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数据时,我们需要给后台提供两项信息:1. 我们要更新哪个教师;2. 更新后的教师的数据应该是什么值。
# RESTful web service
在前后台的交互过程中,我们前面规定了使用`GET`方法请求`/Teacher`地址来获取教师的全部数据;规定了使用`GET`方法请求`/Teacher/1`地址来获取教师ID为`1`的数据;规定了使用`POST`方法请求`/Teacher`地址来新增教师。其实这些都是在遵循`REST`规范。维基百科如是说:
*****
**Representational state transfer**(**REST**) is a [software architectural](https://en.wikipedia.org/wiki/Software_architecture "Software architecture") style that defines a set of constraints to be used for creating [Web services](https://en.wikipedia.org/wiki/Web_service "Web service"). Web services that conform to the REST architectural style, called *RESTful* Web services, provide interoperability between computer systems on the [Internet](https://en.wikipedia.org/wiki/Internet "Internet"). RESTful Web services allow the requesting systems to access and manipulate textual representations of [Web resources](https://en.wikipedia.org/wiki/Web_resource "Web resource")by using a uniform and predefined set of [stateless](https://en.wikipedia.org/wiki/Stateless_protocol "Stateless protocol")operations. Other kinds of Web services, such as [SOAP](https://en.wikipedia.org/wiki/SOAP "SOAP")Web services, expose their own arbitrary sets of operations.[\[1\]](https://en.wikipedia.org/wiki/Representational_state_transfer#cite_note-1)
*****
上面大概是说REST是一种软件开发的风格(style),而符合这个风格的web服务呢,就是`RESTful Web services`。而我们前面进行前后台交互时的地址恰恰是按照该风格来制定的。该风格同时规定,进行数据的全部更新时,应该使用`put`方法,并在路径中传入要更新的`id`值以及在请求的数据中传入更新数据。所以我们制定接口规范如下:
```
PUT /Teacher/{id}
```
| Type | Name | Description | Schema |
| ---- | ---- | ---- | ---- |
| Path | id | 更新的教师ID | Long |
| Body | teacher | 更新教师数据 | Teacher |
上述接口描述清晰的说明了请求的方法为`PUT`,请求的地址为`/Teacher/{id}` ,该地址中包括有路径变量`id` ,该值代表`更新的教师ID` 类型为 `Long`。同时接收请求主体(`Body`),类型为`Teacher`,代表`更新教师数据`。
# 更新数据
我们前面已经掌握了获取路径ID值的方法,又知道V层数据变更新将会实时的传递给C层,那么代码就简单了。
```
constructor(private route: ActivatedRoute, private httpClient: HttpClient, private appComponent: AppComponent ①) {
}
/**
* 提交表单更新数据
*/
onSubmit(): void {
const id = this.route.snapshot.paramMap.get('id');
const url = 'http://localhost:8080/Teacher/' + id;
this.httpClient.put(url, this.teacher ➋) ➊
.subscribe(() => {
console.log('更新成功');
this.appComponent.ngOnInit();
},
() => {
console.error(`更新数据时发生错误,url:${url}`);
});
}
```
* ➊ PUT方法与POST方法使用相同。第个参数传入URL信息,第二个参数传入请求主体。
* ➋ 由于this.teacher的值会随着用户在表单中的输入而实时变化,所以我们在此直接将this.teacher传给后台。
> 如果此时你心里不大清楚this.teacher对象的值,那么可以在使用它之前使用`console.log(this.teacher)`来将其打印到控制台来查看。
# 代码重构
代码重构是软件开发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可以说没有代码重构就没有优秀的项目。本着**不造重复的轮子**的原则,当相同的代码块、字符串在项目中出现了多次的时候,就需要思索此处代码是否需要重构了。当前`TeacherEditComponent`的代码如下:
```js
import {Component, OnInit} from '@angular/core';
import {ActivatedRoute} from '@angular/router';
import {HttpClient} from '@angular/common/http';
import {AppComponent} from './app.component';
@Component({
templateUrl: './teacher-edit.component.html'
})
export class TeacherEditComponent implements OnInit {
public teacher: any = {};
constructor(private route: ActivatedRoute, private httpClient: HttpClient, private appComponent: AppComponent) {
}
ngOnInit(): void {
const id = this.route.snapshot.paramMap.get('id'); ➊
const url = 'http://localhost:8080/Teacher/' + id; ➊
this.httpClient.get(url)
.subscribe((data) => {
this.teacher = data;
}, () => {
console.log(`请求 ${url} 时发生错误`);
});
}
/**
* 提交表单
*/
onSubmit(): void {
const id = this.route.snapshot.paramMap.get('id'); ➊
const url = 'http://localhost:8080/Teacher/' + id; ➊
this.httpClient.put(url, this.teacher)
.subscribe(() => {
console.log('更新成功');
this.appComponent.ngOnInit();
},
() => {
console.error(`更新数据时发生错误,url:${url}`);
});
}
}
```
* ➊ 在一个类中,相同的代码块出现了两次。
## 方法一
** 当在一个类中,相同的代码码出现了多次的时候,可以把该代码块抽离为该类的一个新方法。**
TeacherEditComponent
```
/**
* 获取与后台对接的URL
*/
getUrl(): string {
const id = this.route.snapshot.paramMap.get('id');
return 'http://localhost:8080/Teacher/' + id;
}
```
然后在原方法中删除对应的代码段并调用新抽离的方法来获取需要的值。
```
/**
* 获取与后台对接的URL
*/
getUrl(): string {
const id = this.route.snapshot.paramMap.get('id');
return 'http://localhost:8080/Teacher/' + id;
}
ngOnInit(): void {
this.httpClient.get(this.getUrl()) ➊
.subscribe((data) => {
this.teacher = data;
}, () => {
console.log(`请求 ${this.getUrl()➊} 时发生错误`);
});
}
/**
* 提交表单
*/
onSubmit(): void {
this.httpClient.put(this.getUrl()➊, this.teacher)
.subscribe(() => {
console.log('更新成功');
this.appComponent.ngOnInit();
},
() => {
console.error(`更新数据时发生错误,url:${this.getUrl()➊}`);
});
}
```
* ➊ 调用新方法`getUrl()`来直接获取请求地址的值。
## 方法二
方法一中`getUrl()`被执行了两次,且每次执行返回的结果必然相同。这种时候当该方法执行的逻辑简单、运算量不大、没有资源请求的时候是并没太大的问题的,但如果其逻辑复杂、运算量大或是有资源请求时,就会带来不必要的开销。所以:**当某个方法在多次调用的结果都是确定值时,应该保证该方法的运算只执行一次**,此时我们需要一个变量来缓存方法运算的值。
TeacherEditComponent
```
private url: string; ➊
/**
* 获取与后台对接的URL
*/
getUrl(): string {
if (this.url === undefined) { ➋
const id = this.route.snapshot.paramMap.get('id');
this.url = 'http://localhost:8080/Teacher/' + id; ➌
}
return this.url;
}
```
* ➊ 在类中定义私有变量`url`,设置类型为`string`。
* ➋ 当`this.url`没有被初始化时,说明该方法未经过运算。
* ➌ 将运算的结果缓存到`this.url`中。
此时,当该方法被第1次调用时将计算`url`值;当该方法被第二次调用时,将直接返回第1次调用时计算得到的值,不再重新计算。
# 测试
代码重构后进行测试,查看是否由于重构给项目带来的新的BUG。
# 参考文档
| 名称 | 链接 | 预计学习时长(分) |
| --- | --- | --- |
| 发起PUT请求 | [https://www.angular.cn/guide/http#making-a-put-request](https://www.angular.cn/guide/http#making-a-put-request) | 5 |
| 源码地址 | [https://github.com/mengyunzhi/spring-boot-and-angular-guild/releases/tag/step2.4.4](https://github.com/mengyunzhi/spring-boot-and-angular-guild/releases/tag/step2.4.4) | - |
- 序言
- 第一章:Hello World
- 第一节:Angular准备工作
- 1 Node.js
- 2 npm
- 3 WebStorm
- 第二节:Hello Angular
- 第三节:Spring Boot准备工作
- 1 JDK
- 2 MAVEN
- 3 IDEA
- 第四节:Hello Spring Boot
- 1 Spring Initializr
- 2 Hello Spring Boot!
- 3 maven国内源配置
- 4 package与import
- 第五节:Hello Spring Boot + Angular
- 1 依赖注入【前】
- 2 HttpClient获取数据【前】
- 3 数据绑定【前】
- 4 回调函数【选学】
- 第二章 教师管理
- 第一节 数据库初始化
- 第二节 CRUD之R查数据
- 1 原型初始化【前】
- 2 连接数据库【后】
- 3 使用JDBC读取数据【后】
- 4 前后台对接
- 5 ng-if【前】
- 6 日期管道【前】
- 第三节 CRUD之C增数据
- 1 新建组件并映射路由【前】
- 2 模板驱动表单【前】
- 3 httpClient post请求【前】
- 4 保存数据【后】
- 5 组件间调用【前】
- 第四节 CRUD之U改数据
- 1 路由参数【前】
- 2 请求映射【后】
- 3 前后台对接【前】
- 4 更新数据【前】
- 5 更新某个教师【后】
- 6 路由器链接【前】
- 7 观察者模式【前】
- 第五节 CRUD之D删数据
- 1 绑定到用户输入事件【前】
- 2 删除某个教师【后】
- 第六节 代码重构
- 1 文件夹化【前】
- 2 优化交互体验【前】
- 3 相对与绝对地址【前】
- 第三章 班级管理
- 第一节 JPA初始化数据表
- 第二节 班级列表
- 1 新建模块【前】
- 2 初识单元测试【前】
- 3 初始化原型【前】
- 4 面向对象【前】
- 5 测试HTTP请求【前】
- 6 测试INPUT【前】
- 7 测试BUTTON【前】
- 8 @RequestParam【后】
- 9 Repository【后】
- 10 前后台对接【前】
- 第三节 新增班级
- 1 初始化【前】
- 2 响应式表单【前】
- 3 测试POST请求【前】
- 4 JPA插入数据【后】
- 5 单元测试【后】
- 6 惰性加载【前】
- 7 对接【前】
- 第四节 编辑班级
- 1 FormGroup【前】
- 2 x、[x]、{{x}}与(x)【前】
- 3 模拟路由服务【前】
- 4 测试间谍spy【前】
- 5 使用JPA更新数据【后】
- 6 分层开发【后】
- 7 前后台对接
- 8 深入imports【前】
- 9 深入exports【前】
- 第五节 选择教师组件
- 1 初始化【前】
- 2 动态数据绑定【前】
- 3 初识泛型
- 4 @Output()【前】
- 5 @Input()【前】
- 6 再识单元测试【前】
- 7 其它问题
- 第六节 删除班级
- 1 TDD【前】
- 2 TDD【后】
- 3 前后台对接
- 第四章 学生管理
- 第一节 引入Bootstrap【前】
- 第二节 NAV导航组件【前】
- 1 初始化
- 2 Bootstrap格式化
- 3 RouterLinkActive
- 第三节 footer组件【前】
- 第四节 欢迎界面【前】
- 第五节 新增学生
- 1 初始化【前】
- 2 选择班级组件【前】
- 3 复用选择组件【前】
- 4 完善功能【前】
- 5 MVC【前】
- 6 非NULL校验【后】
- 7 唯一性校验【后】
- 8 @PrePersist【后】
- 9 CM层开发【后】
- 10 集成测试
- 第六节 学生列表
- 1 分页【后】
- 2 HashMap与LinkedHashMap
- 3 初识综合查询【后】
- 4 综合查询进阶【后】
- 5 小试综合查询【后】
- 6 初始化【前】
- 7 M层【前】
- 8 单元测试与分页【前】
- 9 单选与多选【前】
- 10 集成测试
- 第七节 编辑学生
- 1 初始化【前】
- 2 嵌套组件测试【前】
- 3 功能开发【前】
- 4 JsonPath【后】
- 5 spyOn【后】
- 6 集成测试
- 7 @Input 异步传值【前】
- 8 值传递与引入传递
- 9 @PreUpdate【后】
- 10 表单验证【前】
- 第八节 删除学生
- 1 CSS选择器【前】
- 2 confirm【前】
- 3 功能开发与测试【后】
- 4 集成测试
- 5 定制提示框【前】
- 6 引入图标库【前】
- 第九节 集成测试
- 第五章 登录与注销
- 第一节:普通登录
- 1 原型【前】
- 2 功能设计【前】
- 3 功能设计【后】
- 4 应用登录组件【前】
- 5 注销【前】
- 6 保留登录状态【前】
- 第二节:你是谁
- 1 过滤器【后】
- 2 令牌机制【后】
- 3 装饰器模式【后】
- 4 拦截器【前】
- 5 RxJS操作符【前】
- 6 用户登录与注销【后】
- 7 个人中心【前】
- 8 拦截器【后】
- 9 集成测试
- 10 单例模式
- 第六章 课程管理
- 第一节 新增课程
- 1 初始化【前】
- 2 嵌套组件测试【前】
- 3 async管道【前】
- 4 优雅的测试【前】
- 5 功能开发【前】
- 6 实体监听器【后】
- 7 @ManyToMany【后】
- 8 集成测试【前】
- 9 异步验证器【前】
- 10 详解CORS【前】
- 第二节 课程列表
- 第三节 果断
- 1 初始化【前】
- 2 分页组件【前】
- 2 分页组件【前】
- 3 综合查询【前】
- 4 综合查询【后】
- 4 综合查询【后】
- 第节 班级列表
- 第节 教师列表
- 第节 编辑课程
- TODO返回机制【前】
- 4 弹出框组件【前】
- 5 多路由出口【前】
- 第节 删除课程
- 第七章 权限管理
- 第一节 AOP
- 总结
- 开发规范
- 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