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AI智能体构建引擎,智能编排和调试,一键部署,支持私有化部署方案 广告
# [Ch2: Party like it’s 1999](http://maker4ever.com/2014/10/ch2/ "Ch2: Party like it’s 1999") **欢迎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makerlog** 我们的是非问题:你认为有哪个真相是不为众所知的?这很难直接去回答。我们先来热身一下:有什么是每个人都赞同的?比如:“个人很少发疯,但是群体组织国家却很容易‘疯狂’”(这句话是尼采在他没疯之前说的)。如果你能搞明白一个广为流传的“妄想式”的信条,那么你就能发现它背后的谎言,即事物的反面。 Beyond Good and Evil,156, Enemies of Truth. 考虑一个基本的假设:公司的存在是为了赚钱而不是搞砸。这个对于任何一个稍作思考的人而言,都是句废话。但是这在上世纪90年代晚期,并不是那么的明显。传统的新经济的智慧,会把“页面访问量”而不是”利润“,作为一个更重要的参考指数。 追溯起来,传统的信条甚至表现的很随意或是错误。每当有一件事物坍塌的时候,我们就说旧的信条是个泡沫。但是被泡沫引发的偏离并没有在它们破裂之后消失。90年代的互联网疯潮是自从1929年大萧条以来最大的泡沫,这一课我们学到今天。那么第一步就是要去质疑我们所知道的那些关于过去的事情。 * * * **90年代简史** 1990年代有个很好的形象。我们倾向于去把它看做是一个繁荣乐观的时代,直到互联网泡沫破裂之前。但是这些年并不如我们的那么美好记忆所描述的那样。我们早已忘记了互联网狂热的那18月里全球的情况。 90年代的初期是乌托邦的破灭,那个时候柏林墙刚刚倒塌。这段时期很短。之后就是美国的经济衰退期。技术上来讲,衰退是在91年的三月结束的,但是恢复很缓慢,失业率持续上扬直到92年的7月。制造业从来没有充分重振过。向服务业的转变的过程也是漫长而痛苦的。 1992年到1994年底,整体而言,也是个并不舒服的时期。在Mogadishu战场上死去的美国大兵形象充斥着我们的荧幕。关于全球化的焦虑以及美国的密集制造业转移到了墨西哥。This pessimistic undercurrent drove then-president Bush 41 out of office and won Ross Perot nearly 20% of the popular vote in ’92—the best showing for a third-party candidate since Theodore Roosevelt in 1912\. “And whatever the cultural fascination with Nirvana, grunge, and heroin reflected, it wasn’t hope or confidence.” 硅谷同样也很萧条。日本似乎要赢得半导体战争。互联网还没有发展起来,我想或许因为它的商业应用直到92年之后才被解除限制,以及缺少易用的浏览器的缘故吧。值得一提的是,当我1985年进入斯坦福的时候,经济系而不是计算机系才是最火的专业。对于校园里的大多数人而言,搞技术的看起来有点异类甚至粗鄙。 互联网改变了一切。马赛克(Mosaic)浏览器于1993年11月正式发布,给大多数人一个方便的上网工具。后来网景公司在马赛克浏览器的基础上成立了,并于1994年的晚些时间发布了名叫”导航家“的浏览器。导航家的市场占有率增长很快,从开始的20%到12个月后的80%。即使网景从未盈利,它仍在95年的8月IPO上市。之后的四个月之内,网景的每股股价从28美元上涨到174美元。同期的其他的科技公司也开始膨胀。雅虎于1996年以8亿4800万美元的估值上市。亚马逊紧随其后,在1997年5月以4亿3800万美元上市。到98年的春季,每个公司的市值都超过了刚上市时的四倍。于是大家开始质疑这些公司的营收竟然数倍于传统的非互联网公司。并得到一个结论是,市场已经变得疯狂了。(译注:实际上,即便只是以10年之后的眼光来看,这些估值都是严重偏低的。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在预测一件事情的话,最大的影响因素只是时间而已,只要时间够长,很多预测其实到最后也都是实现了的,前提是对于公司而言,你要能笑到最后) Mosaic 这个结论很容易理解但是是错位的。在1996年的12月,在泡沫破裂前的三年之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警告说,非理性繁荣,可能已经不恰当的升级了资产价值。技术投资者过去是很积极的,但并不清楚他们是否真的很不理性。不过很容易回忆起,其实那段时间里世界上的其他地方的情况也是满糟糕的。 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爆发。密集的外国债务导致泰国,印尼,南韩的经济跌到谷底。紧接着是98年8月的卢布危机,当时俄罗斯使它的货币贬值,并做了债务违约。美国的投资者对一个拥有10000枚核武器却没钱的国家感到恐慌。道琼斯工业指数也在短短几天内下挫十个点。 人们的担心是有道理的。卢布危机带来了连锁反应,使得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破产。这家公司在98年的中后期损失了46亿美金,并有超过1000亿的债务。欧洲的情况也不行。欧元于1999年1月发行。在交易的第一天升到了1.19美元,随后的两年时间跌落到0.83美元。在2000年中期,G7中央银行不得不进行数十亿美金的注资来支撑其价值。 因此,实际上这个短暂的互联网狂热开始于一个全世界各行各业日子都不好过的时期。旧经济不能解决全球化的挑战。如果未来要变得更好,事情需要以一种更大的方式运转。间接的证明表明,作为新经济的互联网是唯一方式。 * * * **狂热:1998年9月-2000年3月** 互联网狂热期是集中而短暂的,只有18个月:从1998年9月到2000年3月。这是一场来自硅谷的淘金热:到处都是钱,不乏生机勃勃,数十家新的创业公司准备好了去搞奢华的聚会。人们纷纷远离那些高收入的职位加入到了创业的浪潮。1999年的时候,我认识的一个四十几岁的研究生同时开着6间公司。(通常一个四十几岁才毕业的研究生还是挺奇怪的,通常同时开6家公司也是会被认为是疯了的,但那个时候大家都认为这会是一个必胜的组合)。每个人都应该知道狂热是不可持续的。那些大部分成功的公司似乎在拥抱一种反商业的模式,即通过亏钱来成长。但是,你很难去责怪那些随着音乐响起就不由自主跳舞的人群。在给你的名字后面加个“.com”就能身价加倍的情况下,这种“反常理”其实是一种“合理”。 * * * **贝宝(Paypal)狂热** Peter Thiel and Elon Musk 当我在99年年底运营贝宝的时候,我很害怕,不是因为我不看好我们的公司,而是因为硅谷的每个人似乎都准备好了相信一切。我所看到的是人们漫不经心且让人担忧的运营着公司。一个熟人告诉我,他已经有计划在他的卧室开始创业然后上市,甚至于他都还没有成立公司,并且他丝毫不认为这很奇怪。在这样的环境下,稳健的行动反而变得是“反常”的。 至少,贝宝是有着恰当且伟大的使命的:(虽然后泡沫时期的质疑者会把它描述成是浮夸的)我们想制造一种新的互联网货币来替代美元。我们的第一款产品是让使用PalmPilot (一款早期PDA)的人们可以直接在PalmPilot上进行转账。那个时候也就一些记者用过这项服务,并且把它评为1999年十大最糟糕的商业创意。PalmPilot在那个时候也算是比较新奇的产品,但是电子邮件已经非常常见了,因此我们决定创造一种通过电子邮件来发送和收取支付账单的服务。 PDA 在1999年秋天到来之前,我们的电子邮件支付业务做的还不错,任何人都可以登录到我们的网站实现轻松转账。但是我们缺乏足够多的客户,增长缓慢,开销上涨。为了能让贝宝更好的工作,我们需要吸引至少一百万名以上的用户使用我们的产品才行(译注:因为交易是双向的)。广告似乎不太奏效。与大银行的交易也在持续下滑。因此我们决定掏钱来吸引人注册并使用我们的产品。 我们给每位新加入的客户10美元,并且他们每邀请一个朋友加入,可以再获得10美元。这立刻给我们带来了数十万的用户,并且用户数量呈现指数增长。当然,这种用户获取的方式是不可持续的:当你花钱让别人成为你的客户时,客户数量的指数增长也就意味着开销的指数增长。在那个时候,这种疯狂的营销模式在硅谷非常典型。不过我们认为我们的当时巨额开销是理智的:只要有庞大的用户群,贝宝就有一个很明确的发展之路,即从用户的每一笔交易中抽取非常小额的佣金。 我们知道,我们需要更多的的资金来实现这个目标。我们也知道泡沫即将破裂。因为我们不能去期待投资者来相信我们一定能成功,所以我们需要加快速度尽我们所能去融资。2000年2月16日,华尔街日报上的一篇报道说我们值5亿美金。当我们在之后的那个月计划融资1亿美金的时候,我们的投资人就用这份报道来背书。其他的一些投资人更是加紧行动。南韩一家公司给我们汇了5百万美元并且没砍价也没签任何文件。2000年的那轮融资带给我们足够的时间来确保贝宝的成功。就在我们完成交易之际,泡沫破了。 * * * **学到了什么** 纳斯达克指数在2000年3月中期上涨到5048点,紧接着一个月以后下挫到3321点。远在2002年10月纳指跌落到1114点之前,这个国家早就开始用市场的崩跌来负面评价技术的乐观性。于是,这个充满希望的时代被重新标记成疯狂贪婪的时代。 每个人都学会把未来看做是不确定的,所以会去解雇那些做着长线规划的人。全球化替代技术,重新成为了未来的希望。因为90年代从砖块到击键(from bricks to clicks)的转移似乎并不奏效,人们重新回归到砖块(房地产)和金砖四国(全球化)。这便导致了另一个泡沫,这次是在房地产领域(译注:指的是08年的[次贷危机](http://zh.wikipedia.org/wiki/次貸危機))。 那些在硅谷被困住得企业家们从这次互联网泡沫中学到的四条教训至今仍“影响”着我们今天的行动: 1 做增量发展(Make incremental advances) 我们不该去设定宏伟的目标,因为它们会带来泡沫。任何一个声称他有能力做一些伟大事情的人都是可疑的,并且任何一个想去改变世界的人都应该表现的谦卑些。小且增量型的发展才是一条安全前进的路。 2 保持精益和灵活 (Stay lean and flexible) 所有的公司都要精益(lean),这是一条说要“不规划”的法则。你不应该知道你的公司会做什么,计划是自大且不灵活的。相反的,你应该去试错,迭代,去把创业看做是一种不可知论的尝试。 3 提高竞争力 (Improve on the **competition**) 不要试图去开创一个不成熟的市场。明白你拥有一个公司的唯一途径是去找那些已经存在的客户,因此你应该通过完善那些已经被认可的产品来作为你的公司的主业。 4 专注于产品而不是销售 (Focus on product,not sales) 如果你的产品需要广告或销售人员,它就不是足够的好。做一个产品的时候,最基本考虑的是技术而不是销售。泡沫式的广告明显是一种浪费。所以唯一一种可持续的增长是“病毒式传播”。 这些经验成了创业世界里的教条。但我更认同如下这些与之相左的观点: **1 大胆地去尝试比无足轻重更重要** **2 糟糕的计划好过没有计划** **3 竞争的市场会破坏利润** **4 销售与产品同等重要** 技术会导致泡沫,这没错。90年代是个狂妄自大的时期,人们过分追逐从0到1。**但实际上很少有公司做到了技术革新,并且大多数的仅仅不过是止步于谈论一下而已。**但是,人们明白,我们除了去寻找那些更高效的技术以外,别无选择。 我们仍然需要新技术,我们甚至需要通过一些1999年式的的狂妄和激情来获得。为了创造下一代的公司,我们必须摒弃那些所谓的从灾难之后学到的“教训”。这并不意味着那些相反的想法就自动是对的:你不能通过教条式的反对一些事情来逃离疯狂。相反的,问问你自己,有多少你所知道的事业是被那些对过去的错误做出的错误的反应而影响的。最相反的事情并不是远离喧嚣,而是你自己要想清楚,该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