶得起的“阿斗”(aidl)
- 6.7 本章小结
- 第7章 深入理解Audio系统
- 7.1 概述
- 7.2 AudioTrack的破解
- 7.2.1 用例介绍
- 7.2.2 AudioTrack(Java空间)分析
- 7.2.3 AudioTrack(Native空间)分析
- 7.2.4 关于AudioTrack的总结
- 7.3 AudioFlinger的破解
- 7.3.1 AudioFlinger的诞生
- 7.3.2 通过流程分析AudioFlinger
- 7.3.3 audio_track_cblk_t分析
- 7.3.4 关于AudioFlinger的总结
- 7.4 AudioPolicyService的破解
- 7.4.1 AudioPolicyService的创建
- 7.4.2 重回AudioTrack
- 7.4.3 声音路由切换实例分析
- 7.4.4 关于AudioPolicy的总结
- 7.5 拓展思考
- 7.5.1 DuplicatingThread破解
- 7.5.2 题外话
- 7.6 本章小结
- 第8章 深入理解Surface系统
- 8.1 概述
- 8.2 一个Activity的显示
- 8.2.1 Activity的创建
- 8.2.2 Activity的UI绘制
- 8.2.3 关于Activity的总结
- 8.3 初识Surface
- 8.3.1 和Surface有关的流程总结
- 8.3.2 Surface之乾坤大挪移
- 8.3.3 乾坤大挪移的JNI层分析
- 8.3.4 Surface和画图
- 8.3.5 初识Surface小结
- 8.4 深入分析Surface
- 8.4.1 与Surface相关的基础知识介绍
- 8.4.2 SurfaceComposerClient分析
- 8.4.3 SurfaceControl分析
- 8.4.4 writeToParcel和Surface对象的创建
- 8.4.5 lockCanvas和unlockCanvasAndPost分析
- 8.4.6 GraphicBuffer介绍
- 8.4.7 深入分析Surface的总结
- 8.5 SurfaceFlinger分析
- 8.5.1 SurfaceFlinger的诞生
- 8.5.2 SF工作线程分析
- 8.5.3 Transaction分析
- 8.5.4 关于SurfaceFlinger的总结
- 8.6 拓展思考
- 8.6.1 Surface系统的CB对象分析
- 8.6.2 ViewRoot的你问我答
- 8.6.3 LayerBuffer分析
- 8.7 本章小结
- 第9章 深入理解Vold和Rild
- 9.1 概述
- 9.2 Vold的原理与机制分析
- 9.2.1 Netlink和Uevent介绍
- 9.2.2 初识Vold
- 9.2.3 NetlinkManager模块分析
- 9.2.4 VolumeManager模块分析
- 9.2.5 CommandListener模块分析
- 9.2.6 Vold实例分析
- 9.2.7 关于Vold的总结
- 9.3 Rild的原理与机制分析
- 9.3.1 初识Rild
- 9.3.2 RIL_startEventLoop分析
- 9.3.3 RIL_Init分析
- 9.3.4 RIL_register分析
- 9.3.5 关于Rild main函数的总结
- 9.3.6 Rild实例分析
- 9.3.7 关于Rild的总结
- 9.4 拓展思考
- 9.4.1 嵌入式系统的存储知识介绍
- 9.4.2 Rild和Phone的改进探讨
- 9.5 本章小结
- 第10章 深入理解MediaScanner
- 10.1 概述
- 10.2 android.process.media分析
- 10.2.1 MSR模块分析
- 10.2.2 MSS模块分析
- 10.2.3 android.process.media媒体扫描工作的流程总结
- 10.3 MediaScanner分析
- 10.3.1 Java层分析
- 10.3.2 JNI层分析
- 10.3.3 PVMediaScanner分析
- 10.3.4 关于MediaScanner的总结
- 10.4 拓展思考
- 10.4.1 MediaScannerConnection介绍
- 10.4.2 我问你答
- 10.5 本章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