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ow to Get Ideas and How to Measure
# How to Get Ideas and How to Measure - Stewart Butterfield & Adam D'Angelo
- 大家晚上好,今晚有两位演讲者,Slack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斯图尔特,Quora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亚当。
我会采访斯图尔特,我们将讨论「创意」,以及怎样发现「创意」。然后和亚当讨论「指标」,为什么它们如此重要,以及怎样衡量?
斯图尔特,欢迎您抽空来和我们进行讨论,斯图尔特是Flickr和Slack的创始人,直到最近我才知道,他曾两度尝试成立大型多人在线游戏,并且使之成为两家标志性的公司,所以我想和您探讨想出,游戏创意的过程,Flickr和Slack的创意来源。
- 好的。是的,我们曾两度成立网页端大型多人在线游戏。
这一切都源于1992年,我刚到大学,我在学校的UNIX计算机上申请账号,首次接触到互联网,那是一段令人惊叹的经历,那时互联网还要一年以后才开始流行,我真的非常着迷于,比如IRC、Usenet、Talk、电子邮件这些创意。无论属于哪个社区,大家都可以在这里找到自己的社群。如果你是乳癌幸存者。
或者是火车模型发烧友。
或者其他人。如果你和我一样对某个领域感兴趣,十九世纪的生物学家,那么你可以找到所有志同道合的人。
在线游戏的创意和上述非常类似,具备游戏性质或者游戏作为,社交吸引力的借口是很有趣的,我不打算深入解释,因为已经证明了,至少作为商业创意,这个创意个十分糟糕,作为兴趣可能非常有趣。我想这是需要员工持续经营的业务,就像餐厅之类的。
但是在2009年,我们开始创建公司,最终成立了Slack公司,我们融到了1750万风险投资,这就像永远不会成为那种可以回报投资的企业。第一次有点不同,安然及世通公司的会计丑闻曝光后,2002年互联网泡沫破灭,在9.11恐怖袭击后,股市从最高点下跌,纳斯达克指数下跌80%,标准普尔500指数下跌65%,没有人想投资互联网。
所以很难判定,这个创意是好是坏?因为市场走向没有征兆,说它是可投资的创意,是因为当时没有什么可投资的项目,我们从朋友和家人那里融资,花了大约一年的时间建立原型,原型收到了好评。我们要再花一年半的时间,才能完成它,我们根本就无法筹到钱了,整个团队已经到了,只给一个有孩子的成员发工资的地步,然后我们决定找点其它的活儿做,筹钱开发,这个原型。
但是能够更快占领市场的,是Flickr。一开始,这也不是一个好点子,因为我们刚开发这个游戏客户端。
而且我们在后端有一个消息服务器。所以,我们只是重新利用游戏客户端,作为照片共享的客户端。所以,在游戏中,屏幕底部的物品栏里有一堆槽,这些槽变成了可以放照片的地方。
而且,由于游戏是实时互动的,分享照片就可以做到实时共享。这意味着,为了能够使用它,你必须和自己关注的人同时在线,由于这款产品的演示很棒,这是一项惊人的技术。尤其是刚刚兴起的时候,大约是2003年底,它不是一款好产品,因为大家不关心,实际上在线的是谁,图片很快被覆盖。这样的体验,让 Flickr 脱颖而出,我们得到了可以获得的所有资源,我们的资金不成问题。因为当我们决定放弃这个想法时,我们获得富余的资金,所以,我们做了AWS,这是之前从未涉及的领域,硬件实际上是免费的,互联网连接好多了,更多人上网了,硬件更好了,所以,并非大型多人在线游戏,不是好创意。
而是当时,没有这样的外部条件,因为当时没有足够大的市场,所以不是一个好创意
- 为什么Slack是好创意呢?你是如何决定应该做Slack这款产品呢?
- 我们是基于IRC,开始开发内部沟通系统的。如果有人使用过IRC和Slack,他会发现Slack拥有IRC,所有自1989年面世起,遗失的所有功能,因为这是事后分析,所以很难判断是不是真的原因。
但是我觉得,Slack这么成功的原因,是因为我们经历了长达三年半的设计过程,我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个设计过程。我们开始使用IRC.,它有很多缺陷,不能存储和转发邮件。如果我想给你发消息。碰巧,这个时候,你连接不上服务器,我就没有办法给你发消息。所以我们成立时的第一个项目,就是将所有的消息记录在一个档案中,建好之后就将消息放在数据库中,我们认为搜索非常有用,所以设置了搜索功能。当时是2009年,IRC没有好的苹果客户端,所以我们为档案和Safari浏览器,建立了HTML5前端,这个做完后,我们就想着发布,一步接一步,但在软件开发的正常过程中,有大量的自我肯定和猜测。所以当大家在争论,这个功能是不是一个好点子的时候。如果你能得到启发,灵光乍现,就可以在没有自我肯定的情况下,着手实施。
但是,实际情况是,在这些讨论中,大家都非常自我,有很多猜测。比如,我认为这对某个群体来说真的很有价值,鉴于我们建立系统的时候,Slack的原型,Slack的灵感,最让人烦恼的问题,最不能忍受的地方,我们会花最小的力气逐个解决,并回到我们应该做的事情上。让它试用几个月,团队45人试用,在游戏中试用,所以我们获得了大量真实的反馈。
或者出现问题时,当机会非常明显,我们经不住要抓住它的时候,我们将在最短的时间里决定,然后着手实现它。结束这个过程后,我们所用的完全设计的产品,是个糟糕的编译系统,不是如果你从头开始会做什么。而是这样的做法,有很大的价值,公司每一个员工都认为,若不是类似的项目不插手了,在这个基础上,这似乎是一个好主意,就像我们有多年的累积。
- 有没有其他的内容,你作为核心考虑,我们会做这种事吗?
- 我希望让自己写的提案,表达得更清晰一些。因为我有一大堆非常可怕的想法,在团队中获得最广泛的共识,是有价值的。当时有趣的是,我们在银行里还有500万美元,投资者都不准备收回投资,他们想让我们尝试做其他产品,杰森•霍罗威茨是我们的投资者之一,所以我们当时开了合伙人会议,并且,提出了我们的想法,这是在实际开始开发Slack之前。
但是当时我们有原型版本了。我们说有朝一日,这可能,是每年收入一亿美元的业务,照这样,可以估价十亿美元,在这个基础上,我想应该是十年,会达到顶点,也就是说,我们会用十年100%实现。而我们在第二年就达到这个目标轻松实现,今年的收益会增加2亿,仍保持非常快的增长速度,目前估计收益方面,可以实现100亿,就像是一家千亿资产的公司那般。当初我们不知道这个创意有多出色,还有过很有趣的事情,决定要放弃这个想法。
因为我们当时还有资金,因为我们有着较大的用户群,参与度还很高,但我们用的是漏桶算法,很难在我们从事的游戏中增加新用户,也就是Glitch。当时我觉得卡到了这里,因为在另一方面,有种说法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当没有人看好这个创意时,很可能这是个好创意,需要深入下去,证明众人是错的。
即便看似没有机会,也要坚持下去。还有一方面是,有一天早上,我醒来后觉得,不能再这样下去了,身为CEO,还是董事长,我觉得这样无法为继,的确很难说服他人。
- 我觉得评估创意,最难的就在于明确表示这一创意无法继续,你是否还记得,那天早上,当你一觉醒来,认为,"要知道,现在该是继续的时候了"
- 我觉得人们对于了解自己的认知过程的开始,并无兴趣,我想说的是自己如何下定决心。不过我觉得,自己已经试过了所有想法,我们必须解决问题,所以我们主要关注新用户的体验,我们真正想告知人们这是什么,其中有着怎样的可能,让大家兴奋起来,因为我们在将人们吸引到漏斗顶部,这方面做的不错。
但是保留住他们则存在困难。。
- [采访者],当我让人们放弃想法时。
通常就是这样,这时候,你通常已经技穷无法让事态继续。
- 是的,的确如此。所以,我们有了想法。经过尝试后,发现不可行,再产生新的想法。开始会在整个白板上贴满便利贴,在白板上,写满各种想法,努力说明哪些更具价值,接着又要逐个予以排除。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又过了半年,结果是糟糕,我们的所有想法,都是最糟糕的,只剩三个想法了,这很可能会行不通。
- 在前面,你提到了,自己有一系列提议。
- 嗯
- 你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或者说,你是怎么认为,Slack,也许是真正出色的创意?你是怎样产生新的想法,如何进行评估?
- 产生新想法很容易,我觉得真正的难点在于不产生新想法。
但是这些未必是好想法,所以对好想法的识别。其实要更难,我最近在看一本书,《快思慢想》,是个心理学家的故事,名叫赫伯特·西蒙,他在研究象棋大师,因为象棋大师是这样一类人群,与经验丰富的医生很是相似,人们觉得他们拥有很神奇的能力,对情况有直觉的判断。比如看一下棋盘,就会说,"白子,走三步将军",人们觉得这是一种,超级完善的直觉,西蒙教授认为,这是一种认知,和18个月的孩子看到小狗,会说出"狗宝宝"的道理相同。
或者说,在某人开口的头500毫秒内,你可以判断出此人是否对你有怨气。也是同理,就像是人们可以培养出审时度势的能力,这几乎不会出错,这很难用语言明确表达,为什么会这样想问题。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会越来越精于此道,我从事软件专业已经近20年。
因此,对于关于功能实施的,具体的微观想法或相关想法,或是行动顺序,用户体验,抑或是某种功能较,其他功能更具重要性等等方面,我是有着直觉的。这是通过时间积累形成的识别能力,这其实是个过滤的过程,比如你会有不断产生想法,人人都会有想法。在Slack,我们完成了许多结构设计和实践,试图兼收并蓄,我们每个月会收到10-2万条,关于我们的推文,所有这些都是由专人负责回复,我们会有类似数量的客户支持票号,我们都会处理,以便过滤并提炼出所收到反馈内容。
但是即便是在Slack上的,所有相关推文当中,公司在广泛使用Slack,instance,人们进行查阅,并添加表情符号,经过过滤后,进入另一渠道。看似是超过某一标准,比如"似乎这是个好想法"?"这个似乎也可行"?估计我们可以尝试一下,接下来在这一层面会有些讨论,不过因为在技术领域,我认识的每个人都会使用 Slack,每次我和他们交流时,他们都会给出想法,也许是抱怨,或是提议。
- 那么,对于大想法来说。因为小想法,可以凭借直觉,那么大的创意又怎样呢?在决定继续使用Slack前,你会花费很多时间思考么?你会花费很多时间思考,这是否具备真正的战略价值,还是有着深层的网络效应?
- 不会,完全不会,我们认为,这会对,个体团队有价值,我们通过自己的体验,也会感受到其中的价值,我们绝对没有事先预见到其适用性,因为现在,我们在全球有着,3.8万付费用户,这是很大的数量,我们有着自己的销售团队。
但是,9 成以上的客户,我们从未沟通过,因为我们无法和这么多人进行沟通,不过这已经远超过我的预期。最终来说,我们还是低估了它的价值,不过这些出色的创意,我们之前简单探讨过这一话题,我最喜欢的几句话是,"我有个很好的小说创意","现在最需要有人帮我写出来了"。
这显然是荒谬的,没有人会这么想问题,只有头脑发昏才会觉得会有此事,不过人们的确对app持有这样的想法,这样就更难评估,我很少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人给出一个想法,乍一听上去,这是个不错的想法,结果却发现,哎呀,没想到这主要是取决于执行。就像是昨天晚上,我在YouTube上看视频,结果出来一则广告,介绍一款app,名为MileIQ,打开一看,会要求提供位置许可,以后每次开车,它都可以测出你的行驶速度。你停下来,它也会停下来,这就像是自动版的,Strava,可以记录你的所有行程,你向右拖拽就表示,这段行程公司可以提供报销,向左拖拽则不然。
不管怎样,这都是个很简单的创意,可这是个非常不错的想法,因为大家很难记录这些,他们很难向国税局提供证明,说明其用车目的等等之类,这就像是,执行起来并不太难。如果能做好推广,这就是个很棒的创意,可能会成为非常成功的业务。
但是我所听到的,95%,的创意,我都觉得不太会成功
- 一般来说,在创意方面,你怎么衡量,哪些创意不错,值得付出努力,成败完全取决于执行,哪些创意则无需理会?需要不断尝试,直至某一天,你的内部工具,成为Slack
- 这堂课有许多人,斯坦福也有很多人,南湾有很多人,湾区也有很多人,许许多多人都想成立科技公司,大家都希望获得成功。在某种程度而言,就像是让一亿只猴子,在打字机上乱敲,也会有一只能打出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的味道,多少有这种意味在其中。就像是生存法则,还有其他认识偏见也会发挥作用。另一方面,我认为,任何极端都不可取,我当然会从执行中有所收获,由于史蒂夫·乔布斯的苦心经营,苹果请到约翰·斯卡利,并雇佣了所有这些人,他们认为只有创意最为重要,创意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但是涉及到执行的创意,会牵扯到许多问题,那么在史蒂夫·乔布斯的案例中,这是关于屏幕,可以做些什么,电池可以做到多小,可以使用怎样抗拉强度的塑料,诸如此类,因为你的创意代表着所有这些内容,这些都可以变化,也许最后都无法识别。
但是如果你并不擅长执行,那么创意的核心就是要完成,所有这些步骤。
因此我是绝对会青睐执行。
但是你也会执行相当糟糕的想法,最后一无所获,所以二者都很重要
- 如果在2017年4月,也就是今天新成立一家公司,去哪里寻找创意呢?需要考虑哪些事情?
- 我不知道这是否也适用于其他人。
但是从我个人经验来看,一般来说,作为消费者,因为很容易在令人沮丧的情况下发现问题。我会抱怨很多,特别是考虑到我的生活有多么好,我生活状况的确不错,可是每次我飞往各处,至少会有10项重要投诉,50项小投诉,每次投诉都是一次机遇,每一个这类,不能如人所愿的事情,都是改善提高的机遇,部分情况也许看似是如另一些人所愿,应该是非常明显。
但是通常不是这样,在我们的内部入职培训流程,我会讲述这个故事,我和产品设计负责人,去过一次温哥华。我们在温哥华的公司,所在的社区,这里的人行道很窄,人行道上有摊贩支起的摊位,所以非常拥挤,需要绕来绕去,一次走着走着,下起了雨,大概,2/3,的人带着伞,可是我们没有带,在人行道上,人们朝着我们走来,几乎没有人会把手里的伞,移到一边,这样伞尖就不会戳到我们的眼睛。我刚说过,人行道非常窄小,所以我们不得以要四处闪躲,我对此情况给出了,许多种解释。
但是不是进行恶意的解释,也许这么做是出于某种无知,也许这些人在生活中,没有行使权力的场合,他们选择在这一时刻,来行使某种权力。
但是其实只有两种解释,其一是他们刚走过那个世界,他们认为我们不应该,躲避他们的雨伞,甚至他们肯定是有着,自己的经验体会。
或者他们看到所发生的一切,他们会觉得"我无法考虑到所有事情","来使情况有所改观",尽管是这样,只需要一丁点的努力,一丁点的考虑就不会如此,这件事情的意义在于,这就是事实,这是世间不尽人意的一面。
但是这是大部分人的处世之道,他们对待问题总是熟视无睹,还有些人。如果是注意到问题,他们无法给出任何解决办法,正如那些不会倾斜雨伞的,2/3,的人们,这表明如果你是那部分,愿意倾斜雨伞的人,你的世界就会充满机遇
- 你是否有什么建议,怎样才能注意到,你应该倾斜雨伞?
- 予以关注,这是最大的问题。
但是特别要关注他人。
因此你需要注意自己的信号,也许经过锻炼可以...
- 这其实也符合,YC,公司的历史,当人们需要拿出新的想法时,这些转瞬即逝的念头,不会真的发挥作用。
但是当人们真正要注意到,其他人,注意到看似出问题的地方,这就会发挥作用,那么如果你这么做,当你有万千种想法,是否注意到可以有好办法来过滤这些想法,与此同时,还可以积累经验,在认识能力上有许多提高?
- 是的,在执行和创意之间,存在辩证法,因为一定会有一些要说的,当有好的苗头时,要坚守相同的创意,倒不是因为这是最好的想法。
而是因为人们会对下一个想法,疯狂的追逐,这就会有些脱轨,这会非常危险的,那么,Slack,就是这方面很好的实例,我们将,Slack,构想为商务工具,我们是朝着这个方向开发的,也是依此来定价的,它很成功。
但是也有着,大量的社交用途,现在大概有1/3的,Slack团队,是为这类社交用途而创建的。有许多人认为,我们应该朝这个方向发展,我们应该让,Slack,为众人服务,甚至是定位为消费公司,类似于推特的私人版本,诸如此类,我们非常坚定地不采纳这样的观点,因为你只能做好这些事情,世上会有很多闪亮的事物,会令人分心
- 你是那个拒绝大部分这类,新想法的人么。
或者你不得已要把这部分纳入公司之中?正如在,Slack,中那些成功事例一样,会有很多新的想法出现
- 我是首席拒绝官。
但是一定会有许多人,也要致力于拒绝新想法
- 不错,我们也许可以向斯图尔特提个问题,大家如果有什么好问题的话
- 只有一个好问题
- 也许会压力太大...,(笑声)
- [班中女生],在,Slack,之前,你已经构建了,一家成功的公司,我在考虑,在首次创始人和,二次创始人之间,存在哪些不同?
- 作为二次创始人,有何不同?
- 所有的外部因素都变得容易很多。第一次时,我说过,我们创建了 Flickr,是因为我们无法筹到资金。我们急着想要完成一些事情,再给我们七年时间,我们可以筹到所需的资金,这就会简单很多。我们会不仅制作 DAC,我们只要说"我们需要些资金",就会有人提供资金,很多事情都会容易很多,发行也会容易很多,引起关注也要容易很多,招募,筹资都会容易。
当然要想获得成功则非常不易,因为我们于2009年创立打造Slack的公司,有三年半过得很艰难,所做出的努力,总是不能完全奏效,我们本可以就此打住,对于投资人来说,我们没有分红是件很好的事情,我们将之留在相同的公司当中,现在公司非常成功。
但是我们也可以离开公司,成立新的公司,那么这就会是我所打造的第二家失败的公司,而不是第二家非常成功的企业。我不确定哪种情况会更艰难,我不清楚还有什么比,自我批评的程度,意识到自身局限性更难的事情
- 好的。非常感谢
- 不客气
- 感谢您能到场,(鼓掌),现在我们有请亚当来谈谈指标,衡量指标,2017年4月12日
- 好的。感谢邀请我前来,我很高兴能来到这里,我会谈谈指标和衡量的问题,衡量指标,2017年4月12日,这一系列问题在你创立公司时,都会遇到,这方面问题,在我看来,在创立初创公司时,也会十分有趣。
而且对于初创公司也会有其特殊性。在这一领域,你必须成为专家,在这一领域,你必须做得要比别人出色。许多必备内容,很难在课上说清楚,因为对于每个初创公司来说,情况都会不同,不过指标则有一定的普遍性,几乎会对所有初创公司都有帮助。所以从这个例子来入手,这是亚马逊网站的第一个版本,是在90年代初期,(笑声),我是很喜欢看这个的,来看第一版当中,有许多不同产品。这是在提醒我们,其实要开始这些事情,远比你想象中要简单得多,即便是如今规模非常庞大的公司也是如此。如果去看他们当初如何起步,这会让你很好地了解到,创立公司的现实情况,有谁知道,亚马逊为什么会决定从图书入手?有么?
- [男观众],选择
- 对的,是选择,(笑声),的确如此,我的理解是,你是指,可以有许多选择,从不同的图书中进行选择。对的,不是指他们替你选择图书,(笑声),是为你提供图书,杰夫·贝佐斯是想创建一个书店。最重要的一点是,开始时,要明确差异性,你不必打造一款产品,立刻可以迎合所有人的口味。
而是要有这样一款产品,对某些人的吸引力,会超过其他。所以要发现差异化的方式。
通常要做的事,就是对你来说比较容易做的,但这对于所有现有公司都很有难度,互联网使这一切成为可能,以亚马逊为例,因为实体书店空间有限,所以库存有限。他意识到,有了互联网,你可以实现相当大的库存,可以从各地进货,这样就可以让你比传统书店提供更多的选择。
然后开始,进行各种想法的尝试,你认为"如果我们可以提供更好的选择","那么怎样的类别,怎样的商店","会让大家更多得益于更多选择呢?",结果图书就是这样的一种商品,人们的拥有数量还很多,书籍的数量要超过其他的产品。来看电影业,拍摄一部电影,造价不菲,这一行业不会立即,得益于互联网,远不及图书行业,这样权衡的大方向,可以让一个模糊的概念变成一个好的创意?
如果进行许多这样的,粗略计算,就可以帮助你提纯自己的想法,这可以帮助你尽快地走出想法阶段,远比打造原形要快得多。可以设想。如果亚马逊起步时,是以电影为主,经过几年的发展,他们意识到这样效果不是很好。那么他们就会落后几年,就会出现竞争。这类指标,在创意领域,可以对你的起步阶段很有帮助,我还要介绍的一点是,我认为这里使用的衡量方法,对你发现那些产品更有可能,或是你将会为用户提供更多价值,会有更多的帮助。实际上,我认为这类指标对于,市场大小这类问题不很适用,从刚才斯图尔特的例子中可以看出,他们认为聊天的市场规模,可以是每年1亿元的收益,结果却是百倍以上。这方面的数据很难准确估计,这里我不会花费太多时间,我认为你需要了解,无论是做什么,有朝一日,会有些途径,最终会发展壮大。
但是你真正需要应用自己的指标,来实现自己产品的差异化,让以往不可能的事情变得可能。现在,你在打造自己的产品,应该去衡量什么?可以猜一猜。如果你们有产品,需要衡量哪些内容?有什么推荐么?
- [女同学],用户数量
- 用户数量,对的,你这么说,具体是指什么?
- [女同学],比如说,总体来说会有,多少人使用,以及人们的使用频次
- 对的,总共会有多少人使用,还有他们的使用频次,继续
- [男同学],我觉得,要知道人们如何进行分享,是否会快速传播,人们会分享这家公司...(咳嗽)
- 比如它是否会发展或者,人们是否认看到其发展,对么?
- [男同学],在起步时,潜在市场总量
- 仍然是实体市场,还有?
- [男同学],用户关注
- 对的,用户关注,这些都是不错的想法。
有需要方面可以进行衡量,作为初创公司必须专注。所以核心概念方面,我会专注于如今会获得价值的用户,这方面会有不同的指标,可以说要关注活跃用户。如果人们可以获得价值,就会活跃。可以是关注收益,在市场方面会有人们获得价值的迹象,这里会有买家卖家。
通常这种情况下,衡量交易会较为合理。如果设置指标,有这样的不同人群。如果你表示,好的。我们会衡量买家,然后再衡量卖家,实际上有很多事情可以做,会更有利于买家,不利于卖家,部分内容很不错,衡量交易是一种方法,可以统一并协调工作,找到可以对双方都有利的方法。
如果有双边市场,或是类似的内容,就可以衡量交易或交易值,比如像易贝,他们衡量在易贝上,售出的所有商品总价值。开始时,这类事情可以很快完成。如果不去衡量其他内容,一直在衡量这些,就可能出现认识偏差,正如斯图尔特所言,会有各种问题,你不会知道在发生什么?
还有一项重要内容要考虑,就是保留,首先我要确保大家都了解用户群的概念。所以用户群就是在某一时间窗口,首次使用你的产品的所有用户。对于初创公司,可以将时间窗口设为一周,可以说在产品推出第一周首次使用产品的所有用户群。可以跟踪这些用户不同时间的使用情况,会有在首次使用产品,一周后的所有用户群,来衡量所有这些用户群,并可对之进行跟踪。这可以表明,不同时间,用户方面发生了什么?
这是很重要的平衡方式,你刚测出所有用户,获得的总值,这个图标是对相对旧的互联网,产品的所有用户使用组。蓝线代表2004年,使用这款产品的用户,可以看出,Y轴代表仍在使用产品的百分比,X轴代表时间,在不同时间。
如果来看这个蓝线,可以看出,基本上每个月使用产品的人数都在减少,在2004年,还有人在使用,对于所有不同的用户群走势,基本都是这样。那么可以设想,这款产品会遇到什么情况,比如六年时间,就是这个图表的时间范围,你认为六年后,会发生什么?可以猜一猜?
- [女同学],会是相反情况
- 会有反转
- 对的
- 的确,有这种可能,我觉得需要某些因素,需要某些不同的事件来改变现状
- [男同学],没有人再用
- 没人再用,对的,很难知道会发生什么,我想可能大家会不再使用这款产品,有些公司可能会试图扭转局面。
但是这很难,因为用户人数越来越少,老用户的使用次数越来越少。
通常是老用户会帮你,获得新用户。如果出现这类问题,就很糟糕,这是一种很可怕的境地,你可以获得大量用户,可以获得总使用量的增长。
但是如果每个用户群的使用量在减少,就会产生严重的问题,这一现象就叫做"火圈",可以很形象地说明这点,除非存在某种下限,你会损失掉所有用户,这里有个类比,设想有一大片干草,有人在中间点燃火柴,你会看到火势越演越烈。
但是在火焰中间,你会发现燃料用尽,火势不再继续,就形成这种火圈,这个火圈会越来越大,在火焰中间,烧尽的燃料,也会越来越多,这样火势会越来越大。但是最终所有的燃料都会用尽,火就会熄灭,你不会希望这种情况发生,这里是个动画,我来说明这一点,(笑声),大家会注意到,开始时分,看似不错,每次火势都大于,之前的火焰。
但是在最后,什么都没有了,你不希望发生这种情况,一定要吃透这个概念,这很重要,因为如果不然,就是自欺欺人,你可以做很多事情,让你的使用量,随着时间而增加。但是代价却是现有用户。如果不这么做,最终公司就会如此,最近的例子就是,Groupon,就是很好的例子,他们有着海量的使用量,所有这些商家。
但是长期看来,商家体验不佳,所以就不再使用。更近的例子是,神奇宝贝游戏,它确实有很多用户。但是却江河日下,你不希望自己的产品昙花一现。
而是希望能够长久,这就需要确保自己衡量的使用量,是来自现有用户,而不只是获得很多用户,需要确保现有用户还在一直使用产品。实际上,如果是另一种情况,你是处于一种极为有力的情况,会有少量产品,其用户群的使用量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WhatsApp就是一例。我认为许多通讯类app,随着app上朋友数量的增加,就会有更多人发送信息,这样就会实现用户群,使用量随时间而增加,优步在搭车方面就是很好的例子,随着人们开始使用优步,就会更多地使用,随着接送时间减少,他们会更多地使用,随着价格的降低,他们会更多地使用,优步就会处于很强有力的地位。
在司机角度则不然,所有优步在司机方面存在问题,因为他们不具备这样的优势,再来看脸书,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公开的数据,总体使用量的增长速度,超过用户数量的增加,这就说明他们的用户随着时间的增加,使用次数在增加,这很难实现。
但是一旦实现,则会处于很强有力的地位,需要这样来考虑创意,随着产品日益壮大,用户数量,随着市场的开发而增加。这类产品是否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获得更多人的使用?在考量创意时,还有其他的棱镜可以使用。
再提供一个数据,指标资本家汤姆•汤古兹,做过一项研究,是关于如何预测,初创公司融资的估值,这是个简单的相关性研究,会有部分不同因素,及其与初创公司的估值的相关性,首先,收益的增长相关度为0.18,其次是他们所创造的总收益。实际上,它的相关度要比增长性,略强一些。
但是目前,最强的相关度来自客户增长,这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开支增长,这与随着时间推移,保留度增加是相同道理。这一关联度极强,对于一个复杂的数字,比如公司的估值,最后一个单独的变量,就会对数字变化起到,0.54,的作用,根据于公司随时间推移,每个用户的收益是否增加。就可以识别,就像是有两组公司,一组公司的收益可以随时间增加而增加,另一组公司因为不存在这种情况,则获得完全不同的估值。
我想让大家记住的主要内容是,衡量客户留存率,应该衡量自己的客户留存率,这可以让你去做很多事情,这些会对你有各种帮助,也会帮助公司发展,会帮助你保留用户,会帮你打造用户真正喜欢的产品。接下来我会谈谈指数增长,客户留存率最为重要,但仅有它还不够,你需要产品可以为你保留用户,但这还不足以确保你可以打造出一款出色产品,实现家喻户晓。你还需要确保自己会实现发展,目前最强有力的的方式是通过指数增长,这里绘制了几个函数,红线代表线性增长,蓝线代表三次方增长,绿线则是指数增长。线性增长的轨迹,可以通过不断进行公关活动来实现,可以获得越来越多的用户。不过最终,所能实现的,发展空间有限,打广告的费用不菲,去吸引固定数量的用户,耗资不小。
但是如果这样做,会使得根据已有用户数量,按比例增加用户,然后是指数发展,还有其他地方来学习如何更快发展。但是由于要衡量发展速度,需要确保衡量方式,与个人所需相匹配。如果需要指数增长,则要衡量增长速度。
有个很好的衡量办法是,来看每周的增加百分比,比如获得的使用量,获得的收益量。这来自著名风投保罗·格雷厄姆的推文,我特别赞成他的观点,他说,"对真正厉害的创始人提个建议","不必绘制收益图","而是要绘制每周的百分比增长图"。我不太了解为何他会讲,这是针对真正厉害的创始人,我其实认为。如果去衡量这方面数据,这会令你非常厉害,我认为因果关系是另外一种。所以衡量这方面数据很重要,他说你需要很厉害的原因是,保持指数增长会很难。难点还在于。如果看到这条线不会增长,滋味也不会好受,但你还要衡量总收益,这么做没问题。
但是确保自己要衡量,每周的增长百分比。因为在很多时候,你的所作所为不会带来指数增长,这在短期内对你会有帮助。你会关注短期和长期,促使产品增长的因素,这基本像是,病毒式发展,会让用户邀请更多朋友,利用口碑传播,获得某种动能,让产品发展壮大,使之更容易吸引下一个用户。
接下来我谈谈迭代,最重要的一点,作为初创公司所具备的最重要优势,就是比大公司迭代速度更快,有种种原因令大公司,很难改变方向,当公司规模尚小时,则不存在这样的影响。如果可以比其他公司更快迭代,那么就可以更快地落实创意,让产品可以更多变化,通过变化,更快提高客户的保留度,可以通过这些变化实现更快发展,这就会形成非常有利的形势。
但是与此同时,需要朝着,正确方向进行迭代,所以指标,甚至是简单的指标都会很重要,这样可以使你了解到,自己是否沿着正确方向发展,这会让你了解到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有效,自己所选择的众多道路,可以彼此间协调配合,我还想说明的一点是,我认为这方面也许不常提及。
但是可以衡量自己的迭代速度,还可以衡量所有的迭代元素,是否完全进行了量化。头脑中要有这样的观念,迭代周期有多长,怎样会令下一个周期时间更短,在Quora,我们跟踪的一个指标是,工程师提交代码,到我们可以运行单元测试,再到代码进行生产,所需的时间。我们试图将之控制在10-15分钟,这是从改变基准代码,到向所有用户推出的时间,因为这可以使得大家,实现更快的迭代。
如果我们不去跟踪这些指标,就会有诸多影响,自然会导致速度放慢,我觉得很多公司最后变得,也许开始是这样的,后来就逐渐变成每天发布,然后是每周甚至每月发布,我听说过有的团队,每三个月,会做一次发布,可以想象。如果是每个月甚至每周发布,怎么能够实现迭代?下面介绍,应该如何严肃对待这些指标,我见过许多公司在这方面出现问题,一方面,不是说你的指标,不够严肃,这也许是说你并没有,任何指标,也许是说,在纸面上,有着一些指标。
但是没有人真正去看,也许是说,你有着指标,公司中有人会去看。
但是再没别人去看,这种情况是一方面,你是在自欺欺人,在原地兜圈子,你不了解该去做什么。另一种极端是,对待指标太过认真,要记住,指标是抽象的数据,真正要关心的是它所代表的含义,比如对用户的价值,也许对用户的长期价值,好的指标应该与此,非常相关,但也不是尽善尽美。如果是这样,不要忘了,指标所代表的含义,而不是指标本身。如果太过关注指标,你可能会变成这样,可以用其他方式来实现指标,这样就能控制指标。
但是实际上,我们在做些长期看来会损害自己的事情,这会超过其带来的短期利益,得不偿失,我想确保的是要注意这些,个人看来,我认为理想做法是,趋于中间值,要认真对待指标。
但是不要走极端。
但是我认为大部分公司,倾向于对待指标,不够认真。如果你处于中间,那就正好,你就会有所得,会做出正确决策,你会了解情况,你也会了解,产品背后的内容,会有策略,在指标之外还有更多内容,我见过很多公司是在,二者间摇摆不定,他们看似会关注指标,导致他们会对自己,表现不佳之处有所作为,"哎呀,这些指标太糟糕","我们索性不管这些指标","根本不去管它",然后你就不知道,自己真正在做些什么,就不会负责任。
因此左右摆动效果不会好,你要确保自己处于正确的尺度,并且保持下去,最后我会说说与指标,相伴的一些心理因素,开始进行衡量时,有一点很重要就是,你开始接近现实,这会很痛苦,因为有时指标会比想象中的要糟,有时会好于预期。
这很好,大家都会很开心,但很多时候。如果没有做衡量,很可能你就不会意识到,就很难去做出改进,所以就不会有改善,这意味着,你设定指标时,可能会有痛苦,可能会为公司带来问题,我甚至想过领导层,这会更为糟糕,我觉得大部分的领导层,都在依赖某种乱相,这是他们在手下当中营造出来的。为了让他们高兴,让他们首先着手这个项目,指标会在中间起到阻碍,人们就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作为领导,你该做什么?",我对此思考很久,得出这样的观点,我认为你会从过往学到经验,你会希望大家都充分了解发生过什么,怎么做有用,怎么做没用。你要完全不脱离现实,立足当下。如果情况好,你要了解这一点。如果事态不佳,你也应该如实掌握,你应该了解问题是什么,哪些没有问题。
但是这些不是刻意为之,以便对未来充满乐观,你应该对未来充满乐观,因为有很多可能,建立初创公司,就是因为这样的可能。如果你感觉不自信,觉得脚下的路不一定会,带你走向乐观,那么这就是,应该改变路径的迹象,因为一切尽在你的掌握,不应该因为了解到,事态不甚理想,和对未来不乐观就形成紧张情绪,只要你能确保,这就是现实情况,我认为,不应该让人们对未来产生的乐观,连你自己的不信服,我认为你的所作所为,应该让你对未来,感到乐观和自信,这样才能让大家纷纷效仿,就是这些,欢迎提问题,问与答
- 如果写出问与答,这样回答问题会更容易,(笑声),非常感谢,亚当,(鼓掌),好的。周四见
- Zero to One 从0到1 | Tony翻译版
- Ch1: The Challenge of the Future
- Ch2: Party like it’s 1999
- Ch3: All happy companies are different
- Ch4: The ideology of competition
- Ch6: You are not a lottery ticket
- Ch7: Follow the money
- Ch8: Secrets
- Ch9: Foundations
- Ch10: The Mechanics of Mafia
- Ch11: 如果你把产品做好,顾客们会来吗?
- Ch12: 人与机器
- Ch13: 展望绿色科技
- Ch14: 创始人的潘多拉魔盒
- YC 创业课 2012 中文笔记
- Ron Conway at Startup School 2012
- Travis Kalanick at Startup School 2012
- Tom Preston Werner at Startup School 2012
- Patrick Collison at Startup School 2012
- Mark Zuckerberg at Startup School 2012
- Joel Spolksy at Startup School 2012
- Jessica Livingston at Startup School 2012
- Hiroshi Mikitani at Startup School 2012
- David Rusenko at Startup School 2012
- Ben Silbermann at Startup School 2012
- 斯坦福 CS183b YC 创业课文字版
- 关于 Y Combinator
- 【创业百道节选】如何正确的阅读创业鸡汤
- YC 创业第一课:你真的愿意创业吗
- YC 创业第二课:团队与执行
- YC 创业第三课:与直觉对抗
- YC 创业第四课:如何积累初期用户
- YC 创业第五课:失败者才谈竞争
- YC 创业第六课:没有留存率不要谈推广
- YC 创业第七课:与你的用户谈恋爱
- YC 创业第八课:创业要学会吃力不讨好
- YC 创业第九课:投资是极端的游戏
- YC 创业第十课:企业文化决定命运
- YC 创业第11课:企业文化需培育
- YC 创业第12课:来开发企业级产品吧
- YC 创业第13课,创业者的条件
- YC 创业第14课:像个编辑一样去管理
- YC 创业第15课:换位思考
- YC 创业第16课:如何做用户调研
- YC 创业第17课:Jawbone 不是硬件公司
- YC 创业第18课:划清个人与公司的界限
- YC 创业第19课(上):销售如漏斗
- YC 创业第19课(下):与投资人的两分钟
- YC 创业第20课:不再打磨产品
- YC 创业课 2013 中文笔记
- Balaji Srinivasan at Startup School 2013
- Chase Adam at Startup School 2013
- Chris Dixon at Startup School 2013
- Dan Siroker at Startup School 2013
- Diane Greene at Startup School 2013
- Jack Dorsey at Startup School 2013
- Mark Zuckerberg at Startup School 2013
- Nate Blecharczyk at Startup School 2013
- Office Hours at Startup School 2013 with Paul Graham and Sam Altman
- Phil Libin at Startup School 2013
- Ron Conway at Startup School 2013
- 斯坦福 CS183c 闪电式扩张中文笔记
- 1: 家庭阶段
- 2: Sam Altman
- 3: Michael Dearing
- 4: The hunt of ThunderLizards 寻找闪电蜥蜴
- 5: Tribe
- 6: Code for America
- 7: Minted
- 8: Google
- 9: Village
- 10: SurveyMonkey
- 11: Stripe
- 12: Nextdoor
- 13: YouTube
- 14: Theranos
- 15: VMware
- 16: Netflix
- 17: Yahoo
- 18: Airbnb
- 19: LinkedIn
- YC 创业课 SV 2014 中文笔记
- Andrew Mason at Startup School SV 2014
- Ron Conway at Startup School SV 2014
- Danae Ringelmann at Startup School SV 2014
- Emmett Shear at Startup School SV 2014
- Eric Migicovsky at Startup School SV 2014
- Hosain Rahman at Startup School SV 2014
- Jessica Livingston Introduces Startup School SV 2014
- Jim Goetz and Jan Koum at Startup School SV 2014
- Kevin Systrom at Startup School SV 2014
- Michelle Zatlyn and Matthew Prince at Startup School SV 2014
- Office Hours with Kevin & Qasar at Startup School SV 2014
- Reid Hoffman at Startup School SV 2014
- YC 创业课 NY 2014 中文笔记
- Apoorva Mehta at Startup School NY 2014
- Chase Adam at Startup School NY 2014
- Closing Remarks at Startup School NY 2014
- David Lee at Startup School NY 2014
- Fred Wilson Interview at Startup School NY 2014
- Introduction at Startup School NY 2014
- Kathryn Minshew at Startup School NY 2014
- Office Hours at Startup School NY 2014
- Shana Fisher at Startup School NY 2014
- Zach Sims at Startup School NY 2014
- YC 创业课 EU 2014 中文笔记
- Adora Cheung
- Alfred Lin with Justin Kan
- Hiroki Takeuchi
- Ian Hogarth
- Introduction by Kirsty Nathoo
- Office Hours with Kevin & Qasar
- Patrick Collison
- Paul Buchheit
- Urska Srsen
- Y Combinator Partners Q&A
- YC 创业课 2016 中文笔记
- Ben Silbermann at Startup School SV 2016
- Chad Rigetti at Startup School SV 2016
- MARC Andreessen at Startup School SV 2016
- Office Hours with Kevin Hale and Qasar Younis at Startup School SV 2016
- Ooshma Garg at Startup School SV 2016
- Pitch Practice with Paul Buchheit and Sam Altman at Startup School SV 2016
- Q&A with YC Partners at Startup School SV 2016
- Reham Fagiri and Kalam Dennis at Startup School SV 2016
- Reid Hoffman at Startup School SV 2016
- 斯坦福 CS183f YC 创业课 2017 中文笔记
- How and Why to Start A Startup
- Startup Mechanics
- How to Get Ideas and How to Measure
- How to Build a Product I
- How to Build a Product II
- How to Build a Product III
- How to Build a Product IV
- How to Invent the Future I
- How to Invent the Future II
- How to Find Product Market Fit
- How to Think About PR
- Diversity & Inclusion at Early Stage Startups
- How to Build and Manage Teams
- How to Raise Money, and How to Succeed Long-Term
- YC 创业课 2018 中文笔记
- Sam Altman - 如何成功创业
- Carolynn Levy、Jon Levy 和 Jason Kwon - 初创企业法律机制
- 与 Paul Graham 的对话 - 由 Geoff Ralston 主持
- Michael Seibel - 构建产品
- David Rusenko - 如何找到适合产品市场的产品
- Suhail Doshi - 如何测量产品
- Gustaf Alstromer - 如何获得用户和发展
- Garry Tan - 初创企业设计第 2 部分
- Kat Manalac 和 Craig Cannon - 用于增长的公关+内容
- Tyler Bosmeny - 如何销售
- Ammon Bartram 和 Harj Taggar - 组建工程团队
- Dalton Caldwell - 如何在 Y Combinator 上申请和成功
- Patrick Collison - 运营你的创业公司
- Geoff Ralston - 筹款基础
- Kirsty Nathoo - 了解保险箱和定价股票轮
- Aaron Harris - 如何与投资者会面并筹集资金
- Paul Buchheit 的 1000 亿美元之路
- PMF 后:人员、客户、销售
- 与 Oshma Garg 的对话 - 由 Adora Cheung 主持
- 与 Aileen Lee 的对话 - 由 Geoff Ralston 主持
- Garry Tan - 初创企业设计第 1 部分
- 与 Elizabeth Iorns 的对话 - 生物技术创始人的建议
- 与 Eric Migicovsky 的硬技术对话
- 与 Elad Gil 的对话
- 与 Werner Vogels 的对话
- YC 创业课 2019 中文笔记
- Kevin Hale - 如何评估创业思路:第一部分
- Eric Migicovsky - 如何与用户交谈
- Ali Rowghani - 如何领导
- Kevin Hale 和 Adora Cheung - 数字初创学校 2019
- Geoff Ralston - 拆分建议
- Michael Seibel - 如何计划 MVP
- Adora Cheung - 如何设定关键绩效指标和目标
- Ilya Volodarsky - 初创企业分析
- Anu Hariharan - 九种商业模式和投资者想要的指标
- Anu Hariharan 和 Adora Cheung - 投资者如何衡量创业公司 Q&A
- Kat Manalac - 如何启动(续集)
- Gustaf Alstromer - 新兴企业的成长
- Kirsty Nathoo - 创业财务陷阱以及如何避免它们
- Kevin Hale - 如何一起工作
- Tim Brady - 构建文化
- Dalton Caldwell - 关于枢轴的一切
- Kevin Hale - 如何提高转化率
- Kevin Hale - 创业定价 101
- Adora Cheung - 如何安排时间
- Kevin Hale - 如何评估创业思路 2
- Carolynn Levy - 现代创业融资
- Jared Friedman - 硬技术和生物技术创始人的建议