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nkChat2.0新版上线,更智能更精彩,支持会话、画图、阅读、搜索等,送10W Token,即刻开启你的AI之旅 广告
1. 显示层(Layer)和屏幕组成 你了解屏幕显示的漂亮界面是如何组织的吗?来看图8-10所展示的屏幕组成示意图: :-: ![](http://img.blog.csdn.net/20150802162331307?watermark/2/text/aHR0cDovL2Jsb2cuY3Nkbi5uZXQv/font/5a6L5L2T/fontsize/400/fill/I0JBQkFCMA==/dissolve/70/gravity/Center) 图8-10 屏幕组成示意图 从图8-10中可以看出: - 屏幕位于一个三维坐标系中,其中Z轴从屏幕内指向屏幕外。 - 编号为①②③的矩形块叫显示层(Layer)。每一层有自己的属性,例如颜色、透明度、所处屏幕的位置、宽、高等。除了属性之外,每一层还有自己对应的显示内容,也就是需要显示的图像。 在Android中,Surface系统工作时,会由SurfaceFlinger对这些按照Z轴排好序的显示层进行图像混合,混合后的图像就是在屏幕上看到的美妙画面了。这种按Z轴排序的方式符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体验,例如前面的物体会遮挡住后面的物体。 >[info] **注意**,Surface系统中定义了一个名为Layer类型的类,为了区分广义概念上的Layer和代码中的Layer,这里称广义层的Layer为显示层,以免混淆。 Surface系统提供了三种属性,一共四种不同的显示层。简单介绍一下: - 第一种属性是eFXSurfaceNormal属性,大多数的UI界面使用的就是这种属性。它有两种模式: 1)Normal模式,这种模式的数据,是通过前面的mView.draw(canvas)画上去的。这也是绝大多数UI所采用的方式。 2)PushBuffer模式,这种模式对应于视频播放、摄像机摄录/预览等应用场景。以摄像机为例,当摄像机运行时,来自Camera的预览数据直接push到Buffer中,无须应用层自己再去draw了。 - 第二种属性是eFXSurfaceBlur属性,这种属性的UI有点朦胧美,看起来很像隔着一层毛玻璃。 - 第三种属性是eFXSurfaceDim属性,这种属性的UI看起来有点暗,好像隔了一层深色玻璃。从视觉上讲,虽然它的UI看起来有点暗,但并不模糊。而eFXSurfaceBlur不仅暗,还有些模糊。 图8-11展示了最后两种类型的视觉效果图,其中第一幅图是Blur模式,第二幅图是Dim模式。 :-: ![](http://img.blog.csdn.net/20150802162501322?watermark/2/text/aHR0cDovL2Jsb2cuY3Nkbi5uZXQv/font/5a6L5L2T/fontsize/400/fill/I0JBQkFCMA==/dissolve/70/gravity/Center) :-: ![](http://img.blog.csdn.net/20150802162412912?watermark/2/text/aHR0cDovL2Jsb2cuY3Nkbi5uZXQv/font/5a6L5L2T/fontsize/400/fill/I0JBQkFCMA==/dissolve/70/gravity/Center) 图8-11 Blur和Dim效果图 注意,关于Surface系统的显示层属性定义,读者可参考ISurfaceComposer.h。 本章将重点分析第一种属性的两类显示层的工作原理。 2. FrameBuffer和PageFlipping 我们知道,在Audio系统中,音频数据传输的过程是: - 由客户端把数据写到共享内存中。 - 然后由AudioFlinger从共享内存中取出数据再往Audio HAL中发送。 根据以上介绍可知,在音频数据传输的过程中,共享内存起到了数据承载的重要作用。 无独有偶,Surface系统中的数据传输也存在同样的过程,但承载图像数据的是鼎鼎大名的FrameBuffer(简称FB)。下面先来介绍FrameBuffer,然后再介绍Surface的数据传输过程。 (1)FrameBuffer的介绍 FrameBuffer的中文名叫帧缓冲,它实际上包括两个不同的方面: - Frame:帧,就是指一幅图像。在屏幕上看到的那幅图像就是一帧。 - Buffer:缓冲,就是一段存储区域,可这个区域存储的是帧。 FrameBuffer的概念很清晰,它就是一个存储图形/图像帧数据的缓冲。这个缓冲来自哪里?理解这个问题,需要简单介绍一下Linux平台的虚拟显示设备FrameBuffer Device(简称FBD)。FBD是Linux系统中的一个虚拟设备,设备文件对应为/dev/fb%d(比如/dev/fb0)。这个虚拟设备将不同硬件厂商实现的真实设备统一在一个框架下,这样应用层就可以通过标准的接口进行图形/图像的输入和输出了。图8-12展示了FBD示意图: :-: ![](http://img.blog.csdn.net/20150802162535966?watermark/2/text/aHR0cDovL2Jsb2cuY3Nkbi5uZXQv/font/5a6L5L2T/fontsize/400/fill/I0JBQkFCMA==/dissolve/70/gravity/Center) 图8-12 Linux系统中的FBD示意图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应用层通过标准的ioctl或mmap等系统调用,就可以操作显示设备,用起来非常方便。这里,把mmap的调用列出来,相信大部分读者都知道它的作用了。 FrameBuffer中的Buffer,就是通过mmap把设备中的显存映射到用户空间的,在这块缓冲上写数据,就相当于在屏幕上绘画。 >[info] **注意**:上面所说的框架将引出另外一个概念Linux FrameBuffer(简称LFB)。LFB是Linux平台提供的一种可直接操作FB的机制,依托这个机制,应用层通过标准的系统调用,就可以操作显示设备了。从使用的角度来看,它和Linux Audio中的OSS有些类似。 为加深读者对此节内容的理解,这里给出一个小例子,就是在DDMS工具中实现屏幕截图功能,其代码在framebuffer_service.c中,如下所示: **framebuffer_service.c** ~~~ struct fbinfo {//定义一个结构体 unsigned int version; unsigned int bpp; unsigned int size; unsigned int width; unsigned int height; unsigned int red_offset; unsigned int red_length; unsigned int blue_offset; unsigned int blue_length; unsigned int green_offset; unsigned int green_length; unsigned int alpha_offset; unsigned int alpha_length; } __attribute__((packed)); //fd是一个文件的描述符,这个函数的目的,是把当前屏幕的内容写到一个文件中 void framebuffer_service(int fd, void *cookie) { structfb_var_screeninfo vinfo; intfb, offset; charx[256]; structfbinfo fbinfo; unsigned i, bytespp; //Android系统上的fb设备路径在/dev/graphics目录下 fb =open("/dev/graphics/fb0", O_RDONLY); if(fb< 0) goto done; //取出屏幕的属性 if(ioctl(fb, FBIOGET_VSCREENINFO, &vinfo) < 0) goto done; fcntl(fb, F_SETFD, FD_CLOEXEC); bytespp = vinfo.bits_per_pixel / 8; //根据屏幕的属性填充fbinfo结构,这个结构要写到输出文件的头部 fbinfo.version = DDMS_RAWIMAGE_VERSION; fbinfo.bpp = vinfo.bits_per_pixel; fbinfo.size = vinfo.xres * vinfo.yres * bytespp; fbinfo.width = vinfo.xres; fbinfo.height = vinfo.yres; /* 下面几个变量和颜色格式有关,以RGB565为例,简单介绍一下。 RGB565表示一个像素点中R分量为5位,G分量为6位,B分量为5位,并且没有Alpha分量。 这样一个像素点的大小为16位,占两个字节,比RGB888格式的一个像素少一个字节(它一个像素是三个字节)。 x_length的值为x分量的位数,例如,RGB565中R分量就是5位。 x_offset的值代表x分量在内存中的位置。如RGB565一个像素占两个字节,那么x_offeset 表示x分量在这两个字节内存区域中的起始位置,但这个顺序是反的,也就是B分量在前, R在最后。所以red_offset的值就是11,而blue_offset的值是0,green_offset的值是6。 这些信息在做格式转换时(例如从RGB565转到RGB888的时候)有用。 */ fbinfo.red_offset = vinfo.red.offset; fbinfo.red_length = vinfo.red.length; fbinfo.green_offset = vinfo.green.offset; fbinfo.green_length = vinfo.green.length; fbinfo.blue_offset = vinfo.blue.offset; fbinfo.blue_length = vinfo.blue.length; fbinfo.alpha_offset = vinfo.transp.offset; fbinfo.alpha_length = vinfo.transp.length; offset= vinfo.xoffset * bytespp; offset+= vinfo.xres * vinfo.yoffset * bytespp; //将fb信息写到文件头部 if(writex(fd, &fbinfo, sizeof(fbinfo))) goto done; lseek(fb, offset, SEEK_SET); for(i= 0; i < fbinfo.size; i += 256) { if(readx(fb, &x, 256)) goto done;//读取FBD中的数据 if(writex(fd, &x, 256)) goto done;//将数据写到文件 } if(readx(fb, &x, fbinfo.size % 256)) goto done; if(writex(fd, &x, fbinfo.size % 256)) goto done; done: if(fb>= 0) close(fb); close(fd); } ~~~ 上面函数的目的就是截屏,这个例子可加深我们对FB的直观感受,相信读者下次再碰到FB时就不会犯怵了。 * * * * * **注意**:我们可根据这段代码,写一个简单的Native可执行程序,然后adb push到设备上运行。注意上面写到文件中的是RGB565格式的原始数据,如想在台式机上看到这幅图片,可将它转换成BMP格式。我的个人博客上提供一个RGB565转BMP的程序,读者可以下载或自己另写一个,这样或许有助于更深入理解图形/图像方面的知识。 * * * * * 在继续分析前,先来问一个问题: **前面在Audio系统中讲过,CB对象通过读写指针来协调生产者/消费者的步调,那么Surface系统中的数据传输过程,是否也需通过读写指针来控制呢?** 答案是肯定的,但不像Audio中的CB那样复杂。 (2)PageFlipping 图形/图像数据和音频数据不太一样,我们一般把音频数据叫音频流,它是没有边界的, 而图形/图像数据是一帧一帧的,是有边界的。这一点非常类似UDP和TCP之间的区别。所以在图形/图像数据的生产/消费过程中,人们使用了一种叫PageFlipping的技术。 PageFlipping的中文名叫画面交换,其操作过程如下所示: - 分配一个能容纳两帧数据的缓冲,前面一个缓冲叫FrontBuffer,后面一个缓冲叫BackBuffer。 - 消费者使用FrontBuffer中的旧数据,而生产者用新数据填充BackBuffer,二者互不干扰。 - 当需要更新显示时,BackBuffer变成FrontBuffer,FrontBuffer变成BackBuffer。如此循环,这样就总能显示最新的内容了。这个过程很像我们平常的翻书动作,所以它被形象地称为PageFlipping。 说白了,PageFlipping其实就是使用了一个只有两个成员的帧缓冲队列,以后在分析数据传输的时候还会见到诸如dequeue和queue的操作。 3. 图像混合 我们知道,在AudioFlinger中有混音线程,它能将来自多个数据源的数据混合后输出,那么,SurfaceFlinger是不是也具有同样的功能呢? 答案是肯定的,否则它就不会叫Flinger了。Surface系统支持软硬两个层面的图像混合: - 软件层面的混合:例如使用copyBlt进行源数据和目标数据的混合。 - 硬件层面的混合:使用Overlay系统提供的接口。 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层面,都需将源数据和目标数据进行混合,混合需考虑很多内容,例如源的颜色和目标的颜色叠加后所产生的颜色。关于这方面的知识,读者可以学习计算机图形/图像学。这里只简单介绍一下copyBlt和Overlay。 - copyBlt,从名字上看,是数据拷贝,它也可以由硬件实现,例如现在很多的2D图形加速就是将copyBlt改由硬件来实现,以提高速度的。但不必关心这些,我们只需关心如何调用copyBlt相关的函数进行数据混合即可。 - Overlay方法必须有硬件支持才可以,它主要用于视频的输出,例如视频播放、摄像机摄像等,因为视频的内容往往变化很快,所以如改用硬件进行混合效率会更高。 总体来说,Surface是一个比较庞大的系统,由于篇幅和精力所限,本章后面的内容将重点关注Surface系统的框架和工作流程。在掌握框架和流程后,读者就可以在大的脉络中迅速定位到自己感兴趣的地方,然后展开更深入的研究了。 下面通过图8-9所示的精简流程,深入分析Android的Surface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